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马岭镇拐卖人口:绍子凉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22:38
绍子凉面——15道为中国胃降温的中式清凉消暑美食(2010-06-11 08:58:48)  

 
 

这是一道因清理冰箱剩菜而诞生的夏日清凉面食。懒人家里有快要过期的绞肉,天气热得喷火,实在没有胃口,不想吃什么热辣辣的食物,也不想在厨房对着火辣辣的灶台奋战。最后在书上看到这么一道快捷简便的菜,绍子制作简单,用途百搭,配凉面、汤粉、米线甚至米饭都可以。整个动手及烹调过程不超过10分钟,配上头一天多做了剩下的手工凉面,转眼工夫,一道夏日清凉主食就此诞生。炎夏不想吃饭的你有空不妨试试!绝对能让你胃口大开,吃得欲罢不能!最后再送上15款中式凉菜,让中国胃的你吃得尽情,吃出清凉!



 

材料:

绞肉(牛/猪/鸡任一种)200克

芹菜1根

姜1小块

 

调料:

生抽2汤匙

老抽1汤匙

糖1汤匙

绍酒少许

生粉2茶匙

香油适量

 

绞肉调料

盐、糖、绍酒、香油、生粉

 

做法:


1.       绞肉用绞肉调料腌制备用;芹菜切碎;姜切成姜末。

2.       起油锅爆香姜末,爆炒绞肉请充分炒散,洒少许绍酒,加生抽、老抽和糖,倒入适量水熬煮一会,用生粉勾芡,在关火前撒下芹菜碎,滴上香油提味。吃的时候淋在煮好的干面(手工凉面的做法请点此)上即可。


懒人小TIPS

1.       绞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猪牛鸡。。。中的任一种

2.       可按个人口味加一汤匙酱料入豆瓣酱、海鲜酱、XO酱等熬煮肉末,味道更丰富


 

趣谈中国胃

当年,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红了大江南北,深入人心。照理说,懒人也不应该默默无闻成为路人,因为我除了跟他一样有颗中国心之外,我还多了一样很爱国的东西,那就是我的中国胃,它爱国爱到至死不渝。也因为这个比脾气更难改的倔强的“中国胃”,成了懒人在异国常常忍饥挨饿以及饿到一定程度周期性发疯,最后演变成狗急跳墙的根源。古时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如今我虽不至于“饿S不吃洋食”,但我对西餐始终停留在“浅尝”及“硬塞”的阶段。觉得好吃的就“浅尝”,不好吃的只能“硬塞”,多塞两顿,就开始有反抗情绪,最终导致挨饿绝食,接着就开始发疯。我时不时梦见自己坐在一家小吃店,刚付完钱捧着我的一碗汤粉或汤面坐下要吃,我就被电话或闹钟吵醒了。此时的懒人通常火冒三丈,真是连杀人的心都有了!平常没得吃也就算了,连梦里也不给我吃!为什么就不能等我吃完了才叫醒我呢?看到这里你可别笑,因为笑的人里通常大部分也都是中国胃,懒人认识的人中,10个有9个以上也都是中国味,而且很多人连自己是中国胃都不知道,包括懒人我——因为我是在出国以后才发现自己是个中国胃。话说当年我表妹参团来“欧洲N国游”的时候,临行前导游给大家的提示就是“请适当带咸菜及方便面”,表妹没带,结果就是看着同团的人吃咸菜方便面狂吞口水,最后一天宁愿不吃挨饿,等着上飞机吃飞机上的飞机餐(飞机上可选中餐)。回家后,狂吃了半个月才把之前在欧洲饿的给补回来。由此可见,中国胃是一种“家族遗传病”,就跟先天性疾病一样,无药可医!

 

懒人题外话:



眷村的绍子(节选自《伟忠姐姐的眷村菜》)

伟忠所说的阳春面,在嘉义,叫做“绍子面”、“绍子阳春面”。眷村的绍子面,其重要的灵魂是“绍子”,“绍子”其实指的就是北方话肉末、绞肉的意思。“绍子”也是所谓的“卤子”,可以浇淋在煮好的干面上或米粉上,搭配白饭食用也不错!当时,50元(台币)绞肉可以做成约4人份的绍子,如果人再多一些,就多加些酱油与汤汁来做应变。

一般菜市场(眷村市场)摊子上汤面“绍子”的做法,肉末是不用油炒的,直接将肉末、酱油、盐一起熬煮入味,再调太白粉勾芡,搭配汤面、汤米粉食用。

 

王伟忠与眷村(来源百度百科)

台湾地区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祖籍北京。王伟忠被台湾综艺圈称为“综艺教父”以节目创意著称,对工作要求严谨,很会骂人,在台湾演艺圈内非常有名,被称为“暴君”。其实王伟忠能够在台湾创造出“全民系列”这种颇具“颠覆意义”的电视节目,跟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有绝大关系。而台湾政经环境在近20年来的翻天覆地大变动,也给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养分。

  出生和成长于台湾嘉义眷村“建国二村”(已在2005年10月被拆除)的王伟忠,其父王志刚有一半满族血统,但在台湾的军队中却只是个管发动机和卡车的士官长。从小,王伟忠就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阶级分明的世界。在空军眷村,飞行官住在独门独院大房子,地勤军官较次一点,军阶最低的士官只能住违章建筑的小房子。

  给眷村孩子念书的空军附小,学校分成忠、孝、仁三班,忠班是飞行官的孩子,孝班是地勤军官的小孩,仁班是士官兵的孩子。王伟忠是当然的仁班生。后来学校增加了一个爱班,专收眷村外的台湾本省小孩。

  因为从小饱受阶级制度所害,所以王伟忠一直抵抗阶级,长大了做节目,就会去做一些颠覆性的节目嘲讽阶级、打倒阶级。《全民最大党》等一系列政治模仿节目以“全民”为名,是最自然的选择。

  成长在眷村也不全然是坏事,王伟忠觉得,“一个小眷村,可是一种大中国”。眷村里居住了来自南北各省的军眷,空气中飘扬着各种腔调的国语和方言,村里大榕树下述说着爸爸们口中的家国大事和妈妈们口中的鸡毛蒜皮生活小事,这一长串悲欢交集的故事,日后都成了提供王伟忠搞创作的“子弹”。

  如今王伟忠练就一口很溜的普通话,忽儿可变成四川话,忽儿是天津腔,忽儿又成了东北腔,各种腔调来去自如,在大陆参访时与各省各路人马侃起大山而无往不胜,也就是来自当年的建国二村的滋养。很多成长自眷村的“外省第二代”日后成了台湾艺文界的大腕和传媒界的要角,在他们身上总能看到这种“多元文化”气质的自然流露,令香港和大陆方面的同行艳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