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华城市:泰伯三让天下 创立吴地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7:46:22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方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地始祖泰伯。

    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就是季历的儿子,后为周文王。当时,王者都传位给长子,泰伯是当然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既然认为昌能接传,自己就避让。于是,他和二弟仲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一直到梅里。这梅里,就是现在无锡县梅村镇。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生活以捕鱼、打猎、种植水稻为主。他们剪短头发,有利于下湖捕鱼,身上绘了花纹,以为“龙子”,也有利于捕捞。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种植水稻和雕玉的工艺,都远远胜过中原地区。

    泰伯、仲雍到梅里以后,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能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他俩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相交流的始祖。百姓很高兴,于是“归之千余家”,拥护泰伯为王,称“勾吴”。这“勾吴”,是在这里最早建立的一个古国。泰伯还兴修水利,凿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至今还存在着的“伯渎河”。他又在生活上改变吃半半熟东西的习惯,使“半生为食”成为“全熟为食”,改“搭棚为窝”而“建村立巷”。据传,现在梅村的“荆村”、“蛮巷”(万巷),便是泰伯最早兴建起来的。当初兵事较多,他又在梅里筑了“泰伯城”,用以自卫。其城周长3里200步,外廓30多里,高3丈。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当弟季历为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后(B.C.1193年),泰伯再次让位于侄昌(周文王),时已年迈,不久病故。无锡人民为永远怀念这位开国国君,厚葬于鸿山(皇山)。泰伯生于约殷朝商王祖甲5年(约B.C.1253年左右),病故于殷朝第30代国君帝乙4年(约B.C.1187年左右),享年66岁,无子,死后传位于大弟仲雍。从此,这位伟人就长眠在无锡梅里(今梅村)鸿山之麓,泰伯墓作为千年古迹供后人瞻仰。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当了吴王,改号阖闾,为泰伯后第21世孙。此人深谋远虑,任贤使能,很有才干。他任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伯(喜否)为大夫,孙武为大将,共谋国事。他攻打楚国,五战五捷,使国力雄厚。他嫌梅里这地方太小,对伍子胥说:“我国僻远,顾在东南这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伍子胥回答:“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求也!”于是,即位第二位便命伍子胥去筑城。伍子胥物色土地后,造了大小两座城,大城便是今天的苏州城,周长68里60步。小城是在无锡和武进交界外的阖闾城,周长12里,有陆路3个城门,水路2个城门,背靠仆射山、胥山和直湖港,作为屏障;南临太湖,西守越国,北拒楚兵,北拒楚兵,地势十分险要。现在,阖闾城尚有遗址存在。后来,阖闾攻下楚国的两个重要城镇,又兴师伐越夺得越国的隽李(在浙江沼兴),战功赫赫。他好大喜功,最终受重伤死于隽李附近。

    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为了报父亲之仇,在夫椒(太湖中的马迹马,也有说西洞庭山)大战,打败了越军。越国求和,越王勾践有志于复国,他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大计,并献上美女西施给夫差,使夫差迷恋酒色。越王勾践终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478年,大举进兵,围困苏州城,连连获胜。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夫差已无法抵抗,弃城而逃,当了俘虏,最后自刎而死。越国并吞了吴国。

    从泰伯创业到夫差亡国,共传位25代,计624年。吴国在历史上消灭了。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国又来灭掉了越国。

    到汉代永二年(154),天郡太守糜豹奉诏监修泰伯墓(现鸿声镇山南麓),并在泰伯的旧宅造泰伯庙,还立了一块石碑,刻有《泰伯墓碑记》,叙述建造墓和庙的经过。现在,庙存梅村镇,曾经历代修造。庙、墓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子孙代代繁衍,3200年来已遍及祖国各地及五大州,可谓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