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天涯论坛 45 退休:摩尼教如何产生的?教徒分布和基本教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2:54:58
摩尼教
Manichaeism
3世纪中叶在古波斯(今伊朗) 萨珊王朝时兴起的一种宗教。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

创始人 摩尼(216~277)出生在底格里斯河畔的玛第奴(位于今伊拉克境内),父亲是当地基督教异端教派诺斯替派中一支浸礼教派的信徒。摩尼从小深受诺斯替教派善恶二元论思想的熏陶。据称他在12岁和24岁时,受到推茵神的点化,命他在人世间传授一种新的宗教,以拯救这个充满罪恶和苦难的世界。从此,他自命为推茵神派遣到尘世来的“光明使者”,开始传教活动。摩尼最先向父亲及家庭成员传授教义,然后到印度和中亚地区传播他的“救世真理”。摩尼在印度传教期间,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摩尼回到波斯后,于243 年4月9日在国王沙普尔一世登基的盛典上,正式向全国布道。沙普尔国王死后,琐罗亚斯德势力重新抬头。到瓦赫兰一世继位时,对摩尼教及其教徒进行镇压。摩尼被逮捕,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尸体被剥皮充草,悬挂在城门之上。后来,这座城门被后人称为摩尼门。摩尼教徒则流落世界各地,从而使该教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教义 核心思想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指明与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时,光明与黑暗是两个相邻的王国,光明国领辖东、西、北三方,而黑暗国则占据南方,彼此相安,互不侵犯。因黑暗国偶然撞入光明国的领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长期大战,这就是中际。摩尼是诸明使中最重要且是最后一个。当摩尼教获得大部分人类信奉后,残留于世间的光明分子也逐渐得到拯救,而当大地只剩下恶魔和物质时,将会爆发一场大火。此时生命母将带领最后一批阶级(新人)和收集其余光明碎屑,一同升入新乐园。而黑暗魔王和恶魔将被抛入大坑,用巨石封死。最后,新乐园并入光明国中,时间进入后际,光明与黑暗再次分隔,永远“交归”。摩尼教的二宗三际说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对世界本源、世界形成和世界未来的系统看法,对宇宙、人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曾风行于世界欧、亚、非三大洲的广大地区。摩尼教的最高崇拜神是大明尊(或称大明神),他是神位、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种德性的集中体现者,认为只有他才能教化众生,拯救灵魂,脱离苦难,不堕地狱。
摩尼教的组织严密而又庞大 ,其教会内部分有5个等级:第一级是12慕阇(承法教道者,或称大师),第二级是72萨婆塞(侍法者,亦称拂多延),第三级是 360默奚悉德( 法堂主),第四级是阿罗缓(纯善人,即电那勿),第五级是耨沙(净信听者)。四、五两级属教会中的基层,人数没有限制。摩尼教的经典,大部分由摩尼本人撰写,主要有《密迹经》、《大力士经》等。此外,摩尼还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主要内容有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忏悔十不正当,即忏悔虚伪、妄誓 、为恶人作证 、迫害善人、拨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不使日月喜欢的行为。遵守十戒: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不惰、每日四时祈祷。在《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还规定:“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不饮乳酪,死则裸葬。”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摩尼教于唐高宗或稍后的武则天当政时传入中国。由于武则天的承认和提倡,摩尼教的许多经卷被译成中文,其中有《摩尼教残经一》、《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及《下部赞》等,同时,在长安和东南诸州修建了不少摩尼教的寺庙。后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和正统宗教势力的抵制。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令禁断汉人信奉摩尼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可汗在助唐攻洛阳时,皈依了摩尼教。从此,回鹘人由萨满教改宗摩尼教 ,并使其成为国教 。 因为唐王朝实行和回鹘和亲政策,从而也使摩尼教重返中土 。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发布敕令,允许摩尼师在长安设置寺院 。至元和初年,河南府和太原府也设置了三座摩尼寺。从此 ,摩尼寺几乎布满全国各大州府,教势迅猛扩大。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正式下诏令毁法灭佛,摩尼教属外来宗教,也随之遭到禁断。于是,摩尼教逐渐成为民间秘密宗教,从而演化出许多支派流裔,甚至成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纽带,曾多次被农民起义所利用。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 清净 、光明、大力、智慧”8 个字。为了迎合民间的需要 ,更加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使之流传甚炽。北宋宣和二年(1120) , 方腊以摩尼教为旗号,于睦州、台州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见方腊起义)。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加剧,以摩尼教为其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者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
元朝统治者对于在民间暗地里聚众结社的吃菜事魔,明令取缔;而对于传统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区,则允许造庵奉祀,公开活动,以示优容。但要派政府官员严加管束,以防越轨。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此时的摩尼教(明教)则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除了国号仍称“大明”之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下令更改 。 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但史料已不见记载。

摩尼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宗教,进入清代时已经基本绝迹。“摩尼”是光明的意思,摩尼教是三世纪古伊朗南巴比伦安息王族的摩尼所创立,摩尼教的哲学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教徒崇拜大明神(摩尼教最高之神,被奉为“永远之父”),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神的智慧。

  六七世纪摩尼教传到新疆,唐初会入中原。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武宗灭佛,摩尼教转入地下活动。当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避难来到福唐(福建闽清),又到三山(福州)传授门徒,后来游方泉州,死后葬于泉州北郊清源山下,这是出现在泉市最早的摩尼教事迹。

  北宋时期,摩尼教被准许与佛教、伊斯兰教公开活动。随后,中国南方出现许多摩尼教组织,并且逐渐开始汉化,改称明教。元代,泉州住有波斯商人,也有摩尼教信徒。晋江安海舶商往来频繁,摩尼教双从海路传入,在华表山建有摩尼寺院草庵和石刻摩尼光佛。

  近来在草庵附近发掘出来的碗底阴写“明教会”三字的黑釉碗及残片六十多块,说明当时泉州摩尼教已具有统一烧制食具的规模。后来诸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因明教的“明”字上逼国号,便下令禁绝。到明末,加上佛教的排斥,摩尼教已经不能复振。进入清代,摩尼教已经基本绝迹。

  草庵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当今保存9月份,国际摩尼教学术研究会将于晋江召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摩尼教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 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 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21 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於狱中。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 摩 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摩尼教文献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於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大二宗图》(《图集》)。上述七部大经是摩尼亲自用古叙利亚文所写的,如今已经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大力士经》的残片较多,可以看出与死海古卷中的《以诺书》有渊源关系。此外,在阿拉伯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写、题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卜拉干》也列为经典,它应该就是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较完整。

除了摩尼亲自写的上述经典外,摩尼教还遗存了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宗教历史性文献,类似基督教的福音书、使徒行传、信徒书,杂有关于奇迹的记载,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

第二类是教义阐释。

第三类是诗篇。

第四类是关于教团组织和仪规的文献。

第五类是文学性的布道作品。

传播

在西方,摩尼在世时,摩尼教已经传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公元3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埃及已经颇有声势,以致於哲学家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觉得有必要撰文与其论战。摩尼教又从埃及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从叙利亚传播到小亚细亚,再从那里传播到希腊、亚德里亚海东岸、意大利和高卢。这些地方当时均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摩尼教遭到政府的粗暴迫害。皇帝戴克里先於297年发布著名的诏书,命令非洲总督镇压摩尼教。基督教当时也遭到戴克里先的迫害,但是不久即取得国教地位,将摩尼教视为最危险的对手,不遗余力地从教俗两方面进行斗争。执事马克(Mark the Deacon)写的加沙主教波菲里(Porphyry, the Bishop of Gaza)传中,记载了375年 波 菲 里与摩尼教女信徒、来自安条克的朱莉娅(Julia)的一场辩论。圣奥古斯丁(354-430)则记载了他与摩尼教徒福图那图斯、费利克斯的辩论。这些辩论正是基督教与摩尼教斗争的典型例子。著名的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说明迟 至九世纪,摩尼教仍然在西方活动。不过1000年以后,在西方就不再看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了。

欧洲中世纪出现过所谓新摩尼教,比如,7世纪亚美尼亚的保罗派(Paulicians)、10世纪保加利亚的鲍格米勒派(Bogomilists)、和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s),都有类似摩尼教之处,可能曾受其影响。但是很难确定它们与摩尼教之间的直接历史联系。

在东方,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断遭到血腥迫害,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乌浒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萨秣建(撒马尔干)和赭时(塔什干)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六世纪末,中亚摩尼教团在撒特-奥尔米兹(Sad-Ohrmizd)领导 下,与巴比伦的领袖分裂,以电那勿(Denawars)派的名称独立。这种分裂状态到八世纪初才结束,中亚重新接受巴比伦法王米尔(Mihr,约710-740)的领导。七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以后,摩尼教徒的处境有所改善,伍麦叶王朝(661-750)让他们和平地活动,可能根本没有怎么注意他们。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许多摩尼教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伊本-穆盖法耳(757年卒)曾把摩尼的几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鲁尼和奈丁就是在一些摩尼教著作阿拉伯文译本的基础上,撰写摩尼教历史的。同时,阿拔斯王朝恢复了萨珊王朝反摩尼教的做法,谴责许多波斯血统的翻译者是摩尼教的同情者。在麦海迪(775-785)和穆格台迪尔(908-932)统治时期,设立了专门处置异教徒(主要是摩尼教徒)的机构,无情地对摩尼教徒进行迫害。967年前奈丁在首都巴格达亲身认识三百个摩尼教徒,但是,当他写作《群书类述》时,只有五个还留在首都,可见迫害之激烈。可能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灭绝了。

摩尼教传入中国之经过

唐高宗、武后时期,摩尼教逐渐传播。但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

在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闱于中国,获唐室接待。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

据《通史》所载,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参与。

然大致与入唐的同时,摩尼教也大规模地传入回纥,其后更被定为国教。安史乱后,因回纥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借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华传教。

据《佛祖统记》载,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扬州、越州等州建寺。

宪宗元和二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士随回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讫宰相将令摩居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借回讫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

另外,在元和八年,据《萧唐书》记,宴归国的回讫摩尼人,令至中书见宰官,由此可见,摩居教徒经常由回讫带唐,并得唐室礼待。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唐武宗会昌元年,回纥被中亚新兴的戛黠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

据《会昌一品集》载,武宗会昌三年,回纥国势衰落,从中国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没反抗,致令京城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自此就与下层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起事的号召旗帜之一。

摩尼教先于祅教、景教被禁,而史书的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唐后期声势颇大,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 清净 、光明、大力、智慧”8 个字。为了迎合民间的需要 ,更加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使之流传甚炽。北宋宣和二年(1120) , 方腊以摩尼教为旗号,于睦州、台州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见方腊起义)。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加剧,以摩尼教为其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者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
元朝统治者对于在民间暗地里聚众结社的吃菜事魔,明令取缔;而对于传统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区,则允许造庵奉祀,公开活动,以示优容。但要派政府官员严加管束,以防越轨。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此时的摩尼教(明教)则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除了国号仍称“大明”之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下令更改 。 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但史料已不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