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集团:热闹之后的冷静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2:12:06
热闹之后的冷静反思

作者:唐少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5    更新时间:2007-4-6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然而,热闹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看看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一堂课之中,不一定要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更适合于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有些内容也许更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达成。一堂课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感类知识,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学生的课堂参与重在思维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许多做法,尤其是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都动了不少脑筋,确实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得冷静想想,能每节课都这样活动吗?活动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吗?每个教学情景都需要追求“真实化”吗?这些活动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吗?中学课程也“儿童化”是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它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注意力参与。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教师应该想尽办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有些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封闭式”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哪来的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儿童化”倾向非常明显,根本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和穿透力。第三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节历史与社会课上,教师让学生表演“焚书坑儒”,表演者在笑,观看的学生更是笑得“人仰马翻”。如果说探究指向问题的解决,体验则指向学生心灵的感悟,不能为追求学习气氛的活跃而放弃“灵魂”啊。

  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多媒体的使用。目前,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地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请记住,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作者为浙江富阳永兴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