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鑫汇悦台户型:中国独立学院的黑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56:55
                                                                     中国独立学院的黑幕 数以百计的独立学院显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特殊产物,它让成千上万的青春少年实现了步入高校的梦想,同时也造就了无数个大发教育横财的百万富翁。公共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如何监管,无疑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席卷东南亚,从风暴中挺过来的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在可供选择的消费热点中,汽车、住房、旅游在短期内都难有作为,重担落到了教育头上。1998年,时任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家的汤敏,提出了扩大大学教育的建议。他的理论是,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一年一个学生消费1万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独立学院“大跃进”

这就是后来饱受时人诟病的“教育产业化”的最初构想。其后的每一年里,中国高校招生总人数都像野草一样疯长。按每年本科40%的招生率计算,到2020年,全国本科生总量将净增680万,相当于再增加680所万人本科大学。办校所需的巨大基础性投入,显然不是国家每年不足4%的教育经费可以支持的,引进民间资本成了必然的选择,而如果允许教育盈利,利润也可想而知。

就在法律对教育盈利含糊其词的当口,公办大学或与民间资本结合,或与地方政府合作,于世纪之交掀起了一场“名校办民校”的“圈地运动”。以江苏为例,1998年江苏省有38所高校举办了43个民办二级学院,吸纳社会资本10亿元,占地6000亩,校舍11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1.77亿元。

这似乎说明,谁也无法抵挡资本逐利的本性,而在其背后,教育产业化正登堂入室。2002年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或个人出资兴办学校,并且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虽然未明确提及“教育产业化”几个字,其涵义昭然若揭。包括民办二级学院在内的民办教育,终于拿到了“通行证”。

不久后的2003年4月23日,为了解决民办二级学院体制含糊不清、产权归属可左可右、法人身份难以明确、挤占国有资源等问题,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民办二级学院独立,成为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二级学院。

虽然由于“先天不足”, 独立学院打着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的幌子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出现以来,呈现大跃进式的汹涌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249多所,在校生68万人,每年的招生都创造出了数千个甚至更多的千万、亿万富翁。但由于监管缺位,腐败事件频频曝光,引起多方指责!沦为教改“怪胎”的独立学院还是“呱呱落地”了。至2006年5月26日,国家教育部核准认定的独立院校已达313家。

独立学院的招生黑幕

据新华网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指出,独立学院有公办大学之名,少公办大学之实;有民办大学的筹资渠道,缺民办大学的监管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学院就像一个“怪胎”。

某独立学院院长孙松发更是一语惊人:“每年招生都要培养不少百万富翁!像湖北的独立学院今年招生规模近10万人,保守估计至少有10多亿元被少数人中饱私囊。”

一位学生家长这样痛斥:在票子的诱惑下,那些不负责任的公办大学不仅在出卖自己的品牌,而且在出卖自己的良知。

短短两三年间,挂着公办大学牌子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每年的招生季节也就成了这种新办学模式的“多事之秋”。2006年7月至9月,独立学院形形色色的违规招生事件就曾频频被曝光。而往年同期,各类独立学院在招生中也发生过多起违规行为,独立学院暴露出的问题已引起多方指责。人们在问:被称为“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新路”的独立学院究竟怎么了?

2006年9月6日,数名河南省焦作市的考生家长一起匆匆赶到武汉,在每人将3.5万元的现金交给一中介机构后,仅过一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便分发到了家长手中。

一位姓王的先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却忐忑不安:他的女儿今年毕竟只考了324分(文科),连专科分数线的边都没碰着啊!将信将疑中,他向教育部门咨询,得到的答复是“降分收费录取将不被承认入学资格”。惊愕之余,王先生的举报揭开了又一起独立学院的招生黑幕。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有的独立学院甚至不招上了线的学生,留着指标招没有上线却愿意交更多钱的学生,家长们还把骗子当作恩人感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院长孙松发说。

教育部最新公布核准的独立学院有313所,它们承担着3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其中湖北29所,数量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按规定,独立学院对每位入学新生一年学费最多只能收1.5万元。但有了中介参与,一般每人每年要收3.5万至4万元。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负责人的解释是:“对低分学生高收费,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可以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年秋季开学后,记者曾暗访了几所独立学院。正是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新建校区内,几位千里迢迢送子读书的家长拿着铁锤,“叮当叮当”地敲打着宿舍内的立柜,因为劣质的柜门根本无法锁上。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除了高额学费外,孩子入学后还交了1200元(一年)的住宿费,这么热的天气,水龙头居然滴水不出,叫人怎么生活?”据了解,类似“半拉子工程”在其他独立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家长们担忧的是,独立学院硬件设施如此糟糕,教学质量能有保障吗?

业内人士分析,独立学院违规招生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是投资方在利用公办大学品牌扩大生源过程中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在这条“利益链”上,不排除个别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员也捞足了好处。

“牌子”教授令人堪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独立学院负责人透露,表面上看,我们学院50%的教学任务由“牌子”大学的教师承担,学院各系的主任也都由“牌子”大学的教授兼任,但是“牌子”大学的授课教师不到课堂的事经常发生,我们的课表也因此需要不断地调整。

据了解,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除企业投资和学费收入外,多数靠银行借贷。据透露,有些独立学院要向出“牌子”的母校“进贡”总收入的40%。由于投资教育的回报期长,在举债兴建了“千亩校园”后,投资方当然希望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获取更多学费收入,以便尽快还贷后能够盈利。于是,违规招生成了筹集资本的手段。那些和独立学院捆在一条“利益链”上的公办大学,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独立学院的坑害的是学生和家长,很多学生交了数十万读了四年或三年书,但最后还没有正规合法的学历,而受益的却是那些独立学院的创办人和批准其设立的相关部门和政府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