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结构设计:从“管”到“理”急躁不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3:24:19
教育是一项充满着艺术性的工作,充满着个性与灵性,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要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管”到“理”急躁不得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局 孙仕满

  一名年轻校长向我倒苦水。他刚当校长不久,满腔热情,把自己的家都搬到了学校,每天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新官上任,他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特别是在教师考勤制度和教研制度上,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并严格按制度进行检查、量化、评比。这些规章制度是针对学校的现状制定的,刚性很强,他自己带头严格遵守。可是事与愿违,教师并不领情,开始还能勉强遵守,一段时间以后便“涛声依旧”了。一次备课检查时,一位老教师由于没有执行镇里的备课要求,与他“理论”起来,让他很没面子。“为何教师不听我的,为何不理解我的苦衷,为何不听从统一指挥?”他是一脸的委屈。

  听了这位校长的诉说,心中思考颇多。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校长把管理定位在“管”上,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别人,追求的是一种“统一”,而很少思考管理的目的,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在这种强烈的控制欲下,产生冲突是很正常的。

  学校发展不可能“突变”

  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学生,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管理者在追求管理科学性的同时,必须把人性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否则,没有人的主动参与,科学性就要打折、受阻,甚至遭到反对。仅凭几个制度,凭着以身作则,凭着满腔热情,想改变一种混乱的局面是不行的。学校管理应立足于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教育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渐进过程,会对一些教师的思想意识、教育理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冲击与改变。对于成人来说,有时这种改变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需要与以往的“我”进行斗争。学校管理在一定时候会反复出现同一种问题,就是源于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复杂性。发展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这与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是渐变的过程,急躁不得。“跨越式发展”、“创造教育的神话”之类的语言,只能是文字游戏而已,本身就欠科学。学校发展是不可能“突变”的,有时还会出现低谷,更不可能追求所谓的统一。校长除了要改变急躁的心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外,还要不断反思并改进管理方法。

  刚柔相济,规范中有灵活

  强调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管理之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群体无意识。面对地面上的一块垃圾,第一个人走过去,第二个人便很容易也走过去;前面一个人带闯红灯,后面的人就会尾随。群体管理需要用规范性的要求进行约束,这与人性化管理之间并不矛盾。人性关怀是在制度与法律的框架内的自由,规范管理是打造团队必需的。管理就是引领,好的制度就是要引领人们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共同向着目标努力。

  教育是一项充满着艺术性的工作,充满着个性与灵性,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要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管理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玩手段”、“迷惑人心”,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合理需求。如我们要求教师不备课不上课,但是对于教案怎么写、写几页、用什么字体,甚至教学的每一步骤采用什么方法、需要多少时间都强调统一,则显得机械。也许有人会想,按统一的要求、一个标准、一个步调去干一项工作不是更能实现共同进步吗?其实不然,这并不符合事物发展多样化的规律,没有考虑师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如果管理者再采取强制的办法,最后只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校长和教师自有应付的办法。

  许多学校在管理的灵活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有的学校在备课中让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老教师组织集体备课,评点研讨发言,而对他们的教案不作检查;有的学校规定任教学科目多、工作量大的教师选择重点科目写详案,其余科目采取书头备课或卡片式备课;有的学校规定年轻教师备详案,老教师写简案;有的学校增强了自主性,让教师自己选择重点课时精备,而一般课时则可以写简案或者不写教案。这种统一中有变化的灵活管理方式,让备课的实效性增强了,大家都不必担心备课的细枝末节而被扣分,而让备课过程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个性,多了一些研讨,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激励为主,管理要留“余”

  前段时间,“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无缝隙管理”之类的提法备受推崇。试想,每一件事情都要人去抓,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抓的事情抓实、抓好、抓出特色,这现实吗?也许,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不可能将师生都纳入“管道”实行自动化的标准管理,这有违人性化的要求。而且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挤压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潮流。

  管理要留“余”,就是要在管理之中留有一些发展的自主空间,让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休息、释放、学习、思考,让身心有一片宁静自由的时空。毕竟,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下,人的韧性是有限度的。很多所谓的名校,教师纷纷要求调走,“受不了”、“太累了”成为一些教师的肺腑之言,虽然这些学校的福利待遇都很高,但这样的学校是不利于师生成长的。从现实来看,留有一段闲暇让师生休养生息则显得弥足珍贵。

  这种留“余”式的管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效果。某校加强了教师考勤管理,采取指纹签到。这对于改变教师到岗懒散状态是有利的,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学校听取了一些教师的建议,对于连续几个月不迟到的教师不再实行签到。这种做法,让刚性的管理多了一些尊重与信任,让那些每次都按时到岗的教师增强了荣誉感,也让未列入免签到的教师增强了工作的动力。

  用心做事,让管理有意义

  认真做事,只能将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会把事情做好。教育管理要减少人的工具性,增强人的主动性,我们要把管理当成提升教师和学生素质的过程。为什么要组织集体备课,如果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并没有走出“唯分数论”的漩涡之中,教师和学生也就变成了工具。如果我们把备课变成一种交流、研讨、提升的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乐趣,就会觉得教育生活的一些美妙的地方,感受教育的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

  许多学校常常垃圾到处飞,这看似学校卫生工作没有做好,比较脏,其实也说明了管理的机械化,没有突出管理的教育意义。如果把清扫卫生当作一种体力劳动而惩罚学生,这样的卫生管理是低效的。如果把打扫卫生的过程当成一种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在打扫的过程中学习清洁卫生的意义,让学生感受“捡起一张纸,收获一份美德”的快乐,养成“清净环境,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把卫生清扫的过程变成教育过程,学生还会乱扔垃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