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心连心2017视频:姓名学(五、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2:05:10

五、历代帝王的称谓

古代帝王的称谓比较特殊,除名字外,还有谥号、尊号、庙号、年号。对他们的称呼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称谥号。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或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大致可分三类:

表扬的。如春秋齐桓公,辟土服远曰桓;西汉的汉武帝刘彻,威强睿德曰武。

批评的。如春秋晋灵公,乱而不损曰灵;隋朝隋炀帝杨广,好内远礼曰炀。

同情的。如东晋的晋哀帝司马丕,只在位四年,恭仁短折曰哀。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它与谥号不同,尊号是皇帝生前被奉上的。例如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72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其实,尊号全属褒美奉承之词。

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多简称谥号。唐代后由于谥号、尊号过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宗)。

帝后也有尊号,叫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人称慈禧太后。

二是称庙号。

古代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如汉高祖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其全号是“太祖高皇帝”,简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简称文帝。

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者才被称为“祖”、“宗”。但到唐宋,皇帝改制了,如唐代李渊称高祖、李世民称太宗、李治称高宗、李显称中宗。

三是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建元一年,翌年称建元二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分别为始元、元平,每六年一换。

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人们用年号来称谓明、清两朝皇帝。例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被称为永乐皇帝;明代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世称崇祯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按年号称康熙皇帝;其孙子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按年号称乾隆皇帝。

 

六、姓名发展趋势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看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

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形成一种取名格式。如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

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王莽曾禁止两字为名。汉代人多取单名,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等。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是单名,以“王”字做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

魏晋六朝名字喜用“之”字。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儿子为王献之;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其父祖朔之。史学家陈寅经考证认为,“之”字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当时士大夫竞相以它为名。由于崇尚道教,人们多喜用玄、道等字起名。

唐人名字多用喜标排行。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称刘十九。要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封建、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

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叟、某某翁为名。清文学家赵翼在《除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唐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

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 字。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

“五四”运动后,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各种进步思潮的传人、社会制度的变革,“两千年一贯制”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

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改名风。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代替;有的表示无所谓,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以下趋势:

其一,复姓大量减少,逐渐演变为单姓。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间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人数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几十年前常见的复姓,如司徒等复姓有可能成为单姓,复姓将走向消亡。

其二,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如“衔”和“术”、“魄”和“丑”、“ 塗”和“涂”,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化为后者。“雪”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人仍保留原“雪”姓。

其三,男女平等。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这标志着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建国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连名字也没有的贫苦农民,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劳动人民没自己名字的苦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其四,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过去,人们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年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串。如今,名与字合一统一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加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即简单又明确,符合现代化生活节奏。

其五,用单独一个字命名比过去大为增加,由此引起的重名现象比过去更为突出。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较少,现在的青少年喜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仅沈阳一地,就有3000个以上分别叫“王伟”、“李杰”的人。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一类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一取名势必与别人重名。

其六,人名用字的政治色彩由浓厚转向淡化。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建国初期,为孩子取名为“建国”、“建华”、“抗美”、“援朝”等特别多;1958年大跃进时出生的人,起名“跃进”、“赶英”等名的不少;“文革”时期出生的孩子,受当时政治气候影响,名字中出现、红、军、卫、兵、东、文等字的频率相当高。也有的为“破四旧”而自己改名为“卫东”、“卫红”、“立新”等。

如今人们在为孩子时已注意到避免太浓的政治色彩,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如伟、海、波、涛、飞、毅、宇、锋、巍等;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昕、璐、萌、淼、玮、楠、莹、蕾等。

其七,文化圈中取笔名、艺名的,或改名的,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父母起的,动不得。如今改名日见增多。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

其八,少数中国人起外国名。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璧式的姓名。

其九,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正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据报载,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合加两字名;二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名组成。如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儿取名“殷乐笑子”。

上述变化趋势,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带来的重名现象等;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评价不一。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姓名学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日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关注。

 

 

附:华人命名用字前100名

01怡君 02欣怡 03雅雯 04心怡 05志豪 06雅婷 07雅惠

08家豪 09雅玲 10静怡 11志伟 12俊宏 13建宏 14佩君

15怡婷 16淑芬 17静宜 18俊杰 19怡如20家铭21佳玲22慧君 23怡玲 24雅芳 25宗翰 26志宏 27淑娟28信宏29志强 30淑婷 31佩珊 32佳慧 33佳蓉34佳颖35淑惠36智伟 37欣仪 38嘉玲 39雅慧 40惠雯41明哲42玉婷43惠如 44惠君 45宜芳 46惠婷 47淑华48志明49雅芬50家荣 51俊贤 52俊豪 53慧玲 54嘉宏55佩芬56佳烨57雅琪 58淑萍 59淑君 60婉婷 61佳琪62韵如63诗婷64建良 65芳仪 66宜君 67佩蓉 68志铭69雅玲70建文71佩玲 72钰婷 73雅萍 74立伟 75文杰76慧如77淑慧78佳宏 79志远 80静仪 81惠玲 82淑玲83美君84怡慧85千慧 86馨仪 87嘉慧 88家玮 89美慧90美玲91建志92宗宪 93筱婷 94静雯 95雅君 96彥廷97志雄98玉玲99郁婷100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