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科技客服:从乐曲《高山流水》说到山东梆子《摔琴》(附主要唱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56:40
2011-12-07 10:06:54|  分类:戏曲欣赏 |  标签:山东梆子  摔琴  高山流水  任心才  唱词   |字号大中小
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111505343115/?followBlog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涉及到表现中国人所崇尚的人品的字很多,例如古代的“忠孝仁义”,直到近代的“礼义廉耻”,这个“义”字占了很大成分。“义”你可以理解为“忠义”、“道义”,也可以理解为“义气”、“情义”、“友谊”等等,它的伸展(或延拓)意义就更多。拿《高山流水》来说,古来是表现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意的故事,早在2400多年前,就被文字记载,且被后人引来引去,于是成为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至今的经典。它是乐曲的名称,被排位我国十大名曲之首;它是典故,也被排在所谓“八拜之交”的第一个;它是戏曲,至今山东梆子还在演着《摔琴》,可见它的影响力。
一、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俞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俞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儿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俞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得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俞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伯牙鼓琴图图片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俞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俞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盖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俞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俞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二)山东梆子名家窦朝荣、任心才和他们演唱的《摔琴》
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上层文化人,结合本文来讲,如果没有他们所著《吕氏春秋》《警世通言》等著作,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就传不下来;另一个是下层民众,如果没有他们提供、演绎故事也不行。所以说,文化传播靠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但归根结底民众才是传播文化的主体。戏曲传播也是这样,有人编写,有人演出才行。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既然带有如此深厚的艺术底蕴,也就不能不反映在戏曲中,山东梆子、京剧、秦腔等剧种都演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能戏名不一样。山东梆子的《摔琴》是演出最多的,最富盛名的,在豫剧、曲剧和越调等河南地方戏剧种中,还没有发现哪个名演员演出过这出戏。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窦朝荣(1891——1960)  和任心才(1919——1988,他们的生平简介我已在下面的“推荐阅读”做过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都演过它,并且各留下一个唱段。但窦朝荣的唱段是俞伯牙到钟子期的故乡汉阳马鞍山(原书是马安山,这里是马鞍山,容易让人想到安徽的马鞍山)寻访他时,在舟船上唱的,有24分钟的音配像,他的唱腔浑厚苍凉,大气自然,让我们领略到这位艺术家当年的风采。而任心才的唱段是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已经死去,到他的坟头上唱的,想起当年泰山论琴,遇到知音,今日又不能相见,痛不欲生,最后摔了琴,把俞伯牙的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宣泄的无以复加,这应该是任心才生前留下的最珍贵的录音。

山东人为什么喜欢《摔琴》这出不长的戏?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俞伯牙和钟子期虽然都不是山东人,一个是荆州人,一个是汉阳人,但他们当初以琴结交的地方正是山东泰山,他们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借泰山之山水,弹琴、论琴结为知己,家乡情结使然,使他们有一种难于言表的亲近感;同时,山东人以讲“义气”著称,也可能是山东人喜欢这出戏的主要原因;
2、山东两位戏曲名家窦朝荣 和任心才都演这出戏,窦朝荣唱腔声如洪钟,大气浑厚;特别是任心才先生在戏中最高潮之处的唱腔,他嗓音洪亮,唱腔高亢悠扬,摇曳多姿,富有浓郁的山东梆子韵味。
山东梆子《摔琴》音配像             窦朝荣 原唱
',1)">
为什么当年窦朝荣在《摔琴》前半截的录音被制作成音配像,而任心才在戏的后半截的录音没有被制作成音配像?我的一位山东网友曾给我提到主演一段轶闻,说任心才死后主管戏曲领导准备给他这个唱段搞成音配像,但他的夫人不同意搞,为什么呢?因为她嫌选定的演员人长的丑,而错过了这次机会。且不论那个演员丑不丑,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任心才生前一表人才,人长得比较漂亮,否则,他的夫人还嫌人家丑?如果让上面这位演员为任心才配像,我想任心才的夫人就不会嫌他丑啦。
窦朝荣和任心才是两代演员,他们的唱腔风格有较大不同。我原来听任心才的这段唱腔时,就觉得这段抒情性极强的唱段特别能打动人心,而又特别好听。但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其中唱词就是听不太懂,是我山东话语音不熟悉?还是任心才先生吐字不清?或者二者兼有?我想给他要唱词,他也说到任心才没有什么文化,唱词都是溜下来的,山东豫剧二度梅获得者章兰的父亲(也是老艺人)当年让学生给他要唱词,几次也没有要出来。这话我倒相信是真的,过去老艺人有几个文化高的?我听任心才先生在几个版本的录音中,唱词也带有随意性,出入甚多。
他也给我发过来唱词,但错误随处可见,几乎没有一句可直接使用,且又不全。我最近根据录音听过几遍,记下了大部分唱词,其中依旧差错很多,本来这样不成熟的东西无法发表出去,但思来想去还是先披头散发发了出去,等待抛砖引玉的机会,等待网友给予补充、修改,以求完整。倘若有网友手下有现成的资料,直接发过来更好,当不胜感激!一个目的,就是把这个经典唱腔的唱词完善起来。
山东梆子《摔琴》     任心才早年演唱
',2)">
唱词:(差错很多,需要修改)
伯牙坟前泪双倾,我的贤弟你是听:
指须已催老,子期呀把泉倾,
持琴来祭拜,相交在荒冢。
伯牙坟前来扎跪,啊呀,贤——弟,哎,贤弟呀!
(这里有几句快速唱词听不太清,需要戏曲专家指点)
俞伯牙在坟前珠泪滚呀,哭了声钟贤弟你的魂呀。
去年间兄离国北齐来(有的版本加以“催晋”两字),我带来两只舟船百万金。
行走到马鞍山前风头不顺呀,停舟船闲来无事舱内抚琴。
钟贤弟你打柴只把深山进呀,在山头你听了我的琴音。
你听此琴哈哈笑,你笑我愚兄我琴音不真。
俞伯牙听此言心中皆焚,我言说荒村野夫你懂的什么琴?
钟贤弟听此言心中不忿,你言说大夫不要小看人。
从来高山出俊鸟,深山峻岭出俊杰。
我差琴童啊,琴童我把你来聘啊,
我差琴童把你聘,咱在此船头上来讲琴。
你将这依律琴音对我讲,钟贤弟,钟子期,才知道贤弟是个才人。
咱弟兄借琴来结拜,结拜知腹出长吟,
燕塔山下出桧木,穆寂塔下出圣贤。(这两个典故待查,是我按字音溜出来的)
我赐你生金整两锭,愿你原郡读书文,来年都把那在朝鸣。
钟兄弟读书多拗进,你炸心而亡你,你命归阴呀!
你好比(四字不清)把我赶,竹篮打水闪呀闪死人!
想当初约定抚琴来相会呀,不料想坟前皆成灰,思思想想命(两字不清)。
叫琴童你把琴放稳,钟贤弟,我的钟子期呀,
你身死后再听听兄的琴音。(白:贤弟这边听来!)
你无心谈来,我也无有知音论呀,钟贤弟死过谁懂我的琴音呀?
访贤不顾琴弦断,砍断了琴弦也就断了音。
无用双撒手,摔碎了瑶琴它悍然绝了音呀!
(三字不清)咱结了一朋友呀,到如今(几字不清)第一人啊。
写到这里又卡住了,紧接最后四句也搞不太清楚,先写到这里,我再听几遍,随后补充。
【附】最后附上山东梆子当代演员演出的《摔琴》全场视频:
山东梆子《摔琴 》            现代版本
',3)">
对于这个版本,最后“哭坟”唱词我也记录下来,但与任心才的原词相去甚远,没有把俞伯牙当时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我也把它发表出去,以供参考。
伯牙泪双倾,小兄弟你在墓穴里听:你才高折阳寿,你的命比纸还轻。
施礼全扎跪,相会在梦中。啊!贤弟,钟子期,啊!
哭了声钟贤弟,我的钟贤弟,
哭了声钟贤弟,早死的鬼魂。
兄去北齐国前去催进,兄带来两只盘船万两金。
行走在马鞍山风不顺,有为兄在此舟船来抚琴。
小兄弟打柴归山尽,小兄弟深山听兄琴音。
你站在山口哈哈笑,你笑为兄的琴音不真。
差童儿我把你请到舟船上,咱兄弟在舟船论琴音
你只把琴的知音对我叫,才知道小兄弟你是才人。
咱兄弟船头来结拜,进香炉内把香焚。
我叫你随我把京进,你言讲家中有双亲。
二老高堂年残迈,在此家中奉双亲。
我赐你生金整两锭,愿君家下学书文。
小兄弟读书多长进,你炸心而亡命归阴。贤弟!
千里遥远把你奔,钟子期,钟贤弟,
你好比竹篮打水闪呀闪死人!
俞伯牙哭到伤心处,忽然一事想在心:
咱兄弟指琴来相会,知琴音后来成了知音。
叫童儿你把瑶琴抱,小兄弟在墓穴里,你听听为兄的琴音。
贤弟!(弹琴)这才有心弹来无心论!
小兄弟你一死,谁还知兄的琴音?
用宝剑我把琴弦断,斩断了瑶琴绝了音。
倾凄凉松撒手,摔坏了瑶琴绝了音,
今天舍了我的钟贤弟,尘世上再没有知音的人!
(2011年12月7日唐小宝初稿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