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迪实木门: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活动的处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9:58:54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活动的处理(作者:未知)      内容提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及其他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活动,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从论述开展活动的价值入手,从选择活动,整合活动和创造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处理技巧。
新课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使我们的课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眼前。思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及其他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们不难发现,“活动”几乎成为思品课的代名词,“活动”它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中介。

我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开展活动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有魅力,活动在思品课堂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实践中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激发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让课堂更生动,充满真情实感;师生平等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彼此的对话和讨论中,快乐教和学!

    打开思想品德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教材内容中有很多的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主题探究活动、有讨论话题、有填写调查表、填图、有角色表演等。如何处理好活动,发挥活动的价值,这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

首先,要学会选择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的核心活动。教材中的活动很多,如果课堂上面面俱到地开展活动,这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是相矛盾的;而且逐一讨论每个问题,也使课堂教学太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不益于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要对活动进行筛选,有所取舍,选择并开展核心活动。
(1)庞杂的活动,可以精简。例如:第一课《爱在屋檐下》中“大人讲我小时候”和“爱洒人间”的两个活动,共设计了5个问题,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激发学生感激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从而为孝敬父母做好情感铺垫。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夸夸我的好父母”的主题活动。第一步,请每个学生说在自己与父母相处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第二步,结合这段经历,请学生说一说:从父母的行动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吗?删除了一些细枝末节的讨论。
(2)对于讨论意义不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省略。《我爱我家》关于“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的讨论,就观点谈观点,理论化太强,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就可以省略。
(3)内容重复的讨论可以省略。在《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的学习中“对老师的访谈”和“你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的讨论,内容有重复,我们就可以省略。
其次,要学会整合活动。新课程的知识性淡化,但是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呈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至少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梳理这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正确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1)活动之间是延伸关系的,我们要将活动串联起来,设计成主题活动,给学生一个完整体验过程。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中,“对老师的访谈”、“我爱我的老师”的讨论,“夸夸我们的老师”三个活动,分散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它们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这三个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学生从知到情到行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三个活动,就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都各有价值,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将三个活动串联在一起,织成一串珍珠项链。第一步,引导学生课前分小组开展对教师的访谈活动,第二步,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访谈结果,夸夸我们的老师,畅谈教师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第三步,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尊师行动。(行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如尊师卡片、师生关系论坛等。)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认同教师在我们成长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并且可以在平时的点滴行动中尊敬老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这种教育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我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效果极佳。
(2)活动之间是重复关系的,可以参照“学会选择活动” 中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3)活动之间是递进关系的,可以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活动能够有机的整合。例如:第三课《同携手共进》第二框《男生 女生》。“把握青春  把握情感”设计的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结合所给情境讨论:“你能帮他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第二个活动讨论:这种情感可以发展吗?这两个活动之间就是递进关系,是对青春期心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在操作时,可以将这两个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这种青春期的心理有正确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对异性的萌动情感;引导学生在承担责任中,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 最后,要学会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有《给父母寄言》活动。让学生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我认为活动的立意很好,有“夸夸我的好父母”、“无悔的奉献”活动作铺垫,学生还是会有很多话和父母说的。我又考虑到:学生对父母的寄言,家长会知道吗?因为,我们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善于和父母交流,对父母的感谢常常埋在心里,不太会直接表达出来。因此,我想一定要让父母知道孩子的心里话。我们可以将“给父母的寄言”活动改为“给家长一份信”活动,抓住这个亲子交流,增进家庭情感的好契机。
写信----这种活动形式很新颖,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们从没有给家长写过信,也从没有收到家长的信。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精心的准备,首先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这项活动,我们可以撰写给家长的一份信,写明这次活动的目的,提出需要家长做的各项要求。比如:要求家长尽可能回信给学生(写明回信的地址、邮编);如果没有时间回信,可以把信息发短信回到教师的手机,以便统计活动情况。其次,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书信的内容,活动完成的时间,提供邮局和邮箱的地址等。最后,教师要做好这次活动统计和总结工作。活动结束后,向学生反馈活动的情况。
第一课第二框《难报三寸晖》的学习过程中,为达成“落实孝敬父母长辈的行动”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计“评选南京六中初二(1)班十大孝星活动”。这个活动的创意来自于一个教学素材。2004年10月27日,南京市“十大孝星”评选揭晓。南京莫愁职业学校的17岁学生余杰当选其中之一。1998年,奶奶脑血栓中风,年仅11岁的余杰当起了“小拐杖”,放学后,帮奶奶翻身,按摩,喂饭,等奶奶睡觉了,才重重赶回家作业。根据这个素材,开展“评选孝星”的主题活动。第一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孝亲行动,凡是主动发言,所说行动真实的同学理所当然地成为班级的孝星。学生们谈到的看似平凡的家事,但是渗透着学生们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心意。第二步,在课堂活动之后,指导学生制定“孝亲计划”,要求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有8件孝亲行动,并且记录下来。第三步,一个月后,在班级评选班级的十大孝星。通过自荐和小组推荐的方式,综合考察,最终评选出本班的十大孝星,给孝星们颁发奖状。第四步,将“孝星”们的事迹做成展报,在学校橱窗展示。引导全体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孝敬父母长辈,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体验是亲历,是回味,是分享;感悟是收获,是成长,是积淀。活动是串起体验和感悟的载体。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因为有师生的体验而生动活泼;因为有师生情感的交流而精彩动容。我们设计的活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打动我们心灵,启发我们思考,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助推器。愿我们的努力,会对学生的做人有所启迪和帮助,会让思品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