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最新停水通知:监测地理国情 服务科学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5:06
监测地理国情 服务科学发展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实践与成效一览 <2011-06-28 10:51:32>文字大小:【大】【中】【小】

    “十二五”开局之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审时度势,精心筹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命题。这是时代赋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新使命,也是测绘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预示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又将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乃是对测绘工作的传承与发展。多年来,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覆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主对地观测体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强大合力。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基础已较为扎实,并在某些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今日特选取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实例呈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从中可以看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着力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提升测绘工作服务大局的高度”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可以感受到测绘地理信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动地理国情监测正当其时,时不我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意义将愈加显现,对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监测地理国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测绘人必将不辱使命,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实现新跨越,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发布

图① 明长城长度发布仪式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严格的法定性。依法测量、公布国家重要地理信息数据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职责。近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有关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圆满完成19座名山高程测量任务。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住建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公布了第一批19座名山的高程数据。随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又组织了第二批名山高程测量。
    2007年1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新疆测绘局开展重新测定中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海拨高程工作。2008年9月28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授权公布中国陆地最低点高程新数据,成为继2005年发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新高程后的又一重大数据发布。同时还公布了第二批31座名山的高程数据。
    2006年10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各省文物、测绘工作者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历时3年,行程10余万千米,完成了明长城资源野外调查和内业量测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明长城文物调查资料和明长城测绘数据。2009年4月18日,两局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联合公布了首次获得的明长城长度精确数据:8851.8千米(如图①)。
    2008年9月至10月,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指导、青海省测绘局负责实施了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工作。科考队历时41天,行程7300多千米,利用测绘高新技术,科学确定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准确测定了坐标和高程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国家地理标志。

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

    地理信息数据资源蕴涵了非常丰富的地理国情信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工作,挖掘出大量需求迫切、影响广泛的地理国情信息。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开展了多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包括:全省国土面积量算,运用现代测绘技术量算出浙江省陆域面积、全省不同高程分级和不同坡度分级的面积、内海面积和领海面积,界定了主要河流的省内流域边界范围,并量算了流域面积,单独量算了八大水系的水域面积、长度,以及四大名湖与千岛湖的面积,同时对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的面积进行了量算和统计,建设了浙江省国土面积量算成果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了社会公众、政府各部门对浙江省国土面积数据的需求;滩涂资源调查与监测,以先进的测绘技术为支撑,全面查清了全省滩涂资源总量、近期可围垦的资源数量以及地理分布情况,建立了滩涂资源数据库和围垦管理信息系统,并分析、总结了全省不同区域的滩涂淤涨规律,为制定滩涂围垦规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大陆海岸线修测,以1:1万数字地形图为基础,采用卫星遥感等手段进行数据更新,岸线长度量测和统计全部实行自动化,成果经法定检验机构检测,成为浙江省有史以来最科学、最准确、最权威的陆地海岸线数据。
    2008年黑龙江测绘局开展了全省重要地理信息统计分析工作。以1990年和2005年遥感数据为基础,对重要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地理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开展了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景点位置等自然地理要素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变化分析,反映了自然地理情况的变迁,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资源生态环境监测

    要建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多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资源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为了评价三峡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测绘技术,结合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网,建立了一套动态监测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水环境等的方法和技术,开发了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支撑平台,全面掌握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环境、滑坡等生态环境现状,对库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2010年6月,青海省测绘局建成了青海湖面积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每年在5月(枯水期)、9月(丰水期)分两期对青海湖面积进行监测,定期将监测成果向全社会公布,并提供多年数据的查询统计、面积及水位变化对比、影像变化对比、湖区动态变化展示等服务。此外,青海局还建立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发布、快速查询与综合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并在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及应急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江苏省测绘局组织开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并于200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此系统主要基于卫星影像,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实施动态监测,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预警信息。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测绘局联合实施了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实现了精确监测的目标,监测对象是上一年度确定的退耕规划图斑,监测内容包括图斑的上报面积、退耕前作物种类、退耕与否、同一区域重复上报情况、荒山育林误报为退耕还林等情况,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信息化管理。

灾害监测

    我国是一个地震、洪灾、雨雪冰冻、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要应对和缓解灾害、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就需对灾前、灾期、灾后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汶川、玉树地震灾害,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等测绘应急保障工作中,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监测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成效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快速获取和集成灾后最新影像数据,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对,确定了受灾范围、受灾面积、道路房屋等设施的损毁程度、地形地貌变化情况等,为抢险救灾、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及时的监测成果。此外,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的52个堰塞湖进行持续监测,为堰塞湖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保障。
    2010年6月,内蒙古、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火灾。在扑灭林火战役中,黑龙江测绘局向省委省政府、军区、武警总队提供各类图件50多套,研制了黑龙江省森林防火电子沙盘指挥系统,火场前线测绘人员随时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卫星拍摄的火场信息,做好火点标绘标注,及时更新电子沙盘指挥系统,为扑火指挥决策提供了保障。
    2010年6月,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特大地质灾害。贵州省第三测绘院利用无人机航摄系统,快速获取了清晰的低空航摄遥感影像资料,并在1小时内提供给抢险救灾指挥部,满足了抢险工作的急需。
    2010年8月,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突发泥石流灾害。云南省测绘局立即派出无人机航摄应急小分队,拍摄了148张、7平方千米0.3米高分辨率影像图,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灾情。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利用旱期前后遥感资料,准确掌握了干旱前后水域的变化信息,为旱情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为此,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获好评。
    1999年,国土资源部将17个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列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国土资源部门,首次大范围大批量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66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进行了监测,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4%。通过对全部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的监测,全面了解了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些城市的扩展规模、用地面积等,并分析了这一扩展过程的时间特点及区域差异。监测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扩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不断增大,本世纪初城市中心建成区的总体规模是监测初期的2.3倍。这些监测数据在城市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工作目前已纳入全国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业务,每年都对重点城市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与此同时,遥感监测还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特别是能够及时发现因执法监察工作不到位而遗漏以及因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利用遥感监测成果,我国首次开展了66个城市土地执法检查,取得明显成效。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为强化土地资源执法监察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在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详查。

图③ 2000年6月大连市局部影像图

城镇建设管理监测

    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发展最快、信息最丰富的区域。近年来,我国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如图③和图④所示,大连市在近10年时间里通过填海造地,增加了陆域面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采用遥感等技术,快速、持续地监测城镇建设的宏观发展情况,包括城市扩展规模、扩展方向、配套设施建设等。通过持续不断的影像监控成果和分析成果,实现对城镇化发展情况的总体把握,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从而推动城镇科学规划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连续多年开展了重庆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工作,找出了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特征,有力支持了城乡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规划编制及城市管理。中心还开展了重庆主城区内森林资源监测,每年为重庆市规划局提供监测结果,及时掌握城区内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保护好城市“肺叶”。为破解道路拥堵难题,从2008年开始,中心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城市路网布局,通过每年的交通路网监测对比,反映城市路网建设发展变化规律,为建设“畅通重庆”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相关部门,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开展了全市地表河湖水系及湿地动态监测、水土侵蚀调查、森林资源统计调查等工作,准确掌握了城市地表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在全市推广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城市管理对象的精确、高效、全时段监控,创建了一种新型城市管理体制,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

    图④ 2009年9月大连市局部影像图
    左下图框比对:大连小平岛,2000年6月还是与大陆若即若离,经过几年的城市建设,2009年9月已与大陆连为一体。
    右上图框比对:大连东海屯,经过多年的填海造地,新增了一块城市土地。

农林水利监测

    近年来,农作物监测一直是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农业部门,对全国小麦、稻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进行估产及长势监测,为国家掌握粮食生产、粮食储运、粮食调配和粮食安全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建成了国家级和区域级农业遥感监测系统,可定期监测和评价农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以及农业土地资源、土壤墒情、灾害等信息,为调控粮食市场、宏观指导和调控种植业结构等作出了贡献。
    遥感技术在及时获得大范围火灾活动情况方面具有优势。多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林业部门,通过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国家级和区域级林火监测和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火险预报、林火卫星监测、林火信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在历年林火监测、防治与扑救中提供了技术服务。在今年4月发生的威胁泰山安危的济南长清区山火扑救中,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火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最新影像叠加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用于领导指挥决策。
    我国国土辽阔,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十分不均,洪涝灾害频发。经多个部门联合攻关,我国攻克了灾害信息提取、快速评估、数据库建立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难题,建立了运行系统,在重大洪涝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9月至10月,海南遭遇49年不遇的强降雨,引发大面积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对灾区进行航空摄影,实时获取灾区最新影像资料,制作并提供了高分辨率影像图,有力保障了防汛救灾工作的急需。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会降低防洪排涝工程的效能,严重危害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开发及防洪工程建设等提供了保障,也为政府部门把握区域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为应对地面沉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了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区域地面沉降每年监测一次,中心城市每年至少监测一次,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地面沉降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和高大建筑群成片建设,北京市地面沉降呈现加速趋势。为此,北京市地勘局水文地质大队在整个市区布设了数个地面沉降监测站,实现了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同时研制成功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用于监测、研究和控制地面沉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全面提高了北京地区沉降监测、预报和防御能力。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全市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通过实施地面沉降现状调查,建立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引进自动化监测和网络传输技术,研发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等举措,为有效监测地面沉降,综合研究地面沉降机理与发展趋势,提出沉降防控对策作出了贡献。

图② 地理国情监测飞艇在世园会上空巡航

其他领域监测

    全球地表覆盖监测 从2010年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7部委18家单位,开展了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该项工作以2000年和2010年左右的中低分辨率全球陆地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出满足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需要的地表覆盖分类体系,形成自主全球地表覆盖遥感产品,为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等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应用示范研究,定量评价地表覆盖变化所导致的全球气候、生态和水文效应,揭示地表覆盖变化所引起的中国典型区域水资源、碳循环和气候变化规律。
    服务西安世园会 2011年4月28日,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开幕。陕西测绘局的地理国情监测飞艇被指定为开幕式期间唯一的空中监测飞行器,为现场指挥提供监测服务(如图②)。这是我国首次在大型活动中正式使用地理国情监测飞艇。世园会开园期间,飞艇携带最先进的遥感定位及数码摄影系统,在世园会上空巡航,对地面目标进行实时、精确的定位,及时提供实时监测数据,为有关部门指挥协调服务。
    服务边界谈判 边界测绘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内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先后参与了中巴(基斯坦)、中阿(富汗)、中蒙(古)边界勘界,历时18年完成了中越(南)陆地边界勘界测绘保障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尼(泊尔)边界联检测绘工作,为划界谈判、边界管理等提供了及时、精确、可靠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服务西部大开发 针对我国西部2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没有1:5万地形图、严重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现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了西部测图工程,并在5年时间里圆满完成了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地形图测图及数据建库任务,为开展我国西部地区地理国情监测储备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服务煤炭资源执法监察 为了大幅提高煤炭资源执法监察效率,山西省遥感中心建设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执法监察遥感动态监测系统,于2010年12月正式运行。该系统可对全省非法采煤活动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并通过全省范围的卫星遥感监测及不定期的重点区域航空摄影及无人机遥感监测,实现了由传统人工监管向信息化监管的转变,为煤炭开采监管部门指挥决策提供了平台。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王瑜婷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