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既那个是和的意思:曾国藩用人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3:25

曾国藩用人之道  

2011-12-06 22:41:52|  分类: 学习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月 月《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 ——用人之道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对中国近代的古人,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天下。咸丰年问,满清百孔千疮,民不聊生,洪秀全趁机起义,占据了全国大半的国土,满清政府岌岌可危,曾国藩以一支劲旅,挽狂澜于既倒。曾国藩之所以能成此大功,盖因他善用人才,对这一点,人们是没有争论的。

  ●锲而不舍的求才精神

  “求人才至难,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把求人才比成苍鹰猎物,一定要捕猎到才能罢休,可见曾国藩对人才是多么的重视。

  曾国藩还说求人才还要像青蚨有其母,野鸡有其媒一样,以类相求,同气相引。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将寻求人才的方法归结为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是非常正确的,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主将身不正,求得的就难免是一群鸡鸣狗盗之才了。

  曾国藩认为在平常状态下,是看不出一个人的本质的,而求才,就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所以他强调一定要学会在危难情况下,暗中观察人才,用这种方法来鉴别人才的好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不但重视人才的量,而且重视人才的质。这是非常难得的。三国时的袁绍,也好才,但是只不过徒有其表而已,他所招揽的人才大多华而不实。

战争时期,战场上的较量是以生死存亡来分胜负的,曾国藩这种重视人才的本质的观点,可以说也是当时的现实需要。

●爱才之道在于用才

曾国藩与多数叶公好龙的用人者不一样之处在于,他的爱才之道只有一个原则——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太后仔细核算,发现全天下的督抚大臣,地方要员,竟然有一半来自曾国藩的湘系人才。也正因为此,曾国藩对满清政治的影响,直至曾国藩死后,仍然根深蒂固。曾国藩不会打仗,自己打的仗基本上都是一塌糊涂,但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的优点却无人能及。

曾国藩敢于而且能够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在这一点上,古代很少宰辅之臣能做到。庞涓陷害孙膑,李斯陷害韩非子,都只因为这些人比自己更有能力。所以他们身为宰辅,实无宰辅的度量。曾国藩用的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无不是一等一的贤能之臣。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曾国藩还要出色,但是曾国藩决不因此而埋没他们,这些湘系元老,在延缓满清灭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鸿章、刘坤一更是成了清季的半壁江山。

●大度能容,相臣风范

曾国藩大度能容的相臣风范,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左宗棠曾经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对其极为器重,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左宗棠得以步步高升。但是两人曾经一度因为一些过节绝交。可是,曾国藩从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左宗棠,左宗棠西征的时候,曾国藩为左宗棠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刘松山对他的帮助最大。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国藩自叹不如左宗棠,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经常是喋喋不休。但是曾国藩并不计较,所以就连左宗棠,都不得不为曾国藩的度量折服,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识才有术

曾国藩在辨别人才方面特别在行,所以左宗棠也说他有知人之明。曾国藩知人的名声在清朝士林传播得非常广,许多读书人不愿意到朝廷为官,而更愿意到曾国藩的幕府做个幕僚,一方面是因为曾国藩能够大力推荐自己的幕僚在朝廷任职,另外一方面也跟曾国藩有知人之能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任台湾知府的刘铭传曾经受李鸿章的推荐,慕名拜访曾国藩,与刘铭传一起拜访曾国藩的还有其余两位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其余两人都显得非常不耐烦,唯独刘铭传心平气和的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刘铭传因此得到曾国藩的推荐,而实践证明,曾国藩所选的人确实是真正有才华的。从这一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选人方面很有一套。

有一次,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和大将李续宾同率一营去江西作战,中了太平军的诱敌深入之计导致全军覆没。曾国藩悲痛万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寻找人才的机会,他特别询问属下有没有人事先规劝过两位主将,结果有人报告说有一位叫赵烈文的曾力谏两主将,却不被刚愎自用的曾国华认可,最终导致孤军深入,全军覆没。曾国藩后来特别将赵烈文请到他的军中作他的高级幕僚,赵烈文深通韬略,足智多谋,在此后的战争中为曾国藩提出过不少好建议,成了曾国藩最为倚重的谋士。

●育才有道

曾国藩善于培育人才,曾国藩有写家书和笔记的习惯,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刻,这些家书和笔记的价值极高,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对其赞誉不已。曾国藩的家书大多是用来教导弟弟和儿子的,后来曾国藩的几个弟弟和儿孙都非常有才华。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多从兄长寄给他的书信中受到教益,他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南京两年,最后一役成功,功成名就。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宏都很有成就,曾纪泽作为清代外交官,成为晚清历史上唯一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人。曾纪宏在数学上的成就也颇为显著,曾氏后人中学者不断,均与曾家求知上进持家严谨的家风有关。

曾国藩对自己幕府中的人,要求极为严格,平时多有指点,曾国藩的幕府成了清代政府名副其实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满清后期的得力名臣,大多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走出的。

曾国藩向清政府上奏,请求清政府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批学生中后来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开启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序幕,为我国近代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的一生无愧“一代良弼”的称号,清廷尊之为“元辅”是不为过的,曾国藩的用人之道,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限于篇幅,在这里无法过多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