美男战国 动漫: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5:22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与功绩: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对中华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不但被历代王朝推崇为儒圣和至圣先师,而且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人格和言论,仍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崇敬、学习和奉行。当前国外许多国家也在掀起学习中国儒学热潮,建立儒学院或孔子学院,聘请中国教授讲学。瑞士的神学家、伦理学家孔汉思(Hans Kong是他来中国后改的名,含义是孔、汉思想)。说明孔子已被世界人民敬为先师。那么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儒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主要是搞教育的,他首创民间学馆,提倡“有学无类”。有弟子三千余人,除教学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外,还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素质,分别传授礼(礼仪与法制)、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车马)、书(写字)、数(数学)——六艺;他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他删诗书,定礼乐,虚心地向老子求教,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并为《周易》写传十篇(十翼),可见孔子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那么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据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只用三句话,六个字就可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

二、关于人生三不朽论的来源:人生三不朽之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纪元前549年)和《国语.晋语八》。左传的原文是:“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读gai)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尧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曾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殁,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读beng),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下面对这段文言略加解释: 

     鲁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天,鲁国的执政大夫穆叔(名叔孙豹)奉命到晋国访问。晋国的执政大夫范宣子(名匄,同丐)接待他。因知道他善于分辨事理,就问他说:古人有一句话说,“虽死不朽”,这话是什么意思?穆叔没有急于回答。于是范宣子又说:过去,我的祖先,在虞舜之前被封为唐尧氏,在夏朝被封为御龙氏,在商朝被封为豕韦氏,在周朝被封为唐杜氏,现在我们晋国成为中原诸侯主盟国之后,我们家被封为范氏,所说的不朽,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况?穆叔回答说:据我所知,你说的情况,应当叫做世袭爵位俸禄,不能叫做不朽。在我们鲁国我的先辈臧文仲大夫,人虽死去,但他的著作、言论却流传下来,所说的不朽,应该是这种情况。我听说的“虽死不朽”是:最高层次是树立一种仁德,其次是建树一定的功绩,再次是著书立说,这三种情况,才能够永垂不朽,虽久不废。至于像你所说的,长久地保留封号和宗庙的香火的名门大族,哪个国家内都有。至于官大禄高的人更不能称为不朽。

     根据以上范宣子和叔孙豹的对话,“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 和“豹闻之”,可见人生三不朽论,并非叔孙豹所首提,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已为一些人们所信仰和作为追求的目标。正如钱穆所说:“人生问题最大的莫过于人死问题。避死而寻求不朽和永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古老而普遍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三不朽论就是写《左传》的左丘明说的,这很不可能,因为左丘明写《左传》只能是传记历史实际,并无他个人的言论。

三、儒家为什么把三不朽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纵观孔子所创建的儒学思想,是讲现实主义的,所追求的目标与纲领是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完美,是要求人们都要为全国、全民、全人类的平等、自由和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由“内圣”作起,从而达到“外王”的最高目标——大同世界,是为他人而不是为个人一己之私。不像其他宗教,只追求个人的清净无烦恼,修炼成仙成佛或死后能去天堂、极乐世界。这些虚无缥缈的宗教之谈,只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消极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过去的天主教,以上帝的旨意为名,组织远东军九次东征,与伊斯兰教血战,长达将近200年之久,死人无数,进行屠城杀戮,血流成河。把千余名童子军也送去战场,在中途冻饿死去大半,其余被卖为奴隶的悲惨命运,无一人生还。耶稣传教,自身未保,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美其名曰替人类赎罪,可又为谁赎得了什么?受苦的人照旧受苦受难。穆罕默德更是以武力传教,信者生,逆者杀。他的创教,是仿效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版样,以教谋政权统治人民。佛教又如何呢?西藏的人民过去不都是喇嘛的奴隶吗?僧人不劳动生产,穿衣吃饭靠他人布施,寺庙是人民血汗建筑的,供品和香火一年不知要浪费多少钱!如果人们都去庙里念佛,无人生产,无人布施,可能人类要灭绝。清朝的顺治决心出家,放弃天下,康熙十几岁就临朝执政,辛劳一生,取得国泰民安,我不知孰是孰非

      我们再说儒家,孔子所提倡的是人生三不朽——三立,三立必须从立德做起,要立德,又必须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做起,也就是要从提高自己的品德,培养浩然正气,以仁爱为怀,能博施济众,只有达到这样境界,才能不谋私利,一心为公,这种境界是通过内在的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叫“内圣”;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就能有先齐家进而治国的可能性,最大的追求目标则是平天下——大同世界。这就是“外王”。孔子在《礼记》中写的《大同篇》,可与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相媲美,只可惜他不会夺取政权,所以只能是空想。孔子虽然也赞成汤放桀,武王伐纣,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但他想的是依靠仁德明智的帝王或者用他的理论改造帝王效法尧舜那样,如《史记》对帝尧的赞美:“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训德,以亲九族。百姓昭明,和合万国。”。孔子也对尧赞美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人,为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儒家希望所有君王都像尧舜那样,身居帝位而不以帝王自居,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心中只有人民的利益。在那样艰苦的时代,千方百计战胜各种灾害,改善人民生活,自己则生活俭朴,谦恭谨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帝尧曾设立“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真心诚意听取人民的意见和批评。在用人上,选贤任能,最后把帝位让给有才能的贤德之人,不传给儿子。所以儒家把尧舜作为人类精神的始祖,学习的榜样。直至今日人们还在歌颂尧天舜日,毛  主席也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

      总之,中国儒家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的追求,与外国的所有宗教不同,外国的所有宗教的追求,都是为了死后把灵魂交给上帝、真主或佛祖,中国儒家则是为了死后把自己的品德、事业和言论交到后代人的心中,交给后代社会,达到“虽死不朽”。同时,在有生之年争取通过“三立”也可为人民做些实事,做些好事。所以有人说,中国儒家是一种人文世界和伦理道德为信仰中心的人文宗教,或以圣贤为中心形象的哲人宗教。三不朽论代表了中国圣贤型的精神传统。

       

        四、对“三立”的现代解释:

        1、立德(To  set  one's  virtue): 所谓立德,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首先必须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浩然正气,净化心灵,完善自我,以达到能为人楷模的标准。但可根据人们的不同情况分三个层次,(1)対居于国家领导地位的大人物,应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创制垂法,博施济众。象尧舜那样使万民敬仰,名垂千古,如此可称为大德。(2)身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应以三个代表为标准,立足本职,胸怀全国,心在人民,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象孔繁森、焦裕禄那样,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如此可称为中德;(3)一般人民应以八荣八耻为标准,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心怀坦荡,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见义用为,克己奉公,这样可称为一班之德。

        2、立功(To  set  one's  meritorious): 所谓立功,就是做事,就是事业,人的一生或大或小,都要做工作。多数人只是为了生活,养家糊口而劳动。知识较高的则会有些理想和抱负,除金钱之外,更重视名声,能做出一些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事,得到成功就是立功。立功有大小:大功是兴国利民,拯国救民,象尧舜、大禹、周文武、唐太宗、成吉思汗、清朝的康熙、民国的孙中山、新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等;其次的功是象古代能辅佐君王建国立业,匡国扶危的大臣,如管仲、张良、诸葛亮、岳飞、刘伯温、周恩来、朱德等。还有许多大科学家,以毕生精力发明创造,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也都得到名垂青史;第三层次是能为群体、为民族、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受到人民群众爱戴,有口界碑的各类英雄人物,如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烈士与战斗英雄,建国后各条战线上的劳模,人数之多,难以枚举。

     3、立言(To  expound  one's  ideas  in  writing): 所谓立言,主要是指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在古代虽然有条件读书的人不多,又无纸笔,但古人用竹简刻书,也遗留了很多宝贵著作。有了印刷业之后,就出书更多便于写作和出版。现在图书馆和书店中的书籍浩如烟海,毕生也难看完。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一部著作都要花费很多精力和心血。前人把他们的成熟经验留给后代都有指导和教育意义,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升华的宝贵财富。现代由于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學科也越分越细,从事各种研究和发明创造者越来越多,加之印刷业的提高,使书籍的数量更是多如恒河沙粒无法计算。除了书籍之外,还有电脑网上百科齐全,无所不有,更使人们便与立言。但也随之出现了许多负面的东西,有人图名图利,胡编滥写,甚至传播一些有害于人民的坏思想,对此类书籍,不但不能列为立言,而且应当限制。 

     

       五、各代对人生三不朽的一些评论及不同提法: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孔子生于纪元前551年,而《左传》中的《襄公二十四年》是纪元前549年,这时孔子只有两岁。以后在其成长过程中,当然要受到人生三不朽的思想影响。实际儒家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早在孔子之前就已逐渐形成,孔子是总结了他以前的儒家传统思想,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挥,孔子本人的人格也就是儒家精神与价值观的最完全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立德为本,立功、立言为用。德为根本,功和言是德的自然延伸。同时,儒家还认为德首先表现在为人民群众、为国家服务的高尚行为和民族存亡关键时刻的情操气节,所以儒家的立德不仅指个人修养的高低,并且指向集体、民族和国家,并要求国家也以立德为立国之本,这也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念。

      2、魏时曹丕,重立言  ,在其《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于汉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由此可见曹丕主张立言,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3、唐太宗: 李世民在隋朝的混乱时期,辅佐其父于617年在晋阳起兵,灭随,剿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开创了大唐盛业,建成了贞观之治,不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皆有显著功绩,达到了立德、立功,只是尚缺少立言。有的大臣上奏表,请求编辑《唐太宗文集》,但他却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辞藻,终遗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章,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立,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唐太宗在世时虽未著书立言,但他的雄伟抱负、治国方略,它的历史观,创业论,用人心得,军事才能,特别是他所开创的贞观盛世,皆为后人称赞,并大写特写,这比自己写要好得多。他非但居功不傲,反而对自己的不足,几次提出自责。这与那种功绩不高,坏事做的不少,反而自吹自擂,编造经验,大写自传、文章,千方百计出书等欺世盗名之人相比,就更令人敬仰和尊崇。后人为他整理的《唐太宗全集》中搜集到他写的诗93首,赋5篇,论文25篇,文告456篇,他还为唐玄奘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一篇,对佛、道二教之理讲的也颇深透。  

      4、唐代孔颖达在其所著的《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做了界定(定义):“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危除难,功济于世;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我认为这种标准是高层次的,一般难以达到,而且也不具体。

      5、清末参加戊戌变法的梁启超,曾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余之生死观》一文,他在儒学和佛学的生死观中,揉进了进化论和生物学,他提出“大我不死”和“精神不死”论。他说人生都必死,但又都不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只是个“小我”,而我们还有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大我”,以及佛家的“大圆性海”和现代科学构成人体的物质——分子元素,都永远不会死的。不但圣贤不死,豪杰不死,就是愚人、不肖之人也不死。然而,虽然都是不死,但有善业的不死遗传于未来,使大我得受其幸福;而恶业之不死,遗传于未来,则会使大我受其苦痛,那么有谁会愿意使大我受其苦痛呢?梁氏的这一人生信仰,对当时社会新旧转型时代的思想界很有影响。如杨度在为梁氏著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写的序文说:“古之仁者,其身虽死,而其精神已宏被于当世与后来之社会。故孔子死矣,而世界儒教徒之精神皆其精神也。释迦死矣,而世界佛教徒之精神,皆其精神也。”“死者其体魄,而生者其精神故耳。”“去我之体魄有尽,而来人之体魄无尽,斯去我之精神与来人之精神,相贯相袭相发明相推衍,而亦长此无尽,非至地球末日,人类绝种,则精神无死去之一日。盛矣哉!人之精神果可以不死也。”

      6、五四运动时期的名人:五四运动时期的知名人物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冥等人,都与梁启超有类似的生死观。 如:

     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不朽——我的宗教》和《不朽》两篇文章中说:古代有“灵魂不灭”和《左传》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说,神不灭论纯数虚幻迷信,三不朽说则不失为一种现实的信仰。所谓德、功、言的不朽,即人格、事业、著作的永恒。三不死说不问人死后灵魂能否存在,只问他的人格、事业和著作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耶稣的人格事业和教训,都可以不朽,而不必借助于无谓的神话。孔子的不朽亦全在于他的人格和教训,而不在他那在天之灵。可见,德、功、言三种不朽,比灵魂不灭更为实在可靠。然而三不朽说,也有三层缺点:其一,不朽者仅限于墨、翟、耶稣、哥伦布、华盛顿、杜甫、牛顿、达尔文等少数有道德、有功业、有著作的伟人,因而它是一种精英式的“寡头”的不朽论;其二,这种不朽论,仅从积极方面着眼,而缺少消极方面的裁制,不如宗教的灵魂不朽论,兼顾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天国的极乐和地狱的苦楚并存;其三、这种三不朽论之德、功、言,其范围过于含糊,为了补正三不朽论的缺点,胡适提出了“社会不朽论”。

       胡适的社会不朽论的中心思想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从纵向看,社会历史连绵不断,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从横向看,社会生活是交互影响,分工合作的过程,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胡适的社会不朽论强调:“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数的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是和社会全体和世界全体都有互相为影响关系的,是和世界过去与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和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点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或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都将留在那个大我之中。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记功碑、彰善祠、罪状判决书,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的恶谥法。因为这个大我是永远不朽的,所以一切小我的事业、人格、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个念头、一场功劳、一桩罪过,也都永远不朽,这便是社会的不朽,大我的不朽。”。胡适说他的社会不朽论,只是把三不朽论的范围推广了。既然不论事业功德的大小一切都可不朽,那么冠绝古今道德功绩卓越的英雄伟人可以不朽,而极平常的庸言庸行平凡之辈也都可以不朽,这样就避免了三不朽论的少数人的不朽论和德、功、言范围含糊的缺陷,立德、立功是可流芳千古的不朽,而行恶犯罪则是遗臭万年的不朽,也就补充了对有罪恶者的裁制。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生死观都与胡适相近似。陈独秀在其所写的《人生真义》一文中说:“个人虽然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易死的。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上写在历史上,传至后代,即个人死后之记忆和知觉的连续。人生在世的意义在于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并且把幸福留在社会上,使后来的人也能享受,递相授受,一至无穷。”。他反对佛教“空观”论的悲观厌世思想,主张大我主义的人生观。他说:我们个体的生命,乃是无空间时间区别的全体生命大流中的一滴;自性和非性,我相和非我相,在永续转变的大流中,本来是合成一片永远同时存在,只有转变,未尝生死,永不断灭。如其说人生是空是幻,不如说分别人我是空是幻;如其说一切皆空,不如说一切皆有;如其说无我,不如说自我扩大。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精神的自我扩大是历史。各种历史都是全体生命大流的记录,我与非我一切有生命的现象、痕迹都包含在这些记录里面。我们个体生命的现象、痕迹,无论是善或恶,光明或黑暗,总是有而不是“空”。

     李大钊在《今》的一文中所写的主张是:“大实在的瀑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未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创造之功德、罪恶,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公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到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境界。”由此可见,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大我主义人生观,与胡适的社会不朽论如出一辙。胡适的社会不朽论新信仰,说明了中国古代三不朽论是后世人民永远信仰的思想活力。

       

        六、我对人生三不朽——三立的几点理解:人生三不朽的实质,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是关于人生在世,究竟应当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生死?的问题,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们一直争议,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一大难题。我非哲学家,对此无何深刻理解。之所以写此文,是由于近期在网上看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党组织曾为他开过四次追悼会的传奇事迹和文化艺术界对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笑对人生”的高度评价。二人之名字皆来源于古典的人生三不朽——三立,使我想起我读初中时,语文老师曾给讲过此典故,十多年前我担任原单位“关工委”副主任时,也给青年门讲过此典故,讲稿尚存,乃根据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加以修改、补充成为此文。实际也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对人生观的认识。下面简略谈谈我个人对人生三不朽——三立的粗浅理解。

      1、人生三不朽论,虽然是我国古人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来,而且一直为儒家学者们所推崇,但在人民群众之中知道的人并不多,只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理论而存在。我给原单位青年们讲此典故时,包括领导在内无一人听说过,大家都感新奇。这也难怪,因为我国自建国后,学校已不讲儒学的五经四书。人们的信仰,反而参加念佛和基督教会的越来越多。各地寺庙香火都很旺盛,而孔庙除曲阜外其他城市很少。我是共产党员,坚信马克思主义,但认为孔子写的《大同篇》与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类似;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为解放全人类也与儒家的內圣外王及人生三不朽的精神基本相同。所以我认为当前社会人们思想混乱和缺乏精神寄托感,如能把儒家的三不朽论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教育 中,使人们都树立一心为群体,为国家、为人类谋幸福——一心为公的人生观,抛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取无厌的坏思想;人人追求流芳千古“死而不朽”,惧怕遗臭万年的“死而不朽”。这样既可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又可有利于反腐倡廉。会比人们相信鬼神、上帝和佛祖要现实的多,有作用的多。

2、关于三不朽与三立的关系:我认为“三立”是人生在世时应当争取达到的理想目标,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如果能为群体、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把你的品德和卓越的功绩以及你的言论留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在你死后又向后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甚至有人为你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这才称为死而不朽。俗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个世界我来过一回,“雪泥鸿爪”,留有痕迹。由此可见“三立”是为生前,“三不死”是为死后。另外,有的科学家研究认为,一个有高尚精神,高尚品德人体内的暗物质、生命场也就是所谓的灵魂,会有高的能量和质量,死后能够回归生前来处的太空——大自然,与宇宙合一,也就等于去了宗教界所说的天堂或极乐世界吧?反之,如果一个人生前做尽坏事,、恶事,被人唾骂和诅咒,则生命场——灵魂会成为低能量、低质量的,难以回归太空,只能成为游荡的孤魂野鬼。哪么人生在世究竟应当如何做人则不言而喻。

3、“三立”的标准也是很高的,不是轻易能以达到的,必须先从“内圣”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做起,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然后才能作出卓越的有益于人民的事业,所以儒家提倡以德为本,以功、言为用。也就是 必须怀有一颗纯洁仁爱之心和大公无私的浩然正气的人,才能做出使人爱戴、尊崇和敬仰的事业,才能达到有口皆碑。象唐太宗那样,虽然自己不表功,死后也有人为他树碑立传;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在他死后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对自己的是非功过让后人评说。这样看来,一个人要想做到三立,即或一立、二立也并非易事。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能有大德还可有小德,不能有大功,还可有小功,不能有大言,还能有小言。虽不能为国家立功,能为本单位的群体立功也可以,总比一事无成的好。

4、至于有人会比较轻易地取得了三立,而有的人虽然也有仁爱之心和豪情壮志,但就是终生一事无成,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人的一生,情况是复杂的,路程是崎岖的,成长、发展、奋斗,最后能否功成名就,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一是个人的先天禀赋(遗传基因);二是父母和家庭的条件;三是社会亲友、学校、教师、同学的好坏影响;四是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努力程度;五是机遇,一个人虽然有德、有才、又有能,但生不逢时,或有时无机,千里马遇不上伯乐,即所谓天时(时机)、地利(环境)、人和(提携、帮助的贵人),三者缺一不可。例如,你有武将之才,但生逢太平盛世,则你无用武之地;你有才华,而上级领导不任人唯贤;你想发明创造,没有研究和实验条件,如此,只能不了了之。古往今来,有德又有才能的人落得默默无闻,而有的人无何德能,但敢于胡创、乱干却创出大事业的实例也有很多。所以孔子说:“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必怨天尤人,只能乐天知命。

5、近代有些名人提出各种人生境界的问题,对人生很有现实意义。例如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将禅学、诗词、和人生哲学融会贯通,提出人生三境界,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寛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焦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有人用佛家禅语提出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自然界、功利界、道德界、天地界。”现在台湾居住的管理学家,《易经》研究家曾仕强提出,人生只做三件事:一、知道此生为何而来(目标),二、知道如何完成(方法),三、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改善)。还有人提出人生三境界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总之,这些人生境界都是鼓励人们应当胸怀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进取,最后方能得到优异的成果。但都是说的生前,而未谈及死后不朽的问题,不如儒家的通过生前三立达到死而不朽。

       结语:人生三不朽论是激励人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一心为公众谋福利的人生观,并做出一番卓越的功绩和著书立说,最后达到名垂千古,万古流芳,不枉来世间一回。至于胡适提出的社会不朽论,可弥补儒家三不朽论的范围小和没有对坏人裁制的缺欠。另外我想,如将目前科学界提出的暗物质、暗能量和人体生命场学说用于解释人生三不朽,也可与胡说的社会不朽论有异曲同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