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博豪二手车:绣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3:05

苗族刺繡 亮彩一絲一線

[日期:2010-04-09] 來源:光明網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下過春雨,好在多了,但愿生意也好起來!”在北京方莊橋旁的一間平房里,潘仁德、李孫美夫婦滿臉笑容地對我們說道。他倆來自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女的是平壩的苗族,男的是山區的苗族,雙方的寨子相距半天的路途,可各自的苗話不能相通,兩人是在讀林校中專時相識的,畢業后雙雙曾到廣東打工。2002年他們喜結良緣后,在北京幫別人經營苗繡生意的李孫美的母親也讓他們來北京,一家人開始自己經營苗繡生意。而今母親負責在當地收購繡品,年輕的夫婦則負責在京城銷售。“這兩年外國人來的少了,生意不好做,要養兒子,還要供弟妹讀大學,所以日子有些緊”小兩口介紹,至今舍不得花錢去爬長城。

    說起家鄉,講起苗繡,這對苗族青年夫妻如數家珍。苗嶺大地,民風醇厚,鄉民身邊有牛羊雞魚養山伴人,村寨深處有花鳥蟲草活色生香。苗家人把生活中遇見的,眼睛里看到的,做夢時想到的,都用一針一線記下來,都用刺繡絕活做出來,圖案造型熱烈大膽,色彩油亮,讓人過目難忘。“我們的東西是純手工做的,沒有一件重復的!”李孫美很認真地說,山里人的圖樣多蝴蝶、小鳥和老牛,河邊人的圖樣多魚蝦、青蛙和飛龍,山山水水里鮮活吉祥的景物都被繡在布上了。

    貴州苗族刺繡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對苗族婦女藝術創造的最高評價。的確,那一針一線無不融入苗家的歷史記憶和現實生活,串連著苗家人對大自然的觀察視角和別樣感受。在潘仁德和李孫美蝸居的小屋里,300多件物品真讓我們大開眼界,一件件服飾、背帶和繡片,每看一件愛一件,每拍一件稱贊一件。主人介紹,苗繡主要有平繡和凸繡之分,最常見的、最講究的,也最獨特的是針法,有辮繡、破線繡、貼花、打籽繡和堆花等十多種,在藍布或綢緞上挑針走線,一般構圖于心,針針細膩,造型在手,立體工整,苗家女天生的悟性讓每一件繡品都充滿靈動與異樣的風神。夫婦倆給我們展示了他們壓箱底的寶貝——一件苗家人用來背孩子的背帶。這是李孫美生兒子時,母親的禮物。這件精美的繡品,可以說是打籽繡中的上上品,在自己用樹葉草根染成的咖啡色綢緞上,白紅綠黑的亮絲飛舞著龍鳳、青蛙和蜘蛛,掛滿了石榴、蘋果和梅花,三十多個圖案一派吉祥,一片希望。這是李孫美的母親用了四斤多絲線,耗時兩年親手繡制的。這件寶貝無論出多少錢都不會賣,夫婦倆告訴我們,因為這些繡活到了他們這一輩幾乎無人會繡了,一是費時費工,二是當下的機械化,年輕的一代不愿意再學習這門技藝,絕活瀕臨失傳了。當李孫美背著兒子到天安門游玩時,這件精美絢麗的繡品很讓她風光一路。“有了好貨品,再讓你們來挑來拍!”這對苗族青年真誠地邀請說。

魚歡鳳舞

山間拜馬

和諧家庭

動物世界

紅艷綻放

春天第一犁

春天第一犁

小虎出山

花雞打鳴

金鳳望風


凤凰有着苗族与土家族的民族风情,走在凤凰的街道上,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些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1、这是一家蜡染作坊,前店后作坊,里面还供游客自己DIY蜡染作品。


2、蜡染作品--苗家女


3、蜡染作品--脸谱


4、刺绣作品--挂袋


5、苗家女子的银饰


6、手织画


7、店主在织披肩


8、街边的小摊上,摊主们都是在出售自己的小绣品,手上还不停呢
 

游历黔东南寻苗绣 亲密接触“针尖下的传奇”

小杨在工作中绝对是个时尚敬业的女孩,最近却迷上了一种极具传统色彩的技艺——苗绣。她从网上了解到,苗绣不但技艺精湛,而且价值不菲,一件贵州民间的苗绣服装竟然在法国卖到20万美元的高价。不仅如此,目前贵州省已经在为苗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收藏一件精美的苗绣,说不定以后还能升值呢,小杨决定前往苗绣故里——贵州黔东南州找找看。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黔东南州苗家人聚居最集中的村寨,这里有一千二百多户人家,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耕种、织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走进民族商品一条街,琳琅满目的苗绣扑面而来,

小杨看中的一副绣片,非常精美,价格只有两百多元,而另外一副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绣片,店家竟然要九百元钱,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机绣,一个是手绣。传统的苗绣都是苗家女一针一线靠自己的想像绣出来的,出自不同人之手的绣品,图案色彩和技法都不同,市场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作品,这样的苗绣才值钱,当然它的价格要比机器加工的贵。

机绣和手绣怎么鉴别呢?机绣的背面是密密麻麻的线网,杂乱无章,而手绣的背面和正面从色彩到图案都是一样的整齐、规则,只会有少量的丝线结头。手绣的价值要比机绣大得多,不同的手绣作品由于图案、技法、年代的不同,价值也会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越值钱,绣法的难度越大越值钱。

镇子上有个苗绣博物馆,馆长杨建红给小杨讲了不少苗绣知识。

杨馆长说,在苗族,刺绣主要是用在服装上,真正好的绣品是这些苗家人代代相传下来的、年代久远的苗服。苗族妇女对服饰非常讲究,一个苗家女子在一生中拥有各式各样的盛装:有分别用于节日、婚嫁和各种喜庆的盛装,也有年老后丧葬的殡服,都区别于平时穿的普通衣服。

一幅苗绣就是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苗族是个浪漫的民族,他们没有文字,从古至今,他们把对自然的理解,把自己生活环境的变迁,人和动物、植物的关系都通过一针一线织绣在自己的服装上。苗绣是苗族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苗家人穿在身上的历史,人们会根据刺绣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妇女的聪慧和贤达。因为苗家的传说和历史都是通过刺绣来表现,有些图案经过若干代人的口口相传很多已经失传,现在人也很难理解到真正的含义,都是至今让人感到悬疑的问号。

了解到一件苗服竟有如此丰富博大的内涵,小杨暗暗下决心,自己也要亲自到苗家人家里,去寻找一件真正有价值的苗服。

雷山县

黔东南州雷山县四面环翠,历史上就是苗家能工巧匠辈出的地方。苗家的女儿个个都会刺绣,她们从懂事起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用十几年的时间为自己精心制作一套美丽的嫁衣。但是,这些年来,因为苗绣费时费力又赚不了多少钱,苗绣的传人越来越少,很多苗家的女子已经不再学习传统的苗绣技艺,而是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

听杨馆长说,现在很多苗族人家留传下的大量苗服几年前就被外面的人收走了,而且随着苗绣收藏热,这些民间的苗服越来越少,找到一件年代久远的苗服并不容易。只有在当地从事苗绣的传承人手里,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珍藏的家传苗服。

杨阿妮是一位家传几代人都擅长苗绣的传承人,在雷山县城也算是工艺最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之一。她从三四岁就跟随母亲学习苗绣技艺,心灵手巧,并且自己设计图案剪纸和刺绣,如今才35岁就带有6名弟子,还在雷山县城里经营着一家苗绣加工厂。

杨阿妮带着小杨来到了一个绣品市场。正逢赶集的日子,许多乡下织绣的老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绣品来集市上卖钱以换家用,这些老人有些已经7、80岁了,都是地地道道绣了一辈子的苗家绣女,其中不乏手艺精湛过人的高手。

现场见识了当地著名的平绣、贴布绣,小杨本想找老人定做一套苗绣服饰,可是杨阿妮告诉她,制作一套苗服的周期至少要一年以上,这些老人因为视力老花,现在单独完成一套服装对他们来说工程太大。

以前的苗家女绣一件衣服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母亲如果要替自己的女儿制作嫁衣,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利用农活和家务空档来刺绣,也要做到孩子嫁人时才算完成,衣服做得好不好,针线绣得细不细,图案绣得美不美,都关系到女儿能不能嫁个好人家。

欣赏了市场上老艺人的精湛表演,小杨也算不虚雷山之行。但是,想到自己收藏一件传统苗服的愿望还是没有着落,不免有些惆怅和失落。
 贵州苗族刺绣  苗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每一个苗家女儿的心血。苗族姑娘从小学习刺绣,从小的绣品直到成衣,最紧要最光彩的就是出嫁时候的盛装。五彩的丝线凝聚着女儿家对生活全部的理想和梦幻,母亲口耳相传的刺绣技法和传统纹样不自觉地延续着苗族的历史和文明。苗绣绣法有几十种之多,常用平绣、绉绣、辩绣、板绣、齐针绣、破线绣、堆花等,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