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河源龙记:中国古玉器与玉文化(五主要古玉器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04:17
一、玉琮兴衰3000年
起源:据研究玉琮渊源于手镯。
用途:玉琮是祭地的礼器,即“以黄琮礼地”。大琮代表皇后的爵位。
玉琮的演化见下表:
兴衰:出现于良渚文化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

盛行于良渚文化晚期--商代

西周开始渐渐衰落

西汉初尚有极少数

东汉已不见

时代
形制特征
长短
纹饰
良渚文化早期 内外均圆 手镯形 短 单节 细阴线刻兽面纹
良渚文化中期 内圆外方 方柱与圆呈切线 变长 几节 复杂精细兽面纹
良渚文化晚期 内圆外方 割线 上粗下细 最长33cm 多节 较简单兽面纹
商代 内圆外方 割线 上下同粗 变短 小于10cm 双刻浮雕兽面纹
春秋战国 内圆外方 有特殊者 短 素面为主,有云纹
汉代 内圆外方 有鹰座 射长 短 基本素面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兽面纹玉琮 手镯状
外形粗糙 阴线刻兽面纹

玉琮单节兽面纹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兽面纹玉琮
新石器晚期
单节 内径大 切线 兽面纹突出双眼

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切线两节兽面纹几何纹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纹饰复杂 两节 两种兽面纹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浙江反山出土
三节 切线两种兽面纹浅浮雕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单节 切线 三种纹饰

兽面纹玉琮王 良渚文化中期
横向分布三种兽面纹,方柱面中部有戴冠神人兽面
纹,独特;内孔小 切线 浅浮雕、极细的阴线刻

上图中部纹饰的放大神人兽面纹 细如毫发的阴线刻浅浮雕良渚文化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两节 两种兽面纹纹饰复杂 玉质好

新石器时代兽面纹玉琮
两节纹饰变复杂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晚期
两大节 六小节简单兽面纹--两只小圆眼

玉琮
新石器晚期
简单兽面纹多节 15节高5.8cm

素面玉琮 商代射短 单节割线

玉琮 商代 单节 横纹 圆角

玉琮商代 素面单节射高割线方柱变成四个棱

玉琮商代晚期礼玉
长 15节兽面纹射长
首都博物馆藏

兽面纹玉琮 周代
单节 双圈眼嘴突切线 直径9cm

素面玉琮周代
单节高5cm割线

玉琮 西周 17节 兽面纹射长

青白玉琮东周
单节 横肋纹

素面玉琮 战国单节割线

玉琮汉代
新面貌 云纹刻字

鹰座玉琮断面 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割线
二、 最有生命力的礼器——璧起源:
据研究璧由石斧演化而来。产生最早,使用年代之长, 数量之多,出土地 域之广是其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用途:主要作礼器:祭天,即“以苍璧礼天”;
还可作礼玉:随葬品;
也可作饰玉: 小于5cm的璧。
演变: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玉璧不断发展演变,见下图。

起始期——新石器时代到夏代
●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相对衰落期——商周时期
● 晚商有出土,少;周代稍多,器壁厚约0.7cm,大小不等,直径几厘米到80厘米
● 大者多素面,小者有纹饰:弦纹、云纹、龙、凤、鸟纹。
● 内缘略厚于外缘,璧面平整,边缘圆角形。
● 中孔内壁光滑,无对钻痕迹。
● 青白玉为主。
春秋时期
▲ 玉璧较前期稍多,有大有小。
▲ 素面璧仍较多。纹饰主体是勾云纹和圆圈纹构成的侧面兽头,璧边饰绞丝纹(绹 纹)。
▲ 采用浅浮雕工艺。
▲ 玉质以青玉为主。
鼎盛时期——1、战国时期
◆ 玉璧出土多。 出现新形制:出廓璧,璧的内外缘起边线,有断面呈八角形、菱 形、椭圆形的玉璧。
◆ 纹饰丰富,出现谷纹璧、蒲纹璧,还有多层纹饰璧:谷纹+蒲纹+龙凤纹。还有兽 面纹、镂雕龙纹和螭纹。
◆ 厚薄均匀,工艺精细, 出廓部分镂雕。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鼎盛时期——2、汉代
▲ 出土玉璧多。与战国相比,璧体较大、略厚、边缘略宽、出廓变长 。
▲ 仍有谷纹、蒲纹,但大而疏;出现刻文字璧、乳钉纹、朱雀纹
▲ 出廓、镂雕进一步发展,出廓部分变长、纹饰更精,璧本身只有简单的纹饰。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魏晋南北朝时的玉璧少,主要继承东汉的余风。
仿古期——唐--清代
◆ 出土品少,主要是传世品。形制和纹饰多仿古,除圆形外、出现长方圆形、椭 圆形。
◆ 唐代出现花卉纹,清朝有阔带几何纹。
◆ 注重龙、螭内部刻画,使之形象生动;多层透雕,立体感强。
◆ 玉质多为白玉,其次是青玉。

典型玉璧素面 玉质不佳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玉璧上最早的纹饰冠状兽面纹良渚文化台湾私人藏

山鸟纹玉璧——最早的有纹玉璧良渚文化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玉璧晚商
素面有沁色

素面有领玉璧 晚商

有领玉瑗 商素面有沁色

商 青白玉龙环玉佩(变形璧) 出现皿纹纹饰 造型别致

玉璧 西周
三层纹饰龙饰 乳钉纹 龙纹
出廓透雕

云纹璧内外缘起棱春秋
江苏吴县出土

龙纹(抽象)璧
春秋晚期陕西凤翔出土

四层白玉璧战国
从外到内:龙纹谷纹兽面纹龙纹
纹饰繁缛 透雕

战国
透雕蟠龙乳钉纹璧
青玉双璜内外有边直径1.1cm 厚0.4cm

三龙环形佩
绹纹、鳞纹造型别致
战国河北平山中山国墓出土

战国
黄玉谷纹璧
内外缘起棱
直径5.9cm 市场参考价:30000元

多层青玉璧
饕餮纹绹纹蒲纹绹纹


三层白玉璧 汉构思新颖工艺精湛出廓 透雕
乳钉纹凤纹龙纹 “寿、乐”字

青玉虎凤璧(变形璧)西汉造型新颖工艺较精透雕出廓出廓部分高 高10.7cm宽6.7cm厚0.4cm

兽首玉璧饰西汉
变形玉璧出廓部分大螭纹、云纹兽面纹乳钉纹
高 16.7cm南越王墓出土

三蟠螭系璧宋代
玉质细腻浮雕俏色

白玉双螭纹宜子孙佩宋代
变形璧古今结合透雕出廓刻字

黄玉透雕双龙璧清乾隆
玉质优良变形璧透雕 刻字直径:9.9cm市场参考价:90000元

白玉八卦纹璧清初
直径:6 cm 市场参考价:4000元

白玉浮雕单螭璧
清中
直径:5.5 cm市场参考价:5000元
三、玉戈的演化
起源:玉戈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石镰演化而来。
形制:一种由援(刃)和内(柄)构成的非实用兵器。
用途:仪仗玉器。

大汶口文化石镰

戈各部位 名称
演化: 玉戈最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其特征为长援、短内、无脊、无阑。玉戈流行于商代。其特征为内略变长、援部有脊、有阑。晚商时期,内部附近出现纹饰。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玉戈特征为援细长、内与援的界线变模糊,似圭。
春秋后期几乎未见到戈。
二里头文化玉戈
特征:长援、短内、无脊、无阑。

早商玉戈
湖北黄皮盘龙城出土
特征:内变长、有阑

玉戈 晚商
援弯曲较短有脊内有纹饰

玉戈
西周
特征: 援细长 内与援的界线 变模糊,似圭

商周 青玉戈(礼仗器) 长(上)25.4cm (下)28cm

西周 青玉戈
长25.3cm 宽5.8cm
四、昙花一现的牙璋
牙璋是璋的一种,只出土于商代。

形制:似戈又似刀。援细长且两边内凹;刃缘内凹,形成两个不等长的峰尖;阑 呈锯齿状。 用途:朝廷给驻外官员传令时的凭信。 西周只有变形的牙璋。
长48.2cm

长54cm
二里头文化 牙璋
A型

B型

C型

晚商三时星期堆牙祭璋祀 坑 出 土



五、森严等级的象征——圭
起源:圭是一种长方形+尖首的薄片状玉器,分平首圭和尖首圭。
平首圭由石斧演化而来, 尖首圭由戈演变而来。商代中期已经出现。
用途: 礼器:
★不同爵位的男人执不同的圭,称之为六瑞。六瑞是森严等级的象 征。
★祭东方之神的礼器:“以青圭礼东方”。
六瑞:即六种不同尺寸或形制的玉器,由天子或不同爵位的官员持有,作 为权力等级的区别。即: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圭的主要类型

琬圭
圆头底部双孔
尖首圭的演化
西周之前:圭尖呈锐角三角形。
春秋开始:
☆上端略窄而呈梯形,圭首与圭身界线渐变,或呈圆锥形。
☆另一种是长方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出现谷纹、蒲纹圭。
汉代:仍然有长方形+等腰钝角三角形的玉圭。
明代:北京定陵还出土了圭:镇圭、脊圭、谷圭。

平首圭 西 周

汉 玉璧圭 写实性浮雕云纹
六、璜的演变
起源:璜的起源与手镯有关。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形制:有半璧璜、弧型璜、折角璜;多见双虎璜;中间或两端有小孔。
用途:最初为佩饰,周代作礼器:“以玄璜礼东方”。
演化:
★素面璜历史很长,从新时器时代到汉代。
★饰纹璜于良渚文化晚期悄悄出现。
★饰纹璜的兴盛却是在商周,
★商代多为人形和动物形玉璜;
★战国除动物形外,多见璜内饰云纹、谷纹。

玉镯
新石器时代 由三段弧形组合而成素面

玉璜 半璧形剔地浅浮雕的兽面纹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

鹦鹉璜 商 双阴线刻云雷纹动物形板状剪影臣字眼

青玉玉璜 周四分之一璧 饰玉 素面

青玉璜 春秋初期 双阴线刻云纹

琥形璜 春秋初期 浮雕云纹 四分之一璧

西周 夔龙纹青玉璜
直径16.6cm宽3.5cm厚0.6cm



谷纹虎形璜战国初黄玉

谷纹双虎对玉璜 西汉

白玉双虎璜 汉代俏色内孔有云纹透雕

蒲纹 璜 汉代

白玉云纹双龙璜(变形璜) 西汉透雕 玉质优
七、耳饰之祖——玦
玉玦产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晚至唐代仍有琢制。
早期特征:形状不太规则,中孔略偏一侧,兽形圆雕很特征。
商代玉玦:中孔居中;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线刻龙纹、背起扇棱、 身饰云雷纹、鳞纹等。
春秋战国玉玦:孔位正中,有的圆度不好;有的布满云雷纹、卷云纹。

玉玦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素面内孔有对钻痕迹缺口不平

龙兽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岫玉身体素面“C”佩饰半圆雕

玉玦 商素面内孔居中、圆

龙形玉玦青白玉龙形龙纹背起扇棱半圆雕
商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对玉玦 西周雷纹 内孔不够圆


对玉玦 东周素面 内孔不圆

青玉玦 春秋初龙纹
八、变幻莫测的龙
从龙的整体形态、头部特征、足部特征、纹饰特征及神态等特征,来比较分析各时代玉龙佩或龙纹的整体特征。
1、新石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C”形,如“中华第一龙”。
头部特征:龙首长,似马头;吻前伸、略上翘;菱形眼,颈脊长鬣后披,无耳。
足部特征:无足、无爪。
纹饰特征:龙身无纹饰,头部有简单纹饰。
神 态:不生动,厚实古朴。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内蒙翁牛特期三星他拉村出土
“天下第一龙”“C”形双眼突出呈菱形;鼻端截平、对称的圆鼻孔;嘴紧闭、吻前伸、略上翘;额上、鄂底有菱形纹;颈脊起长毛,无耳;无足、无爪;高26 cm。
2、商→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齿,双阴线刻“臣”眼或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 角。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菱形纹、谷纹 ;背脊疏到密。
神 态:凶猛威武状

圆雕大头龙商周 长8cm 头大有角菱形纹卷曲形圆雕张口露齿

商 龙形玉佩( 长5.3cm 高3.2cm)马形头弓字形有角有足乳钉纹

谷纹母子龙佩西周 反“S”形有角 有足 无爪
3、战国的龙
整体形态 :身更长、多种形态:“弓”形、“S”形、双“S”形、Ω形、“M” 形;
头部特征:头小;张嘴,上唇翘、下唇内卷,无齿; 角变成云纹或耳朵;
圆眼、浑圆方眼、丹凤眼。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谷纹为主,也有素面。
神 态:极强的动感 ,腾光耀彩。

三龙环形佩
造型别致头向后看、有角身饰绹纹、鳞纹有足
战国河北平山中山国墓出土

青玉龙形佩战国弓形嘴上钩
1.8cm×5.7cm×0.5cm云纹 透雕刀工较圆润

谷纹白玉龙凤佩战国
龙头凤尾相对呈倒Ω形有角 无足

龙形佩 战国  素面、有角、 有足、尾分叉   徐政夫藏

战国青玉夔龙佩呈弓字形,身饰谷纹,有角、有足 长7.2cm 宽5.1cm 厚0.5cm

4、汉代的龙
整体形态 :盘旋曲折。
头部特征:头长;眼多呈杏核状,眼稍加长;角呈勾云状位耳后。
足部特征:四足呈勾云状、无爪。
纹饰特征:云纹,短阴刻线饰茸毛。
神 态:具神异感

金玉相连龙带钩龙形 乳钉纹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5、唐--清代玉龙 ——长身复杂盘旋,身饰菱纹


宋白玉六龙带板
多层立体镂雕龙造型复杂长身盘旋毛发竖起四腿 三爪
高9.1cm宽5.3cm厚1.8cm

元 多层镂雕青玉龙纹带饰龙身细长盘旋、长发细颈、四条长腿、五爪锋利 长13cm 宽7cm 厚0.8cm

明白玉蟠龙带板 头大眼圆张嘴露齿长须鳞纹立体镂雕径6.8cm厚3.3cm

白玉云龙纹盖尊 清龙头毛发丛生长须尾呈蒲扇形
高26.1cm浮雕纹饰复杂琢工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