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华逸化纤有限公司:中外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6:47:26

 中外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水
一、中国城市与文化
城市是人类利用地理环境的集中地区。从外观上看,城市是高大建筑集中、街道集中的建筑文化景观,是运转不息的经济文化空间。城市较周围农村集中了较多的学校、艺术、文化机构和人才;集中了较多的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聚集着较多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供排水、供电、供能、交通、消防、电信邮传,教育、治安警卫、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密度高、能量大、活动频繁、成分构造复杂的物质体系。它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空间;是人们进行经济、科学、文化、艺术、商业、金融活动的集中地。城市是一个生命的机体。它的诞生和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它的周围的环境,每天每时都在川流不息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文化的交换。城市像人一样,有大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城市的指挥、决策、规划中心是它的大脑系统。邮传电讯系统是它的神经;交通运输网络是它的循环系统。……城市和它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吐故纳新的新陈代谢作用。
城市既然是一个有机的活体,它就会有自己的个性,有其灵魂。城市的灵魂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
城市文化包括三个部分。其核心部分是精神的内容,即精神、宗教、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层次。第二部分是生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如风俗、衣饰、饮食、节日、礼仪等。第三部分即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城市的平面布局、主体建筑、街道的文化风貌等。城市的这三个文化层次互相制约形成了一文化整体。而第三部分则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风水建筑学的主要内容。
不同大小等级的城市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许多原因,往往形成一定的城市体系。通过交通联系,形成城市网络。在一个城市系统之中,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为首的大城市,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最高,信息最灵通。新消息、新花样、新时尚往往首先在它那里出现和流行,然后才向其他次一级城市或农村流行开来。这样为首的大城市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习俗和方言中心。它的规划建筑形式,影响波及到其文化圈辐射范围的圈层之内。
各时代,各地区的文化潮流都有其代表的中心城市。社会文化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城市的变革。城市的规模结构是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最为集中的见证。
中国古代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它关系到未来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关系到族人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古都选址也充满了礼仪规范和天人相应的文化意识。
记录城址选择过程和原理的文献起源甚早,在《诗经》里所记述的有先周时期。《大雅?公刘》篇就记述了周文王之前的十二世祖先公刘,约在公元前15世纪带领周人迁居,(今陕西旬邑县西南)选择址的经过。
原诗大意为:温良忠厚的公刘先登山察看地形,只见山岗之南有百泉流过,广原可居。于是他进一步设立圭表、景尺进行测量、察看日影。“相其阴阳,观其泉流”。之后他又下到平地选择水源丰富、地形宽敞的地方。这里“逝彼百泉,瞻彼博原”,百泉由此涌出,小河弯曲流淌。北有高大的山阻挡北风的侵袭,南面远处朝山、向山分明。东、西两侧耳山蜿蜒起伏。这里山环水绕南面开阔,两侧泉流萦绕。此地可以避水灾,御干旱、防战乱。内可开垦种植,外可凭险扼守,是营立都邑的良好地方。于是公刘进一步作了规划,何处作为居民区,何处辟为良田,何处建立码头,用以渡步渭河运取矿石,铸制工具。良好的地址选择和环境布局,不断地吸引居民。不久,在皇溪两岸、过溪之源迁居归附的百姓越来越多。为子孙的繁荣和都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都选址,要在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之上。背有大山,左右有河流、泉水或湖泊,城内有通畅的排水系统。选择城址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家产品来保障城内人口的衣食所需和繁殖六畜、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人口集中。选择这些地利,内筑城,外立廓,廓外挖城壕;低地筑堤防,高地挖沟渠,这样的城命名它为金城。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自然与人是相互感应并相通的。天、地、人这三大系统叫做“三才”,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机体。都城与国家是这个机体的反映。所以城市的选址与规划布局与天文、气象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景观生态系统,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原则。
明堂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建筑。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录当时都城中的明堂说:“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仰象天状,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这一“法天象地”的古都规划思想形成东方古城的特征。
据研究明堂就是这样按时序季节和空间方位进行祭祀的场所。后来,明堂又成为天子布政施教的地方。因其主要功能要“明政教”,“明诸侯尊卑”、“向明而始”,故有“明堂”之称。帝王对明堂的设置和设计都十分重视。
明堂的形式是上为圆形以象法天圆,下为平方形以象法地方。八扇窗有八风。四面通达师法四季,九个堂室像天下州,十二座室仿十二个月份……
北魏时的贾思论明堂制度时讲得更清楚:明堂平面一百四十四尺,像坤卦的策数;屋的圆径为二百一十六尺,与乾卦策数相同。太庙太室平面方六丈,取老阴数,室径九丈,取老阳数。九个堂室像九州大地,屋高八十一尺,取自古黄钟吕的九九之数,周边二十八根柱子象法二十八星宿,外围周长二十四丈模仿一年的二十四节气。
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汉代长安城南郊王莽礼制建筑群遗址,其中一处为明堂遗址。明堂遗址一层平面有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和太室等金木水火土五室,其中太室土室居中。东南西北堂均有左右几个,即“十二坐法十二月:。
从天空的紫微垣到都城的紫禁城都是宇宙象征主义的杰作。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天上的星空主宰着世间的人们的命运,天空也形成等级森严的王国。北极星、北斗星所处的拱极一带是天球众星环绕的中心。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把它叫做“中宫”。其他则分属东、西、南、北四宫。整个天空被划分成为“三垣”和“二十八宿”。其中心区为北斗星座,它象征着人间的中枢地区及 都城。“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主宰着大自然以及人间的一切事物。

 

二、风水与北京城的选址、规划和建筑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悠久历史源自距今70多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琉璃河商周遗址把这座城市的建设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历史上的北京城,从西周的蓟丘,到西周末燕灭蓟成为燕都,到唐代幽州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城,2000多年里城址都在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今日北京城,是元大都奠定的基础。使北京城享有盛誉的,是它那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阙,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的印记。
(一) 北京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称颂。分析北京风水条件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干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诸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山带海,有金汤之固。”(《人之须知》)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人之须知》)《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蒙古贵族巴图鲁曾经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营天下,定都非燕不可(《元史?木体黎传附巴图鲁传》)。郝经也劝忽必烈都燕,说燕东控辽东,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的说,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特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的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有的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太宗实录》)。《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若是从北京城附近来看风水,清人吴长元说:“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梁、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上述引文分析了北京位地华北平原的北端、平原与山地交汇的要冲,处在东面沧海与西面太行的山麓丘陵顶端,相隔永定河与潮白河,附近有玉泉、高梁、湿余等小河。北面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山湾,南面有大河,古代不定期有湖泊、沼泽。这样的地方,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巍巍太行山山脉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腾而来。城北,浩浩燕山山脉罗列簇拥,拱卫着京师。两股山脉交会、聚结,形成风水上所谓“龙脉”。森林覆盖着山峦,山色苍茫,云气郁结。在这青山之中,来自黄高原的桑干河与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为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到京西三家店,陡然冲出山谷,在北京小平原的西绿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符合风水上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
(二) 北京城内风水格局
走出北京东火车站,沿着东长安街往西走,不多久,那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就会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下,它画栋雕梁,檐牙飞舞,巍巍峨峨,气派非常。如果登上景山最高处的“万寿亭”远眺,会发现处于城市正中的中轴线上,有一系列高大的古建筑。正南有前门、天安门、午门、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正北有鼓楼、钟楼。它们依正南北方向,一线排开。如果沿着那布局规整如棋盘的街道观光,其间不时点缀着红墙黄瓦或红墙蓝瓦的旧时府第。如果到郊外散步,不时还会发现地下残留的各式沟纹、绳纹或古代瓦。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神意识和艺术巧妙结合的一个风水文化实体。它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生活、奋斗而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等的综合体现。特别是明清两代,当权者按照风水师指点,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占领了大都城。明初把都改名北平。
公元1404年开始了北京城的改建工程,投入了23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夫和士兵。巨大而珍贵的木料来自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砖来自山东的临清。桐油泡的“金砖”来自苏州。明北京城全部由砖砌而成,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宫城又称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内旧址而稍南移,周围加砖砌护城河,即今筒子河。南面正门称“午门”即元代皇城灵星门旧址。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旧址,明代堆土筑成。此山五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当南北两城墙壁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自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它们是:外朝三大殿,即皇极殿(清改称太殿)中极殿(清改称中和殿)和建极殿(清改保和殿)和内庭后三殿,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些大殿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国都一般选择当时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宫阙主殿又建在城内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它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叉轴的中心。宫城用“紫微”颜色装饰,象征着世界中心——北极星的光辉。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阶,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为了把这一地方渲染上神圣的光辉,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心。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的杰出代表。《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而又广泛,奥秘而又精湛,曾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三古。它提示了自然世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个重要哲学典籍。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揭示《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关系,是了解中国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方面。
事实上古都宫殿的设置和命名,阶、台、亭、门、楼、堂的布局,甚至连宫门铜钉的数目都与《周易》象数有关。
古都的中心,布政决策的殿堂往往称为“太极殿”。为什么会叫“太极”呢?《周易?系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指“阴、阳”和“天、地”。天地相交,阴阳相配,于是生化万物。所以,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整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用它做主殿的名称,意味着天子无限的权力。
今北京故宫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什么叫“和”呢?阴、阳和合滋生万物是为“和”。《周易?乾?象》说“保和大和,乃贞利”。每当阴阳和谐、平衡,天地万物就能顺其自然欣欣然地吉利发展。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则万事吉祥。
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命名也都取自《周易》。“乾、天也”,“坤,地也”。乾清与坤宁是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意思。《周易?泰?象》说:“天地交泰。”意为阴阳交合、万物滋荣、子孙昌盛的意思。
故都宫殿常以“九”为数。《周礼?考工记》说:“国中九经纬,经涂九轨”,“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故宫的房间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九龙壁的图案是用九的倍数二百七十个雕塑块组成。北京天坛三层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的石板、石块,其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甚至午门、神武门等许多宫门(东华门除外)都是上、下各九排、共八十一个门钉。这些,都来自《周易》。《周易》说“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阳数,是“极阳数”,它象征“天”。“圣人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用它来象征天子必须合天道。
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不含侧廊),此外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城楼、保和殿、乾清宫等都是面阔九间而进深五间,含有九、五之数,象征着天子的“九五之尊”,这也来自《周易》。此后“九五之尊”成了天子的代名词。可见,故都的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构思精巧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哲理,其象征意义出自《周易》。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门为什么有十一个?这是近几百年来国内外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美国有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的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其实,设计者是为了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取天数一、三、五、七、九和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这引申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8公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开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是天坛和先家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4公里到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不久即在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广场的南部收缩在单调的“千步长廊”间,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豁然开朗。太庙的社稷坛(现在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伟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至此,只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时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展开了一个狭长的、深远的空间。左、右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第二个高潮午门。它宏伟壮观,令人赞叹!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侧,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64米,进深37米,高27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满布着精致的白云、龙、凤浮雕,把大殿装点得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
明代的北京城的城市规划的设计和布局,就是以《周易》的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进行的。首先,就外城和内城的格局来说,外城在南为乾,为天,为阳;内城在北,为坤,为地,为阴。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外在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安位,山泽气”的象征。其次,就城门的配置来说,外城七门,即: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安、东便、西便门。七为少阳之数。内城九门;南三门为正阳(俗称“前门”),左崇文、右宣武;北二门为东安定,西德胜;东二门为南朝阳,北东直。九为老阳之数。在城门的配置上,为什么内城用九,外城用七?这是因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里,天子居“九五”之尊位,所以内 主外从。,内用九,外用七。内城的城门门配置,南设三门,南为奇数,为阳;北设二门,北为偶数,为阴。另外,内城的主门——正阳门的门高为九尺九寸,正是老阳之数的体现。这些情况说明,在城门的配置和设计上,都是以《周易》的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的。第三,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以《洛书》中戴九履一的观念为基础设计的。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一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的南北垂直线,纵贯北京城的中心,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面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就是风水地理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月坛,西有日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祭祀土地、谷物稷神。对称的中心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观念看来,阴阳极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对称、明朗。
直到明、清,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这是圆形,高三层的石坛,共5?33米。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面周围有石栏板环绕。三层坛面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天数”,也叫极阳数,用它来表示天体的无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坛面之上铺的是艾叶青石。上层坛面直径为23?6米,坛正中央的一块圆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每层都以汉白玉石雕为护栏。望栏、栏板的数目也各取天数。由此可见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构思精巧,其象征意义出自《易经》。
丹陛桥北端为矗立在祈谷坛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坛建筑群中最为宏伟的建筑。祈谷坛状如环丘坛,同为三层圆形石台,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89?6米。三层总高5?56米。三层坛面都有汉白玉石雕的护栏环绕于须弥座式的坛座周围。坛座之上高耸的“祈年殿”是体现这种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中间最大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三十六个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个小窗代表七十二侯。殿为圆形。顶为蓝色代表天。地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个天坛的环境沉静在柏树密林之间,充满了上天的感应。
由此可以看出,“法天象地”是中国传统的城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五坛的配置和设计看,就更清楚了。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置于北方,在内城的外侧。它的建筑形状是方形的。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它们都在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是方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观念为基础的。
展开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城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按《易》及八卦图所示,上为南,下为北,与近代通绘地形图的方位标志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符合九宫(即《洛书》演绎而成的矩阵)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从总平面上看,城墙又不是完全笔直的轮廓。外城南城南墙是略为向内(向下)呈缓弧形,符合《易》南为天,天圆之说。东近南交角凸出一段,按八卦(先天)东南系东便门,西北面为西便门。七为“奇”数,属阳。内城原应是“地”位,为坤,属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纯属阳宅。故在规划布局上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九更体现了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内城南没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这些体现了很多八卦的内容。还有,都城南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呈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位九宫,中央为五宫和北位的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象征着统驭四方、四隅之权威。所谓“九五之尊”,是显而易见的。
都城除皇城、紫禁之外,占地最大、建筑较有显著地位的尚有五坛(天、地、日、月、社稷)。在布置上,天坛在南方(上)呈圆形,建于外城之内,地坛在北方(下)呈方形,建于内城之外,日坛在东方(左)呈圆形,月坛在西方(右)均建于内城之外,社稷坛居中,建于内城之中,也是按九宫八卦的内容而设。
明代北京的布局,虽系人为,其寓意及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建成后的艺术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仅有的完美的都城建筑。
(三) 紫禁城的风水建筑
宫城又称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内旧址而稍南移。周围加砖砌护城河,即今筒子河。南面正门称“午门”,即元代皇城灵星门旧址。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址,明代时期堆土筑成。此山主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立于南北两城墙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内庭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一方面,因为古人将天帝所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宫,故皇宫也以紫宫见称;另一方面,明清皇宫戒备森严,是不许人进入和靠近的禁地,所以明清皇宫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0余米,东西宽750余米,周长3428米。城墙高10米,下宽8?62米,上宽6?66米。城四隅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通高27?5米),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式。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
紫禁城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再向南通过端门可达天安门,西面有西华门,东面有东华门,北面有玄武门(清朝改名神武门),对面是景山。
紫禁城为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宫殿。东宫之东有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西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亦属内廷范围。
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门上崇楼五座,俗称五凤楼。正楼重檐庑殿顶,高35?60米,东西四座重檐四角尖式方形亭楼以廓庑联接,辅翼着正楼,形如雁翅,气势巍峨,体现了紫禁城的尊严。明清两朝正楼设有宝座,左右设有钟鼓,皇帝大典时,钟鼓齐鸣。战争凯旋,则在午门举行受俘礼。午门共有五个门,中门是皇帝出入的,皇后大婚时由此门入,“传胪”时状元由此门出。东西两门是王公大臣走的。左右掖门是文武大臣走的。进入午门便是空间开阔的太和门庭院,一条玉带形的金水河,逶迤蜿转,自西向东流淌,横跨五座雕栏玉砌石桥,与天安门外的金水桥互相呼应。金水桥正北是前朝的正门——太和门,明朝皇帝常在此“御门听政”,清朝皇帝也在此受朝赐宴。顺治元年十月朔(初一),福临皇帝在太和门颁诏称帝。
太和门以内是开阔的太和殿广场,占地3万余平方米。两侧有崇楼高阁,峙立左右。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绕以亭亭玉立的白玉栏杆。在龙凤纹饰的望柱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浮雕白石螭首1142个,千龙吐水,蔚为奇观。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阔十一间(63?96),进深五间(37?17),共有七十二根楠木的大宫殿,重檐四阿庑殿顶,彩画为双龙合玺大点金,是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形式。大殿通高37?44米,比正阳门城楼还高1米多,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木结构建筑物。
太和殿内有六根蟠龙金漆大柱,中间设有楠木雕龙宝座。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极,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万寿节、册立皇帝、大婚、派将出征,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时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从露台上摆设卤簿仪仗,南出午门直排至天安门外。殿外炉鼎、仙鹤、铜龟都吐出袅袅香烟,缭绕宫殿,气象森严,以显示“真龙天子”的权威。
中和殿,深广各五间(每间均长24?15米),是座单檐四角攒尖鎏金宝顶的方形殿宇。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在这里小憩,而后去太和殿,皇帝祭礼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之前在此殿阅视祝文。
保和殿,平面广九间(40?68米),深五间(24?97米),重檐九脊歇山顶。皇帝赐文武臣宴,公主下嫁纳采赐额附宴,正月赐蒙古、新疆王公宴都在此举行。清乾隆年间,“殿试”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举行。
三大殿之后有东西横向的广场为前朝与内庭的分界。正北有座华丽的乾朝门是内庭大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前金缸、金狮相对排列。清朝皇帝有时在此“御门听政”。乾清门内一条白石雕栏的高台甬道直达后三宫,其格局与前朝相似。乾清宫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清朝雍正皇帝移居西宫养心殿,以后这里便成了举行内廷典礼、赐皇族家宴的地方。乾清宫两侧还有象征着政权的江山、社稷亭。
交泰殿是每年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日,皇后在此受贺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取《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造定二十五方宝玺存放在交泰殿。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居住在正宫。清朝顺治二年按照满族的习俗重新加以改建,成为祭神的地方。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结婚的洞房。穿过坤宁门是御花园。园中有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楼阁亭树,情意盎然。后三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宫六院”。紫禁城的前朝内庭六座大殿座落在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重重殿宇,楼阁巍峨,千门万户,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明清两代500余年间虽几经修建,但仍保持着明朝初建时的布局,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不但占据京城中心地位,而且风景优美。西北部有太液池、琼华岛,这是辽、金时代的离宫。元代又利用这个自然景区修建了宫殿,成了宫苑。西面有碧水粼粼的中南海。北倚万岁山,俗称煤山,明初曾堆过煤而得名。永乐年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成山,主峰高88?7米,周围二里余,成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形成风水靠山与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互相响应,有山有水,阴阳交汇,体现并构成中国建筑前面有水,后面有山的传统格局。
紫禁城周长6公里,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其规模之巨,占尽了天下最大的天数,体现了“天子”的权威。气魄之大,风格之美,建筑之堂皇,装饰之豪华,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建筑规划布局上说,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庭两区,外面以高大的宫墙环绕,墙外又有宽阔的护城河围抱。
外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左右两侧分列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内庭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为主体,后面有御花园。内庭东西两侧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内庭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在太和门的南面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是皇城的一部分,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
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显示庄严重威的气概,采用了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沿轴线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
内庭宫寝为阴区,进中路乾清门,便是后三宫了。后三宫中,乾清宫和宁和宫均为面宽九间,重檐庑殿顶,为内庭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帝后的正式起居场所。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两宫法天象地,于是“天地定位”,前者为“阴中之阳(厥阴)”,后者为“阴中之阴(太阴)”。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是“中阴(少阴)”。这样命名的用意何在呢?原来皆与《周易》卦名有关:
乾清宫出自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宁宫出自坤卦,《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彖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交泰殿出自泰势卦,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乾内坤外。《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彖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通过午门、神武门一条南北中轴线又将宫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阳,五行中属木,为春,在“生长化收藏”中属生,所以宫城的东部布置了与“阳”有关的建筑内容。如东部的某些宫殿为皇太子所居。文华殿原为太子讲学之处。乾隆年间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宫室。西方为阴、为金、为秋,在“生长化收藏”中属收,所以宫城的西部布置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内容。如皇后、宫妃居住的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等,都布置在西部。
如是东居太子,西栖宫妃,男左女右,阳左阴右。皇城东有太庙法阳象天,西设社稷坛法阴象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宫廷朝事大典百官排列,文臣列于左,武将立于右;与此相应文华殿位左,武英殿位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陈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定天文历法,后者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属阳,右主地道属阴,阴阳相合而成一体。古代建筑大师就是这样把阴阳宇宙与宗法礼制巧妙地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为我们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北京的紫禁城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也是近五百余年来封建王朝最为壮观的皇权统治中心。为什么紫禁城用紫红色地墙?这是紫微星的颜色。天上的紫微星是宇宙的中心,天空中亿万颗星星都在围绕着它转。明、清北京城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九层台阶的须弥座,上面坐着一个真命“天子”。他所在的宫殿托浮一团团白云似的汉白玉基石上。上朝时,金鼓齐鸣、乐声回荡。在肃穆、凝重、庄严的气氛之中,朝臣脑海中增添了“天上仙境”的虚幻之感!“天子”位于一切设计、想象的中心,物体的光彩、有声响的神秘把他塑造成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宇宙的主宰者。这就是“君权神授”、“唯我独尊”天子。
     三、风水在苏州、咸阳、长安、洛阳、南京
              等都城选址布局中的运用
历代皇帝选择洛阳、咸阳、长安、金陵、北京作国都时,无不以风水理论及所体现的地理知识作指导。
风水家选择都城、村落和阳宅地址时,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具备封闭式的环境单元。这种环境单元称为太极,它跟地理学地貌单元相对应。,风水家对太极的解释是:“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各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开之城垣,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祖宗一龙之终始,所开之堂局,合成一圈,此又一太极也。父母、主星所开之龙虎,合成一圈,此以一太极也”(《地理知止》)这是按地貌单元的大小来划分太极等级。太祖为一级,少祖为二级,祖宗为三级,父母、主星为四级。在同级太极中,又按地形结构分三层:外太极、中太极、内太极。这点在清人编撰的风水书《地理》中讲得很清楚:“物物有太极,于风水言太极尤肖焉。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为内太极。其穴坪处,为太中间一点。”风水家根据太极大小来安排都城、城市、乡聚、民宅。一级太极可建都城,二级三级太极可建城镇乡聚,四级太极宜建民宅。各级太极有一定的地域面积要求,如帝都要求大局,也就是垣局,垣局必落平原(《地理知止》)。平原面积要求四周在一百里以上;府治要求四周有数十里的平原;郡县要求四周有二三十里的平原;乡村市井据地的平原,四周亦不下数里。平原越大,铺展越阔,则力量愈大。这个力量指生产力,如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等因素。有的风水家把各级太极称作大、中、小聚。大聚相当于一级太极,宜建帝都;中聚相当于二三级太极,宜建城市;小聚相当于四级太极,宜建民宅或坟墓(《俯察本源歌》)。有的说:“小小县镇,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寨去处。至于督藩大府,京都畿甸,皆平野旷阔,水为绕缠,不见山峰。盖不如此则气象不宽,堂局不展。如头面窄,规模狭,止可作小小县镇,亦不可作大县也。盖龙到大尽处,必是被大江大河拦截无去处,方得他住。及到上此田地,必皆是平原旷野,非常人之所能收拾。”(《玉髓真经》)。
风水家为什么要选这种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作都城聚落呢?其理由是:“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人子须知》)按照风水学说这个总的要求,古代风水师选择都城、城镇、乡聚、民宅的方式很有讲究。
(一)以水为主的选择
风水学说认为:“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随山转,山防水去,风水里面水占一半。因此,凡入一局之中,未看山,先看水。水是龙的血脉,两水之中必有山,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流来的水要屈曲绕抱,流动的水要盘桓,汇聚的水要澄清。。用风水的观点选择城址,以得水为上,故北京万水朝宗,南京长江环绕。三吴甲下而有太湖,东鲁大海外抱,楚有江汉夹会、洞庭融注,江西有鄱阳湖,浙江的绍、宁、台、嘉、湖、福建的福州、兴化(今莆田)、泉州、漳州,广东的广州、惠州、潮州、南海等处,都是因得水而人才济济。
所谓得水,也有好几种情况:
    1、城镇民宅位于两条江河相汇处。如扬州、悟州、成都、武汉、重庆、桂林等,这是风水师最欣赏的地址。
2、城镇民宅位于河的一岸或两岸。如天津、上海、南京、南昌、长沙、西安、太原、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兰州等。还有的城镇位于河曲中,如阆中、柳州、道且、壶关等。
3城镇民宅位于海滨,可辟为海港。如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市)、大连、青岛、连云港、秦皇岛等。
4、 注重水质。风水师在选址时,往往要亲自尝水。假如某地的水色碧、味甘、气香,那么这个地方主上贵, 也就是最好的地点。假如某地水的颜色是白色,水味清,水温暖,那么这个地方主中贵。假如某地水的颜色很淡,水味辛辣,气味很浓烈,那么这个地方主下贵。假如某地水味酸涩,发馊,那么这个地方是劣地(《博山篇》)。五百多年前,北京的闹城王府井,最初因凿出一口甘水井而得名,可谓显例。
上述四项选地原则,都是古代地理学的具体内容。不论是两河相汇还是河流的一岸或两岸,都是为了利用河流发展交通运输,或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天然障碍,或是农业上灌溉方便。海港城市是海上交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镇设置当然不全是风水师选择的,而是当地经济、政治、军事、交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不可否认,确有一些城镇是风水师或统治阶级经过选择而兴建的。特别历代的都城,更是人们有意选择的结果。这样就使中国古都充满了礼仪规范和宗教意识,使城市平面的布局庄严、匀称而明朗。都城位置选定,宫阙配置,交通干线、中轴线确立,城市形状、轮廓、城门的规划,都是风水思想支配之下完成。从长安、洛阳到北京等,一代代古都都成为一代代历史的卓越纪念物,象征一代又一代伟大文明的顶峰。
(二) 城市位置的选择
城市选址的基本法则,总体上说也是以气为主。观察测量四方之山川水势,看其能否聚气。如能聚气,且气韵畅达,则为吉地,否则为凶地。由于城市是比较集中的社会场所,它的较特别的要求往往与“量”有关,也就是说“环境容量”要大。即所谓“气”要大,“龙”要旺,“脉”要远,“穴”要阔。这些都是与城市的需要息息相关的。
城市的内部空间主阳,阳与天相关,故城市内部的中轴线要求与天体星辰相一致,多指现北极星座。内部道路格局也要符合阴阳理论,多为奇隅交错。城市的中心即“正穴”,一般都要建在高的地势上,这样方吉,否则主凶。通常一城之穴都是衙门的所在地。
文峰塔又称文昌塔,一般建于城市的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和东北角四个方位。
文武庙、文昌阁的建筑,一般都尊从文东武西的格局,因而文阁、奎星楼也都应在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四个方位建。
中国东南地区的风水理论还多忌讳东北鬼门的煞气,故东北方向的城墙多整齐、完整,以抵挡此煞气。福州市的城墙即如此修建。也有摹拟鲤鱼的形状来建城的,其日的是想求得文风昌盛。福建汀州的泉州就有鲤城之名。
(三) 城市的住宅布局
城市住宅的布局一般以道路的邻里关系为主。城市街道可比作“水”,可依照街道的走向和特点来选择自己的住宅,其方法亦如观水之法。对于自己住宅周围的住宅和街道,又可比之以“龙”、“穴”、“砂”、“水”等关系,一条街为一条水,一层墙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为明堂,对面屋宇即是案山。
城市住宅选址和建筑的基本原则是: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地气顺下,高处来而低处去,宜避低而就高,天气从空缺处入而从障处回,乘入以由回。这样方吉。
(四) 苏州城风水
伍子胥主持阖城(今苏州)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他想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合、四序顺理、两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方之风,随季节不同而风向差异。将城墙四周,每边各开二门。四面八方都照顾到很符合交通原则。东面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向西建此二门以象天门,引入阊风以通天上。吴欲并越,在越国正处于十二生肖的方位蛇上,所以将东南门命名为蛇门。吴的主位正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西南因名盘门。北面的“齐”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在西北,也将闾门名为破楚门。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以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吴国在伍子胥的谋划之下,终于灭越、破楚、平齐而称霸海内。这却违背了中国古代选址布局追求的目标协调与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力图达到和谐共处,互补与助的关系,而选用“斗争”的手段压夺邻邦,最终四面受敌而国亡。但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办法,使城址与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到宋代,这里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图。城内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成众多的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310多座城内古桥。苏州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为中国古都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五) 咸阳城风水
秦都咸阳城的规划设计体现宇宙象征主义思想,天子居位的地方以星象为依托。《三辅黄图》说,秦始皇筑咸阳城,北面依山修宫殿,四面有门,仿效天上的紫微宫,象征银河边上的鹊桥。这种象地法天的思想意景,是风水学说的内容之一。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咸阳形势很好,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控制关中平原的枢纽。渭水与黄河相连,水上交通方便。关中平原是农业基地,粮食给养充足。天道循环,渭水在平原上摆,致使咸阳城受水的侵蚀。两千多年中,谓河逐渐北移约4公里,把秦咸阳城南部约4公里宽的城区冲掉了。
(六) 长安城风水
汉都长安城,娄敬劝汉高祖刘邦都关中,刘邦举棋不定。不少山东籍的大臣力劝刘邦迁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关,西有淆山。背河,向伊洛,地形上险要易守。娄敬对此予以反驳,说洛阳固然有这些优点,但面积太小,不过数百里,一旦四面受敌,非用武功之地。而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这真是千里金城。,天府之国。他还比喻说,像两上人打架,要想取胜,。必须掐住咽喉。从后背打他,今陛下入关而都,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控制了后方。听了娄敬的宽大番话,刘邦才下决心定都关中。
从地理角度看,汉长安城位于龙首山北麓,近渭水南岸,地势较低洼,水含盐分高,咸卤。从军事看,也不利。所以到隋文帝时,去旧图新,决定迁都至龙首山南麓,兴建大兴城。具体规划设计由宇文恺负责。他利用龙首山麓大兴地区六条冈阜看作是乾卦的六爻,最高的一条九二置宫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稍低的第二条九三立百司,为中央各部门办公的地方。九五这一条虽然比九三低,但在乾卦中九五位贵,不是凡人居住之地,所以在此盖庙宇,修玄都观、兴善寺等,让神仙菩萨去住。这种设计,使统治机构处于全城制高点上,宫室、百官衙署都居据高地,显示出统治者高高在上,主宰天下,传之万世的思想和气派。从安全上说是可靠了,处于监视下层百姓的位置。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地势高,干燥,不易生病。可见宇文恺深通风水的道理。
隋代的大兴城也就是唐代的长安城,没有大的改动。它北临渭水,东有灞河,南对终南山。唐高宗李治患风痹症,讨厌太极宫潮湿,于是龙朔三年(663年)搬到更高的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的最高处,每到天晴时,南望长安城,下视终南山如指掌。从理理条件上看,比汉代长安城优越多了,形成了八水绕长安之势。
(七) 南京城风水
南京城的风水历来被堪舆家所称道,说:“金陵是都,虎踞龙蟠,兴王之居。”南京城周围有马蹄形山林体环绕,开敞的一面比较平坦,并有长江及其支流萦回其间。明南京城的选址,据《明实录》记载,是1366年朱元璋令当时最著名的风水先生“刘基卜地,定新宫于神山阳。”
明代著名文人杨荣写《皇都大一统赋》称赞南京风水说:“既渡江左,乃都金陵。金陵之都,王气所钟。石城虎踞之险,钟山龙蟠之雄。伟长江之天堑,势百折而与流。炯后湖之环绕,湛宝镜之涵空。状江南之佳丽,汇万国之朝宗。此其大略也。”
南京城的风水以石头城为白虎,以钟山为青龙,朱雀、玄武既全,又有长江天堑不绕,形局较好。
由阴、阳协调的观念发展而来,城市平面布局普遍采用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四分世界观,四方守护神,即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它们与中心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五个方位。在建筑物的任何图形上,往往反映出“天圆地方”的形状。如汉代的宫廷瓦当,纹饰多种多样,鸟兽纹多出现“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曲身利爪,飞舞飘摇;白虎凶猛灵活;朱雀凤头鹰喙,姿态勇捷;玄武龟蛇交形,浑然一体。在地名上,国都的南北大道,洛阳城的铜驼街,长安城的朱雀街,南京城的朱雀门,玄武门等都是风水地理思想在地名上的遗存。按照风水地理的思想,朱雀、玄武南北对应“阳来阴受,阴来阳受”。四方的形局加上中央的穴位,又表示天上的五星座。中央的穴位,代表土星,北面玄武、代表水星,南面的朱雀,代表火星,东面的青龙、代表木星,西面的白虎、代表金星。五方用五种颜色来象征。在城市内部,也分成五部,称为“五部兵马司”,依照方位用白、朱、多色、黄、黑来表示。一些主体建筑,也用“五星座”形式来布局,中央是主体建筑,东西南北各有通道,又各连一个建筑物。
四、国外名城风水
(一) 莫斯科城的风水
莫斯科是原称雄于世界超级大国苏联的首都,为当今世界上最壮丽、最雄伟的大城市之一。其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的风格,深沉而又神秘的从东正教而过渡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背景,以及那硕大无比的建筑群实体,宏敞的街道曲折的街区布局,一组又一组巧妙的街心花园与街边长廊,随处可见的艺术雕塑纪念物与展览馆,把整座城市塑造成了一个宏大无比的博物馆。置身其中,会使每一个亲历其境的人都感受到:这座城市充满了仪典规范与“十月革命”的色彩。她神秘而又深远。
莫斯科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北方的守护神是玄武。它由龟蛇相互环绕而形成。莫斯科城的平面外形恰呈微椭圆环形,再加上像四脚与一个头的突出部分。酷似中国古代神话中中的玄武图像。
如果仔细研究莫斯科城的平面布局,可以看到它从内分为莫斯科环城公路圈、大环形铁路圈、园林路环圈、街道环圈、有轨电车圈、卡麦尔士城圈、中国城圈和克里姆林宫城圈等。全城呈同心圆圈环状,有9~16层之多。其建城期的历史,基本是越位于中心区,越古老。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一层又一层地向外发展。
远郊区的外围环带是由29个卫星城组成的,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近郊森林公园一带,距环城公路10~15公里。这里有21个卫星城和12个森林公园,建城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小环形铁路圈是“十月革命”以后发展起 来的城区,其面积达170平方公里。在1917年以前,俄罗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时期,建城区面积为79平方公里。卡麦尔土城是1742年至1860年间莫斯科的城墙,其中心部分的“中国城”位于克里姆林宫的东面。按照古代占星术的理论:“天市垣,东府市垣天帝泉货府之司地。帝座一星。”即按照上天的天文星座位置,在皇宫之东是泉货之府,因而建成工商业的中心。建城时间为1535年至1538年间,命名为“中国城”,表明当时来自中国的移民和中国的工商业在莫斯科城市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现在这里是莫斯科最大的购物中心,“国家百货大楼”、“莫斯科购物中心”都在这里。
整座城市放射的中心是克里姆林宫,始建于1147年的尤里?达勒哥鲁斯大公时代,至今已800多年的历史了。城墙的上端有锯齿形雉堞。宫城四周共有17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角楼,全用紫红色彩绘而成。红墙的东门外是红场。红场的北面入口处有革命历史博物馆,也是紫红颜色。为什么这里要用紫红的颜色来装饰?克里姆林宫也称为紫宫,象征天上的紫微星座,其中心是宇宙天球的不动点——北极星。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天上众多的星星都在永远地环绕着它旋转。
克里姆林宫主楼上有超然脱俗、高高深入云霄的尖塔,上面有一个放着光芒的五角星。它们都用黄金装饰而成。这是全城向四周放射的中心点。据说,莫斯科市及其郊区大小有几百座教堂,其上都有高耸的“十”字架,从四面八方正对着克里姆林宫上空的五角星。五角星所放射的光芒,象征着一种精神意识、一个主义、一种思想向周围的传播。这种精神意识在“十月革命”之前是东正教的精神。它有集神权、政权和军权为一身的主教大公。
克里姆林宫选址建在莫斯科河与乌楚河及其支流的交汇处。克里姆林是一片高岗,宫墙沿河而起,高屋建瓴地俯瞰着河西的一片开阔地。东面的高尔基大街一带是另一片起伏微缓的山岗。古代以水运为交通主动脉。通过莫斯科河其支流,这座城市可以和整个广阔的俄罗斯平原相连。这一位置的确定,深得东方城址选择“依山傍水”的原则之妙。加上别出心裁、巧夺天工的规划、布局,使此城此境“如众星之拱北极,百川之朝东海”,突出了它希望成为世界中心的主题思想。
从克里姆林宫放射出来若干大道,也就是轴线。主轴仅铁路干线就有12条之多。它们构成了莫斯科城市的骨架。每当夜晚,万点繁星撒满了全市及郊区各地,形成了一个亿万星空的人间宇宙,其中心就是天空的紫微星及北极星,地下的克里姆林宫所居之地。
把这一强烈而又神秘的意识形态感情融会入城市规划布局之中。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莫斯科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结成的阵营和共产党、亿万人民向往与敬仰的革命中心和圣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与其周围核电站所处的风水位不良有关。
(二) 华盛顿城的风水、
华盛顿和莫斯科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超级大国的首都,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性的重要地位,都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而建造出来。
所不同的是,莫斯科城始建于中世纪俄罗斯民族兴盛的时代。华盛顿城则于1790年选定为建立首都的点,这时正处于西方民主革命的兴盛时期。华盛顿城址选择也和莫斯科一样处于两条河的交汇处。这里是波托马克河航段顶端,波托马克河与其支流阿尔卡斯蒂亚河在此交汇。城市中心也有一系列起伏微缓的小山岗。其“依山傍水”之胜与莫斯科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华盛顿城风水规划和建设上,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独立”、“宪法”两条林荫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延伸到林肯纪念堂。第二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府。另有一条从白宫总统府至林肯纪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状的三角之热势。其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包括联邦政府各部的机关驻地和国家美术馆、国家档案馆、泛美联盟等大型建筑物。这三条主轴构成的三角形为城市布局的骨架,在其间的各个细部又分为若干个小的三角形,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物。仅哥伦比亚物区便有各种纪念堂、纪念碑、圣像300余处。这众多的三角形从各个方向上把主建筑物、纪念碑、街心广场、街心花园、活动中心既联接起来又伸展开去。这样,华盛顿就成为一个多向的、互相补充的、有来有往的、相应相反的、景观深远交错的,向往未来而又回忆历史的城市。若站在这座城市中的任何一点上,都会感到“我就是这个城市的中心”。华盛顿的城市规划设计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城市建筑艺术之大成,使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感受到心灵的鼓舞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集中地体现了林肯的遗言:民主、民治、民享;“天赋人权”!
三条轴线与三个顶角象重征着这个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三权互相制约而又互相联系。莫斯科和华盛顿,其城市规划布局都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两个大国的文化精髓,反映了他们政权与文化信仰的物质。
上述国内外城市的选址、规划和建设,无一不体现出了风水学对其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