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昆鹏物流有限公司:毛泽东为何认为诸葛亮必败:始误于隆中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8:30



                                      

文章摘自《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 作者:剑歌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核心提示: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在那个人们对诸葛亮敬若神灵的时代,毛泽东能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体现了一位军事家足够的智慧。当人们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诸葛亮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毛泽东心中已经非常明白: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的立场,他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相关阅读:刘备与诸葛亮:温良臣子面具下的较量 作者:汪宏华

本文摘自《传奇故事》2009年第5期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存在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等四位同姓异国兄弟。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隆中对”是战略中的战术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但最后为什么没能实现呢?一是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高人半路杀出。

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他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诸葛亮早就料到刘备不会直接取荆州,必定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所以,当刘备不采纳他的意见时,他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调整后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他和刘备从“双死”盘成了“双活”。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兄弟暗中联手

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竭尽全力。孙、刘联合就得益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且看他们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周瑜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但实际上诸葛瑾无论智谋还是权谋都高于鲁肃,赤壁之战吸引了天下所有的谋士,诸葛瑾为何单单要坐壁上观,是为了回避诸葛亮吗?不是,他没闲着。试想,鲁肃乃一“凡品”,他是怎么想到捐弃世仇新怨为刘表吊丧,并借机联合刘备的?而诸葛亮远在荆州,又是如何精准预测他这一次意外行踪的?毫无疑问是诸葛瑾私通情报。鲁肃由于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愿意来回调停于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诸葛亮相信哥哥对鲁肃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厕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鲁肃死后,诸葛瑾果然顶替鲁肃,从幕后走到了幕前。此间微妙,稍加意会,即可言传。

第二步战略

诸葛瑾能操纵鲁肃,却操纵不了孙权,鲁肃死后没有人帮助他左右孙权的意志了。虽然诸葛瑾是讨回荆州的首功之臣,但孙权却偏偏委派新人陆逊担任镇西将军、荆州牧。诸葛瑾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这就是说,诸葛亮第二步战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刘备兄弟完成两路伐魏。

由于在第二步战略上诸葛兄弟与刘备兄弟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诸葛亮要舍弃战略要地荆州,并搭上关羽,这样,不仅破掉了刘备兄弟,还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诸葛亮真心帮助刘备,他就不会让关羽一人长期面对两方虎狼。况且他后来也明知关羽与孙权的关系闹僵,出现了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针不相符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荆州危矣”的局面。

然而在危急关头,诸葛亮既没有按照第二步战略设想去秦川牵制曹魏,也没有派人去支援关羽,只安坐在西蜀评选五虎大将、封官赐禄。原来,他正在与诸葛瑾悄然实施对关羽东恩两惠的两面夹击:一个告诫关羽千万要“东和孙权”;另一个则在暗地里挑拨关羽和孙权的关系。当初嘱咐关羽千万不要想着“分兵拒之”的诸葛亮,后来却要刘备放心,说关羽定能威震华夏。而另一位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在孙权杀关羽时不见了踪影。可见诸葛兄弟的迷魂阵并非没有破绽!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完全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可惜的是,诸葛瑾遇到了后生可畏的陆逊,所以,统一天下还需要更加宏伟的战略。

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结束

赤壁之战有了诸葛兄弟的润滑剂,有了刘备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孙、刘两家赶在隆冬第一阵东南风刮起之时就已“万事俱备”。然而,战争结束后,随着关羽违犯军令状放走曹操,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便戛然而止。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败走,原荆州之主刘琮也死去,刘备可以合情合理坐拥南郡等荆州之地了。然而,睹葛亮却开始有意制造隐患,将荆州置于动荡之中:让周瑜取南郡、襄阳,然后从中抢食,让东吴不服气而总想着讨同荆州;节外生枝重新扶刘琦为荆州之主;以顾全联吴大局的名义答应鲁肃,在刘琦死后归还荆州;用酒、色将刚刚在赤壁还骁勇善战的刘琦整病。这一连串的手段几乎将刘备噎死,让他有口难辩。

诸葛亮算是掐住了刘备的“七寸”,不过刘备也不是老实人,尽管表面上喜怒不形于色,私下里却想着如何摆脱诸葛亮。如第52回他就想自个儿征伐南部荆州,“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但未等他拿下一寸地盘,孔明就主动请缨“自引一军到来”,让刘备再一次陷入了盛情难却的无奈。孔明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问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降将的控制权。他这一次的热心与他后来在刘备东征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照,前后虽然行为相反,目的却相同——死死摁住刘备。

定时炸弹马谡

刘备意识到诸葛亮甩不掉之后,便采用了“无为而治”的策略。他很清楚诸葛亮要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荆州或西蜀一隅,但自己人多势众,所以在定天下之前用不着担心诸葛亮篡权。再者说,就算我做你的傀儡,可你毕竟还是我的臣子,终究越不过我的位次去。果然,当刘备准备作最后一搏,东征取天下时,就不想带上孔明,让他再夺功了。

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便彻底灰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只要偏安西蜀就万事大吉了。临终前他采取扬一抑——扬的方法堵住了诸葛亮的野心:第一,只要你不觊觎我成都之主,就给你开出“相父”的条件。第二,我要教你永远夺不到天下,终生只能辅佐我刘家。刘备在用人方面向来信奉感化,从不预先下结论,但他这回却提请诸葛亮疏远马谡。他这是用暗激将法逆向强化诸葛亮已有的选择,让他越加去重用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向来藐视自己,而自己死后就更会反其道而为之!

诸葛亮果不其然就栽倒在马谡手里。他“挥泪”斩马谡,不是怀念刘备的先见之明,而是顿悟到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自己的一颗定时炸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始终是相互钳制的鹬蚌关系,刘备尽管智谋比不上诸葛亮,但在韬晦之术以及用人的眼光和肚量上却大有过之,这也是他能做到反手点穴诸葛亮,制胜于未来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