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打工建筑真实经历:全球化时代中国农村的真实抒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27:10
  彭闻/文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我们触手可及之处,尽是信息,但是我们对农村对土地却越来越陌生。也许,只有走在上面,才能丈量它的温度与丰富。

  这是一本页页都让人感动的书。全书以考察日记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又令人心酸不已的农村生活画面,堪称当代中国贫困乡村最深入的社会调查文本和贫困人口的全景生存实录。

  作者蔚然于2004年在上海创立了幸福发展促进会(民间公益社团),并开始专职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发展,由此开始了帮扶“万村行”,同时也致力于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他于2006 年启动帮扶“万村行”工程,立志用25 年走遍全国贫困农村,帮助贫困家庭走上健康、良好的发展之路。显然,他不是那种为了写作而进入乡村的体验者,也不是那些早已远离乡村只是凭着记忆叙述乡村的创作者,他是真切地进入乡村,走到农民中间,参与他们的生活。他以平实的心态与姿势,以朴素的情感与真诚,赢得了乡村和农民的信任与亲近,才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乡村。乡亲们在交流时已经不把他当作外人,使得他可以听到乡亲们内心的倾诉和拉家常式的话语。

  蔚然走访了上千户村民,记下百万余字的考察日记,拍摄了近万张实景照片,真正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他的写作也是原生态的,基本上都是纪实性的叙述,不作粉饰,不预设标准进行评判。在叙述中,他保留了行走中辽阔的视线,以农民的话语为主体,以口语化叙述为线索,以散射性的叙事手法,将乡村风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质朴而真诚地呈现。

  乡村的落后与现代文明并存,农民的苦难与快乐同在,我们可能是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乡村的真实。农村留守儿童的苦涩与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与尴尬,乡村美丽的破坏,农民家庭的裂变与艰辛,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金融的混乱,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大量难以言尽的贫困状况,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而农民生活面对苦难的淡定从容、他们的人性以及常常闪现出的智慧,这些细节,又让我们更为惊讶。

  《粮民》中,吃猫啃剩下的面包的小孩,80多岁还没攥过百元钞票的老汉,盼望儿女回家过年的老妈妈,扛不起村民医疗费用的乡村医生,交不起学费的农民孩子,贷款买种子化肥被“坑”的农民汉子等等近百个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当下中国贫困农村中农民最真实的缩影。他们的命运让读者牵挂不已,也让蔚然为之奔波不已。

  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的缺失,家庭的裂变,环境的破坏,金融的混乱等等,都是底层民众挣扎的种种苦痛和焦虑的根本来源。中国许多的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有些甚至是生活在无法想象的贫困之中。正如著名三农专家于建嵘在序中所说道: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知道农村的贫困,但并不能真切地感知边远地区的贫困之深,不能感受这些贫困对于具体的个人的意义。他们生活的全部目标和意义不是“人的尊严”和“自由发展”,而仅仅是“一口饭”、“一件衣”,这是他们生活的底线,更是生命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