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热水器质量排行:华严的圆融无碍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04:02

华严的圆融无碍哲学
    
  《华严经》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第一会“世主妙严品”,即把宗教的根本教义——毗庐遮那佛请出来,在梵文里面,毗庐遮那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在最后一品第三十九品——“入法界品”,提出善财童子,他通过五十三种的生命体验之后,才达到无上菩提的境界。
    
  入法界的善财童子,一共经历五十三种善知识的磨练,最后遇到佛母摩耶夫人,才渐渐圆满。等到种人生的艰难困苦都阅历了之后,他再回到文殊菩萨面前,接受文殊的印证。不过,文殊还是觉得不放心,虽然善财童子已阅历了许多境界,但是还不够,应该再去找普贤菩萨印证,最后普贤也认可了。于是,他再回到文殊那里去,文殊便在一弹指间现出了一个庄严的楼阁来,这个楼阁便是弥勒楼阁。在弥勒楼阁宝殿中,善财童子看到了帝王的宝珠,这个宝珠无比光明莹洁,整个弥勒楼阁都含摄在这颗宝珠上面,连弥勒菩萨也映在里面,善财童也映在里面。同时在弥勒楼阁的宫殿四面,都是帝王宝珠,从第一颗宝珠所产生的影像反射到第二颗,第二颗反射到第三颗,第三颗反射到第四颗……交光相网,现出了无比庄严的境界,一个弥勒变成无量的弥勒,一个善财童子变成无量的善财童子。一切器世界、有情世界,一一转化成正觉世间,成就庄严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文殊菩萨一定要善财童子去接受普贤菩萨的印证呢?在《华严经》第八会里面有一品叫“离世间品”,世间就是现实世界,包括俗界和色界。在俗界里面会产生许多愿望、许多感情、许多痛苦,有时会把人逼成疯狂。普贤菩萨拿他的大创造力去脱离现实世界,把人的生命一层层往上提升,通过十地品,从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一直到法云地,把精神提高到接近圆满的阶段。
    
  但是要达到圆满的高贵生命,谈何容易?所以在“离世间品”里面,就由普慧菩萨一口气提出200个问题,把如何提升精神以及提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严重问题,一一提问,这就是“普慧云兴两百问”。普贤菩萨针对这200个问题,一口气回答2000个答案,也就是2000个生活方式和高贵行动。这就是“普贤瓶泻两千酬”。通过这2000个高贵行动,把人生差别世界提升到圆满菩提的境界,把一切人格都提升到精神世界的最高成就。
    
  通过善财童子的信解行证,人生才有圆满的归宿。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升到菩提的光明境界,而其他人仍处在黑暗中、罪恶中、痛苦中、烦恼中,这世界仍然不圆满,所以在回向菩提之后,一定要回向人间。一个获得最高智慧的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他一定要赤裸裸的面对现实世界,以拯救世界的雄心和毅力,去拯救黑暗中的人类,如此才能把秽土变成净土,共同圆满菩提。
    
  华严思想是融合中国儒、释、道思想的伟大思想。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先跟道家融合,到了宋明又跟理学思想进一步融合,形成中国文化之新主流。就儒家而论,要做一个人,一定要先把普通人变成士,士再变成贤,贤再变成圣,到达圣贤就是大人,这个大人是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楚辞•问天》中,是问天如何变成人,或者人如何变成天?如何把天的创造力,把握在人的手里?就向李白所说:“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墨子实行“天志”,也是因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创造力的本身来自人本身,天人是可以合一的,因此佛传入中国,转变成各种大乘教,逐渐从渐教变成顿教,从顿教变成终教,从终变成圆教,圆教能把小乘吸收进来,甚至大乘各派也都吸收进来。例如《法华经》、《涅磐经》都是圆教,只有《华严经》称为别教,别教就是特别的宗教,小乘佛教无法达到根本信仰之境界,缘觉也无法达到,甚至菩萨,如果不是大菩萨,而只是普通的菩萨,或者假名菩萨,都无法进入华严的境界。只有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才能承受这种信仰,才能承受其最高的哲学智慧,才能直接进入一真法界。

  如何进入一真法界?就要先了解华严的圆融无碍观。在西方的哲学中,很多关系,如果次第相生,是不可逆转的,没办法互为因缘,所以它是有碍的。在华严的圆融无碍哲学中,实体的存在本身可以转位渗透到A里面,也可以转位渗透到B里面,而A与B又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共同渗透,更可以共同渗透到C里面。此种互相摄入的关系,说明了宇宙是一个互动的系统,一切的关系都不是单向,而是可以互相因缘、互为平等、互为条件、互为相应的。因此也可以说,这些关系互相依持,互相涉联,表现出他们的互相平等性、互相依存性、互相作用性、互相无碍性,最后才得出圆融无碍性。不管彼此的作用如何宽广、如何无限,彼此都是互为平等、互为因缘,而且不能互为障碍,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再从事事无碍的周偏含容观中,进一步得出一乘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究竟妙境。
    
  华严经之“大方广”,是什么含义?这“大方广”三个字,是佛陀证得真如的心境,具有“体相用三大”。在七地菩萨前,缘理的根本智现前,而缘事的后得智不现前,只能称为方广;到了八地菩萨,能让根本智和后得智同时现前,理事双照,才能称为大方广。基本上,大乘法都是体大,相大,用大。体相互相依存而彰显相大,称性所起之功用可悟入绝对境界,而彰显用大,而真如心本身就是体大,因为心能含摄一切世法,出世法,一心具有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分别统摄出世法和世间法。
    
  由“体相用三大”可以揭开宇宙的秘密。真如的根本性,显现在人类的领域中便为人性,显现在万物便成为物性。真如门以绝对理性,生灭门以相对事物,彼此互为表里,两者相互圆融无碍,形成帝网交辉而无尽。

  法藏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一书中,将华严十玄缘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他将十玄门的圆融无碍说得很透彻。
    
  第一, 诸缘各异。不管本体的系统、现象的系统、作用的系统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才能产生差别的世界。换句话说,诸缘相望,但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
    
  第二, 互遍相资。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此一即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即资应不遍,不成缘起。换句话说,一生二,二生三,但二是二个一,三是三个一,共同具有一,如果失去一的成分,数字就无法推演,数学关系就无法建立起来。
    
  第三, 俱存无碍。一切万有的存在,都是和谐的系统,假使有矛盾,有冲突,都可以消解掉,变成和谐的系统。不管是举体全住的唯一或举体遍应的多一,或俱存,或双泯,或总和,或全离,如此在千差万别中才能形成和谐的系统,以上三个根本法门,在混沌理论中可互为印证。诸缘各异就是自我模仿性,互遍相资就是惊讶化原理,俱存无碍就是可变性原理。
    
  有了以上三大原理,十玄门可以次第展开。一是同时具足相应门:无穷的千差万别世界可以统摄起来,形成互摄互融,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妙境。二是因陀罗网境界门:就像弥勒楼阁的帝网之珠一样,一颗宝珠可以映象无穷的差别世界,构成重重无尽的事象,一多不异。三是秘密显稳俱成门:感性的显与理性的陷,可以互相含摄,感性之事可以转换为知性之理,而知性也可以含摄感性,如此才能理事无碍。四是微细相容安立门:一毛孔中见无量佛刹,就像波浪理论,小波浪和超级大波浪的形态可以完全一样。五是十世隔法异成门:把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的九世差别时间,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印象,先把时间的差别化解掉,再把时间浓缩为一点。六是诸藏纯杂具德门:一行具足万行,真正的智慧必须六度同时具修才算圆满。因此真正的智慧要同时显现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上面,才能纯杂具得。七是一多相容不同门:一即多,多即一,一中容多,多中摄一,一多彼此互相摄入,但仍然不失一多之本位,故能一多并存而不悖。八是诸法相即自在门:诸法之间具有无穷的关系,各种关系可以含摄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大系统,但每个关系又不一样。九是唯心回转善成门:在天台宗中,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其枢纽在一心。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狱,心能造三千大千世界,就看心如何回转了,其实十玄门的枢纽就是心。十是托事显法生解门:说明一切事互为缘起,便能彰显一切事法,就是所谓的“一华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逻辑实证论来看,一切的理,都要在感性世界的一切事中找到印证。
    
  十玄门可以说是华严宗里面最高超的哲学智慧,它分成十个门径去发展,能把一切事、一切理都概括进去,形成一个无穷理网、无穷事相的无碍世界。最后谈到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任何一法,都同时具有六相。如此才能做到一法可了一切法,一行具足一切行。
    
  华严的圆融无碍哲学在虚拟经济特别是在股市中特别管用,只要能深入其义,就能对千差万别的同时变化,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也才能在变化中获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