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询问稿件状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D、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4、“物质不是指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形态,而是指各种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性。”

这是(  C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B  )

   A、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    

D、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

6、对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C  )

   A、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事小事,迎刃而解

   B、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帆风顺,事事如意

   C、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生受益

   D、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掉学习具体学科的艰辛

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D  )

   A、时间的一维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一维性和有限性

8、把握时间的真正意义在于  ( A )

A、把握机遇,成就一生       B、懂得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C、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       D、懂得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9、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10、在意识的起源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人的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1、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D  )

   A、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B、确定恰当的目的

   C、制定可行的计划        D、进行社会实践

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3、引出全见性和远见性的重要思想方法的哲学观点是  (  C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扬弃”的观点

14、“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主要是 (  B )

A、质量互变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否定之否定原理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原理

15、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在于  (  B  )

A、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B、坚定必胜信念,随时同困难作斗争

C、防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D、“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机会

16、必然性是  (  D )

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

C、与偶然性完全对立    D、隐藏于偶然性背后的本质的联系

17、假象  (  B )

A、是人的错觉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C、是不表现本质的      D、是不属于本质的

 

18、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B  )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多因多果

 

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2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2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5、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26、“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27、“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28、“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D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29、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B  )

A、直立行走      B、生产劳动     C、群体生活   D、杂食习性

30、科学证明,人脑是  (  C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31、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  D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2、科学的实践决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是  (  D  )

A、多数人的意见          B、最亲密的人的意见

C、专家学者的意见        D、是否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

33、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C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4、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念的主要方法论意义是 ( D  )

A、透过现象看本质      B、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树立全见性和远见性的思想方法

35、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 ( C )

A、普遍的、永恒的联系     B、间接的、短暂的联系

C、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相对的、偶然的联系

36、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 A )

A、总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8、把握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  ( D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既要懂得坚持真理,又要懂得发展真理

D、要立足于内部因素求发展,又要重视外部因素的作用

39、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析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D )

A、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统一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40、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又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D )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与结果的相互包含    D、原因与结果的相互作用

41、“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  (  C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42、严格区分现实的可能与抽象(非现实)的可能十分重要。在生活中要注意防止的错误是  (  C  )

A、把可能当不可能       B、把不可能当可能

C、把抽象可能当不可能   D、把不可操控的可能当可操控的可能

4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45、发展的实质是  ( D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6、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47、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48、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E、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4.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C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6.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CD )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7.意识是( BD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8.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9.“白马非马"的命题(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BCD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1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BD )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2.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ABC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3.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BCD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5.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6.质和量的关系是( )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7."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9.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20.肯定方面是指( )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3.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4.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25."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 )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26.或然率是( )

A、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                  B、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D、抽象的可能性

27、要促使最好的可能性的实现,必须注意的问题有(ABCDE )

   A、严格区分可能与不可能           B、严格区分好的可能与不好的可能

   C、严格区分现实的可能与抽象(非现实)的可能   

 D、严格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       E、严格区分可能性的可操控性

28.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

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29.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三、简答题

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如何理解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如何?

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四、论述题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3.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在于它具有 (   C  )

A、普遍性             B、社会性       

C、直接现实性         D、创造性

2、在实践的四个基本环节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初始环节是  (  C  )

A、实践的组织、管理         B、实践目标(计划、方案等)的制定

C、实践决策                 D、实践结果的检验、预测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   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社会制度决定的                   D、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6、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C  )

A、不真实性     B、欺骗性        C、表面性       D、全局性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  )

A、是否与客观对象一致、相符          B、是否被多数人所接受

C、是否能付诸实践                    D、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10、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4、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

A、客观性    B、   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 )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102005年12月6日,《南方都市报》C26版文章《就业,拿什么来拯救你?》中指出:“据日本的一项科学统计,人一生中所用的知识92%是通过社会实践学到的。”( ACDE )

A、这证明拿破仑·希尔关于普通知识与专门知识的划分是有道理的

   B、大学生们应立即放弃学校学习生涯走向社会

C、应该想办法把学校学到的普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用的专门知识

D、在校大学生们应重视各门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重视社会实践

   E、围绕目标学习,形成自己的专门知识系统

11、要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正确的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BC )

   A、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

   C、深入实践,掌握大量的、丰富的、全面的感性材料

   D、必须依赖伟大的理论家、学者

   E、一定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1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   AB     

   A、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

   C、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

E、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四、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想统一的。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8、认识开始于经验。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 C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义的根本标准是  (  D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B、是否承认人们的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要素是 (  B   )

A、地理环境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D、政治和思想文化

5、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6、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D )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7、政体是指  (  C  )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B、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里

C、统治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C )

A.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B.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9、社会革命是 (  A  )

A、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B、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C、社会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D、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D、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11、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人的本质的是(  C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C、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

12、人的自我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D   )

A、人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多少      B、人的才能的大小  

C、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          D、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13、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C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自觉创造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人们共同拟定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1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15、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C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BCDE )

  A.阶级斗争 B.科学和教育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 )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ABCDE)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8、下列各项属于群众路线内容的有  (  ABCD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满足群众的一切要求

三、简答题

1、 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5、简述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 辨析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时势造英雄。

4、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5、任何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6、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五、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3.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经济是( B )

 A、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C、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       D、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形式

2.商品是:(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4.价值的本质是(   A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5.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6.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0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矛盾是 ( A)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12.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3、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 B  )

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 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6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  D  )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2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2、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  B  )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 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26.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8.产业资本是(  D  )

A.生产资本;      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9.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30、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B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31.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

A.G—W…P…W’—G’;                     B.W…P…W’—G’—G’;

C.P…W’—G’—W…P;                     D.W’—G’—W…P…W’;

32.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

A.G—W…P…W’—G’;                    B.W…P…W’—G’—W;

C.P…W’—G’—W…P;                    D.W’—G—W…P…W’;

33.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4.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C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35.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36.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37.资本的周转速度和(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38.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9.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40.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41.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  D  )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

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 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4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43、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是 (  A  )

A、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B、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先后继起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45.生产成本是(    )

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  B.实际生产费用; C.活劳动的耗费;    D.物化劳动的耗费;

46.利润本质上是(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4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48.利润率是(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4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50.成本价格是由(    )

A.固定资本形成的;    B.流动资本形成的;  

C.所用资本形成的;    D.所费资本形成的;

51.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利润;          D.利息;

 

5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                           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

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                           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

53.生产价格是(    )

A.预付资本加利润;                         B.预付资本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利润;                         D.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B.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  

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    )

A.社会分工;   B.社会化大生产;   C.自然经济;     D.经济危机;

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

A.竞争实现的;                       B.信用实现的;         

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8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 ABC )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D、保证社会公平          E、保证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合理配置

9.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0.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

A.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 

C.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         D.是价值的源泉;          

 

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2.产业资本主要是下列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

A.工业;        B.农业;        C.采掘业;        D.物质运输业; 

13.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B.揭露了资本的真正来源;  

C.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D.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

14.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    )

A.产品的性质;      B.生产技术水平;                

 C.企业管理水平;    D.劳动生产率高低;           

15.产业资本循环包括两个进程(    )

A.购买过程;     B.生产过程;     C.消费过程;      D.流通过程;

1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流通资本;      D.固定资本;

17.产业资本循环是(    )

A.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带着增殖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B.生产资本的运动;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8.考察产业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    )

A.资本运动经历的阶段;                 B. 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C.在循环的各个阶段上资本的形态的变化; D.产业资本正常运动的条件;

19.资本周转速度与(    )

A.周转时间成正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            

C.周转时间无关;                D.周转次数成正比;             

20.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    )

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     C. 销售时间;    D.购买时间;   

21.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

A.劳动时间;                   B. 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        

C.正常的停工时间;             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

A.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          B.划分的目的不同;       

 C.划分的意义不同;                D.划分的内容不同;             

2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        B.流通时间的长短;        

 C.固定资本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速度;         

2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价值增殖的作用不同;   

C. 物质要素的更新方法和时期不同; D.价值的回收方式不同;        

2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取决于(    )

A.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      B.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     

 C.流通资本周转价值额;      D.货币流通速度;

26.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

A.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B.商品生产中的所用资本; 

C.商品生产中的所费资本;        D.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27.生产成本的形成(    )

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B.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耗费资本的增加额;

28.资本主义的利润率(    )

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        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9.利润率与年利润率的关系是(    )

A.利润率经常小于年利润率;

B.利润率不受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年利润率受资本固转速度的影响;

C.利润率经常大于年利润率; 

D.利润率等于年利润率; 

30.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      

31.生产价格是(    )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市场价格加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     D.价值的转化形式;            

3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是(    )

A.生产价格的基础仍是价值;             B.社会生产价格总量与社会价值总量相等;

C.社会平均利润总量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相等;   D.个别生产价格与个别价格量相等;

 

三.辨析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4.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5.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7.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

7.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民主共和制。

8.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是 “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

1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有哪些因素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量?

5.什么是通货膨胀,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

 

五.论述题:

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 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表现形式。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 D   )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

A.垄断统治;    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D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把一些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

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    D.商业资本

1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4.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1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7.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B )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8.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  )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  D  )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

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      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

A.可以完全克服;    B.不可能克服;    C.有可能克服;    D.可以克服其大部分

2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是代表着(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5.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    )

A.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               B.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C.资本输出;                         D.扩充军备

2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是(  D  )

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27.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充分就业;                       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8.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29.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D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30.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31.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

A.自由竞争;       B.垄断;     C.社会化大生产;   D.大量过剩资本

32.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    )产生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   D.资本输出

3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市场的手段是(  D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占领殖民地;   D.建立国际垄断同盟

3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B  )

A.军备力量的强弱;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C.国土的大小; D.人口的多少

35.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按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C.工业生产和农产品、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D.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3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

A.生产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国家资本

3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借贷资本国际化;

C.产业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

38.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出现在(  )

A.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9.第二资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40.跨国公司是(  B  )

A.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    B.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C.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      D.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

4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

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B.社会分工;

C.科学技术革命;         D.国际互联网

42.经济全球化( A )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43.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  )

A.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    B.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基础的;   D.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4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45.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 D )

A.只有消极的影响;      B.只有积极的影响;

C.无所谓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D.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

46.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东南亚经济合作组织

47.组建跨国联盟反映了跨国公司主导作用(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将消失

48.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包括(  )

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    B.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C.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

49.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C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殖民体系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50.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  )

A.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B.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垂直型国际分工;

C.使独立型国际分工发展为联系型国际分工;

D.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扁平型国际分工

51.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52.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  )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关;      D.是一种反全球化运动

5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 B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5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

A.从世界各地获得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5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  )

A.矛盾与协调并存;      B.只有协调没有矛盾

C.只有矛盾没有协调;     D.协调与妥协并存

56.不属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内容的是(  )

A.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C.以自由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D.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5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最为突出的经济矛盾是(  )

A.贸易冲突;      B.投资冲突;

C.金融冲突;      D.环境冲突

5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主要是(  )

A.运用妥协和协调的方式来解决;    B.靠武力解决;

C.靠威胁解决;            D.靠冲突解决

59.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60.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D  )

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61.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的阶段是(    )

A.股份公司;   B.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同盟

6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资本、管理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这表明(  A  )

A.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B.经济危机彻底得以消除;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D.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

6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64.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65.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D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是(    )

A.在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D.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E.造成帝国主义寄生性或腐朽性的根本原因

2.垄断组织比较发达的一般形式有(    )

A.短期价格协定;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E.康采恩

3.战后国内垄断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    )

A.垄断财团的实力增长;               B.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溶合;

C.金融寡头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D.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

E.出现了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

4.垄断价格是(    )

A.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 B.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C.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D.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E.遵循“价格领头制”原则制定的

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

A.垄断资本的跨部门发展;           B.垄断取代了竞争;

C.私人垄断资本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7.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主要有(    )

A.政治手段;      B.经济手段;      C.暴力手段;    D.欺骗、讹诈和盗窃情报;

E.掠夺市场、原料、信贷和运输条件

8.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主要是(    )

A.目的是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B.手段更加多样化;      C.范围涉及政治领域;

D.程度更加激烈;              E.后果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和引起帝国主义战争

9.垄断竞争是(    )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D.“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E.“局外企业”内部的竞争

10.垄断利润来自(    )

A.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把消费者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垄断利润;

C.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D.通过向非垄断企业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占有它们的一部分利润;

E.通过国际不等价交换,占有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1.银行业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是(    )

A.以工业的集中和垄断为基础; B.以金融资本的形成为基础;

C.以金融寡头的统治为基础;   D.银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E.银行和工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12.战前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

A.短期价格协定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E.混合联合公司

13.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

A.托拉斯;                   B.康采恩;                    C.混合联合企业;

D.跨国公司;                 E.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      B.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基础;       E.社会主义的入口

15.政府出面组织的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    )

A.就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达成的国际经济协定;

B.就一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达成的国际经济协定;

C.在国民经济领域内建立的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     E.混合联合企业

16.垄断组成的生产全面社会化包括(    )

A.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             B.生产过程社会化;        C.产品社会化;

D.管理社会化;                     E.资本社会化

1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的表现形式是(    )

A.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B.从私人垄断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股份公司的出现;         D.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实行;   E.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体现在(    )

A.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它暂时缓和了经济和社会矛盾;

C.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它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E.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

A.避免了经济危机;B.在一定程度上削平经济高涨时的尖峰,垫起经济萧条时的低谷;

C.减弱了经济周期的震荡;                               D.仅仅是治标的办法;

E.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各种内的、深刻的矛盾

20.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形式是通过以下途径产生的(    )

A.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份;B.国外垄断资本投资;

C.国有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投资;

D.两个以上的垄断组织联合;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建企业

2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标有(    )

A.经济总量基本平衡;     B.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E.经济稳定增长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有(    )

A.部门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

B.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更多的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

C.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日益突出;

D.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发生了变化;

E.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23.垄断条件下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在于(    )

A.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特征; B.资本输出使经济落后国家经济畸形化;

C.垄断统治在国内出现大量过剩资本;     D.经济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

E.许多经济落后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4.资本输出是(    )

A.帝国主义垂死性的根本原因;         B.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C.帝国主义的一大经济特征;           D.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经济联系的基础;

E.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或资本家对外的投资或贷款

25.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26.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E.国家资本输出

27.二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有(    )

A.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

B.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

C.私人资本输出比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出更快;

E.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大多采取援助的方式

28.资本输出的后果表现在(    )

A.使经济落后国自然经济互解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使经济落后国经济畸形化和依赖性增强;

C.使经济落后国政治上从属于帝国主义国家;

D.引起资本输出国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的停滞;

E.引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29.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出(    )

A.促进了输入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带动输入国建设了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C.对输入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D.给输入国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E.有可能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畸形发展

30.对于输出国来说,资本输出(    )

A.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带来巨额利润和利息;B.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C.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   D.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E.使输出国成为食利国并导致输出国国内经济发展缓慢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原因在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要求发展民族经济;

B.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C.国际分工深化,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佳生产地;

D.各国关税壁垒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尖锐;

E.运输通信现代化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

32.跨国公司(    )

A.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

B.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

C. 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

D.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E.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

A.是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必然要求;B.是垄断大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C.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D.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E.是资本输出的需要

34.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跨国公司;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D.国际辛迪加;           E.国际托拉斯

35.近二、三十年贸易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原因是(    )

A.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大发展;

B.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使产品交流的必要性大大增加;

C.高效率、大批量生产要求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

E.更便捷更灵活的国际贸易方式的发现

36.促进资本全球化的因素包括(    )

A.经济结构变化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  B.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投资的增加;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国家垄断资本的增加;  D.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放宽;

E.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大量吸引外资

37.战后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经组织主要有(    )

A.海牙国际法院;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E.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在  ( ABCD )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E、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9.经济一体化程度由低级到高级的组织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经济联盟;D.经济政治联合体;E.共同市场

40.战后地区经济集团化得到很快发展,主要有(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非洲经济共同体;           E.东南亚国家联盟

41.欧洲联盟的作用包括(    )

A.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积聚集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B.增加了欧洲与世界其它经济大国抗衡的能力;

C.促进了欧盟内部各国间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

D.改善和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E.对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42.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    )

A.国际信贷市场;     B.国际债券市场;

C.国际股票市场;      D.国际外汇市场;         E.国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43.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是(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B.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了市场经济潮流之中;

E.劳动力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

44.区域经济集团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E.完全一体化

4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主要有(    )

A.贸易冲突;      B.投资冲突;

C.金融冲突;      D.资源冲突;                E.环境冲突

4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主要表现为(    )

A.互相提高关税税率或征收附加税;

B.互相通过货币贬值迫使对方货币升值;

C.实行进口配额制;      D.互相到对方投资办厂;       E.争夺投资场所

47.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有(    )

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B.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C.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

E.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

48.经济全球化( CE   )

A.与民族经济利益是对立的;   

B.会威胁着民族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

C.要求世界各国进行密切的分工合作;

D.要求不要保护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E.要求提高民族和国家自身的竞争力

4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存在的趋势是(    )

A.垄断;     B.倒退;    C.迅速发展;    D.停滞;       E.资本集中

5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之所以存在迅速发展的趋势原因在于(    )

A.垄断时期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进步;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E.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5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

A.垄断资本家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B.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军备竞赛削弱了发展经济的力量;

D.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减少了在本国的投资;

E.一定时候一定情况下垄断组织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52.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    )

A.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引起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C.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不断地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E.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

53.进入垄断阶段后(    )使食利者人数大大增加

A.信用制度的产生;  B.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开始分离;   C.股份公司的出现;

D.股份公司迅速发展,数量不断扩大;

E.少数金融寡头控制了大量企业,但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54.垄断统治引起的多种危机包括(    )

A.经济危机;    B.财政危机;    C.信用危机; D.能源危机; E.社会生活危机

55.垄断资本政治统治的加强集中表现在(    )

A.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B.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靠国家机器来对付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C.操纵议会通过多种限制人民自由、剥夺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

D.必要时实行公开的恐怖独裁和法西斯专政;    E.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56.资产阶级推动改良主义的措施主要有(    )

A.收买本国工人阶级中少数上层分子和工人领袖从内部分裂破坏工人运动;

B.通过推行福利政策,举办多种福利事业来缓和阶级矛盾;

C.推行“劳资合作”、“工人参加管理”等措施,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D.宣扬“资本民主化”、“人民资本主义”思想;

E.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以此宣扬人人都是企业“主人”

57.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几次扬弃包括(    )

A.资本家个人所有制产生;    B.股份公司的产生;   C.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E.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

5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全面社会化内容包括(    )

A.技术;    B.生产;     C.劳动;    D.资本;    E.管理

59.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

A.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B.可能在资本主义最发达国家取得胜利;

C.肯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D.只能在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最薄弱环节取得胜利;

E.只能在一个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60.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由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

C.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D.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E.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三、辨析题

1.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3.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4.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5.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6.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百利无一害。请予分析。

7.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8.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

9.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据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是银行资本。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包含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

11.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方向是主要向不发达地区投资。

12.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14.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消除了市场竞争机制的自发作用。

15.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16.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物质基础。

 

四、问答题: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经过几次扬弃经历?

2.垄断是怎样产生的?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3.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4.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5.在垄断资本主义统治的一定时期和条件下为什么会使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

6.如何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7.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统治?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进行财政和货币调节?

10.二战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1.跨国公司管理特点及其作用有哪些?

12. 资产阶级推动改良主义的措施有哪些?

1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14.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

15.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选择题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是(    AB   )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CE    

A、辩证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政治经济学           E、唯物史观

3、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ABCD  

A、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E、第五,无产阶级革命是流血的暴力革命

4、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C、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1]

D、资本主义还在变化之中,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是复杂的,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必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各国人民的革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只能由该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原则作出决定

5、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是(  B 

A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B1847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C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与第二国际各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D1921年,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6、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下列不属于“三大差别” 内容的是(  D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D、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

7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ABCDE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C、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D、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ABC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E、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  B 

A、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B、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10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C、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D、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11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是(  B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12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体现在(BCDE

A、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B、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C、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E、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13、我们努力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怎么个样子的?(  ABCDE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B、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D、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

E、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ABCDE  )

A、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E、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15、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  ABCDE   )

A、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B、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C、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D、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E、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6、关于共产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E   )

A、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B、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D、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E、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    简述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2、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情况及其启示。

3、如何认识当今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4、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

5、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形成和时代发展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程?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何重大意义?

8、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9、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理想性?

1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弊病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苏联模式的成就、特点、弊端及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2、当代世界有哪些社会主义思潮?对他们如何评价?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应用发展的阶段即经验教训。

4、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5、怎样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执政党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总结?

6、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思想解放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论。

7、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

8、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历史价值的统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简述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

2、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

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神圣化及其后果是什么?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6、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

7、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理想性?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如何?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二、论述题:

 

1、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详细设想和描绘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对未来社会特征的看法是从哪里得出的?

2、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论?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