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音乐喷泉:语文需要知识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8:32

 

语文需要知识教学

——听余老师讲课有感

南京鼓楼区四中    徐洁

 

2009年4月9日,在鼓楼区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一堂课:《行路难》,并聆听了他对周曼华老师和张维文老师的评课及他所做的“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的报告,感觉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他讲课中那板块式的教学设计,镇定自若的教学风姿、深厚磅礴的文学底蕴,使朴素无华的课堂教学令人回味,意蕴深远。所以我感觉余先生的课是高效的,又是诗意的;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是理性的,又是审美的。其中值得我们这样的后学晚辈诚挚学习、深刻思索之处太多了。

    近些年来关于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有所争论,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大概应该追溯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大概是受这句话的影响,现在的中考高考试题中也不直接考语文知识了,教材中也不像以前那样对于语文知识的介绍成体系有一定篇幅了,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很是困惑。中学语文教学要不要教语文知识,教授语文知识要到何种程度?因为在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明确知识”,如句式、语法、修辞,以及名言警句、文化常识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行路难》是一堂诗歌教学,在一般人看来,诗歌教学的原则应是“重个性体验,轻指令解读;重意境再现,轻敷衍大义”,这对于诗歌素养较高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这也确实符合诗歌诗意、灵动的特点。但对于一些诗歌素养不高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就过高,他们往往读完几遍还不能很清楚地感知诗歌的大意,又怎能较为准确地感受诗歌的凝炼美、弹性美、修辞美和意境美呢?对于面对这些学生的教师来说,诗歌该怎样教学呢?是疏通大意,然后讲解名句、重点句?这样的教学能把诗歌讲清楚,可是诗歌的美感荡然无存。但如果只关注诗歌的美学教育,那又无法推进教学。

老师的《行路难》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在教学伊始,就作了充分的教学铺垫,将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和乐府诗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在背景资料中老师已经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告之了学生,这就减轻了学生在读诗过程中的障碍;乐府诗的文体知识在一般的教学中是不会提及的,因为考试不考,对于学生的理解也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它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接下来在朗读的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本诗的节奏为四三,因为这种节奏是源于李白抒发的感情是较为急切的;其次要注意朗读时的抑和扬,心情不好时诗句应以抑的语气来读,对未来充满希望时应以扬的语气来读。老师作了示范朗读。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相当多的,并且指导得很扎实,并没有仅停留在节奏怎样、语气怎样的层面,而是结合具体的作者感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读。这样的知识教学就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机械而枯燥。

在感受诗歌的美句这个教学版块之前,先让学生读书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自己选择富有美感的诗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是从诗句的意义与意境两方面入手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既检查了学生阅读注释的效果,又巩固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去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这是非常扎实的教学,又是非常诗意的方法。

之后分别开展了两次“课中微型讲座”,让学生扎实地了解了警句和典故的知识。老师首先让学生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警句的意义与壮丽意境,然后引出“警句,让诗文生辉”的系统知识讲解,向学生传授了警句的意义、警句的作用,并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接着又以相似的方式赏析了诗中的难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让学生理解典故的意义与作用,然后自己去运用典故。对于警句、典故这些在古文尤其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一般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口头上介绍一下,让学生了解一下,到了下次再遇见,学生依然一无所知,这样的知识传授是低效的。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的教学,而且是灵活的、丰富的、系统化的、实践性的,这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训练了赏析与运用的能力。虽是知识性的讲座,却不以知识的灌输为唯一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提升能力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工具”,那么语文教学就理所当然不能离开语文的工具性。构成这个“工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怎样的语文知识,怎样去教学这些知识,老师的潜心研究与教学示范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知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维度确立在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之中,隐喻着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与之相应的语文知识来保证,况且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修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知识教学不能把知识的掌握作为终极目标,它应是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础,后者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应致力于文本的细致研读与课堂的扎实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能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我们应随着余老师的足迹,去探索自己的教学之路。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