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江中学校服:爱情深度心理学:有利于了解自己的爱情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7:03
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黄维仁博士一席谈
本报记者王灵书

记: 实际生活中, 两性间的吸引并不完全都是互补型的。
黄: 人间爱情与吸引的现象往往比上述情况复杂。婚前表面上柔弱顺服的人, 骨子里可能极为刚强, 婚后事情若不按他意思做, 他就用种种办法处罚伴侣, 直到伴侣让步。婚前给你注意力, 对你百般呵护的人, 可能在骨子里反而需要你给他注意力, 对他百般呵护。因为, 人常在不知不觉中, “按己所欲, 施之于人”。

记: 这种心理, 好像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在支配着他 (她)
黄: 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叫做“强迫性重覆”。深度心理学有句话: 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较深刻的爱恨关系。我们被吸引, 是因他们身上具有某些心理特征, 让我们在他们或痛苦或快乐的互动过程中, 可以得到第二次的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创伤, 并且重新满足过去未能得偿的心理需求。“强迫性重复”如果不经心理治疗, 或从经验学习中得到“情绪顿悟”往往无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人如果不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种种潜意识中的心理运作, 他就可能不断的重蹈覆辙, 无法从这些行为中跳出来。


记: 请您再谈谈“个体化期”。
黄: 个体化期一般而言, 婴儿在半岁之前, 心理上与母亲是处在一种共生状态。婴儿如果能正常发展, 从6个月起他就能逐渐进入个体化期中的几个阶段。个体化期中成长的关键期在一岁半左右。这个时期小孩的心理特征是开始要反叛,父母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并且开始会向父母说“不要! ”这是人生第一个青春期, 开始要寻求“自我定义”, 要知道自己是谁, 并开始建立自我感。健康的爱情关系也一样, 不会一直停留在共生期, 只要心理继续在成长, 当共生的需要满足后, 情侣间迟早有一方要开始寻求“自我定义”。  一般人在你好我好、甜蜜共生状态的蜜月期中, 都能彼此相爱、相安无事。可惜这种热恋状态很难持久。一般人的爱情关系由共生期进入个体化期时, 也会经历各种挑战。当两人定了情, 觉得关系安全了以后, 就自然松懈下来逐渐解除心理防卫, 向对方显露自己的一切, 人心深处渴求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企盼对方连自己的过去所隐藏的, 怕对方不喜欢的部分也能接纳。可惜人的爱实在有限, 每个人都只要求对方完全接纳自己, 却不能无条件地去接纳对方。当两人都开始看到对方真面目时, 便开始有“梦之幻灭”的感觉产生, 渐渐从爱的梦幻状态中醒来。婚前觉得男方沉静理智、自信果断, 婚后却感到他太过沉默、不解风情, 并且自私自大什么都要做主控制。婚前觉得女方情感丰富、活泼伶俐,婚后却认为她是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婚前爱上男方的细腻体贴, 婚后女方却嫌他缺乏男子气概。婚前, 只注意到对方的优点, 婚后却只对缺点敏感。


记: 男女的亲密关系一旦过了共生期是否一定会出问题?
黄: 是的。人的亲密关系之所以过了甜蜜共生期就发生问题, 与每个人潜意识中对爱情的幻想有极大关系。每个人在恋爱时多少都有下列的幻想或期待: 期盼自己的心上人是全然美好, 集自己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优点于一身而全无他们的缺点。期望只要与心上人在一起, 自己过去所有经历过快乐的事情就会重复发生, 而所有经历过的苦痛就从今完全消失, 不再搅扰自己。
    的确, 人在甜蜜共生期中与爱人相处的感觉便是如此。两人彼此把对方当做生命中最爱、最重要的人物, 并且恋人间彼此似乎有无限的包容力, 能无条件接纳对方。双方几乎什么事都不用做, 只要在一起便觉快乐。在甜蜜共生的状态中,彼此也成为对方自我价值感的支柱与能源的供应者, 医治了对方过去所受心灵创伤, 带出了对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 两人像活在天堂乐园中一般。
    两人之所以会定情、结婚, 多半是因潜意识中彼此有个契约, 认为对方在婚后会继续带给我这种美好的感觉, 并且要负责使我快乐。纵使双方理智上知道, 婚后不可能永远活在这美好的感觉中, 但是当两人开始进入个体化期, 而“梦之幻灭”接踵而来时, 两人情绪上还是会有受骗的感觉。潜意识中双方都心想: 过去对方明明有能力带给我美好与快乐的感觉, 为什么现在不再使我快乐? 是不是故意在处罚我? 当双方不能得到潜意识中婚姻爱情契约上所承诺的, 便觉对方欠我债, 开始千方百计地要向对方“讨债”。要对方负责再使我快乐起来。若双方成熟度不够, 无法承受此危机中的失望与挫折, 两人的关系很可能就由个体化期, 又退化回到共生期。
    这个过程与3岁之前母子关系的发展非常相似。不管是恋人之间或母子之间, 在共生期都缺乏心理疆界, 情绪纠缠不清也分不出彼此感觉。看到对方微笑心情愉快, 也就不知不觉地跟着高兴起来。当对方心情不好不笑了, 我情绪马上会受到感染跟着难过起来, 以为对方在怪自己。


记: 问题是否都出在“缺乏心理疆界”这个总开关上?
黄: 缺乏心理疆界是共生期的特征, 也是许多人际关系 (尤其亲密关系) 问题的主因, 心理愈不健全愈需要控制别人。自我感愈贫乏的人, 在择偶时愈需要依靠伴侣来为自己建立自尊心。他(她) 可能要靠伴侣的成功或美貌来支撑自我感让自己觉得有光彩。由于未能完成个体化期中的各项心理任务, 他 (她) 与伴侣之间往往缺乏心理疆界。于是什么时候伴侣失败了, 不再能供应地支撑自我感的能源时或甚至只在公共场会说错一句话, 他都会引为奇耻大辱, 因自我感受伤而情绪有过激反感。
    心理疆界不清者, 会勉强对方来为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负责。你心情不好我以为是我的错; 我心情不好也以为是被你害的, 因为你不再对我微笑, 夺走了我快乐的感觉。双方都不能为自己情绪负责, 不知如果我不配合, 你便无法使我生气的道理。因着缺乏心理疆界, 我便期望你必须与我有一样的思想与喜好, 我也只准你对我表现正性的情绪。由于我的快乐与痛苦都操在你手中, 所以你不许对我表现负性的情绪, 你也不许做你自己或是有与我不同的想法与喜好, 因为这些都带给我痛苦, 使我心里不安全。
    因为认定你是我快乐或痛苦的操纵着, 所以你必须按照我意思做使我快乐。跟你在一起时如果我觉得痛苦, 我便会怪罪于你, 并且千方百计地想要改造你, 希望介此能减少我的痛苦增加我的快乐。缺乏心理疆界的情人或夫妻也是如此, 甜蜜共生期一过, 发觉伴侣不再像过去一样带给我甜蜜幸福的感觉时, 起初可能还本着“只要我乖, 人就爱我”的孩童心态, 用讨好、撒娇等方式来取得对方的爱。然而时间一久, 发现这些方式都失效时, 受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心想: “我还是与以前一样, 但对方已经不是我当初所爱的那个人。”内心重新受伤时, 失望使转为愤怒, 开始用高压、冷战、攻击、批评等方式来向对方讨债。不幸的是攻击不但无法让自己得到所需的爱, 反而只会导致对方的反击, 让自己更觉得对方变心, 由此战火步步升高, 两人通不过个体化期的考验, 不但退化回到共生期, 许多夫妻更在此时陷入最让婚姻辅导头痛的“敌对共生”状态。而从小心理受伤愈深的人, 愈容易在爱情上发生问题, 不是逃避亲密关系便是陷入敌对共生状态。


记: 人在有外遇时, 是否又退回到“共生期”了?
黄: 人在外遇时所产生强烈的“致命吸引力”与以上所分析的心理过程十分有关。外遇时, 人的心理退化回婴孩期,
当原配无法彻底满足当事人两大心理需求时便对原配失望, 若当事人愈不成熟, 便愈会把这令自己失望的人当做“坏妈妈”, 把他 (她) 推开, 而把第三者视为全然美好的天使, 认为能为当事人的情绪需要负责, 并会“带来快乐”, 于是当事人用自己3岁之前, 最原始、最强烈的情绪去“爱”他 (她) 。以上所讨论许多人际关系的阴暗面, 例如权力争夺、操纵控制、愤恨、妒嫉、背叛、拒斥, 在一般社交关系之中不见得会显露出来, 但是到深度互动的爱情关系中就很容易呈现。爱情中的动力运作与操纵控制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进行。例如可用讨好的方式让对方按自己意思行, 可以装出失望受伤的样子来挑起对方罪恶感, 可以先发制人用愤怒与指控来迫使对方就范, 也可死皮赖脸, 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来削弱对方的控制权。处在共生状态的夫妻, 常会运用这些心理“游戏”来控制对方。


记: 怎样有效地治疗这些心理疾患呢?
黄: 造成婚姻问题最大的原因, 是人未能遵行极具智慧的心理健康原则。天下人间, 找不到任何一个人能不断无条件地接纳我们; 并永远把我们当作他心中的“最爱”。把配偶当神, 期望所爱的人去做惟有神才能做的事, 来完全满足上述的两大心理需求; 抱这样梦想的人, 他们的愁苦必增加。
    凡事都需要有平衡, 笔者并非在此反对“共生”而鼓吹“个体化”。人与人间在情绪上能互相信任、彼此依赖, 是很美的事, 笔者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疆界, 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共生期中, 很难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共生期的关系是建立在幻想上的, 并由于心理疆界与安全感的缺乏, 我们无法允许伴侣成长, 自由地做他 (她) 自己;两人关系中也充满有意无意的操纵、控制, 在处理敌对共生个案时, 最重要的治疗原则便是如何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了解原生家庭未解决的心理情结, 并且一步步带他们个体化, 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记: 怎样才能建立自己合理的“心理疆界”呢?
黄: 进入个体化期也并非成长的最终目标。人必须在个体化期中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 探索自己的情绪与内在心灵世界。首先要体会到婚姻爱情关系是相当复杂且深具挑战性的。其次要认识到爱是需要学习的, 想要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便不能期望不劳而获。婚姻咨商并非婚姻有问题者的专利。其实, 它是一门爱的功课, 帮助我们探索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澄清潜意识中一些幻想和需求, 并分析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教导我们如何以爱和有效的沟通来满足双方的心理需求, 并一步步带领我们如何从共生期进入个体化期与整合期。有了心理疆界, 能了解自己到底是谁, 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在伴侣对我们发泄负性情绪时, 我们的自我感才能不受威胁。有安全的自我感允许伴侣在我们面前做他(她) 真正的自己, 彼此能在个体化期中把情绪金字塔表层的愤怒、伤痛都表达出来之后, 埋在底层的柔情蜜意才能重新被唤醒, 两人才能建立真正的深度的亲密关系。换句话说, 人必须由“见山是山”的共生期, 进入“见山不是山”的个体化期, 才能进入成熟的你侬我侬“见山又是山”的整合期。在整合期中, 两人有充分的自由度, 互动时能够合中有分, 分中有合, 进入真正“爱里没有惧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