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名车汇二手:新疆事件:危机处理还需高度敏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2:03

 

新疆“7·5”暴力骚乱事件后,胡锦涛抽身G8峰会,提前从意大利回国,主持8日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新疆维稳工作。会议公告称,维稳“最重要、最紧迫”,“要孤立打击极少数,团结教育争取大多数”,并强调,各级政府需“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

 

  有关增强“政治敏锐性”的提法,并非始于今日。在1990年代中共倡导的“三讲”教育中,它是“讲政治”中的重要元素。近年来,中共诸多高层在不同场合,曾高调提到过它。

 

  但在新疆骚乱的危机语境下,“敏锐性”的提法凸现新鲜的危机公关内涵。现代公关学先驱艾维·李(Ivy Lee)就强调“讲实情,现在就讲”。但在双向互动传播越来越取代单向线性传播的时代,一些中外学者已经提出,事前的“敏锐性”已越来越取代事后的“时效性”,成为衡量一场危机公关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

 

  若以“时效性”的标准来衡量,“7·5”后,中国政府所交的危机公关成绩单,与过去相比,让人刮目相看。可见中国政府已从SARS、西藏“3·14”事件等的危机处理过程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回顾“7·5”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5日晚9时30分,骚乱后1个多小时,新华社发出快讯;6日凌晨,新疆自治区主席发表电视讲话,对事态做出说明。官方还于6日下午成立新闻中心,为中外记者采访提供方便,并欢迎外媒前往采访,迄今已有100多家境外媒体现场采访。《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就评价,此次“官媒的报道速度空前”,做法“非常不寻常”,与过去有着“显著区别”……

 

  但是,若以“敏锐性”的标准衡量,“7·5”骚乱的危机公关成绩单却差强人意。进入网络时代,真真假假的资讯在网络上传播速度比流行病毒快得多,让再有“时效”的危机公关也防不胜防。锻炼“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危机发生前未雨绸缪,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成为网络时代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

 

  首先,如何对事端的萌芽保持高度“敏锐”,关系危机公关成败。在这个方面,对新疆事件的防范和处理,就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广东“6·26”韶关事件是“7·5”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这起维汉群殴冲突,虽然当地政府迅速控制并处理善后,但发生前后,当地民间和网络上流言四起,分裂分子借助网络、手机短信等高科技传播平台挑唆煽动。而韶关事件的始作俑者、6月16日在网上散布玩具厂维族男子强奸汉族女子之虚假信息的嫌疑人,直至6月28日才被警方查获并逮捕。尤其是,对其散布的流言,没有尽早高调澄清。

 

  试想,对于韶关事件这样的涉及民族冲突的事端,倘若有关方面更“敏锐”一些,警惕性再高一些,预警措施再周密一些,公关手段更高明一些,或许就能防范这起地方治安事件于短短10天后,在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酿成充满血腥的骚乱。

 

  其次,在骚乱发生以后,如何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中,遏制事态的恶化,防范对立的扩大,也需以“敏锐性”为指标。“7·5”事件后,乌鲁木齐、喀什等地曾爆发数次维汉示威游行,甚至一度互掷石块。而在内地网络上,更是充斥责非理性的言论。

 

  煽动民族对峙,正是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策划“7·5”事件的主要目的。中国官方注意到 了这个问题,如在公布伤亡者和施暴者时,尽量回避民族身份;在安抚民众时,避免使用“维族暴徒”等刺激性语言;官方还一再呼吁民众沉静、理智,这些都是“敏锐性”的体现。在善后工作中,既要打击首恶,惩治凶犯,也要区别对待,小心处理。这确实需要高度的政治艺术和智慧。如何进一步以有效手段,引导民众情绪,消弭裂痕,防止后续骚乱或冲突发生,对新疆维稳事关重大。

 

  维护新疆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敏锐性”标准可提供诸多颇富启发性的新鲜思路。危机中,风险与机遇并存。从西藏“3·14”事件,到新疆“7·5”事件,从注重危机后的“时效”,到磨砺危机前后的“敏锐”,称得上是一个大国不断走向成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