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一怎么样: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形成自觉人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6:01

    文化自觉最终需要文化灵魂的自觉,而人格是文化的灵魂。

    什么是人格?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主要强调个人的自我存在状态,或人的个体性的内在精神的东西,即人的个体内在精神品质。在中国的汉语中,人格一般被理解或解释为人的个体的才性、气质、品质、德性、能力等内在特征的规定性,是对这些规定性的总概或总称。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文化的灵魂。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另外,在文化的建构和演变过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人格既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灵魂。

    所以,笔者认为,文化自觉,既包括物质文化的自觉,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觉和精神文化的自觉,这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觉,人格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终极。

    而要形成自觉人格,笔者认为,关键是在人格结构中,要培养三种主要德性:诚信、理性、敬畏。

    德性实质就是主体的品性,其深层次体现的是主体在与客体交往时所具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所以,德性主要表现在关系中。

    一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社会中人的关系;一类是与自然界的关系;一类是与未知世界的关系。所以,人需要确立三种基本的德性和价值取向:一种是与社会中的人交往时应具备的基本德性和价值取向;一种是与自然界交往时应具有的基本德性和价值取向;一种是与未知世界交往时应具有的基本德性和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时应具备的基本德性;理性是人与自然界交往是应具备的基本德性;敬畏是人与未知世界交往时应具备的基本德性。

    诚信就是诚实和遵守诺言。对社会发展而言,诚信的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诚信是立国之本。《左传》以信为“国之宝”。孔子也说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一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行为规范应该真实无妄,才能使社会保持稳定;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不能反复无常,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生活有序地进行。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讲诚信是进行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并且也是谋利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工具,体现了深刻的效益性。在我国古代,讲“诚信”历来是对“良贾”的一项基本要求。《周礼·地官·司市》中载:“贾民禁伪而除诈”。另外,《礼记·王制》中也说:“布帛狄来表粗不中数,幅广不中量,不鬻市”。从实际情况看,讲诚信的经济功能是多重的。第一,诚信是经济生活的润滑剂。据研究,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落后都与缺少诚信有直接相关性。第二,诚信具有简化复杂的功能。诚信通过承诺的履行,消除了风险,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选择空间。第三,诚信本身也体现为一种资本。经济学家赫希认为,诚信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公共品德;社会学家科曼也说,诚信是社会资本形式,可减少监督与惩罚的成本。第四,诚信为经济资源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进行最优配置提供了可能。诚信本身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使经济资源可一定程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上立体交叉式的综合配置最优化。

    再次,诚信也是立人之本。《春秋彀梁传》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建构中,信是最基本的,是产生其他德性的基础。没有诚信,智的作用就是反方向的或是对社会有害的;没有诚信,礼就使虚伪的,就仅仅具有华丽的外观价值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交往所体现的义也就是空的,就不会落到实处;同样,没有诚信,仁也就是虚假的,就不会有真正的仁。所以,诚信是人与社会或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应具有的基本德性,离开诚信,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德性就成了奢侈品,就只能具有观赏意义。

    对待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保持理性是人类应具备的基本德性。这里理性实质体现的就是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事实的精神,就是“真”和“求真”的精神。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基本前提。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自然面前,如果我们不理性对待,人类受到的报复也是残酷的。当前,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提倡低碳经济,实质就是对这种报复的一种反思。

    面对未知世界,保持敬畏也是人类的一种明智选择。所谓未知世界,就是尚未为人类所掌握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少得可怜,就像黑暗隧道中的火把,虽然在不断导引人类的前行,但照亮的部分毕竟是局部,人类整体仍处在黑暗的隧道中,仍在有限的知识中进行着无限地探索。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最后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人类更多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面对不确定性世界,人类需要保持一种明智的敬畏。这里敬畏既表示一种尊敬,也表示一种畏惧,是尊敬与畏惧的一种混合。对于“敬畏”,东西方的许多贤哲都有过深刻论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特别强调“君子之心”应“常存敬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最值得人类敬畏,那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德国现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对于人类而言,敬畏未知世界,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有利于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其核心和灵魂就是要敬畏生命。其次,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发展不能没有秩序,而敬畏是对无序行为的一种有效约束。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所以,敬畏有利于道德建设,从而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建设,最终也就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再次,保持敬畏克服了无所畏惧,也就克服了盲目性和人类的自大狂。第四,保持敬畏也克服了人类在未知世界面前一味地盲目恐惧和迷信,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理性。所以,敬畏实质也是一种平衡,是人类与未知世界之间的一种平衡,也是人类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平衡。

        国家发展,文化自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若措施得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但政治方面的变革总是艰难的,因为政治总是要涉及到许多深层利益的调整;而文化方面的变革将是长期的,因为文化是弥漫的,而且是内在于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

    一般而言,文化自觉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少数人启蒙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少数社会中的先进分子率先进行呼吁,针对文化中的问题,奔走呼号,著书立说。第二阶段是多数人认同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一个结果。由于少数人不懈地努力,少数人的见解逐渐得到了社会多数人的认同和赞许。但多数人在观念上认同并不代表多数人在行为上也发生自觉变化。第三阶段是自觉阶段。这一阶段是不仅少数人的见解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而且也变成了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到第三阶段,文化自觉才算真正完成。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中国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文化自觉就是一个关键变量。要实现文化自觉,这里笔者认为:第一,文化人首先要实现自觉。文化人要积极做社会发展的启蒙者,文化人只有不怕摆脱短期个人利益的约束,才能为文化人和社会赢得整体的长远利益。第二,权力所有者文化自觉是关键。文化自觉,一方面需要文化人的呼吁;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切实行动起来,这里权力精英就是转变的关键。第三,要注重用公开化思路探讨文化自觉问题。公开是实现正义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另外,由于中国文化具有面子文化的特点,所以,多利用公开手段,也有利于发挥面子的约束作用。第四,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文化自觉,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而文化的封闭性,必然导致文化的落后性。所以,中国发展,应当积极借鉴国外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为我所用。在文化观上,一味地盲目自大或一味地自我贬损都是不可取的,应当是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促共进,共同繁荣;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应当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