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联众电器有限公司:[认识儋州]-儋州十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0:39:20
 儋 州 十 解          谢有造


  
  一、从儋耳到儋州

  儋州早期的土著居民是四千年以前至六千年间从内地东南及西部沿海百越地区渡海过来的“骆越之人”。据《太平御览》、《异域志》、《博物志》、《淮南子》等古籍记载,当时儋州土著缝制的衣服,“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有点象单被,著时从头而贯之。以此特点,时人把儋州称“贯胸国”,因内地当时(春秋时期)称为“国”的区域有一百多个,这是儋州的第一个古名称。

  从贯胸国演变为离耳国,是和当时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儋州的地理特点有关。当时儋州区域辽阔,南到昌江东方,西北到临高及澄迈部分,海岸线长达六百多公里。秦统一中国前,主要用贝壳当货币作交换流通,成百万年留积的贝壳堆积如山,吸引了秦前大批汉人迁儋,尤其从福建沿海来的为多。故《儋州志》有注:“旧州在德义岭西,土客杂处,黎人汉化,符姓为始,亦符姓为多,而符姓之后又有改称黎姓者”。秦统一货币后,贝不再起交换物品之作用,儋州土著只好用作装饰品,尤作耳坠、耳环为多。双耳戴的贝壳垂及双肩,远远望去,似乎耳长及肩,而当时贯胸服装已有改进,又以此特色,改称“离耳国”。故《山海经》云:“南荒之外,有离耳国,其人耳长及肩,每逆风走,则将耳反搭”。后来郭璞考证后为“离耳国”作注“馊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于是,离耳国成了儋州的第二个名称。

  到了汉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平南越之乱,追南越丞相吕嘉及太子赵建德“亡入海”,渡海到离耳国,见是块宝地,人烟密集,奏请皇帝立郡管理。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10月,楼船将军杨仆奉旨在今三都的南滩浦建郡。

  杨仆系宜阳人,以千夫为吏,迁至主爵都尉,列为九卿,文武全才,伐南越时拜为楼船将军。立郡定名,“贯胸国”已过时,“离耳国”也不伦不类,有耻视边疆民族之贬意,他从古汉语里寻找到“儋”字,既形象,又充满了希望与美好的祝愿,而取名“儋耳郡”。因古汉语“儋”(读dān )字有二解:一是同“担”,肩担,《国语齐语》早就有“负任儋何”之说;二是通捼,耳下垂貌。二解吻合当时儋人装饰形象,一解是当时在多珍珠的琼山立“珠崖任儋耳”顺理成章,“儋”字属“人”字旁,大州(即海南)的珍珠任人担、捼,多美的名称。《山海经北大荒北经》云:“有儋耳之国”。《读史方舆纪要》云:“儋州,古百越地”。

  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撤郡设州,唐高祖李渊沿用“儋”字设儋州,毕竟当时人才济济,经典熟悉,无何异议。传到李隆基时,地方出现反乱,奸臣提出“以猖鬼化之”,故把儋州改为“昌化郡”,这是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间的事。后因大臣反对,唐肃宗李享接位后复改儋州。北宋时,宋神宗赵顼又于宋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将儋州改回昌化军。这个称呼当时多数人不予承认,宋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苏东坡贬儋时,除官样文章谢表之类用“昌化”之名外,所有诗文多用“儋”字,照称“儋耳”。到了南宋端平二年即公元1235年,太守孙舟以“昌为猖鬼败亡,不吉利。”的理由上奏请改,又改为“南宁军”,元代沿之。到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朝廷一批文人学士力争,才复称儋州。民国成立即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儋”字无人敢改,称儋县。1958年儋县和那大县合并,有些不懂历史的领导人动议改变,遭到全县人民的反对,广东省政府不同意,中央人民政府照批用“儋县”。1993年3月撤县设市,顺理成章,照称儋州市。

  纵视海南历史,琼崖、琼州、崖州、万州、振州、南建州或覃都、玳瑁、苟中、紫贝、临振、朱卢等州县古名全已消失,只留儋州延续几千年。可见,古汉语对“儋”字解释是有意义的解释。现代汉语、汉语字典的“儋”字注释:“地名,海南岛儋县。”是不负责任的,起码是偷工减料,容易误导领导人的决策。
  在海南这样边远落后的地区,一个地名能够沿用几千年,是很不简单的。
 二、越挪越大的那大 
  了解儋州的历史,必然碰到市府驻地那大这个怪名,字义解不通,也只好查考历史。

  那大建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立营却近千年。目前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县市驻地,常住人口20多万,占全市人口四分之一,面积238.7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乃海南省数一数二的强镇,海南西部重镇。
  公元前111年,汉武大帝立儋耳郡时,治设南滩浦即今三都镇旧州坡,城基古井古庙仍存。梁大同中即公元546年,冼太夫人把郡治迁往高坡即今中和镇。那时的那大,仍是深山野林,距州府约50公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当地土著相继迁入深山开发,那大成了人们进入五指山腹地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南丰叫南通。据《儋州志》记载,宋代时铜鼓卫人李希贤任儋州同知,这位州官洁己爱民,为方便来往客商土著,特申移督移司立那约营,那时的那约,成了行营驿站,这就是那大的前身。
  随着那约营的建立,当时儋州地区不少讲临高话的土著迁居那约,经商为贾。到了明代嘉道年间,从嘉应即梅州因乱逃亡来儋州的客家先民,有一部分择地那约对面居住,取名南大村。当时的那约、南大都以经商为主,接送过往客商,生意竞争,矛盾冲突不免发生,甚至出现斗殴。到了清代浙江海盐进士王师旦任儋州知州时,这种矛盾已相当激化。王师旦乃雍正二年即1723年到任,乾隆四年即1738年离任。王精通地理风水,地方凡有涉风水地盘诉讼,必躬身亲临。到任不久,那约、南大相争械斗,他亲临调解,登上马鞍岭即今电视塔所在岭,令人在东南的高岭插上红旗,故此岭称为旗岭,再令人在岭下的牙拉河用大锤敲击河边大石砰,沿河头尾十里令人伏地耳听,据说听到隆隆鼓声,他以此方法说服两村头人,说此处为皇家操演场,旗动鼓鸣,千军万马,越挪越大。劝化两村,合建一处,并取“那约”的“那”字和“南大”的“大”字为名,即那大,又含有“越挪越大”之意,那大必然兴旺发达,这就是那大的来由。
  清时的那大,已建有海北街、横街、中心街、丁字街、梅县街。按照中国的道教习俗,还建了水尾庙、三圣宫庙、北帝庙和文昌庙。清光绪28年即公元1902年,秘鲁华侨曾金城从马来西亚运来胶苗在那大附近种下了海南第一批橡胶;光绪30年即1904年,马来西亚侨领胡子春同区佐卿经清政府批准,在儋州成立“侨兴有限公司”,一面开采大宝锡矿,一面组织种植橡胶,公司在今农垦路幼儿园一带建了办公楼,这栋楼成了那大第一楼,后来胡子春被清政府聘任为工部侍郎,所以此楼亦称作“侍郎楼”、“侨兴有限公司”可视作海南最早的国有企业。清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雷琼道方长华奉旨开黎,行辕就设在那大,并设电报局。同年,丹麦冶基善牧师首次来那大传教,后来美国牧师林保罗、王约翰、李惠霖、石鼎业接任,到王约翰、赖马左之子王道琼接立牧师后,那大热心教友邓维庆、叶妚英将自家园地奉献给教会建大礼拜堂,由林保罗设计的礼拜堂于1909年动工,1914年竣工,并相继建起一批牧师楼,与第一楼“侍郎楼”构成了那大第一批楼群。
  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县城中和被焚毁,逃生者除部分迁王五、长坡外,部分迁那大,从此改变了那大的居民结构,从中和传来的军话成了那大的主要方言,虽发音稍有差别,但基准音一致,所以后人也称那大话。
  县城毁后,县治曾移新州镇的盐场村与东方村之间半年,那里至今仍称衙地,即衙门驻地,后来搬往白马井。民国十二年,在今新州镇建成新县衙后,县城正式搬往新州。此间,广东省政府有动议在那大建松涛县,筹办处牌也已挂起,但不久就停止。至195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那大县并入儋县,县治从新州移往那大,这次一挪,那大规模很快就扩大了。
  早在1911年就把那大划分为毓秀、里仁、迎春、仁杰、敦安、育才六个坊;到1945年划为六保时,又分为一二三街、四五六街、七八九街共九条街;并县初,“一二三街”改为和平街,“四五六街”改为胜利街,“七八九街”改为解放街。不久,和平街易名东风街,又开辟了人民路,增加了儋州街、建设路,那大真的象一座城市的样子。
  1957年7月8日动工的松涛水库于1959年2月完成截流工程时,开通大渠道渔贯那大,象一条银龙穿越那大,城市需要水,为那大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93年3月18日儋州撤县设市,上午九时挂牌时,打了一个响春雷,惊醒了儋州大地。新市政大楼、泰山大厦、邮电大厦等一批岛西最高楼拔地而起,开通了中兴大街以及东坡路、文化路、大同路、农垦路、园地路,扩建了群英区、军屯区以及新市民、新世纪、新辉煌、静园等一批小区,那大成了远近闻名的灯城花城,因那大的带动,儋州成了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全国文明示范市,1998年被国家民政部定为“全国新兴城市”在北京参展,那大真的越挪越大了。
  二OO三年,那大镇府新办公大楼兴建,二OO四年初竣工,建成了海南省镇一级最好的办公大楼和广场,那大镇府终于从狭窄的基督教牧师楼地盘走向了新时代。有位领导说,此楼建成,承接天地之灵气,托起岛西新明天,这话一点不错。这几年来,那大以工业富镇,农业稳镇,乡企立镇,商贸活镇,旅游旺镇,房产兴镇的发展思路,把那大建成经济发展的大强镇,城市化的先行镇,招商引资的重点镇,岛西商贸物流的中心镇,精神文明的示范镇,带动全市发展的服务镇,简称六大强镇,为儋州市早日跨入中等城市行列,成为海南西部经济文化中心作出贡献。
  那大挪大,越挪越大,那大挪越大,儋州越强大。

关于“那大”的由来。
  石屋的帖子又有另一种说法:
  《儋县概况》(钟平编著,1989年北京海洋出版社)一书中说:“那大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设那大营。原有两个村庄:一个叫那恁村(讲临高话),一个叫大同村(一说南大村,讲客家话),后来两村各取一个字合为那大。\“先有客家大同村,后才建那大营,由此可知,客家渡琼群居在那大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转载)
终于明白了那大名字的来由:
  
  到任不久,那约、南大相争械斗,他亲临调解,登上马鞍岭即今电视塔所在岭,令人在东南的高岭插上红旗,故此岭称为旗岭,再令人在岭下的牙拉河用大锤敲击河边大石砰,沿河头尾十里令人伏地耳听,据说听到隆隆鼓声,他以此方法说服两村头人,说此处为皇家操演场,旗动鼓鸣,千军万马,越挪越大。劝化两村,合建一处,并取“那约”的“那”字和“南大”的“大”字为名,即那大,又含有“越挪越大”之意,那大必然兴旺发达,这就是那大的来由。 
三、儋州升格势在必行 
  儋州升格建地级市,提法并不准确。因为儋州自西汉建郡开始,后来改州或军,编制都相当于今天的地级或略高于地级,当时管辖的范围直至东方、昌江、白沙、临高,民国成立即1912年改为儋县才降到县级编制。准确提法是“儋州复兴建中等城市”。

  儋州建地级市,1993年撤县设市时专家早已提出。1994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委托世博国际经济研究园区,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儋州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的《儋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94—2005)》,提出儋州必须在2005年前建成地级市,否则将阻碍儋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影响海南经济的快速发展。1995年,于迅同志在市党代会、人代会上正式提出了“迈向中等城市”的口号。1996年8月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后,儋州升格建中等城市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朱选成同志亲自主持会议研究申报问题,“儋州迈向中等城市”的大幅广告标语在中兴大街跨街打出,按照地级市硬件指标加强了各项工作。1998年还派出了吴业强副市长、谢有造秘书长和民政局领导到南宁市参加民政部举办的建立地级市研讨会。儋州就报建地级市理由条件在会上作了全面介绍,并特邀国家民政部有关领导亲临儋州考察指导这方面的工作。1999年,民政部戴司长亲临考察,认为儋州区位优势特别,硬件指标基本具备,并向省政府分管领导建议申报,争取在2000年实现。12月份,市委市政府领导调整,新的领导认为儋州提建地级市弊多利少,并于2000年3月份召开的党代会、人代会上取消了这个提法,标语也被拆换,热火朝天的儋州变得冷冷清清,一批批外来投资者带着遗憾离开了儋州。儋州的干部和群众被拖进了“大种香蕉发大财”的神话泥坑里。当年,国务院批了五个县区级市为地级市,据说还剩下2个指标,我市某领导到北戴河学习,民政部一位司长见到他还问了此事,连说可惜,可惜。
  儋州停止不提升地级市期间,东方市冲了上去。借凭工业优势,在《海南日报》理论版和《今日海南》杂志发表两篇有份量的文章,认为海南西部应先在东方市建地级市,把儋州市和洋浦作为其卫星城市加以培育。不久,省委省政府在琼海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儋州、琼海为中等城市,后来又提出了“两翼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迫使儋州赶紧在会议与文件里搬出迈向中等城市的口号。可惜,已错过了一次大好时机,是认识?是居心?是私心?有待历史评说。
  2002年11月上旬,从纯粹的理论工作者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者型领导赵中社调儋州任书记,不久又兼洋浦管理局副局长,儋州建中等城市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来,但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发下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不提这个问题。始终坚持儋州应提建成地级市的邱宏民市长署名修改,强烈要求应加上把儋州作为中等城市培育;刚到任的赵书记上省找有关领导力争,定稿时才确定把儋州和琼海当作中等城市加以培育。
  为什么儋州几届领导,省委省政府,国家民政部多次强调儋州应建地级市,首先取决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也是新世纪建立地级市的先决条件。其体现七方面:一是三横两纵的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交通网形成海南西部的中心;二是洋浦和白马井两港口的开通为海南提供了更多的大陆市场和国际市场;三是数家世界级大工业已落户洋浦开发区就在市境内;四是科技力量雄厚的热农院校和国家科技园已与那大连为一体;五是支撑中国橡胶产业十分之一的十大国营农场在儋州;六是儋州地处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核心部位;七是依山傍水面川濒海的区域地形灵秀无比。
  其二、国家规定申报地级市的条件已经具备。儋州有90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已有34万人,市府驻地那大城区非农业户口从事非农业产业人口有25万人,均已超过规定指标。按地域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已有70多亿元,财政收入有5亿多元,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第一产业。城市的配套设施和功能也日臻完善。
  其三,儋州建地级市已是解决建制,协调工作不顺和加速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作为县级市的管理职能越来越难以适应层次越益升高的经济发展事务的要求,现行的建制已经开始束缚经济的发展。市境有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洋浦管理局3个厅级单位,还有十大国营农场、松涛管理局、海南水产渔业总公司、木排热作场、儋州林场等21个处级单位。儋州级别偏低,造成行政管理能力脆弱,工作关系难以理顺,必然影响到儋州乃至海南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理由可以看出,儋州建地级市乃大势所趋,迫在眉睫。然而,去年以来有中央冻结建地级市的说法,而且不准建市带县体制。所以,到处议论,建地级市无望了。
  事物总是变化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洋浦模式已行不通。省委省政府重新决策,洋浦重组,洋浦收回国有,为儋州建地级市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中石化、香港长实、印尼金光等参股的洋浦开发新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洋浦这个全国唯一的外商独资开发区将不再存在。
  海南控股,需要占股40%,钱从那里来,扩大洋浦地盘到69.04平方公里,后来增加的38平方公里已不再是“1:2:3000元”地价,而是按中央规定的基准地价。儋州的三都全部,峨蔓和木棠部分将划进开发区,洋浦和儋州资源组合势在必行。而管理局管辖下的洋浦,800万吨的炼油项目,160万吨的纸浆厂以及病毒小麦加工厂等,都是世界出了名的污染工业,其生活区将大部分选择儋州的那大、白马井和东成。然而,这些大企业需要保留海关、植物检、动物检、海事法庭等机关,因此,洋浦还儋州,洋浦儋州组合成了最好的选择,也是成功的选择。
  完全有理由预计,金鸡报晓的2005年七月份前,儋州建中等城市的目标完全实现。近来,省委省政府的会议,市委市政府的会议把“儋州建中等城市”的口号喊得很响很响,并非唱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 
四、相通古汉语的儋州话

  与海南省各市县的最大区别,儋州地区流行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黎话、苗话、白话、海南话、普通话九种语言。比较准确的权威统计,讲儋州话,亦称市话有70万人,占总人口80%;讲军话,亦称古代官话有5.4万人,占总人口5.7%;讲客家话有3.8万人,占总人口4.2%;讲临高话有2.7万人,占总人口的3%;讲黎话有4.5万人,占总人口5.1%;讲苗话有0.19万人,占总人口0.2%;其余讲白话、海南话、普通话,这是目前儋州90万人(含洋浦)的语言结构。至于民族构成,汉族为主,占93.4%,约84.2万人;少数民族占6.6%,约5.8万人。少数民族,除黎族、苗族外,还有壮、瑶、京、满、土家、布依、侗、回、白、仫佬、彝、蒙古、水、藏、哈尼、土、毛南、傣、纳西、朝鲜、畲、布朗、仡佬共25个少数民族。

  儋州话,乃唐代改儋州时形成,目前的研究,认为中国流行的地方汉语方言当中,儋州话最接近古汉语,可以说与古汉语相通。这个观点是台湾著名教授丁邦新通过儋州光村旅台人员王先生的发音研究结果,于1979年参加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讨论会时提出来。华南师范大学梁猷刚教授在《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一文中指出:“粤语系统的儋州话,是本岛汉语方言中仅次于琼文话的一种方言”。

  关于儋州话的形成,修编于明代的《儋州志》这样记载:“儋州人来自旧高州、梧州两府,儋州话保留着粤语的一些特点,但也渗透海南各地方言的一些共同特点”。

  查考历史,儋州的土著居民为黎族,汉族早期移民为符、黎二姓;五季之末,羊、杜、曹、陈、张、王、许、谢、黄、吴、赵、唐十二姓相继迁儋,或以仕隐,或以戍谪,或以逃难。五季之末,为梁唐晋汉周期间。早期移民,土著讲俚话,十四姓汉人,从谱谍所载,多从福建莆田、晋江、泉州等地迁儋,按说应讲闽南话,被地方统一接受的语言尚未形成。到梁大同中,冼太夫人平定儋州,梁陈隋三代,儋州地区的大小官吏,均由冼太夫人的夫君冯宝从高州、梧州两府调来,他们带来的粤语体系,经过和本地流行语言的结合,到唐代时形成了儋州话。

  由于这种语言由为官为吏传开,非常讲究字音和声调,最大的特点是保留古代入声调,如十、叶、急、湿、协、别、烈、结、节、地、北、册、凿、责、驳等字,字音口语均读入声。入声的三组塞音韵:双唇塞音(如甲、答、合、入、习),舌尖塞音(如:杀、达、八、缺、血),喉塞音(如:黑、落、刻、药)较为整齐地与—m—n—ng三组鼻言韵相对应。最近,我利用《新编古汉语字典》查找儋州山歌中部分无法用现代汉语文字表达的方言,就找出了三百多字。

  儋州话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字音和口语读法不同,字音就是儋州人经常说的字眼。如:山—口语讲dan,字音读san;静—口语讲sing,字音是tig,传统的字音,就带有古音色彩,可以准确审辩字的平仄,对习作格律诗词或楹联较为容易,儋州老幼皆识吟诗唱对,得益这种字音。儋州话还经常出现一字读多音,按不同对象进行语言替换,如“四”字,按次序读“1、2、3、4”里的“4”时,读diang(生),也可以读Dei(死),而读“四五六”、“七七四十九”之类排列的“四”字,只准读作“死”,但在五湖四海、四通八达、四平八稳的语中的“四”,又只能读di(式);而一句语中出现两个“四”字,如四六二十四,第一个四读式,第二个四读生;对人的辈份称呼如四女、四侬、四哥、四叔,只有读chuong(长);对单个数字称呼,如四日、四人,又改读二双日、二双人;但碰四十之类双数词,只能读生拾,不可读二双拾。古代汉语,本义是一词多形,而字音古今演变;音同音近,互相假借;转义繁复,一词多义多音,形音义连为一体。儋州话与此理论一个样。

  关于儋州话,我的看法,因与古汉语相通,深奥复杂,与现代汉语距离较远,对青少年儿童学习汉语拼音和习作相当不利,不应提倡,而应大力提倡讲普通话。但为了保护地方方言,保持儋州作为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特色文化,初中毕业后,即汉语拼音、英语音标和汉语基础知识较为稳定后,可以学习儋州话。

  在中和、王五、长坡及那大老市区流行的军话,属汉语北方官语系统。《儋州志》认定其与南省官话正音相同,乃五代前士大夫以军戍儋,遂相传习,故名“军话”。日本汉语方言家桥本也“设想这是一种官话方言”。有的网友提出军话读音象南宁话,是否当时戊儋军人多从南宁一带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军话决不是四川话,发音差距很远。北宋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沟通,因他多年在朝为官,通晓北方与南方的官话音是可以理解的。客家话是从潮州(老客)和恩平、开平(新客)传来的。临高话亦称翁贝语,丁邦新教授认为与“侗台语有亲属关系”。白话为粤方言,高州地区居民避乱到儋而传。黎话是黎民族语言,苗话是苗民族语言,讲黎话、苗话的民族同胞,基本都会讲海南话。

  五、儋州调声的作用不可小看

  儋州调声,实为“嬥声”,解放前民间流传的山歌手抄本,都是用这个词。嬥字,按现代汉读音为diao,与“调”字第一音相同。调字还有第二音读tiao,调字不管哪种读音的解释,都与调声的含义竟无相关。然而,解放前出版的《辞源》对嬥字作这样的解释:嬥—(弟了切音窕韵去声)娆也。“嬥歌”跳歌也。(左诗赋)何晏曰“巴人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我们的先民因而把“调声”定为“嬥声”。然而,由于嬥字较生僻,一般字典不载这个字,笔划多难写,于是用依声、厄声、艾声、夷声、爱声、耳声的写法都有出现。解放后人们熟悉汉语拼音后,长期研究儋州话的吴英俊同志建议用E声,但都无法统一。六十年代初,广东著名音乐家关慧棠女士到儋州采风,她按群众的口音,结合音乐曲调的特点,在座谈会上提出用“调声”,一锤定音,群众接受社会公认。新世纪初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中秋节为儋州调声艺术节时,决定用“调声”。

  调声产生于什么朝代,历来的说法并不很一致。《儋州志》载,北宋苏东坡谪儋时,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他的诗文也用“野老已歌丰岁语”,“书声琅琅,弦歌四起”,“黎歌蛮舞视公归”。描述了当时儋州的民间音乐活动。《儋州志》也这样记述当时的民俗:“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儋州山歌多为独唱、二人对唱,不需动作配合。而调声必须群唱,多为晚上唱,所以说苏东坡见到的夷歌及民俗的欢歌,应是调声无疑。这充分说明北宋以前就有了调声,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专家们的肯定。调声的曲调都是欢乐的曲调,五代乱世,不可能产生这种欢歌,儋州得名源自唐代,所以调声产生于唐代的看法得到较多专家的认可。五六十年代,县文化部门曾有一批文人著文说儋州调声乃一百多年前即清末海头人车水抗旱吭出来的,最近明明先生著文称儋州调声形成至今只有近百年历史。这些提法一无根据,二是违反了儋州山歌调声应先从北岸地区产生的这个最基本常识,所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最近,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等人认为汉武帝刘彻设立政府时调声由山歌、二句半发展而成,确定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盛行于唐代,而且上报国家文化部当作国家级民间文艺予以保护。如果申报经专家考证获批准,儋州调声的起源将得到国家的认定。

  儋州调声属民间文学,习俗称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经过集体修改和加工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诗体。因为冠予“民间”二字,不象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都有作者署名,成果是人民群众大概念,所以经常遭受正统文人和政府部门的限制和打击。封建社会,官吏文人财主、妻妾成群,却以种种封建礼教压抑社会低层的青年男女,儋州调声被社会下层的青年男女当作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艺术活动形式,清代时儋州文人代表王云清进士曾召集地方绅士耆老开会禁止调声。后来一名民间艺人在木棠唱首歌讽刺他,歌曰:“诗书有本歌无本,何曾进士爸敌咱。唱歌人是贪花色,该知探花拼状元”。事实上,前辈的黄河清进士、陈圣与解元已学会山歌,张刚举人年青时代是山歌高手,不仅诗文好,而且当上了大官,所以此次禁调流产,王云清转而学习山歌,成了编唱山歌高手。解放前,六、七十年代,儋县的各级政府把调声与夜游划等号,禁调成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时一晚捉几千人,剃头剪发强制劳动,结果是越禁越多。1974年12月至1982年6月任儋县书记的何友信,听到海南区委学者型领导人李尔重高度赞扬儋州调声这种民间艺术,同意吴焯明、黎焕都同志在北岸大寨办组建儋州民歌队,利用山歌、调声进行宣传,八十年代初又下令中北部各公社成立调声队,并举行了三届调声汇演,使儋州调声登上了大雅之殿。此后,撤县设市庆典会、5·18招商会、中秋艺术节,调声艺术得到了全面弘扬。

  从封建社会直到解放,动用官府力量,动用全党,都无法禁止民群众的调声活动,可见儋州调声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其作用不可小看。第一,在旧社会,儋州调声是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手段;第二,在社会变革的时期,儋州调声是宣传发动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第三、在改革开放年代,儋州调声是促进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好载体;第四、在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儋州调声是加速文化大市创建的特色文化;第五、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儋州调声是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儋州调声在唤起群众参加革命,打倒反动派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儋州调声为冲破层层阻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儋州调声为提高儋州知名度,吸引外来投资者扯起了大旗。这几年来,有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拾起六、七十年代的旧话,对儋州调声提出非议时,原副县长吴焯明同志说,你们打日本,搞革命进行调声就是对的;人家搞招商搞文化产业,建文化大市,进行调声就是错的,天底下那有这样的歪理。

  儋州山歌之所以有那么大的作用,因为儋州调声及其活动有着坚强而奇丽的艺术生命力。首先是其语言特色,通俗优雅,朴实自然,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其二,有丰富的艺术手法,抒情、说理、讽刺、夸张、烘托、渲染、对比、伏应、比喻、拟人、反问手法贯穿其中;其三,曲调优美奔放热情,韵调变化无穷;其四,动作象浪如潮,灵活至极,扎马、搂身、甩手、摆项、勾小手指、打颈花、打眼神等传统基本动作,使调声队伍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排山倒海,地动山摇。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黎友合总结儋州调声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作闭幕式压轴表演时认为:第一,儋州调声是民歌,同时又是广场集体民间歌舞,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美。第二,儋州调声是群众性的广场歌舞活动,乃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第三,儋州调声是具有完整性、规范性、独特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汉族民间歌曲。第四,儋州调声是集体对歌的竞技歌舞。第五,儋州调声是集体对歌表演,又是集体舞蹈表演的民间艺术。所以说,儋州调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特有歌种,独一无二。黎先生的看法我认为是符合儋州调声的方方面面特点的。

  关于儋州调声,应该承认,仍存在不少糟泊。长期以来,不少人利用它来进行夜游活动,在旧社会,造成“十条人命风花九”的恶果。不少内容不够健康,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所以,儋州市调声山歌暨民间文艺协会成立以来,约法六章:一、不准在校学生参与调声;二、不准不健康的内容进入调声;三、不准粗野动作进入调声;四、不准利用调声搞夜游;五、不准队伍不整齐,不化妆就表演调声;六、不准利用调声攻击现行政策。而且提倡:调声内容要积极向上,调声动作要文明艺术,调声队伍要整齐化妆,调声场所要高雅讲究,调声曲艺要不断创新。如今,调声已经成为调声经济。据协会统计,全市的调声队,已组建130多个,有70多个已成专业队,镇村家庭有喜庆,都雇请他(她)们作有偿表演,按调声队的说法,有偿调声表演,比人家雇请砍甘蔗,当小工好得多。
  六:东坡居儋功绩及其负面影响 
  写这篇文时,有人提议用“东坡居儋功过七三”作题目,因“过”字太过份,决定用“负面影响”表述。

  东坡居儋,功不可没。我担任中和镇委书记期间,奉和省委书记许士杰题《儋县东坡书院》律诗中有两句:“政绩难留千载誉,不如坡老造诗乡”。肯定了苏东坡在儋州的功绩,声誉超过了任何一位官场人士,在当时曾引起争议,特别是从官场走出来的人士相当不服气。但我一直认为,这是苏东坡居儋功绩的中肯评价。
  查考历史,苏东坡是北宋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被朝廷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儋州)安置。他于农历四月十九日自惠州启程南下,七月初二日抵儋州。先在中和城南(今东坡井旁边)建桄榔庵偃息,认识儋人黎子云后,第二年转城东建载酒堂讲学,并招收了28名学生。北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偕子苏过渡海北归,时年65岁,以此推算,东坡居儋共三年另二个月,办学堂传经授业约一年半,收教学生28名,还留下了300多篇为世人瞩目的诗文。所以,评价东坡居儋功绩,应以他办学活动,教育结果及诗文为依据。
  我历来这样评价东坡居儋功绩:
  1、创下了“琼之有士始于儋”的历史结论。这个结论,是明代唐胄在《修建儋州行学记》中说的,唐胄是琼山人,明甲申年即1404年的进士,他在朝廷内外任高官三十年,被称作光明磊落的监察御史,他亲笔所书的史书是可信的,因为东坡居儋前,整个海南岛自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以来,没有人考取过举人、进士,被称为与中原“断地脉”,史书甚至说:“阅汉魏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事实上,东汉锡光为交趾太守(时儋耳属交州统领)时,已提出“建立学校,导之经义”。隋唐五代,尤是唐统治者,非常强调在儋传播儒学。贞观年间,谪臣王义方在儋州境内办起海南第一间学校,宋初,儋州开始创建郡学、社学和新学,朝廷已在儋州设州教授、教谕等儒职,儋人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基本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学堂教育。但是,由于当时教材不稳定,教义经常变换,最关键是没有过一名胜任的老师指点,东坡居儋前造成儋州乃至海南从来没有一个考中过举人、进士。经过苏东坡一年半的培养指点,他的学生中,儋州三都镇南源村人符确于宋徽宗大观二年中镇州解元,次年会试破天荒地考中进士,成为海南第一名进士。时隔东坡离开儋州只有8年。这批学生当中,琼山人姜唐佐也中进,儋州人王霄举明经进士,杜介之、陈中孚举文学,陈献、陈公义、羊载、羊郁、王中、羊谨、张善达、许觐、曹湜荐辟。此后儋州科举不断,中进6名,中举101名,举岁贡、拔贡531名,琼山、文昌更是后来居上。故《琼台纪事》云“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符确中进后,官至承议郎、知韶、化二州。所以,我曾著文说过:儋之教育兴自唐,儋之科举兴自苏,琼之有士始于儋,琼始进士出自儋,进士首儋尾亦儋(海南最后中进者亦是儋州人王云清)。
  2、垫厚了儋州中原文化的底蕴。东坡在儋州传经授业,重学《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中庸》等,比起原来地方教育读四书五经,习六艺强得多。经过苏东坡对学生及以文会友中讲授经义,辨析经传,断论诸子,传授作文法,宣传文艺主张,较为系统地传播了中原文化,使中原文化成为儋州文化的根基,此后一直占主导地位。教授出身的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多次在会议说:“儋州是中原文化到海南的第一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对他本人来说是惨事,对海南来讲是幸事,因为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海南,所以我们儋州在海南历史上出了第一位进士符确,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儋州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3、缔造了儋州这个名闻全国的诗乡歌海。苏东坡在文坛上以诗词揽胜,居儋时又喜为诗,他的胞弟苏辙也告诉人们,苏轼在海南“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他临终前贬谪岭海七年,共写诗400多首,居儋诗130多首,高于中年谪居黄州时期。儋州受其诗风影响,吟诗作诗风气大盛,震动到朝廷于宋崇宁大观年间即苏轼逝世六年后下令禁止,结果是“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80万,禁愈多而传愈多”。宋人许岂页更直言认为:“东坡海南诗,超然迈伦,能追李、杜、陶、谢”,可见影响之大。后来,儋州文人学士曾结“桄榔诗社”,广征作品,观摩评选,互相唱和,对诗词歌赋的爱好,历代不衰,各代都有能人,即使田夫野老、贩妇牧童,也都有出口成章,诗才敏捷的人。至于知名学者,有诗集传世的也不少。历代的诗联高手有水井村曾开、徐浦村黄河清、白沙塘村陈烺、才根村唐丙章、书村陈圣与、兰山村王云清、水井村张绩、福花村陈京本、王五陈有壮和丁对魁及近代、现代的万蔚周、谢良裘、卓浩然、王怡亭、羊城彦、丁兆蛟、薛椿堂、林冠群、吴绍里、林振强、陈灿麟、林志山(后两人长于自由体诗)等。1931年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筑成征集纪念诗时,儋人万蔚周的绝句“世界纷纷一赌台,赌如公等信高才,仅输数十头颅去,赢得江山万里回”,就评上第一名。新世纪,儋州被授予“全国诗词之乡”(2002年4月)、“中国楹联之乡”(2002年5月),最近,又荣获全国“弘扬楹联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应该说基础是苏东坡打下的。
  苏东坡居儋期间,为了反映现实生活,适应民间需要,特别注意吸取民间口语,支持民间文艺的创作。史书记载,他与儋州著名才女春梦婆对唱驳口角,为生意婆作广告诗,帮秀才解儋州妹唱的情歌,影响到儋州一批文人介入儋州山歌调声的创作,赋予调声山歌诗的意境,提升了品位。流传日久的儋州八景山歌:“春到天堂花茂盛,松林拥翠岭头青。龙门高接千层浪,旧州西照映龙形”。“笔架云烟好美景,白马涌泉水源清。夜静颜塘水漾月,载酒东坡几有名”。歌句和意境与诗不相上下。1996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指的就是民歌艺术方面。最近,儋州调声已被当作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项目启动,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应该说,基础也是苏东坡打下的。
  苏东坡毕竟名气太大了,评论家们对现行领导可以随意骂,但对古代的名人决不敢讲半个不字,还经常杜撰历史对他们拔高。这些年来,就有一、二个研究东坡居儋的专家著文说,苏东坡到儋州时,儋州人还不懂耕田,是东坡手把手教儋州人犁田,简直是无稽之谈。汉代时,儋州“生熟黎力田,岁皆两熟,并植杂粮”。整个北岸满坡甘蔗、桑、椰子;唐代时“一岁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当时的薯芋,“芋魁大盈尺”。这都是正史记载的。可见,对东坡居儋的负面影响,没人敢讲。我曾于2001年在报刊发表《儋州文化的渊源与特色》一文中谈到贬臣文化对儋州的影响时,提到苏东坡对儋州有负面影响,引起哗然指斥,甚至象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散发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的传单。赵中社同志来到儋州后,曾认真地研究了我的文章,支持了我的观点,指责非难才得予停止,转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了我的观点。
  东坡居儋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塑造了儋州人争胜好强与耿直犯上的性格。凡谪臣,都是有才智本事之人,但又有强烈的叛逆、高傲、耿直和争强好胜的性格,往往瞧不起上司及同僚。逢遭贬谪,总是喝酒骂朝政骂上司。象解放以来每次政治运动中被处理的那些领导干部一样,骂领导骂时政成了基本功。可以设想,苏东坡刚到儋州时,除了喝酒下棋,就是骂朝政。这种谪臣心态文化,相当迎合儋州人的口味,因为儋州人的祖先多为贬官或被排斥的官吏及避难者,心态相同。因此,苏东坡以这种谪臣心态在儋州传播文化,对吾儋文人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致使成批的进士、举人、贡生当不上官,只好退守家园,收徒讲学,度其余生。乾隆年间黄河清进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40岁那年中已恩科进士,皇帝金殿传胪前,及第的进士送礼给京官及太监求教叩见皇上之礼,黄河清受东坡等谪臣思想和性格影响较深,不肯随俗,落得“辞不赴选”,被太监告他“斜眼看君”,差点丢了性命,只好隐居徐浦村招徒讲学,当“孩子王”。光绪年间王云清进士亦然,以榜上知县,签分湖北候县官当,以东坡的为官标准不肯低头求上司,只好回儋主讲丽泽、东坡书院。书村陈圣与中解元,回家乡在关帝庙主教候官文签发,胡道台上任来拜关公庙,他不出门迎接,不打招呼,气得胡道台诬他“勾结白莲教造反”,功名被革,下诏缉拿,只好逃到崖州避难,不但一世功名付之东流,最后还客死他乡。

  二是埋下了二程理学的封建伦理糟粕。当时,苏东坡带来的中原文化,是以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即程颐、程影的“义理之学”,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主体和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虽然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但由于它认为“理”是世界本源,系统地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宗族宗派、三纲五常整套封建伦理,世世代代影响着儋州。封建宗族宗派、男尊女卑这些糟粕,至今在儋州仍相当严重,不时出现宗派械斗。所以,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扫除封建残余文化,着力解决好宗派宗族、封建迷信、违法生育、聚众闹事、大操大办、社会信用、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当作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

  博古通今,正视儋州的历史人物,有功论功,有过论过,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在儋州才能得到不断的推进。

   七:从儋县委成立时间之争说起 
  五四运动爆发,儋县的中和、那大就有六、七百名师生集会游行支援北京学生运动。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儋县开始废除私塾,并创办在中和的县立高等小学、在那大的灵光和信安女子小学、在新州的儋县中学等一百多间新式学校。当时,驻儋邓本殷部黄玉书营,自称八属军,到处奸淫烧杀,激起民愤,陈友寒、黄文中等热血青年组织了200多人的民军,抗击八属军,激战海头;1926年配合挥师南下的国民革命军,逐黄离儋,消灭邓本殷。此间,一批有志青年纷纷外出求学。如黄金容、张兴、黄振亚、何焕琮、温国良、王槐铭等20多人游学广州;吴丹心、蒲公才等120多人就读府海六师和琼崖中学;卓浩然、万印、林之翰、周颂清、吴乾煦、王少棠、林照珠、吴廷贤、谢良佐等直赴北京、上海就读。这批青年学生当中,黄金容于1923年在广东政法学校加入共产党,成为儋籍第一名共产党员。次年,张兴、何焕琮、王槐铭、黄振亚等也都在广州加入共产党,并组织有120多人参与的“儋县留省学生会”,推举黄振亚当主席,创办会刊,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不久,陈振雄任会长的“儋县留府海学生会”也在海口成立。就是这批进步青年,把马列主义带回了儋州。

  192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黄金容、张兴、黄振亚、何焕琮和王槐铭回儋开展革命工作;次年,农协琼办派特派员周朝候、王德槐赴儋,当时刚好是共产党员邢贻炳任县长,为党的成立提供了方便。1926年4月,中共儋县特别支部在县城新州成立,张兴以林海波化名任书记。同月,黄金容在家乡泊潮村发展8名党员,并成立全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代号“武工”,黄任书记。5至9月,糯村、沙井、光村小学、海头、盐场、水井、英隆、新英、山村、滕根相继建立10个党支部,有党员68名。这批革命火种,终于点燃起革命烈火。不仅县城建立县农协会、县总工全、县妇协会、县共青团,还有130多个乡村建立农会,3518人的农民自卫军也在光村宣布成立。

  1927年4月27日,琼崖反革命事变发生,我县张炳辉等15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逮捕关押,周朝候、何焕琮、曾孔传等被押往海口杀害。7月,张兴、黄金容等把泊潮、糯村、沙井、盐场、水井开辟为革命斗争的活动基地,收集枪支、组织武装队伍,踏上了武装斗争的征途,为县委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6月,党的琼崖特委着手建立各县委,并派冯平、符节赴儋州。在冯、符指导下,七月,儋县委在泊潮村成立,张兴任县委书记,仍化名林海波,委员有黄金容、黄振亚、王槐铭。泊潮村的黄正容(又名黄天辅)于1926年入党,是县委成立亲历者。1984年党史办的同志访问他时,他回忆说:“1927年7、8月间,张兴、黄金容、黄振亚、王槐铭常出入我家,每次开会由张主持”。“当时着手解决两件事,一是成立县委,二是收集枪支,组织武装。记得儋县委是7月份在村边一间祠堂成立的,张兴任书记”。1927年担任琼崖地委委员的郭儒灏也回忆说:“1927年地委改特委,决定各县成立县委。会后了解,除感恩、昌江二县外,各县都成立县委了。当然儋州也不例外”。查存于中央档案馆的《广东省党部统计》资料表明,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前,对全党分布状况统计中,琼崖特委下辖的11个县委里,儋县委排在第五位。去年9月,我再次到泊潮村考证,几位80多岁的老党员还带我去看县委成立的那间破烂不堪的房子。

  这么明显的历史事实,由于仅有1928年1月《中共琼崖特委十二月份报告》中没有反映到儋县委情况,解放以来,把持海南党史研究室的个别领导人,一直认定当时儋县没有县委,儋县一批又一批老同志多次上访力争,硬是置之不理。造成1998年市党史办何统川等人编成20万字的《儋县革命史》无法定稿。后来,从中央档案馆找出了证据,仍以两种意见同存进书的方式审批。

  从儋县以后的革命发展和活动情况来看,没有县委是不可置信的。1927年“十月暴动”就是印证。10月10日,张兴率领1000多名儋县革命武装人员,在符英华带来的200多名临高县革命武装人员支持下,攻克县城新州,推翻国民党县政府,成立儋县临时革命政府,推举张兴任县长,委派各科长及各警察分署长,发布施政纲领。占领15天,国民党第四军调一个团进行反扑才失守,新政府解体,我党进入地下斗争。当时县委领导张兴、黄金容、黄振亚出身地主家庭,王槐铭出身富农家庭,党内正犯“左”倾,广东省委指示各县“与地主同志断绝关系”,并于1928年8月派黄龙、张昊运到儋重建县委,张兴不得担任书记,改由黄龙任书记,张昊运、张兴、黄金容、黄振亚、王槐铭为委员。

  1927年11月,讨逆军改编为琼崖工农革命军,12月,冯平到儋组建西路指挥部,并于第二年改称工农红军。当时儋县的红军已有100多人,张兴负责,成功袭击了抱舍乡大地主李天杰(家有500多头牛,田地指手为界,还有家丁、长工30多人枪)。不久,攻克海头警察分局,在苏村办起万安农场训练党员、筹集经费及作联络站用。1934年革命转入低潮,琼山县共产党员吴炬到新州中山街办月丰理发店作党的交通中心,联络革命同志,才于1935年成立工委,李汉任书记。在工委领导下,全县党组织有了新的发展。新的一批知识青年如蒲公才、潘云汉、李维唐、林干才加入革命队伍,成了儋县革命中坚力量。成立6个区级政府,36个党支部。1936年5月工委改县委才从新州镇迁往峨蔓港。

  卢沟桥事变,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1938年2月,儋中学生吴浪渡、谢凤安、潘江汉等组织起“儋县抗日武装宣传队”,县委着手筹建抗日武装,张兴专门抓这方面的工作。1938年12月,元气未复的琼崖红军在云龙改编,号召地方革命武装参加,张兴带去的人员占全琼一半强,共编三个中队,第二、第三中队基本上由儋县人组成,其它各县只能混合组成第一中队。安排领导时,张兴只有政训员职,黄振亚任行政书记,儋县一批英勇善战的青年指挥官都没有安排相应的职务。“论功不公”的用人路线导致了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张兴等人后来叛党,儋县党的创始人走向了党的反面。

  1939年4月16日日军登陆儋县,在白马井、新州、那大等地设立据点,建起司令部。此时,独立队扩大为总队,第三大队活动于澄迈、临高、儋县一带;纯一色儋州人的九中队常驻儋县,张兴回来当中队长,潘云汉任指导员,后由吴明接任。东成翰苑村的热血青年王焕倾尽家财,组建起400多人的国民党第四游击大队参与抗日,并被委任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这年才26岁。不久,他率部埋伏黑岭,击毙日军20多人,打响了儋县抗日第一枪。10月,总队成立“围攻那大行动委员会指挥部”,马白山出任总指挥,符志行、羊德光、文风等都参与围攻那大的战斗。终于攻克了有300多名日伪军驻扎的那大据点。按特委决定,谢凤安、符志行、王昌等建立起大南区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第三支队第二大队长潘江汉协助马白山组建第四支队在儋临开展抗日反顽斗争,潘江汉任第一大队长、符志行任第二大队长,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最辉煌的战绩是1942年端午节,符志行率领第二大队的100多名指战员在长坡的迈格村与1000多名日伪军激战,日军还出动了两架飞机轰炸扫射。这次战斗消灭日军60多人,击毙指挥官谷川松本八郎,安全撤退,取得了琼崖抗战最辉煌的一次胜利。


八:儋州名胜和古迹

  儋州的名胜古迹是儋州一大财富,宝中之宝。名胜古迹,提高了儋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实了儋州的文化内涵。可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儋州虽然评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旺不起来,不成规模,不成气候,总是冷冷清清。

  儋州名胜,集中体现于二十四景。二十四景,就是古儋州八景、儋州新八景、儋州奇八景。古儋八景,评定于明代崇祯年间,二景为人文景观,六景为自然景观。新八景、奇八景乃1998年5月,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选成委托副市长陈德贤在僖都大酒店召开会议评选,有老干部代表,文化界、旅游界代表28人参加评审。两次评审会议,本人始终参加。

  古儋州八景——

  南熏载酒:指东坡书院,位于中和镇东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院内载酒堂建于宋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苏东坡贬儋时的讲学场所。元代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重建并建东坡祠。明嘉靖廿七年即公元1548年重修后更名东坡书院。1982年起儋县政府拨款作大规模维修,重建载酒亭、载酒堂、祀农祠、钦帅井、增建陈列室、陈列馆、铜像、望京阁、碑林等,世人称为天南名胜,成为海南著名的旅游胜地。但规模太小,属书院范围的前面60亩莲花池,九曲桥仍被农田占用。

  白马涌泉:位于白马井镇勒口井村西,井方形,边用石砌,深1.2米,直径0.92米,泉涌不止,水清甜,井旁有一伏波古庙。相传东汉建武18年即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此,所乘白马用蹄踹出此泉解救兵马饥渴,后人在此挖井取水而名“白马井”。1962年郭沫若视察后有诗云:“有井有祠恩永在,邳离新息并功多”。后来,当地民众选址面海和正街建了两座相当辉煌的伏波祠、劳响将军庙,三处建筑不集中,不成规模。

  龙门激浪:位于峨蔓镇西海岸,怪石嶙峋的龙门山与浑然天成的石拱门和绵亘4公里长的沙滩连为一体。海浪撞击,雪花喷玉,鸣响二三十里。有龙洞达笔架岭,长10多公里。奇景奇观,相当有开发价值。已修一条小路通,难见游人,寂寞而冷清。

  笔架云烟:又名那细岭,位于峨蔓镇东,高208米,岭上有石穴石门,光怪陆离;从东南环望形同笔架,常有云烟缭绕其巅,与龙门山浑为一体。中越关系紧张期间辟作军事基地,景点多被破坏。

  松林晚翠:即儋州主山松林岭,位于松林乡南隅。古时山上多藤而称藤山;东坡居儋写下《儋耳山》诗而改称儋耳山;绍兴年间白玉蟾到山炼丹修真时广种松竹而称松林岭。明时满岭松竹,夕阳西照,青松掩映,风光旖旎而有此景,后被破坏。1983年县政府组织种上满岭加勒比松,去年又被砍伐大部分。岭顶存在白玉蟾炼丹房石柱,纪念白玉蟾的白衣公庙。上山路太崎岖,修一条路上岭顶,此景有开发利用价值。

  其余三景,颜塘漾月,位于三都漾月村前,过去是半亩池塘倒月花影,堪称一绝,今天是死水一潭,无可谓景。天堂春色,位于中和镇天堂村前,巨石围成的十余亩水塘四周总是四季如春,如今也是死水一潭。旧州西照,位于三都镇旧州坡,为儋耳古郡驻地,西风晚景,夕霞万道,田园风光美不胜收。现在十年九旱,荒凉一片,无所谓景。

  儋州新八景——

  兰洋温泉:位于兰洋镇场之间谷地,东有大王岭,西有莲花岭,南有观音岩,风景优美,内有黑白二石对峙,喷出一热一冷二口泉水,流入热水湖,终年79℃—82℃。明代就开发,现建成温泉公园及四家温泉宾馆度假中心,成为儋州旅游热点处。但不够规模,旅游促销、旅游购物、旅游娱乐跟不上。其背后群山已辟成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开发,使此处成为儋州旅游业的最佳开发之处。

  松涛天湖:即松涛水库,位于南渡江上游的南丰镇,纵跨儋州、琼中、白沙三市县,集雨面积144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湖间星罗棋布500多个岛屿。周恩来总理题有“松涛水库”四字,并称之为“岛上之海”;李宗仁先生泛舟其间吟唱“随舟过山梁”诗句。现已开辟成旅游观光区,有三艘游艇接运游客游览垂钓野炊。为保护几百万人口饮用的水源,此湖旅游不可热,一热就关闭。

  植物王国:即“两院”植物园,亦称宝岛林园。1958年创建,占地100多公顷,从国内外引进16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花卉分区种植,见血封喉、神秘果、糖椰子、腊肠果在这里应有尽有,是一座中国热带植物宝库。目前乃儋州旅游热点处,但规模小。省政府常务会议议定把其与军屯花果园连片开发成万亩热带植物花果园,说明其开发潜力相当大。

  军屯花果:建市后那大军屯村委会建,乃农民办旅游的典型,占地六千多亩,种植各类水果花卉,内有清未开采锡矿的旧址。只有和两院植物园、云月湖度假村连成热带植物花果生态旅游区才有出路。

  云月银湖:位于叉河边,建市后新造,湖光水色,翠岭环抱,乃休闲度假胜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就设在里面。

  洋浦良港:从洋浦开发区码头到白神头一带海面,碧波万顷,百舸争流,与展示特区风采的洋浦风貌连成一体,购物观光融在其中。

  白鹭天堂:位于洛基的宅基村,百多年来,珍禽鹭鸶清明前成群结队飞来村周围竹林榕树栖息,霜降后分批离开,年年繁衍,万多二万只,自成一景。可惜,政府建了一栋观鸟楼,可能位置不对,吓得白鹭越来越少,已失特色。

  光村银滩:位于光村镇东,雪般银滩延绵二十多公里,建起了度假村,实为休闲度假胜地,可惜儋州旅游不成气候,人气不旺,无人问津,只好关门,荒凉愈旧。

  儋州奇八景——
  
         英岛溶洞:位于国营八一总场场部旁,如今称石花水洞,在英岛山下,宽敞奇特。洞外怪石嶙峋,层林滴翠;洞壁和洞顶石钟乳、石花丛生,形状千奇百态,绚丽多姿;洞底有湖,可泛舟其间,此景点已由儋州湘南矿业有限公司、宝强实业有限公司和八一总场联合开发,从元旦起对外开放。

  鹿母瀑布:位于鹦哥岭下的鹿母湾林场,一景为鹿母望子,一景为毛鹤瀑布,相距一公里许。此处山峦迭嶂,古木参天;瀑布隆响,气势磅礴;深潭中的石鹿形象逼真,传说动人,是块可以开发的旅游胜地。

  东坡座石:位于黄泥沟十二山头九曲水之上,一片奇石怪坡,相传东坡贬儋时常到此暸望京城,留有座痕大石,马蹄印等,但尚未开发。

  石马灵驹:位于王五镇石马岭,为儋州名山,岭巅石马神留有诸多清代的石刻碑,相传苏东坡到此题诗治为害百姓的石马。已有两家企业在此开发旅游观光农业。

  纱帽天池:位于南丰镇纱帽岭,上有天池,下有山泉,毗邻松涛水库,与松涛群山连绵成片,极为壮观。朝雾缭绕,岚气升腾,幻景殊奇,时隐时现,时紫时碧,时皑时赤,五彩缤纷,亦称纱帽晓岚。

  蝙蝠奇洞:又名飞鼠洞,位于海头镇南,与红沟岭和马岭毗邻,洞口大石耸立,洞内石多奇异,有石椅、石床、石笋和石乳等。下有流水,蝙蝠成群而得名。相传农民起义领袖符南蛇曾避难于此,有待开发。

  观音赏莲:位于兰洋镇境内的南渡江上游,生成自然,形象逼真,包括在兰洋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待开发。

  神头观潮:有黑神头、白神头之别,黑神头在三都镇境内,白神头在洋浦海边,相距3.4公里。漫步两神头间的海滩观海,别有一番风味,有待开发。


九:儋州的资源和风物 
  儋州地处海南西北部的丘陵地带,南部多山地及丘陵,西南部属新生代滨海相和浅海沉积平原,东部沙质壤土,中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北部有玄武岩和海相地层形成的黑红壤土;属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四时皆绿,草木常青;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全市总面积3343.3平方公里,有耕地163万亩,其中水旱田33万多亩,林地105万亩;人均陆地面积4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8.59公顷,待垦荒地5.16万公顷。西部、中北部适宜种植甘蔗、花生、豆类、瓜子、菠萝、香蕉、椰子、油茶、芦荟等经济作物;南部更宜种植橡胶、胡椒、咖啡、南药、香料、水果和花卉等热带作物。甘蔗作为支柱产业千年不衰,橡胶产业亦是百年不衰。乃全国农业百强市县名列59位,全国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和糖蔗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已探明可开采的矿藏有10多种。长坡的褐煤储量1.58亿吨,油页岩28.3亿吨;光村的石英砂0.85亿吨;兰洋的重晶石33万吨;兰洋、侨植和八一场的石灰石2.3亿吨;海头、南丰、兰洋和那大的花岗岩100亿吨;峨蔓的火山灰1.8亿吨。金、银、锡、铁、铅、钛、锌、钨、石油、钽、铌和水晶的藏量不少。锡矿明代清代均开采,乾隆年间建有冶炼厂,日军侵儋期间开采金矿。八十年代初开采长坡煤矿,因技术不过关而暂停。
  水产资源:儋州有225公里长的海岸线,曲折绵亘,北接临高头咀港,南到昌江新港。有洋浦、新英、白马井、后水、海头、峨蔓六大港湾;泊潮、光村、顿积、英豪、神冲、黄沙、峨廉、峨蔓、南滩、干冲、洋浦、白马井、新英、新州、排浦、煎茶、观音、海头18个港口。有13.8万亩浅海滩涂,5300多亩红树林。水产资源品种多,经济价值高,主要海产品有马鲛鱼、红鱼、鲳鱼、鱿鱼、墨鱼、门鳝、海鲤、石斑鱼、海参、对虾、带子、螃蟹及白碟贝等;10万亩的滩涂养殖主要有鲍鱼、珍珠、对虾、青蟹、江蓠、海鳗等;淡水养殖主要有中华鳖、龟、鲤鱼、白骨鱼、越南鱼、鳙鱼、草鱼等。新英红鱼、白马井的马鲛鱼、光村的沙虫、邻昌的海参、洋浦的芭蕉贝、海头的门鳝、白马井和海头的鱼鳔誉驰全岛内外。
  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珍贵的野生动物有长臂猿、豹、猪熊、水麂、黄猄、穿山甲、金钱龟等,故王云清进士有文曰:“其兽则山猪豪猪,猄麈鹿麂;侼甲熊麝,狸獭猿猴”。王云清进士这样归纳珍禽:“秦吉黎母,地鹌天鹅;莺儿燕子,五色八哥;山呼哄喝,小吻斑鳩;催更破幅,喜雀白鸥;捞鹰猛鸟穴,水鸭山鸡;乌鸦红鹘,翡翠鸡居鸟;瓦筒猫眼,啄木画眉;百劳百鹤,鹧鸪鸬鹚”。这些珍禽,大跃进以前几乎都见过,现在只见到鹧鸪、鹦鹉、毛鸡、野鸡、野鸭、白鹭、红鹘、八哥、云雀这几种了。珍贵的植物有沉香、花梨、青梅、母生、荔枝、菠萝蜜、龙眼、苦楝和见血封喉等。值得庆幸的是,群众观念已有改变,不再迷信越种越穷的小叶桉,开始成片种植花梨、沉香等。
  旅游资源:郭沫若先生有诗云:“儋耳古城古迹多”、“胶原浩荡森林海,香韵芬芳极乐园”。儋州的旅游资源,经省、市旅游部门踩线,有开采利用价值的共26处。另外,儋州还有两方面的资源乃无形资产,一是儋州调声风情;二是儋州生态特色。开发儋州旅游景点必须与其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质的升华。这些年来,基本按“四区三点二带一中心”开发旅游资源。四区指热带植物生态旅游区,包括两院植物园、军屯花果园、云月湖;温泉健身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包括兰洋温泉、松涛水库,莲花岭;东坡遗风和民俗文化旅游区,包括东坡书院、中和古城、儋州调声;洋浦风貌和海上观光区,包括洋浦港、龙门激浪、神头。三点指小鸟天堂观光点,英岛溶洞观光点,鹿母湾观光点。二带:金滩银滩旅游带,热带农业观光带(美万、石马岭、南丰)。一中心:那大灯城花城卫生城。
  另外,中国热带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儋州,近水楼台先得月,儋州有比较充足的人才资源。这方面本文就不再展开介绍了。
    儋州的特产风味小食,流传两首山歌。
    长坡米烂洛基粽,
    木棠钵馍永昌葱。
    海头有名猪崇豪,
    王五狗肉香味浓。
    
    新英马井红鱼粽,
    鱼鳔贝参满街中。
    白骨鱼汤去松涛,
    光村更有棒沙虫。


十:儋州几起几落与崛起

  1950年4月22日儋县解放,5月1日全县一万多名代表集会新州参加隆重庆祝儋县解放大会。儋州人羊德光担任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此间枪决汉奸宗派头目吴卓峰,开展“清匪、肃特、退租、退押”八字运动,使儋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起:从1953年5月土改结束至1958年10月公社化运动期间为儋州第一次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此期间没收2560户地主69377.998亩土地、3145头耕牛、4923间房屋分给2万多户贫雇农,组建165个农业合作社,18个渔业合作社,134个高级农业社,开荒造田1.5万亩,兴建51宗小型农田水利,建成天角潭水利和沙河水库,开建松涛水库,还建起日榨350吨的长坡糖厂和一批机械化抽水站;西联、西培、西流、西华、西庆、八一、新盈、兰洋、红岭、龙山十大国营农场和侨植、南辰、和庆地方农场相继建立;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也从广州迁儋改为研究院并创办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全县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当时广东省委有位书记处书记说:儋县已经成为全国共产主义基础最雄厚的县份。
  一落:1958年10月公社化至1961年6月“六十条”下达期间为儋州第一次后退的跌落时期。此期间,“四化”(思想革命化、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和“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浮夸风猛烈冲击儋州、全县粮食紧张,10多万人受灾,5488人饿死,15395人患严重水肿病;还强迫农民种下了17659亩永远不会结果的油棕树遗害至今。
  二起:从1961年6月“六十条”下达到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为儋州第二次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此期间以整社整风,纠正“一平二调”,组织学雷锋、学毛主席著作为主线,大搞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那大、南丰、新州、长坡、木棠、峨蔓、新英、白马井、海头、王五十个公社基本实现水利化,创造南丰水稻亩产1200斤的最高纪录;扩种橡胶3万多亩;实现全县公社、大队全通电话,部分生产队通电话;开通南辰到白马井、雅星到海头、洛基到光村、南华到排浦公路;建成氮肥厂。还出现了集体存款100多万元、集体储备粮100多万斤的石屋大队“两个一百万”全国典型,石屋事迹由周恩来总理指定在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典型展览,石屋领头人胡松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二落:从1966年5月“文革”开始到1971年5月兴建松林岭水利期间为儋州第二次后退的跌落时期。其间的1968年为儋州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此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干部、群众分裂为两大派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武斗,抢劫民兵武器,围困中和,烧毁水井村,激战煎茶港,进攻那大,平射炮、重机枪、盘机、轻机枪全用上;洛基、南华、石马岭三座公路桥梁被炸毁,457间民房被烧毁;683名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群众被残忍杀害。全县还流行流脑和乙型脑炎,伤亡几十人。
  三起:从1971年6月兴建松林岭水利至1999年“5·18”活动期间为儋州第三次发展的上升时期。其间,1993年3月建市前为恢复元气和打基础阶段,建市后为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也是儋州的黄金时代。前阶段,1956名革命干部群众被解除监护解放,219名副局以上领导干部被定性解放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给大批“妇科病”儋籍领导干部“转正”(此前儋籍领导干部几乎都是副手);对“文革”中大批非正常死亡人员的遗属的生产、生活作了安排;为全县的地富反坏分子摘帽;建成松林岭水利,那大、春江、海头三家糖厂,海头、中和两座大桥,洋浦港外公路,洋浦第一批三个码头,电视差转台;修复东坡书院,创办五七大学,恢复成立师范学校;拓宽人民大道,开发群英、军屯新区;还成功地进行农业改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阶段,撤县建市,以“团结奋进,勇于拼搏,创新务实,敢为人先”的儋州精神和“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获得了全国农业百强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全国文明示范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名誉,成了著名的灯城花城卫生城,被国家民政部定为“全国新兴城市”在北京参展,创造了儋州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三落:从1999年“5·18”至2003年3月九届一次会议期间为儋州第三次后退的跌落时期。此期间,虽然也留下了“二场二路”的政绩(体育广场、市政广场,海马公路,南兰公路),但儋州出现了治安混乱,人心分散,经济倒退,教育落后的局面。尤其是香蕉风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人民日报、羊城晚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国农民报等全国大型新闻媒体几乎每月都有儋州丑闻爆光,严重损害了儋州的形象。

        崛起:从2003年3月市委九届一次全会开始,儋州全力以赴度过了社会治安、经济财政、计划生育三大难关,并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强化为儋州崛起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强化政府的制造业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生产环境,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强化企业是上帝的观念,牢固树立起“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意识;三是强化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活动,实现机关观念、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提高;四是强化三农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综合创建活动;五是强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
  儋州的崛起腾飞,将落足于以下几方面:一、打造岛西经济中心,尽快把儋州建成海南西部的新兴工业中心、热带高效农业示范中心、资源加工业中心、旅游业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港口经济中心、交通中心、通讯电力中心和水利中心。二、打造岛西文化中心,尽快把儋州建成海南西部的民间文艺中心、生态文化中心、教育发展中心、传媒服务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大型会展中心、艺术培训中心、文艺演出中心。三、儋州地位从“两翼推进”上升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海口、三亚成“三足鼎立”均势,从人口、面积大市转为经济上的强市大市。
 
   作者:北门江  回复         抗战胜利后,四支队的一、二大队在马白山的指挥下,袭击三都汉奸据点,阵亡70多人,不少人被砍头示众,成了儋县历次战斗中最惨败之仗。内战爆发,我儋县革命武装与46军激战,进行白马井围歼战,组织王五突围战,洛基伏击战,都是震动全岛战斗。为迎接大军解放海南,蒲臻、林帝卷带领泊潮村22名和赛基村15名船工漂洋过海为大军当向导。在新州大屯村时任琼纵侦察科长的郭壮强率领下,1950年3月5日驾驶13只帆船,接载四野40军118师参谋长苟在松率领的352团加强营799名官兵首次渡海,6日下午在白马井超头市海滩强行登陆,牺牲了二十多人,在琼纵四支队和县三区常备队配合下,进入解放区,成为解放海南的第一支先锋营。时隔一个月另12日,在临高角迎接大军主力登陆,为解放海南立下首功。

  儋县从建党到海南解放,共建革命老区村庄335个,人口13.12万人,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1032人;因同情支持革命而被杀害的无辜群众3.6万多人。牺牲不可谓不大,贡献不可谓不大。我研究考证了儋县古代史、近代史后,对革命史作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总觉得有三大遗憾。

  一大遗憾:儋县对革命贡献如此之大,《儋县革命史》却无钱出版。

  由何统川主编的《儋县革命史》于1998年4月定稿,因存在县委成立时间之争,1997年7月8日省党史研究室才批准出版。全书20万字,274页,我多次查阅,材料可信度很高,文笔也相当流畅,应该说是儋县革命传统教育的典范读本。需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经估算,出书经费6万元。七年多来,三任领导、三届政府,主要领导虽然都为书作序,但都以经费困难为借口不拨款,造成此书稿一直丢在我家书架上。我与主编商谈过,如果有条件的同志赞助出此书,序言改由他们作。

  二大遗憾:“论功不公”是致使张兴叛变的原因之一,历来却无人敢言。

  张兴又名民三,光村镇糯村人,1904年生,1923年在广州法政学校读书时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共产党。1925年受命回儋开展革命工作。1926年4月创建儋县特别支部时化名林海波任书记,并在家乡发展6名党员建立糯村党支部兼任书记。1927年7月儋县委成立时选任书记。此间,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国民党儋县首届执监委任主任。1927年组织“十月暴动”,指挥儋临革命军攻克新州,推翻国民党政府,成立临时革命政府并任县长。因出身地主家庭,1928年被“左”倾思想影响的广东省委“与地主同志断绝关系”的错误主张而改任委员。此后专司武装斗争,组织工农红军。1938年琼崖特委进行“云龙改编”组建琼崖纵队时,共建三个中队,他带去的儋州革命青年占了两个。海南23年红旗不倒,云龙改编起关键作用。云龙成功改编,功劳最大是张兴。然而,张兴和儋县去的指挥员,没有安排一个人进纵队领导层,张兴开始只任第十四区独立队政训室主任,后任独立大队第三大队政训员兼九中队队长。我统计过,儋县送入琼纵的指战员,先后牺牲478人。当时,牺牲人员亲属对他责备可想而知。加上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改造好,对上级用人路线常有微词,越议论越遭打击,致使1939年带队伍叛变投敌,任国民党的儋县游击指挥部第三大队长,1945年就赴省参加议会途中被我军生擒处决。张叛变,世界观、人生观没有改造好是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说,受“左”倾和宗派主义影响的上级组织“论功不公”是一大因素。有人推测,当时他不出风头,而象各县一样输送同样人数参加改编队伍,决无此悲剧产生。

  三大遗憾:儋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没有主体工程,新建成纪念碑影响到生态与市容。

  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今天,建丰碑纪念他们是应该的。据我所知,全市建此类碑址有十一处。一是泊潮乡农民协会旧址,村民自建,生产队重修,纪念第一个农民协会;二是黄金容烈士纪念碑,位于黄的家乡泊潮村;三是三都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琼纵四支队1945年三都战斗中牺牲的70多名烈士;四是南正革命根据地英烈碑,位于西庆农场东,纪念县政府驻扎的南正山根据地;五是木排革命根据地纪念碑,位于西流农场前面;六是解放海南先锋营登陆点纪念碑,位于白马井超头市海滩;七是张承军烈士纪念碑,位于那大红南,纪念牺牲在此的广西人、琼纵第二大队长张承军;八是吴志华烈士纪念碑,位于大成镇,纪念牺牲在此的定安人、琼纵第一大队政委吴志华;九是吴村惨案纪念碑,纪念1943年8月18日日军杀害长坡吴村无辜群众326人的惨案;十是美龙三甲抗日死难功士碑,位于兰训东,纪念当地被日伪杀害的170多无辜群众。这十处碑址,在革命征程中曾发生过重大事件,相当有意义。但规模太小,建筑简陋。有的没有车路通,有的杂草丛生,相当荒凉。

  建市后在那大三角岭即云月湖边建的“儋州市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岭顶,有32.4米,283步阶梯,占地100多亩,花资700多万,上规模,够气派。可惜,选址不对。一是此处没有发生过任何革命斗争事件,解放前是强盗出没的地方。二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省政府常务会议议定,儋州要把两院植物园和军屯花果园连成万亩热带植物花果园,连成生态示范区,中国首届生态论坛就在碑下的云月湖度假村召开,而纪念碑象把利剑立在中间,规划面积达400多亩,影响整个生态区。三是造成市容不雅观。一座城市,抬头望见的最高点应是林立的高楼,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而不是一座纪念碑。全国除延安城的延安塔外,没有把纪念碑当作最高建筑物立在市内。不少人议论,应重新选址搬迁,最好象琼海市一样,建造革命英雄纪念馆,那才是真正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我们和共和国同龄的一代,谈及这类敏感问题,是有顾虑的。然而,网友们指点江山的激昂情绪感动了我,鼓舞了我,只好鼓起勇气,拿起手中的笔。我相信支持认同者,应该是越来越多。
    

   作者:北门江  回复         儋州的二十四景,经修葺,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只有九景,其中,光村银滩、白鹭天堂已流产,无人问津,只剩下七景:东坡书院、兰洋温泉、植物王国、英岛溶洞、松涛天湖、军屯花果、云月银湖。其他有待开发。

  儋州建郡早,历代都保持郡、州、军地位,古迹不少。我亲临考察过的有46处,三次有幸陪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考察,得益匪浅。我认为值得开发修葺的有23处。

  儋耳郡城遗址:位于三都镇旧州坡新村东,北接南滩海,西汉楼船将军建作郡城,周长1361米,高4.3米,引海河入城,可谓海南第一城。现存古庙一间(已破烂),古井一口,倒塌的古塔、亭榭石块,地下墙基。

  儋州古城:位于中和镇,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建,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73年筑的城门,城墙、敌楼和北西二门即武定门、镇海门较为完整。本人曾于八十年代在《羊城晚报》发表文章呼吁保护此城,市文化部门也多次上报要求有关部门支持修葺,一直没有结果。

  宁济庙:位于中和镇内,为梁陈隋冼太夫人平定海南的住所,存有大型喂马石槽一口,水井一口;庙乃唐代为位纪念冼太夫人而建,存有九个黎族首领形象的石头人;还有明代冼太夫人的木刻像和纯铜香炉。后被毁坏。1986年我调任中和镇委书记后,1988年征得海南省副省长王越丰和儋县副县长陈汉强同意,发动群众(包括台湾、香港)捐款重修,建起正厅、六角亭、头门、展览厅、壁画等,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儋州古庙宇香火最旺之处。

  东坡居儋遗址:史书记载四处:载酒堂、桄榔庵、东坡井、东坡座石;民间传说两处;东坡诗治石马神、东坡游览的古盐田。载酒堂已辟成现在的东坡书院;东坡井保持完整,毗邻的桄榔庵只留一块“中正”碑,许士杰任省委书记时,曾答应拨款70万修复,不久因病住院逝世而告吹。

  洗兵桥摩崖石刻:位于大成镇东南明德村附近山石坡,在一面高5.4米,宽7.5米的石壁上刻有“洗兵桥”三字,每字0.75米见方。史书称明成化年间副使涂棐征黎时,屯兵于此的指挥李祐砻刻;民间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平黎路过刻,意为洗净兵器入库收藏,此地不再用兵。

  儋州古塔:古塔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儋州从2000年前建郡开始,就在儋耳郡城建第一塔,称云塔。自此,每个朝代都有建造,多为风水塔或佛教石塔,至今留传下来的共18座。保护最好的是位于中和一小的魁星塔,建于明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石塔,高7.02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高的塔是位于白马井镇藤根村南的文峰塔,高13.57米,已倾斜;最奇特的塔是位于排浦镇老市村的榕包塔,一座4.43米高的石制葫芦形塔刹被榕树根系包围,根须交叉处露出塔形;最精工的塔是位于三都镇迪锡村的敬字塔,高5.3米,塔身雕葫芦、芭蕉叶、玉书、麒麟等图案;最有意义的塔是位于三都镇南源村的德义塔,立于海南第一名进士符确学堂前,可惜前年被后人贴上白瓷砖破坏;贴瓷砖破坏的还有排浦镇的镇远塔;敬字塔有学村敬字塔、峨蔓的细沙敬字塔、光村的糯村敬字塔、洋浦的书井和盐田敬字塔、新英的攀步和黄玉敬字塔;还有细沙村灯塔、旧铺村塔、唐宅演清塔、秦阳村的雷丝灯塔等。

  白玉蟾修炼遗址:位于松林岭顶博望台,为海南文化史上第一人白玉蟾在宋高宗年代炼丹处,存有六个大石柱头和明代建的白衣祠,大石祭台,大石香炉等。

  德义岭候王庙:位于三都镇德义岭,明代纪念黎母仙姑带领德义仙婆和候王大战恶龙救儋州的传说而建,遗有明代建的石庙、石刻对联、候王石像等。前几年,当地一位姓符的妇女发动群众捐款在岭顶建起一间相当堂皇的黎母仙姑祠和八角亭,并修复候王古庙,已具备开辟成旅游胜地的条件。

  石雕人:位于光村镇泊潮老村东边路口,高1.12米,宽0.75米,属块石刻造,身着甲衣,手拿大刀,气派威武。传说为纪念伏波将军的先锋大将劳响将军殉难而建,乡人称之为“武将神佛”。

  符南蛇起义遗址:明代人,真名符玉辉,是海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领袖,被《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认定为“民族英雄”。其遗址有光村镇新隆瓦窑村故居,迁居海头镇皇帝村故居,避难处海头飞鼠洞,殉难处海头七坊塘等。

  冶炼厂遗址:位于海头镇老市村珠碧江坎边,为清代乾隆年间建,冶炼铁铜矿,当时石碌铁矿开采用人工挑到此地冶炼,尚存鼓风通道、炉址、炉砖及75米长的矿渣和木炭带。

  太平天国将士避难所:位于大成墟边。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洪秀全胞妹洪宣娇部遗散人员逃避至此,当地群众一夜建造土泥结构瓦房供居住,遗址土墙仍在。

  儋州古盐田:儋州古盐田较多,保留完整的有两处:洋浦盐田村的古盐田,峨蔓盐丁村的古盐田,用块石凿造,每片有100多亩,建于五季之末,部分仍在使用。

  儋州孔庙:位于中和古城南门内,立有2尺7寸3分高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古时候每岁春秋上丁日都要举行全州性祭祀活动,规模比文昌孔庙大,建于唐代,已毁,现存基址,石块。历代没人问津修复,这是吾儋最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