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物美超市小时工:凯恩斯的“动物精神”:人类市场行为非全理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4:55:26

凯恩斯的“动物精神”:人类市场行为非全理性

□杨春学

在历史上所有的经济泡沫,从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到1990年代日本房市泡沫和美国IT泡沫中,都能看到投机者的疯狂。2007年至今的美国房市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再次见证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层面。
 
“有效市场假说”并非有效

“有效市场假说”的关键性假设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掌握着充分且完美的信息,并且完全理解现实市场的深层力量和复杂性。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以理性预期作为其决策基础,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假说的基本命题是:股票价格建立在人们理性地预期利润和股息的基础上,而不仅仅依赖现有的金融数据;因而,股票市场几乎可以在瞬间就有效地消化信息。
如果这一模型正确的话,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详细地阅读公司的财务数据、查寻过去的价格运动轨迹,来获得超过平均报酬率的股票收益。市场已经有效计算出了未来的回报率。股票价格既不可能被“高估”,也不可能被“低估”,而是绝对可靠的价值信号。换言之,价格永远是“正确的”,能够准确地衡量其标的物的真实价值。自由市场不可能出现集体非理性行为。
“有效市场假说”使经济学家盲从于自己的数学模型,让华尔街获得批判一切市场监管措施的利器,令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低估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精于计算的华尔街精英怎么会相信“房价永远会涨下去”而丧失理性的判断呢?
凯恩斯认为,“动物精神”构成“非理性的繁荣或崩溃”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何为“动物精神”?那就是:人类在潜意识里荒谬地假设自己总是会有好运气,或多或少地高估自己获利的机会而低估亏损的几率。而一旦形势逆转,立即又会过分悲观。
何为“非理性的繁荣”呢?凯恩斯给出了一个形象的定义:“当美国人购买股票时,他并不把希望寄托于得到股票的未来收益,而是寄托在企业股票价格的上涨。就是说,在上述意义上,他是一个投机者。如果投机者像在企业的洪流中漂浮着的泡沫一样,他未必会造成祸害。但是,当企业成为投机旋涡中的泡沫时,形势就是严重的。当一国资本的积累变为赌场中的副产品时,积累工作多半是干不好的”(《通论》,第162页)。
 
“动物精神”确有客观基础
 
    既然社会进程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又没有完全坚实的科学基础,那么,人们面对棘手的实际决策问题时是如何行动的呢?一方面,对可计算的决策基础部分,进行理性的计算;另一方面,对于不可计算甚至连猜测都非常模糊的部分,就采取公认的惯例或常规。这类惯例并非没有理性的基础。
 在1937年的论文中,凯恩斯对此作了更细致的分析。当决策者对未来进行预测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三。一是遵循“大数定理”,假定现在是未来的一个有益向导,不要过于重视我们对其几乎一无所知的那些未来变化。二是假定就资产价格、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来说,我们现有的知识是基于对未来的正确预期,因而除非有新的信息进入视野,我们才可以毫不改变地接受现行的状态。三是当上述方法无效而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又认为不可信赖之时,我们就努力顺从多数人或一般人的行动,简单地假设他们更了解情况、判断更准。在每个人都努力模仿其他人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会导致我们可以严格地称之为常规判断的东西。
 虽然以上述方式形成的预测并没有让决策者拥有古典学派所假设的那种对未来的知识,但至少允许他们以一种理智的方式行事。因此,凯恩斯强调,经济当事者采取公认的惯例、习惯、制度来部分地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合理性。因为,在他看来,遵循惯例、习惯所体现的正是上述三个原则的精神,而且确实也给经济人的行为提供了某种稳定性的基础。
 
“动物精神”影响决策
 
 即使人们按惯例行事,仍然不能消除内心对未来无知的不安,因为决策者知道这些预测技术是武断的。事后来看,这类预测结果将被证明或多或少是不正确的。决策者对这类预测所持的信心状态的强弱,取决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些预测是可靠的。如果意识到未来经济将会发生某种重大变化,但又不清楚其变化方式,对预测的信心就会削弱。相反,如果认为未来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坚持现在是未来的良好指南,那么信心就会增强。因此,长期预期状态具有双重特性:它把决策者所做的预测与决策者对这种具体信心状态结合在一起。这正如一名言所说的:预期是自我实现的。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种对未来的武断预测不可避免地有严重的缺陷,很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此,决策者也心照不宣。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凯恩斯断言,多数决策不是基于冷静的理性计算,而是出于受一种“动物精神”的驱使:“关于结果要在许多天后才能见分晓的积极行动,我们的大多数决策很可能起源于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一种自发的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冲动”(《通论》,第165页)。
 在这里,“动物精神”表达的是一种人的本能、一种信心。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动物精神”会正向发挥作用,人们会相信这种状态将持续下去,相信扩大产能和利润不断涌入,甚至会变得过于“盲目”和“轻信”,进而演化成泡沫诞生的心理学动力。当经济处于衰退之时,“动物精神”又会走向反面。因此,“人类本性的特点也会造成不稳定性”(《通论》,第165页)。
在股票市场上
“动物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凯恩斯认为,现实的股票市场与“有效市场假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现实中,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的股市大起大落的波动现象。为了解释这类现象,凯恩斯较为细致地考察了这种“动物精神”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这种非理性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相对于其他市场领域,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基础更为脆弱。一方面,这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带有很强的投机性质。另一方面,他们为应对不确定性所遵循的“成规”更为脆弱,更容易受“动物精神”的支配。凯恩斯列举的使“成规”更为脆弱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分关注日常发生的利润波动以及有关时事新闻、行业领袖们对形势的看法等这类无关紧要的因素,从而对股票市场产生过度的甚至毫无道理的影响。
 在这种市场中,即便是职业投资者,也不是把他们的精力和技巧主要用于仔细计算那些上市公司在其整个生命期限内未来收益的预期活动上,而是用于“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上。
 在这种市场中,“动物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当行情好时,大家信心高涨,认为股票会一直涨下去,都愿意买进,于是推动股价强劲上升;一旦信心丧失,大家对未来转持悲观情绪,都不敢买进,从而推动股价猛跌。由此产生出股票市场内在的极大不稳定性。
 每一次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都见证了这种“动物精神的作用”。金德尔伯格的经典著作《狂热、恐慌与崩溃》用于说明“金融市场总是处于理性的狂热状态”,其中大量实例也见证了“动物精神”的作用。

反思非理性和不稳定

 在当今“经济虚拟化、资产证券化”的时代,凯恩斯的“动物精神”和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假说具有更深切的现实意义。
 现代行为金融学家不仅证实了凯恩斯的这些洞见,还进一步拓展了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例如,最著名的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对凯恩斯股市过度活跃的假说,进行了一系列经验研究检验,结果证实了这种假说。他和其他行为经济学家一起,还深化了凯恩斯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学基础,识别出了走向“非理性的”许多通道。
 这种投机行为是一个令经济学家感到特别不便处理的课题。如何将经济学建立在非理性和不稳定的行为基础之上呢?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与罗伯特·希勒所著的《动物精神》正力图挖掘凯恩斯的这种思想,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行为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