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瑞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利用外资逾8千亿美元 5大成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2:31
     联合国贸发会议9月24日出版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连续16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2007年共吸收外资8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金额,相当于1983年水平的91倍。

    截止到2008年7月底,我国已累计批准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3.4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8204亿美元。

    经历了30年的发展,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资金匮乏状态扭转,我国对外资的利用也由“超国民待遇”向公平竞争转变。

    四个发展阶段 五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萌芽试探阶段(1979年-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也偏小。第二阶段: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公司来华投资。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以列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自此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仅在1992年当年便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大关。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居于主要地位。

    第四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外商对华投资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5年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后,我国已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国际投资东道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在就业、投资、产出、税收、国际收支等方面,外资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利用外资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年均递增72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

    二、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外资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的份额,外商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明显加快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

    三、外资企业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税收来源之一。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占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8.9%;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0.2%;金额也上升到1951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25倍。

    四、利用外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通过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过去30年,外资流入呈现三种变化趋势:首先,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其次,由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再次,行业内部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转变。正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流入和产业流向的不断升级,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研究报告,中国在1990年代10.1%的年均增速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在3%左右,即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左右。

    五、外资企业进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1986年,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只有29.9亿美元,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0%,2007年增加到12549.3亿美元,比重升至57.7%。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比重由5.8%提高到57.1%。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
瞄准五问题 中国外资政策现明显转变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中国利用外资面临着新形势。

    首先,由于我国经济总规模迅速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引进外资以弥补发展资金缺口的理论基础已经消失。而伴随着国内大量本土企业壮大,通过大量外资流入以求引进先进技术的希冀,也将开始日益谨慎起来。而环境保护、反市场垄断、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都会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进行引进外资进一步调整的考虑因素。同时,与鼓励“引进来”相比,我国对“走出去”的关注度与政策支持力度则将与日俱增。

    其次,利用外资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第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状态。外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到2005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利用外资在实际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分别达1.19%、74.07%和24.74%。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4%和9%,正是这种制造业外资流向偏重的状况,成为中国形成“全球制造中心”国际形象的主要根由之一。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过度依赖于“三资”企业。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即使那些在国际市场中被广泛认为已经具备竞争能力的产品,如家电业,实际上许多核心技术都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第三,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系统化投资全面展开,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目前世界企业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华进行了投资。外资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的并购与重组,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合资控股和直接购买产权。外企并购中国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行业、地区的龙头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一些以吞并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增加了市场垄断的风险,如何妥善解决并购后的品牌保护、人员安置和社区相关者的利益问题等仍然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第四,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时,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很多的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进来,成为中国污染问题的诱因之一。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造纸和化工六大产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外资在这六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持续增长。2005年,六大高耗能外资占我国利用外资的11.28%,占制造业外资的17.9%。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接近20%的比例是分布于高耗能产业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6年开始,素来以“超国民待遇”而闻名的中国外资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变:2007年,《反垄断法》在经过了十多年酝酿讨论之后终于获得通过。《反垄断法》进一步细化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的政策,完善外资产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发展主导权;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外资并购新规投入实施;政府发布政策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

    不过,中国的方向不是从开放走向封闭,而是提高驾驭开放经济的水平。就总体而言,中国利用外资的深度和广度仍将继续扩大,中国外资政策的调整不是要关闭国门,而是要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吸收的外资并不算多。我国引资的总规模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但按国际平均水平来看,中国吸收FDI的规模并不算大。联合国贸发会的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单位GDP的FDI流入存量仅为11.1%,低于全球24.8%和发展中国家28.7%的平均水平。从国别比较来看,中国的单位GDP的FDI存量低于多数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仅高于日本,在发展中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韩国。因此,按照国际经验,中国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仍存较大的空间。

    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政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资本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竞相实行鼓励性政策。即使是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扩大吸收外国投资的规模。实际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最主要的方式,对于中国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是利用外资今后面临的长期任务。《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外资政策趋严等,位于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地和其他国家转移。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未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受上述因素影响,从总体上讲,今后外资流入的来源结构和产业投资方向都势必会发生巨大变化。相信这种变化将朝着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