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电缆销售招聘:农业行政管理学(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31:21
农业行政管理学讲义
邓旺林
说明:
本讲义主要根据“农业系统干部培训教材”《农业行政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编写,在广东省韶关市农业系统公务员培训班(由韶关市农业干部学校开办)使用。
农业行政管理学讲义(一)
一、行政
(农业行政)
{
行政立法  第七章  第一节
}
行政过程
{
涵义  特点  种类
具体内容
原则、方法、程序
行政执法  第七章  第二节
行政监督  第七章  第三节
二、行政管理
{
主体
{
行政组织    第三章
行政人员    第四章  第一节、第四节
行政领导    第四章  第二——三节
职能

过程
{
行政决策(行政咨询、行政信息)  第五章(一)~(三)
行政执行    第五章(四)
行政沟通    第六章(一)
行政协调    第六章(二)
行政控制    第六章(三)
行政效率    第八章
三、行政环境(第二章)
{
行政  (农业行政)
行政环境(农业行政环境)
农业行政管理导论
1.行政的概念
“行政是国家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法令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唐代望等主编《简明行政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1年版,属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公共课教材)。
* 行政是“化政令为具体行动的过程”。
行政过程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法制监督等主要方面。
Δ马克思:“行政就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Δ国际通用的《社会科学大辞典》:“行政为国家事务的管理”
Δ美国行政学者魏劳毕的“法律执行说”:行政即执行法律
Δ美国学者古德诺的“国家意志执行说”(又称“目的实现说”):
“国家意志的表达(现)谓之政治,国家意志的执行谓之行政”(见古德诺1990年著《政治与行政》一书,有的译作“政治是民意的表现,行政是民意的执行”。——唐代望等主编《简明行政学》P7)
(按:“国家意志的表达”可理解为制定、颁布政策法令)
行政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美国的怀特教授(在行政管理学史上提供第一本系统性行政管理学教科书)在其1926年所著《行政学导论》中就曾这样说过:“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但行政不是一般的管理。作为“主其事为管、治其事为理”这种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活动很早就有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劳动具有社会集合意义时(即共同劳动产生时)即产生了管理活动。同时,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活动应用也极其广泛,各个单位、部门、家庭,各种活动中都有管理活动。而行政活动则是产生于国家产生之后,是一种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管理活动。因此,行政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
(1)什么是行政管理
简言之,行政管理就是以行政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行政管理与行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Δ行政是指“执行国家意志、执行法律、主其政事、行其政令”的活动过程;
Δ行政管理则是把行政这一活动过程作为对象,旨在提高其效率、成功率的活动与过程。
* 注意:也常有人把“行政”与“行政管理”作为同一概念。教材中也有此现象。见教材P48:以……对……的管理即称之农业行政或农业行政管理。
(2)行政管理的四要素:
a.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机构之一)及行政人员。
b.客体:社会事务(非个人事务)
c.目的(宗旨):提高效率
d.依据的手段:国家权力(或称公共权威)。
现代行政管理的五个环节(应松年等《行政管理学》P156):
1.决策  2.执行  3.监督    4.信息  5.咨询
决策、执行、监督为行政管理的基本环节。“咨询”基本上是从决策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环节。谋与断的分离是行政管理上一个历史进步。
1.什么是行政管理学——着重研究行政过程如何提高效率的一门管理学科。
Δ政治学:研究国家事务是“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Δ行政学:研究国家事务“怎样做?”
Δ行政管理学:研究怎样做才能提高效率
* 几种观点:
(1)黄达强等人的“国家——社会论”:
“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整个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即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组织,客体是整个社会。行政学是研究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规律的学问。
(2)王沪宁等人的“活动、形式、关系论”。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机构为执行公共权威而展开的活动、形式和关系的发展规律”。
(3) 夏书章的“宗旨——效率论”。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在行使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种管理要素的科学;行政学的宗旨在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4)蒋输廷的“内功论”。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行政组织的设置及其运转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国家行政组织管理活动以及组织、领导、决策、人事、财务、监督等各种要素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获得有关行政工作的原理、法制和系统知识,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律化、现代化,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圆满实现行政目标。
除了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不同看法外,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如: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哪些?等等。(详见P7)
广义的行政过程(行政管理过程):立法、执法、行政监督
狭义的行政过程(行政管理过程):决策、计划、执行、沟通、协调、控制
从行政与法制的关系看,行政管理过程(行政职能)就是立法、执法、依法监督三者的统一。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管理过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咨询、信息等环节。(依行政机关的职能,可分为决策机关、执法机关、咨询机关、信息机关、监督机关等)
从信息论角度看,行政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加工和变换的过程。
1.什么是农业行政工作
(1)广义:对涉及农业稳定发展的各种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全过程。P14
(2)狭义:化农业政策法令为具体行为的过程。
2.农业行政工作的基本内容(属农业行政管理的客体)(详见P12——14)
(1)农业生产组织问题  (2)农业土地问题  (3)农产品市场与价格问题
(4)农业财政、信贷、税收、投资政策问题   (5)农业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问题
(6)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问题 (7)农业人口与就业政策问题 (8)农业环境问题
农业行政工作的重要与否取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农业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大。
2.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国家政治、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农业行政工作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的原则: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条:
1.要做到双“遵循”——遵循自然规律和遵循经济规律。
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农业生产要受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双重制约。
农业的特点,主要有:
(1)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
(2)劳动时间的利用中季节性不均衡:a.季节性剩余,b.季节性紧张
(3)农业资金支出与回流不均衡。
(4)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具有数量有限性、位置不可移动性,等等。
(5)农业内部各业间有密切联系
(6)地域性
2.要坚持因地制宜
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地域性特征及由此带来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各地差异很大的特点。
3.要注意调动与保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要充分认识到农业行政管理最基层的对象是农民。而农民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还相对较低。(详见P14——15)
农业行政管理——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对涉及农业方面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教材P48倒3起)
Δ农业行政主体对农业行政工作的展开过程实施的管理。
Δ农业行政主体对化农业政策法令为具体行为的过程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控制,促进提高效率趋向目标的过程。
农业行政主体:
1.农业行政组织——为完成政府对农业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而设置的行政机关。(教材P78)
2.农业行政人员——指农业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包括农业机关的国家公务员及一般管理人员。(详见教材P84—85)
(一)主体方面的特征:集立法与执法人的角色于一身,并在实行中递次换位。(详见教材P16)
(二)过程方面的特征(详见教材P17)
1.政治性:制定、颁布农业政策、法令(国家意志的表达,即政治)
2.服务性:行政是一种保障活动,一种服务型活动。
3.科学性:强调科学、规范
4.法制性:强调依法而行
(三)管理二重性
一是自然属性,指管理对于现实的要素形成结构、发挥功能,体现效率方面的作用。二是社会属性,指管理体现管理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巩固现行的生产关系、为上层建筑服务方面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人际关系的作用(详见教材P18)
(二)系统及整合思想: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有机联系、互相作用的元素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整体功能 ≠ 部分功能之和
2.可分性:层次可分性
3.同一性:目的同一性
4.相关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关
(三)封闭与反馈思想:管理应构成回路(闭合,象电路一样),有布置必须有检查;并有信息反馈到指挥中心。
* 反馈:
(四)弹性和权变思想:灵活性、留有余地。
(五)优化和效益思想:决策要优化、要讲求效益。
*  优化并不是一定要寻求最优。因为最优决策必须具备的3个前提是很难达到的、十分苛刻的。这3个前提条件是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决策学派)提出的。西蒙认为,最优决策必须具备以下3方面的前提:
1.决策者对于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无所不知”。
2.决策者要具备无限的估算能力。
3.决策者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
1.意义(P21)   2.方法(P21——23)
行政环境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与中心相对而言。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对中心事件有一定影响的情况和条件称为环境。
(二)行政环境的含义
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各种情况、条件、因素。
(三)行政环境的特点:(P24—26)
1.广泛性与确定性
(1)广泛性:复杂、广泛;
(2)确定性:只有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管理的因素才构成行政环境
2.普遍性与层次性
(1)普遍性:行政管理活动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广泛而普遍
(2)层次性:小气候(与行政管理有直接、密切联系的环境)、中气候、大气候;大小气候是相对而言的。
3.统一性与差异性
(1)统一性:行政系统具有统一性,它决定了行政环境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统一性特点。
(2)差异性: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内,或同一地域内的不同行政职能所面对的行政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诸如自然环境的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条件,地理位置方面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度等状况,直接影响着行政组织的设置、行政职能的行使。其他诸如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着行政管理的特殊性方面。
4.稳定性与变异性
(1)稳定性:就社会发展和环境的总体状况而言,行政环境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并非瞬息万变的。
(2)变异性: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又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行政环境也是如此。它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致使自然环境的改变,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导致文化的进步,以及对社会的改造,从而改变社会环境。
5.独立性与综合性
(1)独立性:就行政环境的某一方面对行政管理的作用而言,行政环境是有其独立性的。如自然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经常表现出相应的独立性。
(2)综合性:行政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而环境具有综合性。如一旦自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比如资源的开发,或环境的恶化,则又影响着经济、文化,以至于人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对行政管理产生综合性作用。
首先,对行政环境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如:
从一国与他国关系的角度,可分为国内行政环境和国外行政环境;
从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产生作用的性质上分,可分为有利的行政环境和不利的行政环境;
从对行政管理影响的程度和直接性角度,可分为微观的、中观的、宏观的行政管理环境。
从环境的内容性质上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主要指一定社会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它是一定行政管理活动的空间和生长点。
1.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水系、矿物、动植物分布等等。
构成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不是指无边无际的整个自然界,而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构成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条件的那一部分。它具体表现为天然存在物和人化了的自然。天然存在物又叫原在自然,指那些现实存在着尚未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物质世界,如原始森林、未探明开发的矿藏、大自然的气温、湿度情况、降雨量等,它们多以资源的形式存在。人化自然指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物。现代社会中的人类更多地就是生活在这种人化的自然界中,有人称之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开山造田、修水库以储水灌溉、兴建工业设施等。
地理环境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空间范围,也是行政环境中最少变化和最稳定的因素。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或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P419)
2.人口因素
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分布与迁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是自然属性(动物性需求、本能需求)与社会属性(对尊重、名誉等的需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注)的统一。
1954年马斯洛著《激励与个性》提出“需要层次论”,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感情和归属)需要、尊荣(地位或受人尊敬)需要、成就(自我实现)需要。后四种属于心理需要。人们往往同时产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难以全部满足,一般人的需要满足的比例是:生理85%,安全70%,社交50%,尊重40%,成就10%。
——唐代望等《简明行政学》,中国人事出版社版P10
教材提出:人口因素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它属于行政管理的自然环境的内容。
人口因素中与行政管理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
人口数量——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人口存活量。(P27)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主要由人口的身体(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大要素构成。(P27)
数量多、质量相对较低是我国人口因素的主要特点,构成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环境。
(二)人文社会环境
行政管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行政的人文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
指行政活动借以进行的各种政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国家上层建筑中设施部分,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党集团、政党制度等政治制度。(参看P34)
其他国家机关、相关组织的活动及其总体状况是构成行政管理的政治环境的主要内容。
2.经济环境
指社会经济制度和物质技术水平。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要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这是社会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
社会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以及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参看P35)
3.文化环境
主要指上层建筑中的思想部分,以及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如何,包括公民的世界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因素,又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而且包括历史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社会心理等状况。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国内行政环境
{
行政社会环境
{
1.经济环境
2.政治环境
3.文化环境
4.人口、民族、历史传统等
行政自然环境
(一)行政生态学的产生
行政生态学是行政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或者说是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学科。
行政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初并没有把行政环境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发表了《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明确提出了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1947年又发表了《政府生态学》,进一步强调了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1957年哈佛大学教授里格斯出版了《比较公共行政模式》一书,1961年又发表了《公共行政生态学》,成为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标志着行政生态学学科的确立。
行政生态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研究行政管理,充分考虑到外界因素对行政管理的制约与影响,摒弃了以往只在行政组织体系内部考察行政管理,把行政管理孤立起来,撇开外部环境研究的方法,跳出了行政活动本身的范围,将其与有关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二)里格斯的行政模式说
基于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里格斯把行政模式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融合型、衍射型和棱柱型。(详见P29)
1.融合型:农业社会的行政形态。
2.衍射型:工业社会的行政形态。
3.棱柱型: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行政状态。
(三)研究行政环境的意义
任何行政管理都是其特定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随行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研究行政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说来,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反映在以下二点:
1.行政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性质。
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按:反作用 ≠ 反面、消极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与行政管理
1.地理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性质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极大的差别,不同的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军事、人们的心理的影响而决定行政管理的性质、职能和其他方面。我国古代“融合型”行政管理模式就是在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详见P30-31)
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地理环境
人化自然是行政管理反作用与地理环境的重要方面。(详见P31第二自然段)。
(二)人口因素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有利或不利,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使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利而不是有害,加速而不是延缓,经常是行政管理的目标。因而对人口问题的管理,从来都是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我国清代康熙年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我国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均充分地体现着行政管理在人口问题上的基本职能。
Δ当代我国人口状况:人口数量多、素质相对较低
Δ人口数量的多与少: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其主要参照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谓之适度,过少则劳动力资源不足,从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过多,导致劳动力剩余,尤其是对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使得社会积累难以进行,导致就业难、住房紧、升学难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Δ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一般世界各国通用的指标):
a.人口的文化水平构成;
b.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
c.文盲率;
d.劳动者文化水平构成,   等等。
(一)政治环境与行政管理
1.政治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性质和根本特点。(详见P34第3段)
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政治环境(详见P34最后一自然段)
(二)经济环境与行政管理
1.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行政管理属于上层建筑)
(1)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性质。如农业自然经济时期形成融合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工业商品经济形成衍射式行政管理模式,社会过渡时期则形成棱柱型行政管理模式。
(2)经济环境也决定着行政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详见P35-36)
2.行政管理对经济环境发挥着积极的反作用。(详见P36第二段)
(三)文化环境与行政管理
1.文化环境决定行政管理
文化环境的作用首先在于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某种思想指导而决定行政管理的性质,其次,文化环境通过各种观念的体系尤其是社会意识形态作用于行政管理。(详见P36—37)
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文化环境(详见P37第3段)
(一)什么是国际环境(见P38第二段)
(二)国际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1.国际环境有效地制约着一国的行政管理
国际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1)国际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的直接方面
通常表现为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迅速影响国内行政职能的着重点的变化(详见P38第三段)
(2)国际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的间接方面
即国际环境分别通过其对某一国国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作用于行政管理。国际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作用的间接方面比直接方面更加重要和经常(详见P38第三段)
2.行政管理对国际行政环境也有积极的反作用。(详见P38-39)
总体而言:
Δ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的根本性特征:
行政环境的过渡性——从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商品经济社会过渡。
Δ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管理呈现出棱柱型行政管理模式的特点。(详见教材P29)
Δ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要求:首先按环境的需要改变自身,并积极反作用于环境,加快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最终完成社会的过渡。
具体一些来说:
(一)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状况是行政环境中最少变化和最稳定的因素。
1.我国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正处于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阶段。
Δ传统模式:人对自然界被动适应,人化自然少,是一种被动和谐;
Δ现代模式:人对自然界主动协调,是一种主动和谐。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忽视了与自然界的和谐协调的关系,对自然界不是被动适应,也不是主动协调,而是强调改造利用。
2.我国现阶段的自然环境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通过行政管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新高度上的和谐关系。
(二)人口因素方面
1.现状——人口数量多,素质相对较低
(1)人口数量多
Δ朗德里的“人口革命论”(详见P41最后一段)
朗德里认为,人类有史以来人口发展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见下表A)。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朗德里称之为“人口革命”。
有人(包括教材编者)对人口自然增长状况的原因分析(见下表B)。*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与行政管理失误有关:“错批一人,误增3亿”。
表A                                          表B
发展阶段
社会历史
时期
人口
出生率
人口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状况的原因
1
农业自然
经济时期
+
+

需要而不能养活。
自然制约——生产力水平低下,养育不了那么多人口。
2
过渡时期
+

+
需要而能养活
3
现代工业
商品经济



能养活而不需要
社会制约——社会生产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2.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人口素质高低中的外比较与内比较(+:高,—:低):
外比较
横比: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较

纵比:与过去相比较
+
内比较
人口素质与社会需要的比较

(二)我国现阶段人口因素状况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1.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2.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人的素质。
1.政治环境及其要求
(1)我国现阶段政治环境状况
处于传统政治模式(融合型)向现代政治模式(衍射型)过渡,属于棱柱型政治模式。具体而言:
A.人民当家作主,自由、民主程度较高,法制有所加强    B.法制尚不健全
(2)我国现阶段政治环境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积极反作用于行政环境,尽快完成由传统政治模式向现代政治模式的转化,即尽快从棱柱型转为衍射型。
具体而言:(详见P44第二段)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其次,通过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将党的意志、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加以具体化,使之从抽象到具体,变得可操作,使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建立起新的法制程序。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逐步革除旧的、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符的制度、机构和观念,最终完成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
(二)经济环境及其要求
1.现状
(1)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A.从劳动者素质看:低素质的不少
B.从劳动手段的进步上看:地区差别大
C.从生活水平的提高看:尚有几千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
(2)经济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详见P45第二段)
2.要求
通过行政管理对经济环境的反作用,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环境,是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根本要求。
(三)文化环境及其要求
1.现状:最先进与最落后的文化同时并存,科学与愚昧同在。(详见P45第二、三段)
2.要求: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详见P46最后一段)
1.现状
(1)以和平与发展为两大主题。
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性在减少,和平的力量在增强,各国间经济交往频繁,经济相依互补的程度不断加深。
(2)世界仍不太平(详见P47)
(3)我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在国际舞台上尚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求(对应上述3个现状)
(1)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和平、发展为主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自己,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2)认清形势,因势利导,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谋求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服务
(3)进一步改革开放,尽快提高综合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的管理,为维持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一)什么是农业行政环境
1.农业
(1)狭义的(传统的):指社会生产中的种植业(包括粮、棉、油、麻等农业作物的种植,植树造林)和养殖业(畜牧养殖、渔业等)。在我国近期还包括乡镇企业,即相对于种养这一主业而言的副业。
(2)广义的(现代的):不仅包括种植、养殖业,而且还包括为种养业服务的产前、产后等相关的产业。
我国农业的概念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即大农业过渡的时期。
2.农业行政管理
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对涉及农业方面的社会事务的管理。
3.农业行政环境
以农业行政管理为中心,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行政管理的性质、职能、发展变化等方面构成影响与制约的因素。
(二)农业行政环境的特点
1.资源的稀缺性  (P49)
自然资源——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按其物质属性,可分为:
1.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其特点是:
a.可更新    b.可循环    c.可再生
2.不可更新资源,如煤等矿产资源。其特点是:
a.不可更新  b.不可循环  c.不可再生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P400
我国耕地资源仅20亿亩,后备耕地资源仅5亿亩。
——同上书P401
2.地域性(P49)
3.传统性(P50) 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更多地仍处于农业自然经济时期。
4.综合性——自然因素、人文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的综合。(按:这一点应是各种行政环境的共同点)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决定管理,管理反作用于环境。
(一)农业行政环境决定农业行政管理的性质。
例如,农业自然经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了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
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言,人类有史以来的农业行政管理先后经历了管制型和服务型两种模式。
1.管制型:多与君主制人治状态相联系,强调命令与服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极不平等,“牧羊人与羊” 。
2.服务型:多与民主制的法治状态相联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平等,表现为服务与被服务,“人民与公仆”。
(二)农业行政环境决定农业行政管理的职能
农业自然经济→ 管制型行政模式→行政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向农民索取(诸如征粮、征税、征兵、征役等),表现为权利义务的单向性和行政职能的单一性。
现代服务型农业行政管理则不同。(详见P51)
(三)农业行政反作用于农业行政环境
1.积极的反作用:表现为通过农业行政管理使农业行政环境得以改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2.消极的反作用(详见P52第2段)
现状:积极有利的方面与消极不利的方面同时并存。
(一)积极有利的方面及其要求
1.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局面正在被商品经济所代替,广大农民的思维模式、观念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思想上的准备仍不充分。
要求:农业行政管理发生与之相应的转变,如加大力度等。(P53)
2.农业生产方式正从一元走向多元,区域性经济模式正在被打破。(详见P53第二段)
要求:农业行政管理方式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从直接的微观指令型向间接的宏观政策型转变,等等。(P53—54)
3.劳动力的区域性状况正在改变,开始了劳动力的大转移。
要求:加强农业行政管理,规范劳动力流动行为,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并尽量发挥人员流动的正面效应。
4.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重视。
要求:通过教育科技等职能的实施,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消极不利的方面及要求
1.生产力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与国内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相比(p55第一段)。
要求:农业行政管理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点,狠抓不懈,从而保持农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2.发展的不平衡:地共差异大。
要求:农业行政管理必须统筹协调,扭转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不良局面。
3.人口形势严峻。我国人口多,素质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
要求:加强农业行政管理,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总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