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杂志排行电子:特级教师谈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布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9:58:48

特级教师谈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布局

 

                          作者:张银华

 

诠释

如何使自己的文章谋篇布局具有个性特征呢?

笔者认为,可从板块结构、文题效应和内容整合三个方面入手。

一、变线型结构为板块结构

线型结构是中学生作文中的写作通病。事无巨细,平铺直叙,不厌其烦地交待事件的起始经过,四平八稳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直线式地向前推进情节,这就是所谓的文章线型结构方式。

那么,我们怎样克服这一通病呢?笔者认为,最佳方法就是变线型结构为板块结构。这里所说的“板块”是指文章中的记叙“场面”情景,或议论中的材料安排。场面通常是指人物活动的场景、细节和氛围。场面在于描写。描写就是描绘特定的环境、场合及其人物活动,从而展示出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材料是指议论文中的论据。在文章中,记叙场面、议论材料是构成情节结构的基本要素。每一个场面、材料好比一个板块,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多个材料、场面的转换、组接和推进,便构成了全文的情节结构。这是写作文章的板块结构的实质意义。

由此可见,变线型为板块,就要学会描写、安排,就要变换一种行文笔调。这是文章的能力要求,也是个性写作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又如何把线型结构变为板块结构呢?技巧有三。

1.精心安排线索。

线索是统摄和连缀各个场面、材料的纽带。它体现了各个场面、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能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的类型,一般有实物线、人物线、情感线、主题线等四种。当你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时,就要同时考虑怎样安排一条贯穿材料的线索,并以之连缀各个场面,将情景与材料组合成有机的文章意境。

2.巧妙设置场面。

一篇文章重点写好几个场面就行,但是这几个场面如何剪辑组合,如何安排次序等,都要精心构思设计。场面如能设在关键处,或动情处,就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场面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3.形象描述材料。

写景状物,论述观点,求其穷形尽相;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求其神情毕肖;描述故事,阐发感悟,求其引人入胜。这景物、人物、故事、事实、名言,便构成了形象生动的精彩背景材料。描绘背景材料可从多角度入笔:或视觉,或嗅觉,或触觉,或听觉,或味觉,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

二、变俗套题文为文题效应

我们在写作时常常“文”与“题”保持高度统一,题文十分老套。其实,个性化的文章布局正好相反,它给人一种新颖、悬念的感觉,产生文题个性效应。

1.“大题”要小作。

现在作文中常见一些诸如“习惯”、“心愿”、“生活”等题材范围十分宽泛的“大题目”,学生看后无从下笔。那么,正确的对策应是什么呢?“大题小作”的创新布局便是其中的对策之一。其方法是把题目具体化,增加题目的限制词,缩小题目的选材、谋篇范围。假如有个题目为《变了》,对于这个“大题”,“小作”的办法就是在审题时加上限制词“谁的什么”变了。于是可以写成“我的家乡变了”,“我班面貌变了”,“?菖?菖的思想变了”等等。

2.题面要突破。

一般的文章审题,首先要看清题目字面限定的“框框”,这样行文才不至于跑题,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弄清题目字面隐含的信息,进而突破题面含义,打开思路,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突破题面主要有两种方法:①赋予题目新的含义。例如《母爱》,题面本义就是母亲的爱。如果仔细想想,老师、父亲、爷爷等长辈对自己关怀备至,也是一种“母亲般的爱”,那么,“母爱”也便富有新的含义了,所写的范围比一般学生宽泛,其内容也就令人耳目一新了。②反向思维审题。例如“人一走,茶就凉”,是对人情冷暖和关系淡漠的感叹,如用反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人已走,茶不凉”,或“人未走,茶已凉”的新观点。这样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文题效果。

3.“稳”中要求新。

我们在写作实际中常会遇到十分熟悉甚至写过的题目,而写这类题目总是容易沿用旧的故事和人人皆知的观点以求“稳”。其实太“稳”就很容易出现老面孔、老调调,让人生厌,这是个性作文的大忌。因此,要想文章进入“个性发展”的层次,就要力求“稳”中出新。

“稳”中求新须做到“三要”:①思想要敏锐。思想陈旧难以跳出旧框框,也就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只有思想敏锐的人,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笔端常有新“泉”涌出。能否捕捉新材料则是衡量思想敏感度的一把尺子。②思维要多向。面对一道作文题,要多角度地考虑立意,然后进行比较筛选,力避众说,“喜新厌旧”,新意自出。有时甚至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摄取新颖的观点或主题。③挖掘要深入。在一般立意的基础上,要向纵深处多角度挖掘。这样,即使是陈题也会出新意。

例如《“滥竽充数”浅议》,可从四个角度(齐宣王、齐缗王、南郭处士、吹竽伙伴),两个方面(正面看法、反面看法),提出8个观点:①齐宣王“合奏”政策具有值得歌颂的集体主义精神;②齐宣王“合奏”便是“大锅饭”的作法,也是南郭处士悲剧的滋生地;③齐缗王“独奏”便是“改革精神”的体现,决不“法先王”的作法值得大力提倡;④齐缗王听“独奏”,赶走南郭处士不应该,而应挽留南郭处士加以培训,才是真正的“改革”之路;⑤南郭处士能够“人贵有自知之明”,无才便让贤,比起我们现在少数干部赖位不下岗强得多;⑥南郭处士不学无术,落得可悲下场,活该;⑦吹竽伙伴同情心强,竟让南郭处士“合奏”多年;⑧吹竽伙伴缺少批评、监督、帮助的精神,竟让南郭处士蒙混度日。

4.对比要鲜明。

对比要鲜明,就是要把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或者是把同一人或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对照、比较,从而鲜明地显示出其中的差异,突出其特征,揭示其本质,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一般可采用两种比较方法:①不同的人、物相比。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与愚公态度的比较;《爱莲说》中的莲花与菊花、牡丹的比较。②相同的人、物相比。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的比较;《卖蟹》中卖蟹姑娘对待“过滤嘴”、“旱烟袋”的不同态度的比较。

总之,要做到“对比鲜明”,必须注意寻找共同的可比点,寻找出尖锐的矛盾性。如果做到了这两点,作文也就具有了“创新意识”。这种技法可用于多种文体,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都行。

5.“琵琶”要反弹。

当我们看到一个很平常的写作题目或材料时,立意构思可从其逆向的角度去思考,这种写作思维方法,我们称之为“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运用得法,另辟蹊径,确能收到醒人耳目的良好效果。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并没有从正面入笔叙写人物的音容笑貌,而是着力于描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侧面——背影,在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抒发独特的父子情感。

“琵琶反弹”大致有三种情况:①逆向立意。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大胆设想,从原观点的相反方向思索,从而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②旧意翻新。从原意中翻出与原意不同的观点。这种翻新的观点,不一定与原观点对立,可以是原观点的深化,可以是原观点的另一角度的阐述。③一事多解。此法也称为多角度思维法。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立意,选出一个与大众观点不同的角度去写,形成“琵琶反弹”的个性效果。

6.点面要结合。

点面要结合,就是要把概括叙说与具体叙说结合起来写。概括叙说可以简笔勾勒出人和事物的全貌或简明地提出论说的观点,具体叙说可以重点突出地叙述典型事实和阐述多种论据。粗与细相间,点与面照应,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既有全面的深刻认识,又有具体的细致感受。

例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先概括介绍令人难忘的蔡老师的基本情况,然后具体叙述了七件小事。通过典型事例的回忆,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全文点面结合,粗细精当,使读者产生了巨大感染力。《向沙漠进军》等课文也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技法来构思全文的。

运用点面结合法,一要从整体出发,概括事例的共同点;二要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进行具体叙述;三要做到“点”(具体事例)与“面”(概括要点)紧密相连,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三、变思维无序为内容整合

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作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后才是具体运用材料,修饰润色,结构成篇。有的学生老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或像溜冰似的,“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读起来使人觉得“干巴巴”的,没有生气,即使是审题、立意都不错,但由于仓促动笔,思维无序,在行文的过程中,有时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题旨。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

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个性布局呢?从总体上说,首先应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出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活经历、知识、情感等);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展开联想、想象;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中心;对全文的布局做到有序、有旨、有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应该想清楚;个性化的构思布局应力求做到新颖、精巧。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布局。

1.片断组合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片断组合的构思,可以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值得注意的是,片断组合,绝不是大拼盘,应做到所选择的片断符合文章中心的需要,所写片断应始终围绕中心展开。同时,这几个片断应该反映事物的各个不同侧面,各个片断应各具情态,各有侧重,以期达到“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片断的叙述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它们本身应有感染力;要注意叙事有主有次,时间有先有后。

2.信息提取法。

行文中,一时思路受阻,作者应该广泛联想,搜寻记忆中的信息。比如,身在教室,神游课本,小学六年,初中几年,你学习了多少名篇佳作,看了多少辅助读物,它们给记忆仓库增添了多少瑰宝!这时你可以借用一下,岂不妙哉!又如,身在考场,心连社会,我们记忆仓库里的那些东西,还有不少来自新闻媒体、影视作品、自身经历、亲友生活……大千世界那些闪光的东西,都或深或浅地在我们脑壁上刻下痕迹。你应该让你的心神,回到广阔社会,捕捉生活中的片风丝雨,然后顺理循情引入作文。

3.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和这一事物具有某种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从某一事物(此)出发,按照审题立意的要求,联想到其他相关事物(彼),让它们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构思法。由此及彼的构思,可以使文章开合自如,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由物联想到人,由某一景联想到某一种思想、情操等等。这种由此及彼的构思,并不局限于一物一景一人,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多次使用:由甲及乙,由乙及丙,由丙而丁……只要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采用这种构思。当然,这里说的“此”与“彼”一定要有某种联系,不能主观地硬性搭配。

4.角度选择法。

角度,有体裁角度、主题角度、选材角度、结构角度、人称角度等等。在作文有限的时空里,能否快速选好角度,关系着文章的成败。选择角度总的原则应该是,你选定的角度,有利于你用熟悉的材料、拿手的技法,写出新颖切题的文章。

5.纵横对比法。

纵横对比是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文章中的一种构思方法。这种方法,使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景物在对比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有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写人物时,可写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纵比),也可写两个人的优劣(横比)。写景物时,可写城乡的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纵比),也可写南方、北方景物的不同(横比)。还可以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或从对比中产生某一生活哲理,如用冷清萧条的景物,反衬欢乐喜悦的感情;以外界喧闹的气氛,反衬内在落寞的心理。

6.“框架镶嵌”法。

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副精美的框架,镶嵌上一幅精美的图画,使画在框架中显得更为精美。“框架镶嵌”的构思,就是将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放大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特定环境,或为自然景物,或为社会背景,使所要表现的人或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除了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框架外,议论也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框架,通过文章首尾的议论的框架,使记叙部分的主题突出。还有以记叙为框架的,即以某人某事为中心人物、事件的框架。

7.求异出新法。

求异出新,就是要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独辟蹊径。“蹊径”怎样“辟”?新从何处来?一是选题求新。就是说要敢于挑选偏题、新题作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取材求新。就是说文中使用的是别人未曾用过的材料。三是立意求新。就是在通常立意的情况下,换个角度立意。四是表达求新。即句式、段落整齐而富有节奏韵律,词语凝炼而形象,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动用,甚至标点也应显示出特有的匠心。求异思维,方法颇多。如,比较式求异、递进式求异等。

8.情感激射法。

情感激射是一种以情感为辐射的端点和射线而形成的立体网状的文章构思方法。也就是作者对某一事一物一景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从而让自己的感情纵横激荡,形成汹涌澎湃的情感潮,或一浪高似一浪地向纵深推进,或浪花四溢,向不同的方向回荡。这种构思,可以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情的感染,适合于抒情性的记叙文。用这种方法构思的文章,情感是文章的主线,维系着全篇。这种情感,因个人的心情、处境、修养、志趣、爱好的不同而异,形成的情感也就迥然不同。这种构思,可以形成很多风格迥异的文章,同样一个材料,同样一个主题,都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感情。值得提醒的是,作这类文章,应是“情动而辞发”,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有真情实感方能“激射”。“情感激射”仅是构思,情感的具体体现还得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完成。如果不塑造具体形象,只为写情而写情,文章必然“空”,也就无法达到感人的效果;以情构思,往往选取的是某些片断,或一串“特写镜头”作文章的材料。因此,在构思时,要注意情感的一致性,使文章的基调和谐统一。

9.辐射归向法。

采取辐射思维,浮想联翩是考生开启自己尘封的材料仓库的主要方法。“浮想”时,可以向四面八方发散,可以逆向反溯,可以纵横驰骋,可以交叉搜索,让辐射的电流,把过去、现在、理想、现实、神奇、平凡、咫尺、天涯、真实、虚幻、天上、人间……统统接通,形成立体网络思维,材料的“热核反应”自然接踵而至。此时,觉得要写的东西很多,又不知从何处落笔,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回顾文题,反复审读,真正弄清写作要求和应确立的主题,把四射的火花归向一点:归向文题,归向中心,归向重点,归向写作要求。归向的方法是删、削、增、补;与写作要求不符的,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再好的东西也要忍痛割舍,一点不留;基本符合写作要求,但不是表现中心的重点,要削减到最低限度;选取的当是最切题意、最能表现中心的良材,对于这样“以一当十”的精品,没有的要增,不足的要补。

10.半拟试进法。

有时作文情绪不很稳定,思路不很清晰,处于混沌状态。此时可以采用半拟试进法。所谓“半拟试进”,就是在草稿上划划点点,抓住一些思维的线索,想到一点,拟写一点。边勾划,边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临阵不乱,摸索试进,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连接点。这样,有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出现奇迹,茅塞顿开,思路从无到有,从暗到明,从乱到顺。在实际写作中,其实还有许多个性构思技法,比如“寄寓想象法”、“思维聚散法”、“信息交合法”、“供料析题法”等等。在运用中,往往不是单一使用,而是多种个性技法的组合运用。

典范

                                  亲爱的小孩

                                    佚 名

儿时的我是多泪的小孩。

当漂亮的衣衫染上污渍,晶莹的眼泪会立时浸透红色的花边。我喜欢独自无声地哭,小朋友们诧异地看我,又走开。我知道,没有人知道衣裙里有我小时的梦。那时,耳边会传来那一句温柔的低语:“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少女的我是多泪的小孩。

白色的圣诞节,精致的礼物,流行的音乐,香喷喷的蛋糕,我会在派对上又跳又唱像个疯丫头。然而,待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消失在夜色中,面对一屋狼藉,听着录音机还在无声地哼着“青苹果”,怅惘的眼泪又会滴进水晶的玻璃杯,我知道,没有人能赶走这遗留的孤独。多么渴望那句问候:“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今天的我是多泪的小孩。

日日面对成堆书本,夜夜啃着天文数字。当拿到一张漂亮的试卷,我会抬头望着窗外蓝蓝的天,心里向往自由的云,心中竟然空洞洞的,有的只是那种想哭的冲动。唉,仍是希望那一句低问:“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就像那些被宠爱又被误解的孩子,说不出心中缺少的是什么,于是,眼泪成了唯一的表达。就这般岁岁年年,我在风雨中依旧探索着前面的夜路,成功失败开心伤心,也只有自己能懂得。听过长辈的激励,听过同学的赞美,听过老师的批评,听过对手的讽刺,却为何再也听不到那句最真的话语:“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难道爱的蜡烛已被扑灭?难道真是只有我独自在风中游荡。心中真想再得到母亲的抚爱,再听一遍柔声的问候:“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只愿不久又会在天空中寻到一颗指路的星,不再在黑暗中挣扎踌躇。

点评

本文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审题及快速构思的范例。文章采用“横向构思法”,并列写了三段:“儿时的我是多泪的小孩”、“少女的我是多泪的小孩”、“今天的我是多泪的小孩”,紧扣“多泪”这一中心事件来写,反映出“我”是“亲爱的小孩”这一主题。不仅如此,作者还由“今天的我”横向联想:由学业而思想,而感情,增写两段使内容更充实。

                                      

                                     佚 名

桥,就卧在城的东头,远远看去,脊梁骨似的,真有一种坚韧而悲壮的美。

我是从桥的那一端走到这座城里来的。在这里,我念完高中,又过了桥,到更远的地方去读师院,四年后又从桥上走回母校当了老师。

那一年我教高三。高三是不轻松的,学生不轻松,老师也不轻松。当教室东南角的那个座位空了两天后,我意识到那个叫何力的沉默的男生可能遭遇了变故。我决定去找他,又踏上了城东的那座桥。桥在我的注视下坚定而沉默,桥下流水汩汩不息地唱着一首古老的歌,像多年以前,我抱着双膝坐在石桥上。这时,微有些凉意的晓风拂过我的面颊,翻开了我心底沉淀已久的往事。

那一年我也读高三。读高三的我一切平淡得令我恼火,功课自然也如此。但我不甘心如此平淡下去,于是无数次地做着这样的一个梦:有一天,我能高高地举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城东那座桥的青石板上雀跃地奔过去。爹和娘就站在桥的另一端。爹问:“娃,考上了?”我狠狠点一下头,娘就一把一把地抹泪。但这梦没做多久。那个低云的下午,叔到学校来了。一见我就说:“娃,回去吧,你爹他……”我一愣,泪汹涌而出,转身就朝家里跑去,班主任于老师就在后面追赶,大声喊:“成子,路上当心!当心!”

回家后,爹已下葬。我在他的灵前木头似的长跪不起,直到一双大而有力的手把我拽起来。我模糊的眼里印出了于老师那长瘦而慈爱的脸,他望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哭吧,孩子。哭够了跟我回去,你爹还盼你上大学呢!”那一回,我抱着他的胳膊,孩子似的泣不成声……

回校的路上,我一直沉默着。走上那座桥,于老师猛地抓住我的手,说:“成子,你看。无数的风雨,桥都用它不屈的脊梁顶着!它比什么都平凡,却比什么都坚强!”我点点头,泪如雨下。

这以后,于老师对我分外关爱。他给我补课,我也开始玩命地学习。偶尔有心情沉重的时候,我总会到那座桥上走走,摸一摸它的脊梁,想一想于老师的那句话……

那年高考后,我拿到了师院的录取通知书。于老师含着笑,我再次紧紧抱住他的胳膊泪流满面。当异乡的校园里飘下第一瓣雪花的时候,我开始忙着做起第一张新年贺卡来。卡做得很粗陋也很精细,卡上有我画的一张脸,一座桥。卡上有我写的祝福,还有谢意:“您看着桥,桥看着您。我看着您和桥,直到把桥看成您,把您看成桥!谢谢您,老师。”小心地套入信封,我把它寄给了于老师,寄给了我心中的那座永恒的“桥”。

于老师的回信很快来了,信写得简单而温暖:“看着你们一个个成长起来,桥很满足,也很幸福。你将来也会是座了不起的桥!”……

是啊,我也该做一座了不起的桥。又一阵晚风拂过,我径直朝何力家走去……

点评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板块式散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显然是从生动的场面、形象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全文精心刻画了四个场面:一是桥头沉思。“我”抱膝坐在桥栏上,桥下的流水唱着一支古老的歌,晓风拂过,翻起“我”心中沉淀已久的往事。几句话,便勾画出一个宁静而有诗意的场面,将读者一起带入了生活回忆之中。二是桥头梦想。“我”高高举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桥上的青石板上奔过去向爹娘报喜。写得简洁而生动,与第三个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我”在父亲的灵前长跪不起。一双有力的手,一张慈爱的脸,是班主任于老师的肖像。人物刻画采用镜头转换的方式,明快却极富感染力。第四个场面是富有诗情的。当异乡的校园飘下第一瓣雪花,“我”精心制作第一张新年贺卡。卡片上是一张脸、一座桥、一句祝辞。“我看着您和桥,直到把桥看成您,把您看成桥!”这诗化的语言,赋予桥一种象征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以上四个场面,都用“桥”这一线索贯串起来,显得紧凑而和谐。开篇第一句就是“桥,就卧在城的东头”,一下笔就提起了线索的首端,以下行文就如彩线穿珠了。在四个场面的描写和转换中,这根彩线时隐时现,贯穿其中。最富创意的是文末,实物的“桥”,由实而虚,赋予哲理,既升华了散文境界,又给了读者一种隽永的美感享受。

                                     父爱绵绵

                                      佚 名

很早以前,我为老妈写过一篇文字作为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老妈得意洋洋地拿给老爸看。他瞥了一眼,极不屑地扭过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知道他是妒忌,笑嘻嘻地哄他:“别生气,老爸。等你生日,也给你歌功颂德,只要你听党和妈的话。”“去去,没大没小。我不是你妈,不吃这套!”老爸摘下我放在他头发上乱抓的手,一脸挑剔地说:“又留指甲了,像只猫,哪里像乖乖的小女孩。”“那么,我要一个可爱的指甲钳。”我趁机勒索。老爸一口拒绝。可到了晚上,却一定能瞧见一个印有红花绿叶的指甲钳躺在我床头:实在不可爱的指甲钳和实在没品味的老爸。

老爸一直是我屹立不倒的敲诈对象。小时候“赚钱”的方式似古时落魄书生。画一幅画,写一段文章,临摹几张毛笔字,然后卖给老爸。偶尔让他看上眼了,一幅可以卖到五角钱的高价,抵得上帮老妈擦五次自行车轮子。后来渐渐长大,拓展了“经营范围”,增加了打赌一项。打赌的名目非常宽泛随意。从明天下雨还是晴天,到我能不能生吃一只辣椒,无所不包。赌注高低起伏,极度没有规律。唯一的规律是,老爸面临的选择永远只有一个:掏腰包。他输了,自然掏钱;他赢了,则会听到一篇“亲情比金钱可贵”的经典演说,如果还未动心,只要一句“要钱没有,要命一条,88!”我便摇身一变成了赢家。“我怎么养了个能敲会诈的女儿?”老爸总是一边掏钱,一边抱怨。可到下次依旧心甘情愿地上当。因为那个小小的“无赖赌徒”有个最大的筹码,那就是父亲对她的爱。这也是父亲怎么也赢不了女儿的真正原因。

似水流年,老爸在一点点变老。虽然他还是每天洗冷水澡,站在逆风的位置陪我打羽毛球;虽然他还是中气十足地说话,挺直腰板骑车,并且异想天开地要背我到五楼:可我还是看到他鬓角的白发日渐增长,似一排雪白的牙不紧不慢地吞噬老爸的年华。

初一放寒假回家,远远看见在车站前等我的老爸,蓦然发现,他已有很多白发,我以为是沾染的灰尘,不由自主伸手去拂,才发现,那是岁月燃烧后留下的余烬。他厚实的手接过我手中的袋子时,我的眼眶红了,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父亲在变老。提起笔来,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掠过。骑车和父亲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穿行;和父亲写字弹琴;遇到困难,父亲帮我分析解决……一行行小字在洁白的纸面上飞舞,一颗颗泪珠从红红的眼眶里滑出,四个大字刻上心间:父爱绵绵。

点评

文章很有生活气息。开篇叙写“老爸妒忌老妈”,但是仍然给我买了一只小“指甲剪”。接着详写“敲诈”的故事:卖字和打赌。生动而具体地展示了父女俩情深似海。文字表面轻松而愉快,实际上字里行间浸透着真挚的父爱。最后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白发,笔调沉重,情真词切,感人至深。本文起笔定下了欢愉的感情基调,然而处处流淌着父爱之泉。“极不屑”、“屹立不倒”、“老爸”、“88”等语言,生动成趣。其实偶尔运用一点网络化、生活化的语言充实一下文章内容,也能让读者耳目一新。

                               狐狸真的做错了吗?

                                     佚 名

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中,“狐”常被用来比喻为仗势欺人的小人。实际上,仔细分析这个故事,会发现狐狸算不上坏。

先看故事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这句话,可见当时狐狸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中,想要扭转局面只有三种途径:1.临阵逃脱。2.打败对方。3.智稳对方。显然,对于既凶猛又善于奔跑的“百兽之王”——老虎而言,前两种途径根本行不通。这时,只要狐狸够聪明,它就会用第三种方法。而故事中,狐狸不就是靠着它的智慧,凭借“激励”老虎的手段逃脱的吗?不可否认,“狐狸”的行为是有点仗势欺人,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狐狸这样做的目的绝不仅是炫耀自己,更多的是想怎样稳住“敌人”,安全撤离。也许有人会说狐狸没勇气,太胆小。对于这个观点,一句广告词可轻而易举地将之推翻:“进,固然需要能力和动力;退,则更需要冷静和智慧。取舍之间,彰显智慧。”如果没有“能力”和“动力”,狐狸单凭勇气和老虎单挑,则必败无疑。

战国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番五次想要羞辱他,他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楚国反受侮辱,后来人们都赞许晏子的聪明。仔细分析,其实晏子和狐狸的做法如出一辙,但为什么他受到了赞扬,而狐狸却受到责骂呢?这显然有失公平。

其实,很多地方都需要“狐狸”这种智慧。关羽和曹操路逢华容道,衣甲不齐,军容不整的曹军完全不堪一击。这时,关羽号令一发,曹操就得束手就擒。而曹操之所以可以活着逃到许昌,就是因为他有着“狐狸”般的机智,这种机智不需要费多大气力,但竟然还可以使立了军令状的关羽放其逃走,更显出这一机智的实用性。

以前是这样,现在不也是如此吗?北京市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不是就把“敢于跟坏人作斗争”改成“善于跟坏人作斗争”了吗?可见,以智制敌才是上策。所以,按故事分析来说,狐狸的做法只是为了化险为夷以求自保。人们对狐狸的评价也不该是“仗势欺人”,而应为“随机应变”。

点评

文章一反过去“狐假虎威”喻仗势欺人的观点,立意十分新颖,而且作者还能自圆其说,有条不紊地去分析、去论述,实在让人折服!全文称颂狐狸的机智、狐狸的能力,由“假虎”脱身到反败为胜,条分缕析,层次井然。当写到狐狸弃勇而斗智时,便笔锋一转,列举“晏子使楚”、“关羽、曹操路逢华容道”等故事,论证“机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联系生活实际,逐层深入地分析观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佚 名

很久以前,天空中挂着一轮洁白、明亮的月亮。可是最近,月变得无精打采,似乎在向云妹妹诉说着自己的苦……

“咳,咳……”

“你怎么了,月?”云关切地问。

“没什么,只是有点咳嗽。”月难受地说。

“可是月,你以前一直很健康的,不是吗?”云说。

“是呀!可现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如果不是他们建出大‘铁盒子’和能装人的大‘铁块’,乱砍树木,破坏环境,我就不会变成这样了!”月气愤而伤心地说。

云吃了一惊,说:“人类不是开始环保了吗?”

“那只是部分,你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呀!”月难过地说。

天快亮了,云走了。月感叹道:“人类迟早会明白自己的过错的。”

月独自度过了无数个夜晚,云再也没有来过。原来洁白的云,已被黑烟吞没了。

月愤怒了,月气馁了,她甚至有点想自暴自弃了,希望有人朝她身上扔一颗炸弹!

可人们还没有领会到月的苦,月的悲。依旧在砍伐树木,让烟雾弥漫整个天空;依旧在建立一座座高楼大厦;依旧让无数汽车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

月的任务是向人类播撒光辉、爱和希望。可人类在月与地球之间立起一道名叫“污染”的高墙,让月变得不再皎洁,不再明亮。就这样,美丽无瑕的月,在烟雾和高楼中无奈地垂下了头,人类的夜晚从此一片冰冷……

点评

全文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和“云”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月”的诉说、“云”被吞没,揭示了人类污染的严重性和现实性。让主旨寓于故事之中,立意颇具匠心,其童话特点更显突出。语言很美,不仅表现在“月愤怒了,月气馁了”等排比句的运用,而且巧用了对话、情态、景物等描写手法表达思想,因而优美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

                                      家有怪猫

                                       佚 名

我家有一只古怪的小猫叫点点,怪在哪里,且听我慢慢道来。

古怪之一:毛色。别的猫不是纯色,就是花纹,而我家的猫全身的黑毛油滑光亮,如同上好的丝绸,脚上却是白色的毛,仿佛蹬着四只小皮靴,可神气了!它的两只眼睛更古怪了,人家都是黑眼圈,它反而戴着白框“眼镜”。仔细一看,小家伙的脖子上还扎着根白“领带”,真像一位绅士。

古怪之二:喜斗。点点身手好,用一招“纵云梯”,再使一招“灵猴上树”,就跳上了妈妈的梳妆台。接下来,点点会跟梳妆台镜子里的自己近距离对视,然后它“喵”的一声长啸并跳开;再然后,点点弓起背,竖起毛,眼睛睁得圆圆的,尾巴竖得僵僵的,就开始与镜中的自己“打斗”起来。

古怪之三:好奇。春天到了,我家的桃花开了,虽说只开了一朵粉色的花,但全家上下都很喜欢这朵花,早也看,晚也看……点点觉得有些失宠了,甚至觉得好奇:大家怎么喜欢上了没有生命的花呢?于是趁家人没在意,三下五除二跳上台子,站直了身子,一只前脚扶着花盆边,一只前脚蜷着,两只后脚踮着,伸长脖子直嗅桃花的香味呢!

点点尽管很古怪,但也正是它的这些古怪给我们家带来了更多的生气和乐趣。

点评

“怪猫”怪在哪儿?毛色,喜斗,好奇。文章作者言简意明,怪猫的性情也由此跃然纸上。本文最具有特点的就是把一些较为复杂的猫事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几笔勾画出来,明白如话,让读者展颜一笑。另外,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小猫“点点”描绘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亲切可感,行文渗透着一股纯真的童气,这也是成功之处!

体验

以“‘1’的断想”为题作文。

请以“课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请以“电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文,按要求写作。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方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可以到河边了。”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走不到河边。后来,有一天,螃蟹又遇到了青蛙,责问道:“你害得我好苦啊,走了许多冤枉路!”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走,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①细读故事,悟出一个观点。或编写故事,或抒写感悟,或议写看法。②题目自拟。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走上街头,不时与光头相遇,有人说是做作,有人说是时尚;打开电视,常与长发男人“邂逅”,有人说是招摇,有人说是时髦;走进网吧,所见的是形形色色,有人说是无聊,有人说是时兴。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新鲜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其中有过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也曾引发你深入思索和无限感慨……

请以“潇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以“上网”为题作文。

观察此图,能引起你哪些联想?请选择一个感触最深的想象情景,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能保证安全呢?”“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贵的,因为它需要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藏着一只钓钩。”

理解这则寓言的思想内蕴,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请以“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的是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是爱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的是人间弥足珍贵的关爱之情。请以“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写的人描叙出来,题目自拟,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