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2海豹突击队3攻略:智利印象 安第斯山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23:04:39
        智利印象  安第斯山专辑           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且本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地形复杂。南段低狭单一,山体破碎,冰川发达,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发祥地;北段山脉条状分支,间有广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频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诸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理、锌、铋、钒、钨、硝石等重要矿藏。山中多垭口,有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过。泛美公路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区各国。

  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绵亘约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屏障。安地斯山脉将狭窄的西海岸地区同大陆的其馀部分分开,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征之一,它对山脉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存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

汉科乌马山


  安第斯山脉不是由众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条单线组成,而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其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
   人类出现在安地斯山的时间较晚,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遗迹也只有1万至1.2万年,虽然此前很久可能已有人居住。高山缺氧,特别是在3,658公尺(12,000尺)以上,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要求在生理上使躯体内的细胞产生深刻的适应性的变化。在安地斯山人类曾永久居留的最高高度为5,212公尺(17,100尺),暂时劳作的高度为5,639~5,791公尺(18,500~19,000尺)。   从巴塔哥尼亚高原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的南界,安地斯山人烟稀少。少数小批的农民和牧羊人生活在较低的山坡上和科迪勒拉的低湿平原上。再往北从玻利维亚到哥伦比亚,安地斯山区内有上述国家最大的人口集中地和最重要的城市。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生活在3,048公尺(10,000尺)以上的居民占很大的比例。  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塔哥尼亚高原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   玻利维亚约有一半人口是说艾马拉语和克丘亚语的印第安人,其馀大多数是说西班牙语的梅斯蒂索人(或混血人); 古代乌鲁人的遗民生活在的的喀喀湖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荒野高原(除半游牧的牧羊人外,主要为矿工)和较低的狭窄河谷内(居民从事农业)。在秘鲁高度超过3,505公尺(11,500尺)的地区,人们最重要的活动是采矿,但大多数安地斯居民务农,以及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也逐渐增多。一部分说艾马拉语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南部的的喀喀湖周围;但当地居民大多数说克丘亚语,说克丘亚语的人占高地居民的大多数。    厄瓜多尔安地斯山的居民主要是说克丘亚语的人和梅斯蒂索人,南方有小批的卡纳里人(Canari),北方有萨拉萨卡人(Salasaca)。农业是主要的职业,有些印第安人制造陶器和编织。    在哥伦比亚,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高度为1,524~3,200公尺(5,000~10,500尺)的地区。印第安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生活在东科迪勒拉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中科迪勒拉和南部山区。咖啡种植区高约914~1,981公尺(3,000~6,500尺),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近日,20个英国环保组织在拉丁美洲召开大会讨论全球变暖的影响,一份安第斯山脉冰川正在融解的报告令在场的科学家震惊。
   报告指出,安第斯山脉的查卡塔亚冰山是玻利维亚数座城市的主要水源,然而它将在15年后彻底融化;安第斯山脉延续在秘鲁境内的著名山峰胡阿斯卡鲁,山上冰雪已经融化了1280公顷,冰山覆盖率仅为30年前的40%;智利的奥希金斯冰山100年来“缩水”了15公里;阿根廷的乌帕萨拉冰山正以每年14米的速度消失。在哥伦比亚,冰山较之1850年消失了80%,而厄瓜多尔的主要冰山在20年间损失一半。 奥希金斯冰山   秘鲁水资源管理机构主席卡尔门·菲力普说,“安第斯山脉冰雪的这种融化速度意味着灾难的来临。从短期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遭遇严重的洪灾和泥石流,而从长远看,我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根据哥伦比亚环境部门1983年的报告,哥伦比亚的埃尔·科库伊国家公园的5座冰山将在300年后消失,但在去年,该部门再次得出结论,他们的消失时间是25年。菲力普称,“冰雪融化,人们开始在高原开垦土地采伐树林,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科学家们表示,安第斯山脉的积雪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它导致安第斯山脉的降雪降雨变得极不规律。自1970年来,安第斯山脉,尤其是山脉东部的降雨量不断增大,已经引发数次大规模洪灾。但在南美洲中部和智利南部,降雨量却逐年减少。2005年,亚马逊盆地还发生特大旱情。    在今后50年,南美洲四周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直接威胁到拉丁美洲的60个沿海大城市,这些城市将面临飓风的严峻挑战。   科学家们建议拉丁美洲各国政府不要再犯美国和欧洲等国的错误,不要轻易在本国修建大坝,也不要过度开采煤炭与石油,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冰川融解。目前在智利与阿根廷边境上正在实施的PascuaLama金矿项目将导致3座矿山的积雪融化,这些雪水夹杂着开矿时产生的有毒物质从山上流下,会对人们生活造成危害。        阿空加瓜山(Aconcagua)           世界最高的死火山是阿空加瓜山,位于阿根廷境内,海拔6959米,公认为西半球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项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绰号 “美洲巨人”。“阿空加瓜”在瓦皮族语中是“巨人瞭望台”的意思。是冰川山系。由安地斯山脉的造山运动形成,命名为阿空加瓜是因颜色Arauca (又称Aconca,在克丘亚语中写为Ackon Cahuak)。         阿空加瓜峰由第三纪沉积岩层褶皱抬升而成,同时伴随着岩浆侵入和火山作用,主要由火山岩构成。峰顶较为平坦,堆积安山岩层,是一座死火山。东、南侧雪线高4500米,冰雪厚达90米左右,发育有现代冰川,其中菲茨杰拉德冰川长达11.2千米,终止于奥尔科内斯河,然后泻入门多萨河。山顶西侧因降水较少,没有终年积雪。山麓多温泉,附近著名的自然奇观印加桥为疗养和旅游胜地。起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穿越附近的乌斯帕亚塔山口,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楚布里根(Matthias Zurbriggen)於1897年首次登上顶峰。       沿途的第一处重要历史遗迹是卡诺塔纪念墙,当年圣马丁就是从这里率领安第斯山军越过山脉去解放智利和秘鲁的。
  卡诺塔纪念墙以西的维利亚西奥村,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坐落在海拔1800 米的高地上,有一所著名的温泉疗养旅馆。离开这里,经过一段被称为“一年路程”的大弯道,便来到了海拔2000 米的乌斯帕亚塔村。村子附近有当年安第斯山军砌成的拱形桥——皮苏塔桥以及兵工厂、冶炼厂等遗址。再往前行就到了旅游小镇乌斯帕亚塔镇,这里旅游设施齐全,十分繁华,风景也很优美。    从乌斯帕亚塔镇起,海拔已达到3000 米左右,经过瓦卡斯角小站,可以看到一座天生的石桥印加桥,登山者一般都以此为出发点。印加桥附近有一组高大的岩石峰,形如一群站立忏悔的人群,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其为“忏悔的人们”。    过了印加桥,西行不久,是海拔3855 米的拉库姆布里隘口。这里矗立着一座耶稣铸像,铸像面朝阿根廷方向,建于1902 年,是阿根廷和智利为纪念和平解放南部巴塔哥尼亚边界争端签订《五月公约》而建立的。铸像高7 米,重4 吨,它的基座上铭刻着:此山将于阿根廷和智利和平破裂时崩溃在大地上。             印加文明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并称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具有殖民征服者和印加帝国王室成员双重身份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对16、17世纪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过程有着独特的关照视角,并始终保持着对这场新旧文明冲突的矛盾立场。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区。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 ,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人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间共传12世、13王。   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    “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    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体系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印加人原为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以狩猎为生。据传其最早的统治者曼科·卡帕克于公元1000年左右(一说为1200年) 率领部落从的的喀喀湖地区向北迁移,最后定居于库斯科地区,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占领整个库斯科河谷。传说印加在亡国前共历12个统治者,15世纪初第八代王维拉科查(?~1437在位)时,印加人的势力在安第斯山地区逐渐强大。第九代王帕查库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鲁高原的大部 。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区(今厄瓜多尔),后又扩张到秘鲁南部沿海地区。十一代王瓦伊纳·卡帕克(1493~1525在位)时 ,印加人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区,建立起强盛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帝国达到顶峰。1531年,瓦伊纳·卡帕克死后,长子瓦斯卡尔与异母弟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双方伤亡极大, 加之瘟疫流行,国家元气大伤。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F.皮萨罗侵入印加帝国,诱捕并处死国王阿塔瓦尔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为印加王。次年11月 ,占领首都库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发动反对西班牙人的起义,1537年被镇压。但其他起义者的反侵略斗争一直延续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国遂亡。    印 加帝国最早期的扩张领土是由图帕克·尤庞基开始的,他将印加帝国从不到二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扩大到哥伦比亚的帕斯托,以及阿根廷的图库曼,以及智利的毛雷河边。然而他的后嗣因争夺皇位引起了许多内战,导至印加帝国政治不安,提供了后来的西班牙殖民者有挑拨离间的机会。  

  印加帝国的灭亡在1532年,最后一任印加帝国国王阿达华巴 ,被西班牙人殖民侵略者弗朗西斯克·皮泽洛处以死刑,结束了400年以上繁荣的帝国历史。    今日印加帝国最著名的遗址为建在马丘峰和华伊纳峰之间的马丘比丘。    库斯科城则因西班牙殖民时期的破坏,仅剩一些建筑废墟,但城中保存了一块“十二角石”,称为“哈图姆鲁米约克”,考古学家相信它是印加历法计算工具的一种。

  印加人的文化在其他安第斯地区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帝国成立前,已存在特殊风格的陶器,并使用青铜制品。 印加人重视农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马铃薯。水利灌溉工程发达,最长的水渠长达113千米。印加人还长于金属冶炼和加工,已能开采金、银、铜、锡等金属,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青铜制造。金、银、铜等制作的首饰和日用器皿也很精巧。主要手工业部门除金属加工外,还有制陶、纺织等行业。陶器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纺织品主要为棉毛织物,其中有时夹有金线或鲜艳的羽毛,图案丰富多彩。首都库斯科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均以巨石建造,衔接处不用灰泥,但仍极密合,刀片亦难插入,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技巧。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区建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当地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    
   通往马丘比丘遗址的希兰·宾汉路      


      小人国的传说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的中部最宽处只有640公里,而它的长度却有8900公里。这里山势陡峻,海拔大部在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过6000米。绵延的山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一个神秘的地区。

         据考古材料证明,安第斯高原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系列较高的古代文明时期,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印加文明。

         古老的文明相伴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安第斯山上曾有过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个国家的人们虽然身材很矮小,却健壮剽悍,凶猛好斗。他们有一些非凡的本领,如:在悬岩峭壁上攀缘树木,简直胜过猩猩;在崎岖山道上快步奔跑,动如猿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木棍、石块、长矛和弓箭等。弓是用山羊角制成的,小箭涂有烈性毒液。他们具有高超的射击本领,擅长于在奔跑中发射冷箭,而且百发百中。他们常常背着成筐的毒箭,藏在山坡的草丛、石隙、洞口、树上,出其不意地伏袭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伏击到的战俘尸体,不仅要把死人身上的肉挖下来生吃掉,而且要把死人的脑袋砍下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整个头颅缩小到只有人的拳头那么大,而相貌却不变。他们把这种已缩小了的头颅当作胜利的纪念品,悬挂在自己住房的门前,或者用绳索捆带在自己身上,以此作为光荣和吉祥的标志。猎取人头最多的人被誉为部落的“英雄”,深受全部落的尊敬和歌颂。但奇特而神秘的缩头术却只有他们本部落的成年男人才知道,绝不向外人泄露机密。因此,缩头术成了他们独有的绝技,外人全然不知。“小人国”与邻近的阿拉巴霍族人长期浴血奋战。他们越战越猛,很少死亡,而阿拉巴霍族人却被他们杀死了大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他们居住区域突然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彻底摧毁了整个“小人国”。“小人国”在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缩头术也就失传了。
 
         以上所言虽是传说,然而却是有实物为证的,在秘鲁国立人类学和考古学博物馆的库房里,就至今保存着几个被缩小的人头原物,确只有拳头般大小,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秃头、满脸怒气,十分生动有趣。

         1934年冬,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到洛基山脉去采挖金矿,发现一个约1米高的洞,洞内漆黑如墨。他俩进入洞内,发现了一具高不及膝的小人干尸。这意外的发现使他俩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新奇。他们把这具干尸送往卡斯帕医院去鉴定,经过X光透视及多项化验,最后公布的科学鉴定结果是:此“小人”身高仅48厘米,皮肤铜黄色,骨骼与人类的一致;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留存不少伤痕;牙齿整齐而锋利,犬牙尖长,前额很低,而眼睛与面部的比例却比人类的大;从整个体形的发育程度来判断,此“小人”是个60多岁的男性。 

         洛基山的这一奇异发现被美国许多报纸作为重要奇闻,在第一版刊登后,轰动了全美国。于是,得到了许多与此相类似的消息:在此发现以前,卡斯珀市的一个律师、一个买卖旧汽车的商人、一个矫形专家和一个墨西哥牧羊人都曾发现过此类“小人”干尸,可惜的是当时均未引起重视而失落了,只有矫形专家理查德珍藏了一个他发现的“小人”干尸。这具干尸后来由理查德的女儿赠送给怀俄明州立大学作研究之用,得以妥善保存至今。洛基山关于“小人”干尸的发现再次引起人们对南美缩头术传说的探索兴趣。 

         1935年以后,一些科学家兴致勃勃地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他在1947年曾冒险进入厄瓜多尔密林考察,并根据考察经历而撰写了《孤筏重渡》一书。在这本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南美洲的缩头术。据该书说,生活在基维陀热带森林里的一支印第安人,抓获外族人中的仇人后,总是砍掉头颅,把头骨砸碎后挖掉,然后在掏空了头骨的头皮里装上热沙,经过特制,整个头颅便会缩小到只有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以此作为胜利品而保存下来。一些学者认为,托尔·海雅达尔的这一记述和论断是可信的。由于“头颅缩小之谜”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因而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

         5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派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深入考察,又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他们在一个被莽林掩盖的山岩上,发现几十个一尺多高的龛式洞穴,每个洞壁间赫然陈放着一个仅拳头般大小的人类头颅,不仅五官俱全,而且科学家经过生理切片等一系列检验,证明它们都是成年人的头颅。这些发现更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医学教授弗格留申为解开“缩头术”之谜,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深入到据说仍在进行“缩头术”的与世隔绝的希巴洛斯族人的密林住地去。但是,由于希巴洛斯族对外来人怀有仇恨心理,弗格留申尽管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年,仍然无法了解到他们的机密。直到有一年,当地伤寒病流行,希巴洛斯族对此束手无策,而弗格留申却用高明的医术救活了整个部落,才终于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部落元老破例把机密“特山德沙”传授给了弗格留申。 原来,希巴洛斯族盛行一种奇特的殡葬仪式:族里人死了,祭师就把死者的头颅割下,用一种名叫“特山德沙”的草药剂浸泡,把头颅缩小成拳头一般大小,既保持原来面目而又经久不烂;如果是受全族尊敬的酋长、元老死了,则全身都用“特山德沙”的草药微缩剂泡浸,使全身缩制成不到一尺高的“小人”干尸,以供全族祭祀。那么,希巴洛斯族的草药微缩法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小人国”的神秘“缩头术”呢?看来,这或许是有共通处,但却是难以证实的了。     安第斯山空难      1972年,一架搭载45名橄榄球队员及其亲友的客机坠毁在了南美安第斯山脉上,在渺无人烟的雪山中,16名幸存者为了生存,只能生吃遇难朋友的尸体,直到72天后才得以获救。34年过去了,空难幸存者之一南多·帕拉多撰写出版了他的首部回忆录《安第斯奇迹》,首次向世人披露了空难幸存者在绝境中曾立下的“恐怖协议”。

  1972年10月13日,一架载有45人的客机从乌拉圭飞往智利,因遇上风暴坠毁在4000米高的安第斯山脉,坠机地点离最近的道路也有400公里。机上45名乘客都是乌拉圭的橄榄球手和他们的朋友、家人。飞机坠毁后,一开始有29人生还,但在饥寒交迫中,最后只剩16人活了下来。幸存者为了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存活,被迫以遇难者的肉果腹,其中两名生还者南多·帕拉多和罗伯托·坎尼萨以惊人的毅力爬过了阿根廷山峰,来到智利境内求助。这一人类最惨烈和最悲痛的生存故事1993年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天劫求生》。然而几十年来,那些空难幸存者几乎很少亲口讲述他们的求生故事,直到日前,生还者之一南多才终于出版了他的首部回忆录《安第斯奇迹》,披露了他当年绝境求生的可怕经历。

  据南多称,坠机事故发生时,他只有22岁。在夜晚,飞机残骸外面的温度低至零下30℃,飞机里面的温度也有零下25℃。

  口渴是比饥饿更迫切的问题,坠机现场没有任何饮用水,也没有任何热量来源可以将冰雪融化。南多说:“我们开始吃雪吃冰,结果我们的嘴唇全都破裂流血了。”

  一开始他们认为自己会在坚持数天后获救,可第10天,他们从收音机中获悉,救援队已经放弃了搜救行动,他们彻底绝望了。为了生存,幸存者决定以遇难者的肉果腹。南多说:“坐在这儿讲这事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那种处境下问题却非常简单,你必须解决饥饿问题。我只花了30秒钟就让自己承认,为了活命,我们必须那样做。”南多称,是他建议先吃飞行员的尸体的,因为其他大多数遇难者都是熟人。

  尽管有29人从飞机坠毁中幸存下来,但许多幸存者都相继在饥寒交迫和严重的伤势中死去,其中8人死于一场雪崩,到最后只剩下16名生还者。在雪山中靠吃死者的肉度过了两个月后,南多终于说服队友罗伯托·坎尼萨和他一起进行一嘲自杀式”任务——走出雪山寻求帮助。南多说:“当时我必须出去求助,我们都奄奄一息,我无法想象留在那儿,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死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

  他们缺乏睡眠,严重脱水,筋疲力尽,没有任何导航工具和爬山设备。然而,两人携带了足够的“人肉干粮”后,就开始徒步往智利边境进发。他们跋涉10天,足足走了100公里,最后终于来到了一个牧羊人小屋,那个牧羊人替他们报了警。尽管筋疲力尽,但南多仍然陪着智利军方救援队乘直升机重返客机坠毁地点,救回了其他生还者。 安第斯山风光  安第斯山中段玻利维亚高原 安第斯山中段玻利维亚高原北部的喀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