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百货地图: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2不做京官为哪般【视频、音频、笔记文稿】下载(康震主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51:45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2不做京官为哪般【视频、音频、笔记文稿】下载(康震主讲)

   (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 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笫四名的好成绩。在一般人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平步青云的光明大道。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年后,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的王安石一定能够青云直上。然而,谁也想不到,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机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官?不想做京官呢?有人不,这就是王安石,他不愿意升官,不愿意做京官。来看事实,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做了四年。期满后可以入京为官。宋朝不成文的规定,中了甲科的进士,只要在地方做官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报告,经过审核,同意参加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在馆阁就职。宋朝馆阁指弘文馆、秘书省等,在这里做官相当于这些馆阁里的高级研究员,修撰史书。当然这些重要,柳宗元考中进士后,做过集贤院的官,后来一步就登到礼部
去了。欧阳修也是这样,当初做过校理,后来很快地升官了。要知道,宋朝重文轻武,大官全是文职官员担任。大官都是学者。这些大官就得学富五车的学者来担任,有潜规则,在馆阁中为官,就可能入选“两制”,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再可以进“两府”,有机会可以当宰相了。这在宋朝不是神话,是被证明的事实。他才25岁就有这样的机会,还不会紧紧抓住?可是,王安石就不要这个机会。“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去做地方县令。为什么呀?他不寻常的事多,多看就知道了。这是第一次放弃入京做官的机会。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总会人留下许多个意想不到。这一次放弃进京做官,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二五岁的王安石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次偶然的失手。其实不然,在随后的时问里,王安石又接二连三,数次拒绝到京城做官,-情愿留守在地方。那么,王安石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时间快,在县令职务上满了三年,被任为舒卅l通判。由七品提到六品,挺好。没多久,好事连连,宰相上书,推荐王安石。“殿中丞王安石,进士第四人及第,l FIN,一任还,求试馆职。安石凡数任,并无所陈;朝廷特令召试,亦辞以家贫亲老。馆阁之职,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他总是谦虚,不去京城,敢于不要,说明他坦荡,淡泊,于是推荐。另外,陈襄也上书,推荐他。理由是有学间,有人品,有政绩。朝廷下令,“诏王安石赴阙,俟试毕,别取旨韩维下学士院与试,然二人者卒不就试”,还不去,写申请不去。讲了三条理由:一是奶奶年纪大,得照顾,京城花销大;二是父亲去世后,没归葬家乡,费用也大,负担不起;三是弟妹都要结婚,也要花销。希望朝廷理解。行,就当舒卅l通判吧,这年28岁,这是第二次推辞了机会。
    三年又过去了。又满了,朝廷直接下令让他去集贤院做高级研究员,还有条件,这次不用考试,免试。直接就任,还一来就提升。朝廷够意思了。给足了他面子,但是,他连上四道辞呈,坚决不干,理由如下:一是感谢;二是祖母去世,又得一笔费用;三是朝廷要我升官,我不去,真去了人家会认为我沽名钓誉,对官场风气不好,不做就是不做,希望能理解与体恤。
    (按照王安石的说击,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来京城做官,主要原因是家里人口多,婚丧嫁娶的麻烦事儿多,京城的消费水平太高,来这儿做官,仅仅依靠王安石一个人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不过这个理由让我们难以信服。要知道,北宋王朝对待读书人、对待文官,可以说礼遇有加。朝廷的文职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怎么到了王安石这儿,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面对王安石这个死活不愿意来京城做官的怪人,北宋的皇帝与宰相们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王安石这样做,名气越来越大了。当时记载,  “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天下都想看看他。到底是为什么不做大官呢?这次理由多了一条,怕引起人误会,怕人误读人品。还有,难道就因为经济困难,不去京城做官?集贤院校理,工资一块四万文一个月,可是,开封东京消费要看多少。当时开封,一石米面,六百文钱,家中人多,就算十个人,一个月主食,得约1500文。住房呢?当时开封,一间房租5030文,十个人得25003文,一个月再加上其他的就得三万文,有点紧张,但也过得去。所以,说经
济困难是实情,朝廷做事,给他钱,给肥缺,群牧司判官,管各地的养马场,这在古代重要,相当于汽车。军队里的马匹就像是坦克。这是肥缺。王安石本想辞,欧阳修出面,别辞了。再辞皇上都没面子了。先应下来再说。王安石才算从了。王安石是从了,有人吭气了,叫沈康也是馆阁里待久了,等了好久没升官。想争取一下,找宰相。宰相解释,人家是人品好,沈康不好意思走了。人与人境界差别大呀。这也可以看得出是肥缺,多少人盯着呢。
    (北宋朝廷不愿意落下个不重视人才的“罪名”,对王安石这个颇有政绩的地方官投桃报李,给予王安石“群牧司判官”这样的肥缺。然而,在两年的任期中,王安石却接连上了十几道辞呈,坚决要求到地方工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辞去京官,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实在是十分罕见。那么,王安石到底想去哪里做官?他如此倔强而执着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呢?  )
    做了两年。这两年,十几次辞官,坚持要求去地方去基层。主要是,一是家人多,需要人照顾。再者,父亲哥嫂埋葬的地方不在家乡,都没归葬,自己在京城待着,难办。二是脑子不行了,读书太刻苦了,头晕目眩,只要处理复杂的事,就受不了,京城事多,脑子不胜脑力,要到地方去。这次上表里,提出具体要求,  “东南宽闲之区,幽辟之滨,与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把平生所学的知识想做实事的能力发挥出来,在基层把政治热情与理想在那儿得以完成。主要考虑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朝廷应该广开门路,让人得其所。我不想在京城混日子,想做具体的事。到底要做什么事呢?写过文章《通卅l海门行利记》称赞沈起的为政之道,说他修了大堤等,做得好,事事踏实,让百姓受惠,更注重民生,他认为年轻的官员应该在精力旺盛时把政治实践的能力放在提高人民生活的事情上。沈起的官小,但是事大,宋朝就是由这样的小官一个个地组织起来的。如果都像他这样,国家与百姓生活就会变好。他痛恨那些只讲脸面不干事的人。,
    当时有个官叫钱公辅,知道王安石文章写得好,想请他给母亲写墓志铭,写过一次,不满意,说因为我妈妈伟大,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儿子,得把我的事迹写上去。钱公辅牛啊,科举是第二名。现在官居副市长了,要知道王安石是被第四了。可是王安石就看不起这个,他回信说,高考第二,副市长一个,就要大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苟不能行道,适足为父母之羞”,就算是卖莱的都当得了通判,何足道哉?脸上贴什么金?钱公辅还请他改,王安石坚决不改。给沈起专门写文章称赞,对钱公辅却这样处理,都能看出他为官的基本态度,就是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去地方做实事更重要。,
    王安石不寻常,好多事不同,因为他思考的立足点不同于一般人,一般人为了升官发财,就想往上爬。可是,王安石科举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他想给百姓做事就得科举,他做官的基本点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他横空出世与一般读书人不同。一个真正的君子,在伪君子的世界里,就会被认为是伪君子,这是王安石的悲,也是王安石的魅力。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2不做京官为哪般视频下载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王安石02不做京官为哪般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