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大红埔农业银行:收入分配改革是权力与权利的对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11:49
收入分配改革是权力与权利的对决 崔宇

从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告来看,经济结构调整被中国政府指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第二项主要任务(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第三项主要任务),其中,“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和“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的表述引入瞩目。

其实,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尽管中国政府似乎早已经意识到收入分配改革是启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但收入分配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打破“国富民穷”的分配格局(某种程度上,人际、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源于此),这取决于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博弈和对决,注定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制约消费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涉及到公平的问题,也涉及到效率的问题,关乎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结构转型。但是,收入分配改革涉及诸多问题,判断和认识上的误差或许将贻误和扭曲收入分配改革。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消费不足。宏观数据显示,近几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目前仅为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但如果中国的居民消费并不像宏观数据显示的那样羸弱,那么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将被放缓。今年以来,无论是房地产和汽车等高档产品,还是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下乡产品,销量都出现了井喷,这让许多人对中国消费不足产生了怀疑。中金公司就发表了题为《谁说中国不消费》的研究报告,认为近十年中国居民消费平均年增长12.1%,远超过其他消费大国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城市消费步入更新换代期、农村收入增加较快并开始追赶城市消费以及80后独生子女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升房地产、婚庆和旅游等消费。

但是,微观领域的消费火爆并不足以推倒宏观上中国消费不足这一判断。首先,消费不足是指相对于投资或储蓄来说不足,比如,虽然今年前十个月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增长了15%左右,但投资增长了33%左右;其次,从中金报告中列出的原因来看,消费增长更多来自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但提高居民消费本质上并不能依靠消费倾向的提高,“月光族”太多并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而要依靠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且消费倾向的改变也更多的是政府通过各种一次性补贴或优惠政策刺激的,这相当于一种半强制性消费,能否持续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最后,即使中国微观领域的消费火爆是真实的和可持续的,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被严重低估,而且被低估的是占城镇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否则难以解释目前这些按照官方数字2008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万元的高收入群体,能够在房地产、出境旅游、汽车和奢侈品等领域形成如此强大的购买力。这种高档消费火爆的背后其实是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这也引出了收入分配改革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要劫谁的富?

一般来说,人们更注重人际、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忽略了要素间收入差距,即劳动力、资本和权力之间的收入差距,或者说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差距,而要素间收入差距往往决定了其他方面的收入差距。尽管许多学者的具体测算结果不同,但最近几年劳动报酬(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而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上升是事实。而且,即使把低估的居民灰色收入加进来,也不能改变“国富民穷”的事实。因为政府还有庞大的预算外收入。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估计,土地出让金和收费两项,就占到政府全部实际收入的33%左右。更何况,普通居民是同灰色收入无缘的,权力寻租是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要素间收入差距的角度出发,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局限在人际之间简单的“劫富济贫”,即通过征收高税费,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而是要把政府的收入和财富向居民和企业转移,减轻他们的税费负担。同时要让权力离资本远一点,以维护劳资双方平等的谈判地位。目前中国政府支配着庞大的经济资源,除了财政收入还有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只有将其用之于民才是真正的收入分配改革,但这或许需要政府放下公权力的架子,更加尊重公民的私权利。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