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盛达广场为何停工: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15:43
标签:

冲积扇

景观

透明飞机

冲积扇带

文化

分类: 署名文章

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

撰文/单之蔷

 

玉门——冲积扇催生的城市(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祁连山的北侧,玉门市坐落在一个如银杏叶般的冲积扇东北边缘。所谓“冲积扇”,说的是如图中这种扇形的沉积地貌。“冲积扇”多分布于山前,山中土石随洪水涌出山口,随着水流减缓,土石泥沙逐渐沉积,形成近于扇形的形态。在洪积扇的中下部,往往蕴含着丰富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泉水从洪积扇地势低洼的边缘区域渗出,造就了宜居的绿洲,绿洲中农田密集,村镇星罗棋布。图中的洪积扇是祁连山西部的昌马河从山谷中流出后形成的,故名昌马洪积扇,我国勘测发现的第一处油田——玉门油田正位于这里。

青海的可可西里湖,湖水安静而湛蓝。由于被群山环绕,一个个冲积扇从山口涌出,伸入湖底。冰雪融水在冲积扇上肆意流淌,当泥沙抬高阻塞了某一片水路,原本枝杈纵横的流水就会纷纷改道,进而水流路径变得错综复杂。摄影/田捷砚

 

 

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山峰、河流、瀑布、湖泊……

    有一次我去新疆,飞机在接近乌鲁木齐的时候,我看到下面的景象十分新奇壮观:一条赤裸的山脉横亘在没有一丝绿色的平坦大地上,黄褐加棕黑的色泽统治着一切。这是荒漠地区的寻常景象,似乎在这里只能寻找到那种苍茫、寂寥、无生命的荒凉感。忽然从一个山谷中冲出一支队伍,这支队伍虽然千军万马、人数众多,但在山谷中却十分低调、隐秘,身着和大地一样颜色的迷彩服,不露痕迹地衔枚疾走;但是一冲出山口,来到山前平原上,一切都变了:队伍立刻呈扇形散开,扔掉伪装,露出亮丽的色彩,分成一支支小分队向远方放射性地推进,好像一场大型的团体操正在上演……

    这些都是比喻,其实我说的这支队伍是干旱区山谷中的一支洪流。这里降水稀少,平时这条山谷中并无永久性的河流,偶尔的几次降水,落到了光秃秃的山坡上,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停滞和蓄积,就会迅速在山谷中汇集起来,携带着砾石和泥沙冲向山口,就是所谓的暴流。这股浑浊的洪流一出山口,没有了山谷的束缚,一下子就会分成一股股支流扩展开来,越展越宽,越展越薄。与此同时其携带泥沙的力量越来越弱,所携带的石、沙、泥就会沿途依次卸载下来,形成一个扇状的堆积体,铺展在山前的大地上。这种景观被称为冲积扇。

    前面描述的冲积扇形成过程是在干旱荒漠里的情形,其实在山清水秀的湿润地区或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冲积扇也是一种常见的景观,但遗憾的是这种景观并没有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我们的先辈们没有欣赏冲积扇的传统,我们没有在唐诗宋词和明清山水画中见到冲积扇作为一种风景出现过,直至今天人们对冲积扇也视而不见。

    然而我却被冲积扇深深地吸引了,我觉得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那些大山、雪峰、河流、湖泊、森林、草地……


乘飞机从乌鲁木齐向东航行,天山东段博格达峰一带的山体皱褶连绵,山前的大地沟壑纵横。舷窗之外,山体的肌理清晰可辨,地表的沙石土壤似乎都是从山口流出。山脚之下,流水冲刷携带来的物质沉积成一处处冲积扇,它们相互连接,形成倾斜的平原,仿佛大山的裙摆。摄影/田捷砚

 

 

透明飞机能带来什么?

    我喜欢在电脑中的Google Earth上看冲积扇,那是一个数字模拟的地球。在那上面我们可以从任何角度、任意高度去看地球,这样过去从来没有进入人类视野的许多景观现在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比如看冲积扇,我可以飞临天山的上空看天山南北山麓地带的冲积扇。既可以放大,纤毫毕现地看一个,也可以提升视野同时观看无数个冲积扇,看这些冲积扇怎样彼此联合形成山前的大平原。

    我完全理解我们的祖先,理解李白、杜甫,一直到徐霞客,他们的诗歌文章中为什么没有出现冲积扇,我理解我们的山水画大师们为什么不画冲积扇。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受视角的限制,李杜的年代看世界是用眼睛,视角基本是平的。他们行走在大地上或者骑在驴背上、坐在船上的旅行都不能提升他们的视角、扩大他们的视野。他们不能飞向空中向大地鸟瞰,也没有Google Earth 等遥感地图。但他们有很强烈的登高望远的渴望,古人喜欢建楼阁,什么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登高望远,为了超越平时的视角,获得一个俯瞰的角度,这样他们就会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世界。有时登楼阁还不够,古人还喜欢登上高山之巅眺望,这使古人获得了更新鲜的一种审美体验,如杜甫之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当诗人们登上楼阁都会赋诗抒情,中国诗歌中许多名篇都是登楼之作。但是古代的楼阁多建在江边和湖边,因此登楼之作描写的对象多是江河湖泊,奔流的江水、浩渺的烟波、远去的帆影都进入了诗人的诗篇,作为一种河流的地貌景观——江心沙洲很幸运,它们因为往往在河流的平缓处出现,能够被登楼的诗人望见,因此经常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如:二水中分白鹭洲……冲积扇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分布在山前的河谷出口处,没有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中。


中国冲积扇景观分布示意图

在自然界中,由河流或山洪在流出山口时所形成的冲(洪)积扇并不罕见,几乎在每处山口地区都有发育,但并不是所有的冲积扇都能被称为景观。通过对全国数以万计的冲积扇分布的梳理,我们发现在干旱地区由山洪形成的洪积扇较之于湿润地区由河流形成的冲积扇往往更容易形成景观:首先,在我国干旱区有许多巨大的山系,比如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由于它们绵延千里、群峰耸立,经常能孕育出巨型洪积扇,从而成为令人惊叹不已的奇特景观;其次,在那些不甚雄伟的低山中,比如河西走廊北侧的龙首山、北山和阴山南侧的大青山,由于它们的山势较低、山体较小,因此会将山口的洪积扇衬托得更为明显和壮观;另外,山前有平原或者大面积开阔地的山,比如环塔里木盆地的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山,由于洪流涌出山口以后没有其他障碍的遮挡,也可以形成规模宏大的洪积扇景观;而湿润区的山地,虽然雨量充沛,但河流有着较为固定的河道,河水不容易漫过河床形成大面积的滩状沉积,因此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从环东北平原的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沿燕山、太行山一路南下,到秦岭、大巴山、武陵山、雪峰山以及福建的武夷山和台湾的中央山等,山口冲积扇的景观价值似乎要略逊于西部。

 

 

    今天,我们有了飞机和卫星遥感这种媒介,虽然发明飞机和卫星不是为了登高望远,但是它们的确为人类提供了超越古人楼阁的一个更高的鸟瞰视角。因此通过飞机和卫星我们看到了与古人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给飞机制造公司提过建议:建造透明的飞机,让乘客观看飞机下面的世界。让我兴奋的是最近看到一篇新闻,说是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研制透明的飞机,计划2050年面世。我觉得这不是一件简单的飞机材料更新的事件,不仅仅是制造技术的进步,更不是商家炒作的噱头,空中客车也许没有意识到,透明飞机的问世,将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从平视到鸟瞰,这是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一次革命性改变。由此将带来一系列观念的变化,世界因此将为之一变。比如,我们过去总是说山脉,似乎山成一条线,这是我们在平地面对大山时的感觉,就像我们在街上散步,看到两边的房屋排列成行,当我们飞上天空向下看时就会发现,过去我们所说的山脉,大多是一片由诸多山峰组成的山地,就像登上摩天大厦再看我们走过的街道两边的房屋,就会看到它们只是一片街区的一部分;我们过去总是说一条大河,当飞上天空向下看时,会发现河流是像大树一样由枝枝杈杈组成的网,即我们在空中看到的是一个流域;我猜想那时天空中的云将成为重要的景观,因为飞机飞行时总是要飞过平均高达万米的对流层,一直飞到平流层。而云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万米以下的对流层,正好成为飞在平流层上透明飞机中乘客观赏的对象。关于云的各种研究和分类的论文将会纷至沓来,云将成为重要的风景,什么云瀑、云河、云纱、云峰、云谷、云盆等风景概念将一一涌现;也许闪电将成为观赏的对象,就像我们今天观赏瀑布一样;甚至城市楼宇的屋顶都会为之改变,当我们飞到高空向下看时,看到的更多是屋顶和道路的布局和网络,因此那时人们可能更会关注屋顶和道路的布局美观与否,因为人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在透明飞机上的观众看来更美一些。

    即使透明飞机没有建造出来,我已经透过现在客机那巴掌大的、脏兮兮的舷窗开始欣赏大地上的风景了。每次乘机时我都要选择临窗的位置,向下鸟瞰。其中冲积扇是我见到的最美的景观之一。

天山山脉南侧,面对毫无屏蔽遮挡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山口洪积扇往往规模巨大。洪积扇前端的肥沃土壤,再加上其特殊的储水特性,成就了雪山脚下的万顷良田。由于洪积扇的地下水流走向往往与扇体表面的干涸河道流向一致,因此为了方便灌溉,这里的农田也保持着与扇体和水系相同的排列方向。摄影/李翔

在宁夏平原西北部,三关口明长城静卧在从贺兰山东麓喷涌而成的冲积扇的扇中部位。这是因为扇体中部的土壤较为干燥,长城的地基不会被潮湿的土壤腐蚀。尽管扇中部位比更低处的扇缘更易遭到山洪的侵袭,但城墙依然屹立,数百年不倒。摄影/王琛

 

冲积扇——上帝的精美之作

    我欣赏冲积扇,即使不用理性去思考,即使不明了冲积扇的结构和它对人类的意义,仅仅用感性和直觉,就被它征服了。

    让我们准确地说一下什么叫冲积扇。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出谷口后,因地势变宽,坡降减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所携的物质迅速堆积下来形成的锥状扇形堆积体。这就叫冲积扇。

    冲积扇分干旱扇和湿润扇,前者发育在干旱地区,后者发育在湿润地区。前者多是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的,因此又称洪积扇。在湿润地区的冲积扇,由于植被生长的遮蔽,不易观赏,在干旱地区的冲积扇由于大地赤裸,其形状、线条、色彩则清晰地展现出来。因此下面我说的多是干旱区里的洪积扇。

    从空中看,如果没有临近河流的冲积扇的挤压和干扰,冲积扇一般呈现完美的扇形,如同张开的一把扇子,有扇顶、扇中、扇缘,从审美的角度看甚至还有扇骨——一条条呈放射状展开的分支河流。这是从空中看到的平面形态,如果看色彩,则从一点出发,一条条放射状延伸的河流反射着阳光,像一把把利剑,闪烁着光辉,即使河水干涸了,放射状河道的色彩也与冲积扇的其他部分鲜明地区别开来。

    在大地上,还很少有如此色彩鲜明、形状独立统一的景观,它个性突出地从大地中凸显出来,由不得你不注意它。

    上面说的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冲积扇,仅观看一个冲积扇,还显示不出空中鸟瞰的优势,如果我们升到一条山脉的上空,看山两侧的冲积扇,空中鸟瞰的魅力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我们看到冲积扇组成了大地上更宏大更精美的景象,我们看到山脉两侧像镶了两道波浪状的花边,这花边是由一个个冲积扇组成的,虽然由于山两边的降雨量和地形不完全一致,因此两侧的冲积扇不能形成一种严格的对称,但其形式上的相似程度也不由得令人惊叹。在天山南北山麓,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对称。尤其天山的一些支脉,山两侧冲积扇的对称令人叫绝,比如吐鲁番的火焰山。

    更让我兴奋的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中的一段,从丽江巨甸至白粉墙这段河谷,江两边的冲积扇交叉地出现,江水绕着两边的冲积扇流淌,呈现出极有规律的一个个“S”形。这种“S”形流淌的河道,在地貌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河曲。但此“河曲”显然不是彼“河曲”。据说从山西流淌到河北的滹沱河上游有一段,也是河绕扇转,百曲千折。

与大多数发育在山口平缓地区、坡度不足10 而面积广阔的冲积扇不同,慕士塔格山的冲积扇面积袖珍,但坡度可以达到20 ,几乎一次大规模的山洪就能造就出一个这样的“非典型”冲积扇。一个个近似标准三角形的冲积扇紧密地排列在山口,边缘被另外一个同样三角形的绿洲所掩盖,构成了这样一幅独特的风景。摄影/岱天荣

流淌在四川泸定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岸两侧山谷陡峭。由于可开垦居住的土地非常有限,泸定县城只能建在山麓的冲积扇上。从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岸的冲积扇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房屋建筑所覆盖,一座公路桥连接着大渡河两侧的交通。河面上还可看到一条铁索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泸定桥。摄影/曹铁

在四川雅砻江边,摄影师为我们捕捉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冲积扇。梯田如鳞片般沿山坡铺至江边,田间阡陌交通,民房错落。摄影/曹铁

 

 

    前面说的一种是沿着山脊,山两边的冲积扇均衡分布;一种是峡谷中沿着河道的中线,冲积扇交错分布。它们都具有一种精致的结构,都有一种均衡美。

    还有一种不均衡的美,就是冲积扇不是在山两侧均衡地分布,而是单侧分布,一侧有,一侧没有。比如太行山东侧从南至北分布着一个个冲积扇,形成一个漫长的冲积扇带,但是西侧的山西高原则较少冲积扇;山西西部的吕梁山也是东侧有一个又一个的冲积扇,而西侧则没有;与此相同的还有贺兰山和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一座并不高大的山——雅布赖山。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与地势相关,因为这些山都是单面凹陷——东面都有一个沉降的地堑,而西侧则是高原;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夏季风从东面的大海向西吹,而这些山又大致是南北走向的,正好东面迎着季风,季风带来降雨,降雨形成河流和洪水,因此这些山的冲积扇大多发育在东侧。

    除了这些线性分布的冲积扇,还有环形分布的。在西部的一些高山湖泊周边就环形分布着一些冲积扇。因为湖泊周围环绕着高山,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带来的冲积扇,环湖而布。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湖、太阳湖、勒斜武担湖、纳木错湖的周边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冲积扇。

    河流入海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其实三角洲也是一种冲积扇,只不过三角洲分陆上和水下两个部分,水下部分又称海底扇。由于海潮的影响,河口三角洲情况十分复杂,可以看成是冲积扇的高级变体。如果把三角洲也看成是冲积扇,那么更宏大的冲积扇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扇是在孟加拉湾中的恒河口海底扇,长达2500公里,一直延伸到斯里兰卡深海平原水深5000米处,平均坡度

1:500,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这个恒河口海底扇的形成,也有雅鲁藏布江的贡献,雅鲁藏布江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后,经印度流至孟加拉境内,称贾木纳河,与恒河相汇,合流入海。其实追根溯源,这个世界上最大海底扇的物质来源都是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它们都是发源于此山,汇聚了从此山中流出的一条条支流,奔向大海的。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级大河还有两条,那就是黄河、长江,它们也不舍昼夜地把从青藏高原上搬运下来的各种砾石泥沙倾卸到大海中。按照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的侵蚀大循环理论,这几条大河的目标是要把青藏高原削平,把中国大地上的所谓三个阶梯削平,让它们成为一个大平原。现在我们生活的最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就是它们的半成品。

    江苏省正在筹备把黄海水下一个巨大的辐射状沙脊群——黄海辐射沙脊群申报世界遗产。这个南北延展200多公里、东西宽约90多公里的像一个巨手一样的水下堆积体,就是古代黄河与长江的三角洲复合体。

 
在新疆哈密,黑色的戈壁就像一张底片,记录下洪水流过的痕迹。这里气候干旱,山体缺乏茂密的植被保持水土,所以往往大雨过后,山洪就会携带泥土沙石毫无阻拦地从山上汇集流下。洪水来势汹汹,可是冲出山口后,由于坡度骤降,水流变得缓而分散,丝丝细流漫无目的地流淌开来,仿佛一束被解开的辫子。干旱的大地如海绵般吸吮着水分,强烈的日照更加加速了分散水流的蒸发。散乱而摇摆的水流逐渐在山前消失了,留下一道道水渍。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洪水所携带的物质堆积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了厚厚的洪积扇。摄影/赵承安

 

 

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

    当我开始理性观察一个冲积扇,当我翻开研究冲积扇的论文著作时,我不得不承认冲积扇有着精致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人类有重大意义。

    有一次我去宁夏,朋友开车把我们带到了贺兰山脚下的一处果园采摘苹果,这处果园正处于一个山谷的谷口下方。我们开车考察了一下这个冲积扇,真实地现场体验了冲积扇:在河流一出山口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书桌大小的砾石,虽然不太光滑圆润,但还是有一定的磨圆度;向下行几百米,石头逐渐变小,有西瓜大小;再下行几百米,遍地石头如梨子苹果一般;再下行几百米,砾石变得有如鸡蛋和枣子,其中已经有粗沙掺杂其中;再下行,砾石不见了,遍地细沙;再下行,沙不见了,泥开始出现,这时已经到了平地。这种砾石泥沙的分级出现,展现的是在冲积扇上河流的分选作用:即河流不是把从山中带下来的物质一股脑地堆在沟口,而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把不同的东西放到不同的位置上:大的石块最先落在沟口,小一些的次之,再小些的更次之,砾石如此依次按照大小轻重随着水流呈放射状地淤落和分布下来;沙和泥也是如此,最后在扇缘部分像是镶嵌了一道花边一样分布的是最细小的黏土。

    我们去的果园正处在细沙和黏土过渡的部位。

    冲积扇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这种分法,体现了河流在冲积扇上的分选作用。

    冲积扇上的这种分选结构,除了构建出大地上一种独特景观外,至少还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冲积扇成了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库,因为分选作用,粗大的砾石留在扇顶,层垒在一起的砾石间遍布空隙,这有利于水流的下渗和转变为地下径流。而扇缘部分沉积的是粒径极小的黏土,黏土透水性差,这相当于在扇缘建起了一道天然的水库大坝,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库就这样建成了。当水库中积蓄的水超过了黏土堤坝的高度后,积水就会涌出地表形成一处处泉水流淌,因此在冲积扇的黏土带与细沙带接触的部分,会形成一个泉水带,就是在这个环形的带状区域内一处处泉水涌流。而水正是干旱区的人类最缺乏的宝贵资源,沿着冲积扇的泉水带,人类开垦田地,种植果蔬粮食,因此泉水带也是人类的聚落带。


冲积扇成泉原理图

为什么冲积扇的扇缘部位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从冲积扇的纵剖面图上可以看出,上层通常是粒径较大的砾石,而下层则是颗粒更小的细沙和黏土。每当山洪暴发,大量的水流从山口的扇顶部位倾泻下来,漫过整个扇体,而洪水在沿着扇体向下奔流的同时,也大量地渗入扇体内部。由于扇体最表层的洪积物粒径较大,排列并不紧密,彼此之间的缝隙很宽,非常利于地表水的下渗。而当水下渗到扇体下层的黏土层时,由于沉积物粒径的减小,排列变得更加紧密,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水流垂直运动的速度减缓,变为近似水平方向的流动。当水流到冲积扇扇缘部位的时候,已经离地表很近,非常利于打井汲水甚至直接形成泉水出露。而且,由于扇缘部位的黏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水体阻隔的作用,它能保证季节性山洪的水长期储存在扇体中,相当于一个“水坝”,保证了泉水的稳定性。绘图/萧关


冲(洪)积扇、泥石流扇结构模式图

在自然界中,另外一种与冲积扇形态、成因都相似的扇状堆积物也很常见,这就是泥石流扇。与冲积扇从上到下粒径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泥石流扇恰恰相反,在扇体最下端往往有体积较大的砾石块,偶尔也夹杂有断木,而扇顶部位则是粒径细小的沙砾和黏土。造成泥石流扇与冲积扇粒径沉积顺序截然相反的原因是由于泥石流与洪流的不同性质引起的。形成冲积扇的水流对固体物质的搬运力量会随着流动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弱,因此体积大、重量大的砾石往往在洪流的上游,也就是冲积扇的扇顶部位沉积下来,而体积小、重量小的细沙和黏土,则可以跟随洪流走得更远,漂到洪积扇的扇缘。而泥石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固体物质(浓度为40%—60%,最大能达到
80%),使得流体的黏稠度过高。这时,泥石流已经不是夹杂固体物质的水流,而变成一种类似于固体的弹性流体。因此,重量大的巨石由于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会顺着山势一直冲到泥石流扇的扇缘,而重量小的黏土则没有足够的动力完成远行,只能停在扇顶遥望前面的巨石滚滚向前。绘图/萧关



泥石流扇:比冲积扇更“火爆”的地貌

与冲积扇相比,泥石流往往来得更为猛烈和迅捷。图中展示的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的泥石流扇,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北麓的冲积平原上,土壤松软肥沃,再加上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了充裕的降雨量,满足了泥石流形成的三大必备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因此成为泥石流频发的地区。摄影/邝然

 

 

 

    仅仅有水还不够,还要有适宜耕种的土壤,在石头上是不能种庄稼的,而冲积扇上的分选结构恰恰完成了把土筛选出来的作用。在扇缘的泉水带和细沙带所形成的土壤,正好适合于耕种。

这些虽然是无意的,却很巧合。提供水和土,上帝好像在创造了人之后,又为了让人生存发展,给人造了冲积扇。

    忽然有一个想法: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而且是生活在扇子的边缘上。因为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无非是平原和盆地,其实盆地也是平原,是被四周的山围起来的平原。这样说来最适合生存的地方是平原。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呢?有地质构造造就的平原,如地盾、台地等,这是天生的平原;但仔细推敲一番,大多数的冲积平原是由一个个冲积扇连缀起来的,是由一个个冲积扇重重叠叠拼合起来的。由此推理,既然平原是由一个个冲积扇连缀而成的,那么可以说,人类就生活在冲积扇上。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上网,打开GoogleEarth,开始寻找冲积扇,看看人类是不是生活在那里。

    先在山区内查看,我看到除了河流的阶地外,山区中人类的聚落处都是冲积扇,尤其是深山峡谷地区,零星分布的平地大部分是洪积扇,这些平地是山区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资源。因洪积扇前缘基本与河谷甚至是河床相连,后缘与冲沟相连,早期形成的古洪积扇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这样前有水,后有山,依山傍水的环境正是风水说中的所谓宝地,有利于人类生产、生存和繁衍,故早期山区的人类选择了古洪积扇作为生存繁衍的场地。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我看到所谓的绿洲大多数是冲积扇。塔里木盆地周边分布的一处处绿洲都是冲积扇。在天山南北山麓地带,我看到库车阿克苏、温宿、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等都是在一个个冲积扇上。

    当我转向河西走廊,我看到甘肃武威市坐落于石羊河冲出祁连山的冲积扇上,张掖市在黑河穿出峡谷所形成的冲积扇上,酒泉和嘉峪关在北大河流域的冲积扇上。

    继续查看我看到贺兰山东麓分布有一条城市带,这条城市带的存在,是因为有一条冲积扇带。大兴安岭的东麓也有一条城市带,这也与那里有一条冲积扇带有关。

    中华民族的大舞台——中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一半是太行山东麓一个一个的冲积扇联合起来形成的山前平原,还有一半是三角洲组成的冲积平原。海河、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最重要的是黄河,它是建造中原的最重要力量。

    在太行山前有一个城市带,从北京往南数: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更低一级的县级市有:定州市、鹿泉市、武安市、沁阳市、孟州市等等。这个城市带的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太行山前的冲积扇带的存在。尤其是在古时候,太行山前的冲积扇带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栖息地。离开这个冲积扇带再向东的冲积平原,已经有盐碱地存在。曾经有专家为滹沱河冲积扇的边缘争论,因为按照海拔高程等都很难断定滹沱河冲积扇的边缘到底在哪里。最后,一位专家用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曲线,画出了滹沱河冲积扇的边缘位置。因为冲积扇中的水是甜的,矿化度低。由此也可以看出冲积扇对于古人类的意义。

太行山(北段)冲积扇造就的城市带

理论上说,任意曾经发生过水土流失的山体,其山麓都有洪积扇的存在。在我国湿润的东部地区,山前冲积扇很快被植被覆盖,加之人类活动的改造,图中所示的太行山冲积扇轮廓和形态早已难觅踪影。尽管如此,曾经的冲积扇造就的土壤层次差异以及水源的分布仍然对人类经济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依山傍水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太行山东部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带上出现了一个从北到南的城市带。

祁连山冲积扇造就的城市带

相比于太行山,祁连山北侧河西走廊中的城市带更为明显地坐落在冲积扇上。除此之外,黑河、北大河、石羊河等造就冲积扇的河流也对城市的布局和规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天山南麓:绿洲是冲积扇的蕾丝(点击查看大图)

这张天山南麓的遥感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示了冲积扇的美。一个个原本轮廓清晰的冲积扇沿山麓两翼相连,形成一条开阔的冲积扇带。在冲积扇的末端,富集的地下水渗出,造就了天山下村落与耕地集中的绿洲带。山下的公路同样沿冲积扇外缘的绿洲而修建,312国道串联起吐鲁番、鄯善等城镇,如项链般分布于湿润的绿洲、农田之中。

    在建造中原的过程中,太行山前的冲积扇一个个彼此连缀、扩展,古时和现代的冲积扇重重叠叠,黄河的携沙量世界无匹,每年把16 亿吨的泥沙带出山口,倾卸在中原上。黄河曾经在天津南部入海,后又向南游荡,在苏北一带入海。说起黄河冲积扇,我们应该认识黄河所特有的决口扇。黄河下游被人类建造的堤坝约束起来,至少已经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了。被约束的黄河所携带的泥沙被迫淤积在河床中,造成黄河高于两岸堤坝下的地面,成为悬河。但是黄河或自发或人为地从两侧的堤坝决口而下,造成以决口为顶点的决口扇的情形时有发生。1494年兰考决口,1855年铜瓦厢决口,1938 年花园口决口,这几次决口造成的冲积扇不可小觑。铜瓦厢决口以后的20年里,水流在冲积扇上摆动,向东直与微山、独山、南阳诸湖相连,水面宽至数百公里,汪洋一片,堪与海比。这次决口大水退去后,整个泛区淤积黄土的厚度没有统计,但一定十分可观,因为1938年那次决口,泛区淤积黄土厚度平均2米以上。

    黄河在古代用冲出山口的冲积扇来自由地建造华北大平原,在近代则以这种决口扇的方式继续建造华北的平原。

    如果连中原都是冲积扇建造的话,那么说我们生活在扇上,并非不妥吧。


祁连山虽然在中国的地理和历史上举足重轻,但无论从高度还是规模上都很难和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这些世界上极为巍峨的山脉相提并论。尽管如此,这里的冲积扇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相比于高耸磅礴的著名山脉,干旱区、半干旱区很多中小型山脉的冲积扇看上去更加恢宏壮观。从空中望去,祁连山山前平原开阔,冲积扇一个接着一个,它们相互连接、重叠,以至于扇形结构已经无从分辨。一道道洪水留下的痕迹,如一道道阳光射向远方。摄影/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