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城市规划展示馆:关于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4:44
中共石家庄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乡镇领导干部处在最基层,肩负着维护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工作头绪多、困难多,强度大、压力大。目前,乡镇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甚至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和乡镇职能发挥的重要问题。为摸清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我们通过调查问卷、集体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
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市在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有效提高了乡镇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指标:幸福感、自我接受度良好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2%、68%,这说明我市乡镇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看是好的,大多数干部心理健康、积极,状态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干部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指标: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的比例都达到了所采集样本数的25%以上。甚至有些干部已存在心理疾病,虽然比例很低,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共设计了焦虑、抑郁、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幸福感、自我接受度等7个指标、55个选题,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33份。具体情况见表1:
乡镇领导干部心理状况分类指标统计表
分类
名称
表         现
人群
比例




躯体化
嗜睡,倦怠,无力感,健忘,注意力不易集中
28.1%
焦虑
感到紧张,心神不定,心理烦躁,不蹋实
33.8%
抑郁
郁闷,压抑,空虚感,没精打采,兴致低落,自卑
25.7%
人际
敏感
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
33.8%
敌对
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脾气,与人争论,容易激动
22.6%




幸福感
家庭和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
72%
自我
接受度
对自身的肯定和个人价值的认可
68%
结合调查问卷和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分析乡镇领导干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五种倾向”:
1、心理疲劳倾向。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倦、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纯、反应迟缓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身心疾患。不少乡镇领导干部每天无规律繁重工作,常常眼睛酸痛发胀,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晚上失眠多梦,经医院检查又无实质性的病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倾向的发展、延续和加重,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一是身心劳累,躯体化趋向较强。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由于生理疲劳、心理疲劳,发生心理障碍,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常见的有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心身性疾病。最主要的还是持续不良反应所引起的躯体器质性的病变,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病症。生理上表现为兴致低落,倦怠乏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嗜睡,易疲劳,心不在焉。
二是有厌倦情绪,缺乏工作兴趣和激情。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公务活动,产生心理饱和,工作兴趣和激情减退。对工作缺乏激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求四平八稳,不愿承担责任,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的想法。甚至有的不愿多考虑工作上的事,“一提工作就头痛”。
三是心理麻木,事业心减退。有的自以为经过风浪,见过世面,尽管工作成绩平平,但仍自我感觉良好,对一切都无所谓,得过且过;有的恃有资格、有阅历,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守摊思想严重,遇到困难绕着走,不见好处不动手;有的以为自己奉献的多,得到的少,整天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对工作漠不关心,对事业缺乏热情。有的工作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议论人时间多,琢磨事时间少,遇事能拖则拖、能躲则躲,做“老好人”,说“老好话”,拉关系、和稀泥,生活上追求玩乐,贪图享受,热衷应酬。
2、心理失衡倾向。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表现在乡镇领导干部身上,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是政治信仰失衡。少数乡镇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不信马列信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有的领导干部台上作科学报告,台下求神拜佛,在缭绕的香火中寻求寄托和心理安慰;有的领导干部迷信数字,有的甚至在换届或人事调整前请求算命先生指点迷津,等等。
二是生活内容失衡。有的领导干部无法在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平衡,无法统筹兼顾,因局部失衡而引发心理危机,如有的只顾朋友之情,而失去工作原则性,有的为了工作不顾家庭、不顾身体等。
三是内心欲望失衡。欲望是一种心理势能,包含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领导干部欲望失衡主要指心理欲望,如尊重与被尊重、名利地位的欲求与满足等,目前最为常见的是权力欲的失衡。少数领导干部无法正确把握权力、地位和名利,有的则怕手中权力到期,出现“59现象”,有的则从权力欲走向经济上的贪欲等。
3、心理紧张倾向。紧张 ,即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 ,兴奋 (惊慌)不安。心理紧张是身体对来自外部环境压力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然而 ,如果这种心态持续过久或发生过频 ,则会成为健康的隐患。
一是焦虑感突出。情绪比较急躁,遇事心慌,不安稳,过分敏感,心烦焦躁,易怒,火气大,行为能力下降,身体常出现“上火”症状。由于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不能冷静、长远和有序地分析和谋划工作。在工作上订的目标过高,急于表现、急于升迁,往往“一个板凳还没坐热”就开始经营下一个“升迁”计划。
二是烦躁感较强。由心理紧张而导致工作作风总体的低劣化,有的表现为工作不踏实,不愿做顾长远、增后劲的基础性工作,做事急功近利,什么“显眼”就干什么, “今天盖高楼,明天建广场”,热衷于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数字工程”,喜欢“短、平、快”。有的干工作凭个人喜好和情绪好坏,喜欢挑三拣四,感兴趣的事风风火火,不愿做的事推三阻四,稍有成绩沾沾沾自喜,稍遇挫折灰心丧气,受得了表扬受不了批评,受得了激励受不了委屈,工作干劲时高时低、摇摆不定。有的遇事不愿动脑,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照搬照套,喜欢“发号令”、“拍胸脯”,在具体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语言生硬。
三是警觉性过度。这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表现的比较突出,如管辖内发生严重伤亡事故,疑难工作无法展开,突然知道提任、降职、免职、调动等,被有关部门责任追究、社会舆论等,都会使其出现心理紧张,并会伴发警觉过度,血压增高、心跳过快、出汗、头昏、眼花、易激动、焦虑不安、失眠、自卑抑郁、借酒消愁、逃避现实等现象。
4、心理郁闷倾向。郁闷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法时所感到的窒息和痛苦。
一是失落感强。有时因工作岗位、职务不遂心,而产生空虚、迷茫、无可奈何等心态。挫折感和失落感强,觉得生活无聊,前途暗淡,心情憋闷,态度消极,情绪低落,心理上比较自卑,失眠多梦,经常发出诸如“最近脑子越来越不顶用了”之类的感叹。一提起工作来,就感觉到处是困难,好象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和措施。
二是猜忌心强。因不自信而猜疑,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猜忌心理,给领导干部自身带来精神和心理折磨,同时产生对周围人或下属的不信任和排斥心理,与同事之间产生巨大的疏离感和冷漠感。有的因猜忌心理而不愿与人交往,产生自我封闭。
三是谨慎恐慌。办事过于追求完美,心理负担过重,在工作中谨小慎微,出现焦虑情绪和慌乱现象,缩手缩脚,敢闯敢试的劲头不足,致使一个个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在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力不从心,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不能果断决策、快速反应,结果导致贻误战机,陷入被动。
5、心理侥幸倾向。侥幸心理是指人们企图偶然地获得成功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一种心理。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它常常会使人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一是处事冲动,急切冒进。有的作决策、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工作措施脱离实际,头脑一热,乱作主张,虑事不周、行事不密,工作上漏洞百出;有的为了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习惯于行政干预、搞“一刀切”,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违规冒进,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改天换地,导致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有的不顾前因后果,不讲先后程序,结果好心办坏事。
二是律已不严,经常出现小的违规行为。不懂得小与大的联系,不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总是认为小的失误、错误、隐患可以原谅,可以理解,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发生了蜕变,问题发生了质变。有的还错误认为,为了工作违规,情有可原。有的人总是爱耍小聪明,感到只要自己算计得好,伪装得巧妙,事情办得隐蔽,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有点小的违法违纪的事情也不会被发现。
三是从众攀比,心理不平衡。没有主见,缺乏思想,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身上,特别是看到他人因违法违纪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时候,心理感到不平衡,觉得他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结果在不做白不做、不捞白不捞的心理驱使下,一步步走上歧途。
以上五种倾向,对于那些长期在工作强度大、紧张度高、情况复杂岗位上工作和学历相对较低的乡镇领导干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乡镇领导干部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导致乡镇领导干部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自“发展与责任”的双重担子的重负。基层干部肩负着发展稳定的双重重担,一方面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你追赶我赶竞相发展的形势下,抓发展是广大基层干部的第一位的工作,能不能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不仅是各地考评干部政绩的关键标准,更是群众民主评议的重要因素,地方GDP是不是实现了新的增长,综合排名有没有上新位次,群众生产生活是否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加重着干部抓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稳定也是基层干部最紧要的责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落后地方、事务比较复杂的地方,稳不住,安定不下来,是最令人头痛的事情,而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还会被“一票否决”,乡镇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可以这样说,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感已经成为当前我市乡镇领导干部思考最多,最伤脑筋,压力最大的问题。这种抓发展保稳定的责任感既带给了他们强大动力,也无形中给了他们自己巨大的压力。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或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长年累月忙于事务和应酬,加班加点,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空间,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身体劳累,产生对工作的厌倦。调查表明,42%的乡镇领导干部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60%的领导干部晚上睡眠质量不好。这两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相比较而言,乡镇领导干部不能像在县直单位工作,可以抽出较多时间来照顾家庭或自己支配。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身心压力,容易诱发各种健康问题。特别是那些刚任职的领导干部或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干部,遇见“急、难、险、重”任务经常精神高度紧张,甚至不知所措。一位上任半年的镇党委书记在座谈中说,“夜里睡不好觉啊,担心哪里的群众又去上访了,哪里的检查又开始了,领导安排的任务落实的怎样,这些事,哪一项一旦失误,都免不了上级责难,领导的板子,同事的白眼……”。许多领导干部比较勤于思考,为了工作思考过度,形成习惯性苦思冥想,这是不少领导干部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乡镇干部长时间面对这些压力,如果缺乏必要的排解手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新乐市木村乡一位通过公开招选方式任职的副乡长,因无法承受巨大工作压力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现已转任其他非领导职务。
其二,来自社会转型期各方面诱惑增多和协调各方关系两方面的压力。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思潮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看重物质利益,对基层干部奉献理解的人相对减少。在经济利益占据人们社会价值观念主体地位的条件下,经济清苦、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干部的社会认同感相对减弱,给基层干部心理抹上了阴影。从基层干部的年龄和经历来看,他们正处于创业的关键阶段,大多是抱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想在基层这块热土上有所作为。与直接从事经济建设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赚大钱的机会显然没有,他们的社会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扎根基层,默默地做贡献上,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必然影响基层干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信心,诱发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观念,影响心理的稳定。同时,在基层当领导,方方面面都得罪不起,人情世故不能不顾,上下关系要协调好,左邻右舍也要照顾到,甚至还必须考虑到群众评议时别被打低分数。基层干部在承受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双重压力的同时,还要分出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应对上下左右的关系,保持与上下级及广大群众的联系,并且还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抵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这些都给基层干部造成了很大压力。座谈中,许多乡镇领导干部也反映,当前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人际关系,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迎来送往”、“沟通协调”、“请客接待”几乎占去一半时间,很少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
其三,来自乡镇工作职能变化和工作定位偏离的影响。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正逐渐改变传统的包办一切、管辖一切的状况,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社会服务上来。所以,从客观要求上讲,乡镇的“权限”应当逐步萎缩。尽管现在农业税不收了,乡镇的工作压力减轻了许多,但信访稳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生产引导、基础建设、上传下达等事实上的日常事务依然繁重。这就产生了两个矛盾:一个是客观要求“削权”与事实工作不收权的矛盾,另一个是表面权限与事实权限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乡镇仍然管理着当地社会的几乎一切事务,乡镇干部在地方上依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事实上,乡镇正面临着巨大的权限危机,现在根本无法用行政命令手段解决好日常问题,其权威性和优越性正在逐步丧失。乡镇在计划生育、处理农村矛盾、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事实上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弱。由于事实管理效能的弱化,乡镇干部在农民面前没了底气,失去了号召力,从而常常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苦恼中,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职能部门逐步健全、法制法规渐趋完善、乡镇财力日益困难的情况下,社会民众对乡镇职能转变的愿望也越来越热切。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原有的许多乡(镇)直单位和部门纷纷“自立门户”,脱离乡镇的领导,步入社会化、市场化管理的轨道,进一步弱化了乡镇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作为乡镇机构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强化社会服务的职能,却由于缺乏服务意识、缺少服务能力等主客观原因迟迟难以有效发挥出来。面对乡镇出现的这种职能“真空”,乡镇干部们或心存苦闷惶然不知所措,或袖手旁观静观其变,或借此机会大肆放纵,难以把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来。
其四,来自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和对心理健康认识的缺失。由于我国大中小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并且至今有关部门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造成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培训,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乡镇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克制、忍耐,个人对心理健康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认为只有有心理障碍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人员的帮助,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正常人,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正常人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正常人生命质量的事业。即使知道自己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羞于启齿、讳疾忌医。
其五,来自自身能力不适应与工作难度日渐加大的落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基层,层出不穷”,基层工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基层干部天天面对信访稳定、计划生育、突发事件等复杂问题,“硬招不敢用、软法不管用、新法不会用”,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官”越来越难做,不少乡镇领导干部焦头烂额、焦虑不安,既担心工作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又担心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激化,经常处于“恐慌”状态。由于自身在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社会交往、实际解难等方面处于某种弱势,有的甚至被其他班子成员和下属看不起,就会产生强烈自卑和忧郁。许多刚刚分配到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反映,在还没有到基层工作之前,大都有强烈的“大干一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但因为缺乏基层工作的实际经验和能力,在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解决,曾受到过领导的批评,久而久之,对做好基层工作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合适在基层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其主要原因是工作能力欠缺,胜任岗位难度较大。对此,单单做心理调适只是“治标”,提高工作能力才是“治本”。
其六,来自收入较低与缺乏时间精力照顾家庭的窘迫。乡镇财政已经开始步入“吃饭型财政”、“要饭型财政”的尴尬时代。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乡镇负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乡镇的日常运转异常艰难,更难以抽出资金开展各项公共公益事业建设活动,难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较大作为;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乡镇难以在短期内走出困境。在此背景下,乡镇干部的奖金、津贴和种种福利待遇也就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从而增添了乡镇干部思想的不稳定性。同时,基层干部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应酬上,没有多少时间顾及家庭,即使有时忙里偷闲回到家里,又因工作累只想休息,对家庭的关爱自然不多,致使父母、妻子、儿女抱怨不已。久而久之,乡镇干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渐渐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给基层干部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对策建议
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对基层党委和政府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及工作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的和谐,也影响到基层党委、政府能否快速、高效、持续、健康地运转。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干部的心理素质。组织部门担负着为党培养、选拔、任用和监督干部的重任,应当积极探索增强干部心理素质的方式和方法,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给予组织保障。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要把建设“和谐型班子”、“和谐型机关”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更加注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气质搭配和年龄搭配,让干部在宽松、积极的环境中工作,让他们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应适时提拔年龄较大、默默无闻的干部担任非领导职务,使踏实工作的干部看到奔头、看到希望;多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帮助干部理清思路、完善方法、实现目标,使其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对经验不足出现失误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予以协调解决。要经常鼓劲打气,设身处地体会基层干部的辛苦,多看他们的本质和主流,多加体谅和理解,少些埋怨和责备。工作上,既要交任务,又要交政策、方法;既注重检查,又不失时机地加以具体指导;遇到问题和失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帮助找准症结,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使他们背上包袱。基层干部工作有了成绩,该肯定的就要肯定,该表扬的就要表扬,该奖励的就要奖励,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继续前进。要特别关心交流干部,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确保干部在新的岗位上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要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从工作上为领导干部减压。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制定具体的体现干部工作岗位、职责、任务的工作标准,减轻因角色模糊、职责冲突等给干部带来的心理压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加强乡镇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其政治素质。要培养广大基层干部增强两种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增强宗旨意识,要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加强对乡镇干部的能力培养,提高其执政能力。教育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注重加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阔眼界,开阔心胸。通过知识的充实,把基层干部培养成为“多面手”和“一专多能”的通才,消除他们的“知识恐慌”。要建立和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的培训体系,认真制定培训规划、对学习内容做出系统安排,定出近期和长远学习计划。利用典型示范、现场观摩、个别指导、外派跟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乡镇干部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培训,做到长短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根据现阶段农村工作需要,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开展技能转型培训,围绕农村政策、先进适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服务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适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三是强化干部教育引导,增强干部心理健康免疫力。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乡镇领导干部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一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教育,调整基层干部健康状态。由卫生系统聘请专家针对基层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专门印发干部健康知识手册,举办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基层干部群体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饮食结构、健身运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党校在办班培训时,增加心理调适训练课程,帮助基层干部掌握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二要完善医疗服务机制,积极拓展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干预的途径,设立领导干部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确定专门的心理医院,为领导干部提供日常心理服务,进行必要的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
(三)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基层干部关爱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康档案”,对基层干部身心健康进行跟踪管理。每年组织基层干部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对干部身体阶段状况、防治措施、用药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填写详细病历。同时,拿出专项资金对基层干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的健康隐患及时治疗。二是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为干部心理健康奠定基础。在基层工作任务相对较轻时,组织开展篮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促使干部既放松身心,又增进友谊。三是坚持实行基层干部休假制度,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在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基层干部轮流休假,放松身心,提倡基层干部在平时读一本好书,练一项体育运动,用健康的生活引导健康的心态。四是及时解决乡镇干部的生活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基层干部的生活状况,各级党组织要做到心中有数,时常关注他们的住房问题、身体状况等,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组织上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条件许可的地方,要在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为基层干部提供方便。要建立农村干部财产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村主干退休制度等,同时,对基层干部在交通、通讯、办公、住房条件等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或无力解决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
(四)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建立完善的乡镇干部人际沟通机制。沟通是培养干部健康心理的一剂良药。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日常干部谈话沟通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保证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拓宽基层干部倾诉心声和心理求助的渠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乡镇与县(市)区直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减轻乡镇领导干部为反复协调的压力。应积极引导基层干部在面临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时主动寻求包括同志、朋友、配偶、父母等在内的社会支持,克服遇事动辄发怒、言语过激的冲动情绪,始终保持无怨无悔、豁达乐观的良好心态。教育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管得住小节,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坚持做到在“名”上,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利”上,保持平淡的心态,在“情”上,保持平常的心态。
(五)营造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建立有利于基层干部成才的用人机制。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人尽其才,唯才是举。应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既要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注重从基层选拔人才担当领导干部,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基层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进一步培养锻炼,使基层干部感到工作上有干头,政治上有奔头。要坚持“三优先”:一是优先提拔,即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并注意各年龄段基层干部的比例,形成梯次配备,不搞年龄上的层层递减;二是优先充实,即坚持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优先充实县(市)区直部门领导班子,规定县(市)区直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一般要优先从担任过乡镇、街道领导正职的干部中选拔;三是优先推荐,即在确定市管后备干部中,对乡镇、街道基层干部优先推荐。
(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有利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舆论宣传。对乡镇干部在艰苦条件下,为民服务、为民增收,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要给予公正的评价,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善于发现、树立乡镇领导干部当中的先进典型,要引导全社会关心爱护乡镇干部,营造乡镇干部在艰苦条件下畅心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科学界定职能。乡镇职能应定位在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调节经济、监理市场、管理社会、服务公共等方面。突出保稳定、抓发展、搞服务三个工作重点。三是理顺县乡关系。进一步明确县乡职责,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增强乡镇政府的独立性。县级部门重点对乡镇实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任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对乡镇的“规定动作”,引导乡镇增加“自选动作”,取消对乡镇无关大局的行政指令性任务和评比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四是理顺条块关系。加强和完善乡镇政府职权,对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驻乡(镇)站所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驻乡(镇)站所负责人调动任免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制度,赋予乡镇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权、考核权和调配权,切实解决乡镇职权不对等问题。对土地、林业等涉及执法的工作事项,能委托执法的,由县级部门委托乡镇执法;不能委托执法的,统一交由具备执法资格的县级部门组织实施,乡镇彻底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