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电费多少钱一度:PM2.5有什么理由保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2:19

         【背景】12月4日、5日两天,北京再次笼罩在浓雾之中。

   4日晚,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监测数据,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达到了522,“超出了该污染物的值域”,因此,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

   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于12月5日发布的数据称,2011年12月4日12:00时 至 12月5日12:00时,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为 193;空气质量级别为(三(2)级);空气质量属于“ 轻度污染”。

  然而,北京市民不再像初闻PM2.5时那样懵懂,这一次,对“轻度污染”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由于此前中国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将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收颗粒物PM10列入监测指标,却没有将危害更严重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列入监测和公示范围,于是,无论PM2.5在空气中的密度有多大,即使人们感觉雾霾浓、污染重,出行严重不便,空气质量评价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

   10月大雾激发了一场环境空气标准之争,结果是11月16日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如果不出意外,这一标准将在2016年在全国推行。

   一次次的恶劣天气,沸沸扬扬的舆论,呼吁的仅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出台?除了标准,大家还需要什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环保数据不是“私有财产”,应当更多地为民所用。他从近期三十多个城市都出现垃圾维权的事件分析说,过去环保维权的事情几乎没有,而现在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政府需要意识到这些变化。

   他说,信息公开是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信息不公开导致的恶果,就是政府为所欲为,环境灾难频现,民众健康出现问题都不知原因;而信息公开,让社会监督,有利于民众共同参与,与政府共同推动环境改善。

   赵章元强调,环境信息要公开,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数据最不应保密。在中国,PM2.5从监测技术到监测设备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为什么不能及时发布?这其实是一个政府是否作为的问题。

   他指出,在现实中,一方面,人们难以获得需要的数据,一些维权者千呼万唤才得到一些经过筛选的数据;而另一方面,一些相关公共单位,却将环保数据当作商品,必须付费才能获得。

   在赵章元看来,公众对大雾天气反应如此强烈,其实质并不在于中国是否采取了PM2.5标准,而在于为什么中美监测结果差距如此之大?在于疑惑监测值可能经过加工——会不会原本不好的空气质量,通过一些手段变“好”了?

   那么,什么是负责任的做法?赵章元认为,应该公布监测最高值,而不是什么平均值,应该实事求是,对民众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