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到东阳班车号码: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0:46
感悟数学
——读《从一到无穷大》有感
曾听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很有趣的,每一个图形都互相依存,但也各有千秋。例如圆。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是S=Πr²,因为半径不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例如,“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上,这道题目先迷惑大家,让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天平。
其实,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Πr²=9²Π+6²Π=117Π,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Πr²=15²Π=225Π,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评价答案
  • 您已经评价过! 好:10
  • 您已经评价过! 不好:28
  • 您已经评价过! 原创:7
  • 您已经评价过! 非原创:16
匿名 回答采纳率:91.7% 2009-02-17 20:04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转载到QQ空间转播到腾讯微博

相关知识

  • •无穷大是多大3回答2010-02-23
  • •比无穷大还大的是什么2回答2010-11-07
  • •无穷大是什么意思6回答2010-05-17
  • •正无穷是什么意思7回答2009-02-06
  • •为什么知识无穷?6回答2008-07-31

更多从一到无穷大 读后感相关知识>>

  • 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 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
  • 写一篇读后感
  • 读好书写一篇读后感
  • 写一篇读后感400字
  • 读一篇好书的读后感
  • 一篇爱国文章的读后感
  • 求一篇读后感

其他答案

前几天,爸爸翻箱倒柜为我找到一本他一直想让我看的书,并欣喜若狂地拿来对我说:“君君,这就是爸爸推荐给你的书,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现在我把它传给你。”我接过手一看,的确是一本放了许多年的旧书,纸已经发黄,有股霉味。原来是1978年出版的书,于是我便按照爸爸的意志开始读这本书。

虽然书本页面已显得陈旧,但内容却一点都不乏味。这本由美国的G·盖莫夫写的《从一道无穷大》主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中的进展。书中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方面的成就。这本书除了具有内容生动、通俗文并茂易懂这些科普读物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般科普读物往往怕数学太“枯燥”和“艰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这本书则恰恰相反,全书都用数学贯穿起来,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应为使用了数学工具,本书才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文字易读懂,可讲到数学概念方面就立刻呆住了。的确,有些基本概念还是我们尚未学过的,如“开根号”。关于时空相对性,公式都让我读得疑惑不解。可这本书也有许多我喜欢读的地方,我喜欢看书中的故事,如在讲“无序定律”中的“计算概率”时,就讲了一个勒格让先生破译神秘符号的故事,就像讲侦探故事一样,我边看边想符不符合常理,想通了便继续看,看到那些不懂的地方就问爸爸,他会耐心地讲解,直到讲完故事再回到要说的主题。

要说然我喜欢的地方,那可不止一些小故事,还有那些有趣、新颖的话题,就像做做数字游戏中的你能数到多少?说了些很可笑的事,从前的人只会数到3,超过3就是不计其数……都让人联想现代文化知识的进步。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科有着重大的联系。

现在虽然还没有全部读完它,但是它的精彩却我等不及要看完它。我相信读完了《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后,会对我以后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ㄣ贁糘籽
    回答采纳率:15.2% 2009-02-17 19:09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让我在图书馆里面“坐战”了不少时间,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看完,不过,也挺有感触的。越看越想,越觉得宇宙的玄机太大,人类之有限与渺小。本想好好写写读后感的,无奈这玄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管有没有绝对的真理,能不能得到绝对真理,这个绝对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想,能从一本书中得到智力的启发,得到认识的提升,这本身就是很让人开心的事。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组唯一的又恰巧被破译了的密码,我认为,不断的思考,然后加深对内对外的认识,就不枉这珍贵的出生机率了。如果不利用我这脑力,那把我变成个石头又有什么不可呢,何必变人?!当然,我不相信宇宙竟赋予了我破解它的使命,我只是觉得我自己作为它的子民,应该顺应它的赐予。以后,可能这样读书的机会不多了,我一直不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可能是阅读速度太慢,可能是更喜欢与活生生的人交流。但现在,我还是告诫自己,多去读书吧,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多么渺小。
      那本书是由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撰写的,作者基于其知识的渊博和想象力的丰富,把抽象的数学与物理学等科学学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叙述,在看似随意东拉西扯之间,把科学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留给了读者,让人只是觉得是在以一种全新的体验领略了一次对科学世界的随机性的漫游,发现跟随着大科学的思路,竟能让人以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看到这个世界原来还可以是另外一种充满了神奇的样子。也许是当时可读的书很少,也许是一种幸运----因为当时并不知道那本《从一到无穷大》本来就是一部世界级的科普名著,在阅读那本读起来并不轻松的科普书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一直保留了20来年。以至于后来在写各种文章时不只一次的提到,那是我曾读过的最好的、留下了最深印象的一本科普书。

        我们已经知道,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有相当复杂的力学系统,原子由一个中心核及许多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那么,我们当然还要问下去:这些原子核究竟是物质结构的最基本的单位呢,还是可以继续分割成更小、更简单的部分呢?能不能把这92种不同的原子减少为几种真正简单的微粒呢?
        早在上一世纪中叶,就有一位英国化学家波路特(William prout) 出自进行简化的愿望,提出不同元素的原子本质上相同,它们都是以不同程度“集中”起来的氢原子这个假设。他的根据是:用化学方法所确定的各元素的原子量,几乎都是氢元素原子量的整倍数。因此波路特认为,既然氧原子比氢原子重16倍,那它一定是聚集在一起的16个氢原子;原子量为127的腆原子一定是127个氢原子的组合,等等。
      作者讲时间,讲空间,讲物质,讲生命,甚至讲“永恒”的含义,当然蕴含了包括有限或无限意义在内的科学观和世界观,但在这里,对于传统“无限”的意义的突破,还只是潜在的和不够明显的,作者更是在对于一种系统性的多因素交织和整体性的图景中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自身。在一种潜在的意义上,在一种情绪上,带有某种对于传统中因人类对宇宙空间尺度认识的“无限”扩展而产生的充分乐观的“否定”倾向。例如,作者在讲到物理学的观察与解释时,曾说过:“今天,物理学家们在寻找对现实更好的解释的时候,仍会遇到他们一直以来都遇到的困难:无论是星体还是微粒,当人们研究它们时,只可能观察到它们在我们的仪器里显现样子。对我们而言,唯一的具体现象就是物体本身与我们为了观察物体所造出的一个体系(观察者也属于这个体系的一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努力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真正解客观的存在,结果却是我们不停地在寻找一个可以更好地表现客观存在的模式。”

       虽然这本书的出版时至今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但这本书的内容也许在今天看来仍然不算落伍,事实上,其中的部分内容我至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弄懂。正如当年的译者所说的--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乃至于一读再读的书。
      林好
        回答采纳率:31.8% 2009-02-17 19:46
          我要评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