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水务待遇好吗:毛泽东的人生哲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读《信仰的力量》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0:13:57
     读了《信仰的力量》,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它透彻地解答了“我们有信仰吗?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等一个个疑问和困惑,给予了我很大地帮助。

  首先,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我曾经就认为,信仰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种不着实际、虚无飘渺的东西,离我很远。但终有一天,我感到迷惘了——人是什么?做人为了什么?该怎样做人?这些看是有点幼稚的问题,却是那么得难以回答,甚至令人颓废和纠结。

  想起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有的人》,在这里不妨套用他的诗句对信仰的意义作一个形象地解读:“没有信仰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信仰的人即使死了,他还活着。” 信仰是做人起码的原则,人无信不立的“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诚实、守信,应该还包括人生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无法把自己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行尸走肉,注定浑浑噩噩度日,一生无所事事。《信仰的力量》一书中,革命理想高于天,毛泽东两次赴京成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信仰铸就不屈魂,刘胡兰的“怕死不当共产党”,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和壮烈的英雄事迹,震聋发聩。

  结合自身漫漫探索和长期思考,我更加懂得了:信仰是生命的灵魂,人离不开信仰,信仰其实就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与反映,有了明确的人生信仰、信念,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选择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和方向。经过认真学习《信仰的力量》,更加坚定了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最科学的,这个信仰明显地不同于一般的信仰,它旗帜鲜明地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具有非常明确的先进性、崇高性、民族性、人民性等。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有这些特征,所以它并不排斥其它信仰,而是尊重一切为人民谋利、有益于人民的信仰追求,汲取它们的有益成分,实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性早已深入亿万先进分子的内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引发了许许多多人为之倾情奉献。在9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锻造出千千万万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锻造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刘胡兰的视死如归精神、钱学森的爱国精神、雷锋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精神、杨善洲的“一辈子”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不二的选择,已经成为时尚和潮流。在阅读《信仰的力量》的过程中,我思考的最多的还是第三个问题,即:怎么坚持党的崇高信仰不动摇。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是一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英勇无畏奋斗史、一往无前探索史和百折不挠精神史。但是,在其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执政领导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其成员中出现过很大一批机会主义者、逃跑主义者、信念动摇者,脱离乃至叛逃党的队伍,成为丢祖忘本的反面典型,并最终被人民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位身居要职的“著名叛徒”——顾顺章、张国焘、向忠发,他们面对白色恐怖,对党的前途丧失信心,不惜背叛人民,出卖党的利益,讨好国民党反动派,他们的结局都很可悲。在著名的小说《红岩》中,有个让读者咬牙切齿痛恨的人物——出卖了江姐的叛徒甫志高。刘青山、张子善没有倒在抗日战场、解放战场上,而是倒在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糖衣炮弹里。这些反面典型警醒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崇高信仰不动摇。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再告诫:“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并强调要求:“各级(党员)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丢祖忘本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自觉地坚持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信仰以及由信仰衍生的伟大精神,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告诉人们:选择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的生命必将永恒,党的事业必将长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不会迷失方向;不迷失方向才会奋勇前进,才能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如果每位共产党人都能通过自己对信仰的真诚和自觉,体现出人格的魅力,就可以更多地影响、团结、带动身边的群众也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