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仕特尔地板怎么样:礼器第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1:24:44

礼器第十

【题解】

方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运而无名,器运而有迹。《礼运》言道之运,《礼器》言器之用。”意谓本篇与《礼运》篇互为表里。哪些东西是礼之器呢?《乐记》说:“重篡姐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礼作为器在使用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是表现在外表的。而人作为礼的施行者,又必须具备忠信的美德,否则礼作为器的作用也要受到影响。这是反映在内心的。本篇大意如此。篇内有引用《礼运》的文字,据此,本篇的出现当在《礼运》之后。

【原文】

礼器,是故大备①。大备,圣德也。礼,释回②,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笃也③,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④。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⑤,鬼神飨德。

【注释】

①大备:即《礼运》之“大顺”治国、平天下。”

②释回:消除邪恶。

③箭:小竹。钨(y。n云):

④柯:草木之茎。

⑤物:人。怀:归。也可以说是《中庸》篇的“修身、齐家、竹子外部的青皮

【译文】

以礼为器,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现。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则无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则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头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君子有礼,也恰是如此,他不仅能与外部的人和谐相处,而且能与内部的人相亲相爱。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慈,连鬼神也乐于消受他的祭品。

【原文】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气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②。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③。故天不生,地不养④,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永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⑤,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⑥。是故年虽大杀⑦,众不匡惧⑧,则上之制丰七也节矣。

【注释】

①设:合也。

②理:也是顺的意思。

③曲:孔颖达解为“委曲”,孙希旦释为“偏”。今按:二义实亦相通。④故天不生二句:郑玄说:“天不生,谓非其时物也。地不养,谓非此地所生。”

⑤定国之数:定国,犹言立国。数,指物产之多寡。

⑥与:以也。

⑦大杀(Sh创晒):大幅度减产。杀,减少。

⑧匡:通“框”,恐也。

【译文】

先王制定的礼,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实质,得理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没有内在的实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形式,礼就无法施行。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顺于万物的一种东西。四时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产,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万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木拿来作为祭品的,即令拿来,鬼神也是拒绝享用的。住在山里,却以水里产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水边,却以山里产的鹿永作为礼品。这样的作法,君子认为是不懂礼。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看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所以即令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丰时是很有分寸的。

【原文】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果,武王伐封,时也。《诗》云:“匪革其犹,幸追来孝①。”天地之祭,宗庙之事②,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樱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③。羔豚而祭,百官皆足④;大牢而祭,不必有徐: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礼家不宝龟⑥,不藏圭,不台门⑦:言有称也。

【注释】

①《诗》云二句:见《诗?大雅?文王有声》。今本作“匪棘其欲,通追来孝。”匪,通“非”。革与棘,字异义同,都是“急”的意思。幸与通,皆读作y。,语首助词,无义。来,介词,“于”的意思。②事:指祭祀。

③丧祭之用三句:孔颖达说:“宜,义也。主人有丧祭之事,应须费用,而宾客有膊赐之交,是人道之宜也。”

④羔豚而祭二句:此指大夫、士举行的小规模祭祀。百官:指助祭者。皆足:指每个助祭者在祭礼完毕之后都能够得到一份祭肉。⑤诸侯以龟为宝二句:陈潞说:“诸侯有国,宜知占详吉凶,故以龟为宝也。五等诸侯,各有圭璧以为瑞信。又以夭子所赐,如祥瑞之降于天,故以为瑞。”按:圭是一种玉制礼器,其形制、大小、用途,详《周礼?春官?典瑞》。

⑥家:指大夫。

⑦台门:在门的两旁筑土为台察天气之所。也口“观”,高出于门,是天子、诸侯布告法律、观“阂”,口“象魏”。参((礼运》首节注。

【译文】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要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伦理,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与身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是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柴,周武王讨伐殷封王,那是革命的时代。这就是时代环境问题。《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体现有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樱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的对象不同,礼数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个体的问题。某家有了丧祭之事,理应有一笔相当的开销,而作为亲朋好友也应该对丧家有所蹲赠,这便是个宜的间题。大夫、士的祭祀,虽然只用一只羊羔或一头小猪作供品,但到末了,每个助祭的人都可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诸侯的祭祀,尽管是以牛、羊、泵三牲作为供品,但到末了,也还是每人一份祭肉,不会有什么剩余。这就叫做与身份相称。诸侯可以拥有龟,并以为珍宝;可以拥有圭,并以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得这样,不得把大门建成宫阀形式。这也是讲的合乎身份问题。

【原文】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①。天子之豆二十有六②,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婴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婴;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霎。此以多为贵也。

【注释】

①天子七庙四句:详见《王制》。

②天子之豆二十有六:王引之认为“有六”二字衍。豆是盛放菜肴的食器。据郑玄注,这里说的豆数,是天子每月朔食之数,诸侯相聘及招待大夫时之豆数。

③介:副使,随从。古代出使,正使为宾,副使为上介,其余随从为众介。牢:指太牢,即牛、羊、泵三牲各一。此指行过朝聘礼后,主人一方送给来聘者的奢汽之牢数。妻是已杀之牲,汽是未杀之牲。又,据《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中的上公九介九牢,侯伯七介七牢,子男五介五牢,这里说的“诸侯”即指侯伯,这是举中间而言。这里说的“大夫”是指侯伯之卿,侯伯之卿出使,主国用低于其君二等的规格相待,所以是五介五牢。

④重(Ch6ng虫):层也。指下葬时的茵与抗木的层数。茵是用双层粗布缝制的袋子,内著茅草穗和香草,用以垫棺,避免棺底与泥土直接接触。茵,三条横放,两条竖放为一重。抗木是架在棺材之上用来承受泥土的木条,也是三条横放两条竖放为一重。霎(sh己霎):形如扇,以木为框架,有较长的柄,外表套以白布,布上画有图案。下葬那天,在路上用以遮蔽柩车,下棺时,入坟以障枢。

【译文】

礼节有时是以多为贵。例如,天子的宗庙是七所,诸侯则是五所,大夫则是三所,士则是一所。又如,天子的饭食可以有二十六道菜,公爵则只有十六道,诸侯则只有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六道。又如,诸侯亲自出访,可以带七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奢汽多达七牢;而诸侯的卿出访,只可以带五个随从,主国馈赠的警汽只有五牢。又如,天子的坐垫是五层,而诸侯只是三层,大夫只是两层。又如,天子去世,七个月以后才下葬,葬时,茵和抗木各用五重,霎用八个;而诸侯则五个月以后即下葬,葬时,茵和抗木各用三重,婴用六个;大夫则三月而葬,茵和抗木各用两重,婴用四个。这都是以多为贵的例子。

【原文】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①,祭天特牲②。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③。诸侯相朝,灌用郁巴④,无篷豆之荐⑤。大夫聘礼以脯酿。天子一食⑥,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⑦,次路繁缨七就⑧。圭璋特⑨,唬磺爵⑩。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气此以少为贵也。

【注释】

①天子无介:介是宾的随员,而天子以天下为家,所到之处皆是主人,既不为宾,所以无介。

②特牲:一条牛。特,一也。

③天子适诸侯二句:孔颖达说:“诸侯事天子,如天子事天。天子事天既用一牛,故诸侯奉膳亦止一牛而已。”

④灌:奉筋献酒。郁粤(Ch。ng唱):古代的一种香酒。”巴是以黑黍酸成的酒,再加入郁金香的汁,即为郁粤。

⑤无篷豆之荐:等于说没有菜肴。篷豆,盛放脯酿的器皿。以上两句意为,主国之君仅以郁色敬宾,但无菜肴,以表示看重宾的芬芳之德,不在乎有无下酒的菜。

⑥天子一食:天子吃一口饭即告饱,须劝俏方再食。

⑦大路:殷代天子祭天所乘之车。繁(p。n盘):马腹带。缨:马颈上的革带。一就:一圈。

⑧次路:殷之第三等车,供普通杂事所用。七就:郑玄注《郊特牲》以为当作“五就”。

⑨圭璋特:圭和璋可以单独作为礼物,不用附加别物。特,独也。圭、璋是两种最贵重的玉,诸侯朝天子以圭为礼,朝王后以璋为礼。如诸侯相聘,则聘国君以圭,聘国君夫人以璋。

⑩唬磺(hu。ng黄):两种次于圭璋的玉。唬瑛贱,不能单独用作礼物,须要在以酒酬宾时,作为附带的礼物致送。爵:酒器。指以酒酬宾。

⑩旅:众也。

【译文】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仅用一头牛。天子驾临诸侯,诸侯也仅用一头牛犊款待。又如,诸侯互相朝聘,只用郁笆献宾,不设大盘小碗的菜肴;而大夫来聘,主国在招待时,不仅要有酒,而且要备菜肴。又如,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惰才继续进食;而诸侯进食,吃两口说饱了;大夫和士进食,吃三口说饱了;至于体力劳动者进食就没有这般斯文,啥时候吃饱,啥时候算数。又如,天子祭天所用的大格,只用一圈繁缨作为马饰,而干一般事的次格,就用五圈繁缨作为马饰。又如,圭璋是最贵重的玉,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唬横是次于圭璋的玉,不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必须在以酒酬宾时附带进献。鬼神比人尊贵,但祭祀时却只使用一层席子。又如诸侯临朝,大夫人数少,国君就逐个地与之行礼作揖,而士的人数众多,国君就对他们集体作一个揖就算了事。这都是以少为贵的例子。

【原文】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撑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解,卑者举角①。五献之尊②,门外击,门内壶,君尊瓦抓③。此以小为贵也。

【注释】

①贵者献以爵四句:郑玄说,爵、散(s6n伞)、解(zhi置)角都是饮酒器。一升曰爵,二升日瓤,三升曰解,四升曰角,五升日散。其中爵的容量最小,散的容量最大。这四句讲的涉及天子、诸侯祭礼,而天子、诸侯的祭礼亡失,所以我们只能从大夫、士的祭礼中窥其端倪。

②五献:郑玄说是子爵男爵的飨礼。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飨礼献数各随其命,子男五命,故知五献是子男。尊:盛酒之器。字亦作“蹲”、“蹲”。

③门外击三句:击、壶、瓦输(w。武)都是盛酒之器,也可以说都是尊名。其中击最大;壶次之,容一石;瓦瓶最小,容五斗。君尊:子男所用之尊,陈于堂上。

【译文】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尺寸,棺撑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大者为贵。但是,礼在某些时候又是以小为贵。例如宗庙之祭,尊者献尸用较小的爵,贱者献尸用较大的散;尸入之后,尸尊,举起奠解;主人卑,举起角杯而饮。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饮宾客时,击是最大的酒器却放在门外,壶是较大的酒器就放在门内,瓦俪最小,是国君和客人酬醉所用,就放在堂上。这都是以小为贵的例子。

【原文】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①。此以高为贵也。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②,扫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③,大夫、士榭禁④。此以下为贵也。

【注释】

①台门:见本篇前注。

②至敬:指祭天之礼。

③禁:承放酒杯的有足托盘。长四尺,宽二尺四寸,有足,足高三寸。

④大夫、士橄禁:当读作“大夫撇,大禁。”栅(y。淤):也是承放酒杯的托盘,大小与禁相当,只是无足。

【译文】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高为贵。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诸侯的大门是高大的宫网,大夫、士则绝对不可。这都是以高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祭礼并不在高坛上举行,而是在坛下扫地而祭。又如,天子、诸侯的酒杯不用托盘,大夫的酒杯则用托盘,士的酒杯要用高脚托盘。这是以低为贵的例子。

【原文】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衰,诸侯敞,大夫敝,士玄衣鬃裳①。天子之冕,朱绿藻②,十有二旎③;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至敬无文④素而越席⑧,父党无容⑤,此以文为贵也。有以素为贵者。大圭不琢⑥,大羹不和⑦,大路,牺尊疏布鼎⑨,禅构⑩。此以素为贵也。

【注释】

①天子龙衰四句:据《周礼?春官?司服》郑注,天子的祭服有六种,即大裘、衷服、瞥(bi。憋)服、霭(cui翠)服、缔(ch,吃)服、玄服。此六服都是玄衣而鬓(x0n熏)裳。六服的主要区别在于上衣和下裳上面的章数(图案花纹)多少不同。大裘十二章,即在玄色的上衣上面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有五色纹彩的虫类)等六章,在浅绛色的裳上面绣有宗彝(虎与维。雄是一种长尾猿)、藻(水草)、火、粉米(白米)、脯(黑白相间的斧纹)、敝(黑青相间的弘纹图案)等六章。共十二章。衰服(即龙衰)九章,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四日火,五曰宗彝,皆绘于衣;六曰藻,七日粉米,八曰脯”九日蔽一,皆绣于裳。瞥服七章,衣三章:华虫、火、宗彝,裳四章与衰服同。霭服五章:宗彝、藻、粉米三章绘子衣,辅、敝二章绣于裳。缔服三章,衣一章为粉米,裳二章为髓、敝。玄服一章,即上衣玄色而无图案,只有敝一章在裳。此六服天子均可穿,但穿的场合不同。除大裘外,其余五服,诸侯和卿大夫也可以穿。上公可穿衰服,侯伯可穿瞥服,子男可穿瓤民,孤卿可穿烯服,大夫可穿玄服。这里把衰服称作“龙衰”,是因为龙在衰服九章中居首,并非只有龙一章。这里的“诸侯敝”,是说诸侯可以穿七章的瞥服?五章的霭服、三章的烯服。总而言之,章数越多,文饰得越厉害,也就越显得尊贵。

②藻:五彩丝绳。.

③旎:冕前县垂的玉串。

④至敬无文:孙希旦说:“谓祭天袭大裘而不锡也。衣以锡为文,以袭为质。”意谓掩上加于大裘之上的外衣,不使纹彩外露。

⑤党:处所。、

⑥大圭:天子所摺之圭。

⑦大(i创太)羹:未加调料的肉汤。祭品中的上品。不和:未加调料。

⑧越(h叻活)席:蒲席。’

⑨牺尊:牛形的酒尊。鼎(m了幂):有的本子作“幂”,覆盖。⑩禅(s陌n善〕构:禅,木名,又叫白理本,质硬纹白。构,即勺。

【译文】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文饰为贵。例如,天子穿的龙袍有九种图案,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种、五种或三种图案,大夫只能有一种黑青相间的张形图案,至于士穿的衣服,没有任何图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浅绛色之裳而已。又如,天子头戴的冕,有用朱、绿二色编织的丝绳用来穿玉,垂旎十二条,而诸侯之冕仅垂旎九条,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是以文饰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朴素为贵。例如,祭天时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来,在父亲的面前不须装模作样,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用的大格朴素无华,上面只铺一层蒲席,牛形的酒尊是用粗布覆盖,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头来做。这是以朴素为贵的例子。

【原文】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①、礼不同只,不丰,不杀③。”此之谓也。盖言称也。礼之以多为贵者④,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⑤,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⑥,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⑦,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⑧。管仲镂篡、朱绒、山节、藻税今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⑩,洗衣灌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橙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⑩。’盖得其道矣。”

【注释】

①省(xing醒):察也。

②不同:指上文礼有高下、

多少、大小、文素之异。

③杀(sh创晒):减少。

④多:此一“多”字包括了上述的大、高、文。

⑤诩(x。许):普及,遍及。

⑥少:此一“少”字包括了上述的小、下、素。

⑦君子:此处指大夫以上。

⑧匹士:即士。匹,“匹夫”之匹。

⑨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相齐桓公,助成霸业。《汉志》著录有《管子》八十六篇。《史记》有传。镂篡:刻有花纹并且用玉作装饰的篡。‘篡是盛黍稠之器。朱绒(h6ng宏):天子冕上的红色系带。大夫的系带当用黑色。山节:在斗拱上雕刻山形图案。节丫柱子上的斗拱。藻税(zhu6卓):税是梁上短柱。藻税,在短柱上雕刻水莫图案。以上四种装饰只有天子能用,管仲是大夫,不能用。

⑩豚肩:猪的前腿。

⑩我战则克二句:这是孔子引用的两句古语,不是孔子本人的话。我,是一个知礼者的自称。

【译文】

孔子说:“礼,不可以不加以审察。礼有种种不同,该减少的不能增加,该增加的也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礼要注意相称。礼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为贵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发扬,普及万物,统领的事情又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像这样,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就乐于向外界炫耀。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表示内在之德的。内在之德所具有的密致精微程度,遍观天下所有之物,没有一件可以与之匹配的,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内心的修养。古代的圣人,既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乐于对外的炫耀,有时候以少、小、下、素为贵,有时候又以多、大、高、文为贵。所以先王在制礼时,该少的不能让多,该多的不能让少,追求的目标就在于一个相称。由此看来,大夫以上的贵族用太牢作为祭品,与身份相称,这就叫合礼;士用太牢作为祭品,与身份不相称,这就叫盗窃。管仲身为大夫,却使用镂花镶玉的篡,系着朱红的帽带,住室斗拱上雕刻着山形图案,梁上的短柱刻着水草,君子认为这是过分,膺用了天子诸侯之礼。齐国的晏子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时用的猪蹄膀太小,连一平碗也不到,穿戴着洗过的旧衣帽就去朝君,君子认为这是小气,不合乎大夫的身份。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因为礼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纲纪,如果纲纪散乱,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就乱套了。孔子说:‘作为一个知礼的人,打仗则必胜,祭祀则必定得到保佑。’就是因为他深刻领会了卒要相称的道理。”

【原文】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摩蚤①,不乐葆大②,不善嘉事③,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④。”孔子曰:“减文仲安知礼⑤?夏父弗摹逆祀⑥,而弗止也。播柴于奥⑦。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注释】

①不摩(hui灰)蚤:祭祀都有一定的时间,不以提前为快。靡,快活,齐人语。蚤,通“早”。

②葆化。包)大:高大。葆,通“褒”,高也。葆大是指器币而言。

③嘉事:指冠礼、婚礼。

④牲不及肥大二句:因为礼有以小、以少为贵者。

⑤减文仲:春秋鲁大夫,历事庄、阂、禧、文四君,时人以为知礼。

⑥夏父弗纂逆祀:夏父弗摹,人名,鲁文公时的宗伯,掌管宗庙祭祀。按照鲁国君位传承的先后顺序,阂公的神主应在嘻公的神主之上,但文公是禧公之子,有心将禧公的神主置于阂公之上,夏父弗景迎合君意,就编造了一个“新鬼(指禧公)大,故鬼(指阂公)小”的理由,硬把禧主神位放到阂公之上。这实质上是颠倒了昭穆顺序,所以说是“逆祀”、事见《左传》文公二年。

⑦播柴于奥:播柴是祭火神的礼节,不当施之于灶神。奥,郑玄说当作“翼”,或作“灶”,指灶神。下句“奥”字同此。

【译文】

君子说:“祭祀的本意在于思亲,不在于祈福;祭祀都有一定的时间,不能说提前举行就好;祭祀用的礼器玉帛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举行冠礼、婚礼,察告祖先是应该的,但也不须为此而另行祭祀;祭祀所用的牺牲不可全都追求肥大,供品也不可全都追求数量。”孔子说:“减文仲怎么能说是懂礼的人呢?夏父弗纂颠倒了宗庙祭祀的顺序,他作为四朝元老也不加阻止。而且在灶神面前举行播柴之祭也是驴唇不对马嘴。须知灶神是一位发明了炊器的老妇,在祭灶神时,只要把供品放在盆里、酒放入瓶内就行了。”

【原文】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①,曲礼三千②,其致一也③。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④,有美而文而诚若⑤。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⑥,有曲而杀也⑦,有经而等也⑧,有顺而讨也⑨,有渐而播也⑩,有推而进也⑧,有放而文也⑩,有放而不致也⑩,有顺而披也⑧。

【注释】

①经礼:指礼的纲要、大节。

②曲礼:指礼的细则、小节。三千:极言其多,并非确数。上文“三百”同此。

③致一:达到诚的境界。一,诚也。

④有所竭情尽慎二句:这是说的礼有以少、以小、以下、以素为贵的情况。若,语尾助词。

⑤有美而文句:这是说的礼有以多、以大,以高、以文为贵的情况。⑥有直而行也:如亲人刚死,孝子哭踊无节。

⑦有曲而杀(sh创晒)也:如丧礼的变服除服,及上杀、旁杀、下杀。参本书《丧服小记》。

⑧有经而等也:如为父母服丧三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一样。

⑨有顺而讨也:’谓礼数依次递减。如本篇上文的“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等等。

⑩有渐(ch己n忏)而播也:渐是荃除。惭而播是取于上而播及于下,如祭之有饺,施及贱者。参《祭统》。

⑩推而进:如王者的后代可以用天子之礼。

⑩放(f6ng仿)而文:如天子的礼服有十二章,是模仿天地自然而成。见本节上文注。

⑩放而不致:致者,至也。诸侯和卿大夫的礼服虽然也是模仿天地自然之象,但只有七章、五章、三章,达不到天子的十二章和九章。参上文注。

@顺而披:披是拾取。如君死沐发用梁,大夫用稠,而士义用梁。士卑,不以拾取君礼而用之为嫌。参《丧大记》。

【译文】

所谓礼,就好比是人的身体。身体如有缺陷,君子就把他叫做残疾人。礼如果用得不当,就好比人体有残疾一样。礼有时以大、以多为贵,有时以小、以少为贵,有时以高、以文为贵,有时以素、以下为贵。以大、以多为贵者就不可随便减少,以小、以少为贵者就不可随便增加,以高、以文为贵者就不可随便遮掩,以素、”以下为贵者就不可随便装饰和加高。所以,虽然礼的纲要有三百条,礼的细则有三千款,但它们追求的都是一个诚字。这就像人要进屋,没有不是从门而入一样。君子对于礼的态度,有时候是通过贵少、贵小、贵下、贵素而表达其诚,有时候是通过贵多、贵大、贵高、贵文而表达其诚。君子在具体行礼的时候,有时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饰,有时是情感服从理智,有时是不分贵贱,上下一样,有时是按顺序递减礼数,有时是取物于上而普施于下,有时是根据推理而提高规格,有时是效法天地而文饰至极,有时是效法天地而文饰有限,有时是卑贱者袭用高贵者之礼也不犯忌讳。

【原文】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①,夏造殷因。周‘坐尸,诏惰武方②,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③,周旅酬六尸④。曾子曰:“周礼其犹醇与⑤!"

【注释】

①素:白。青:黑。按五德终始说,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则尚赤。

②诏:告也。谓告诉尸以应有的威仪。俏:劝尸饮食。武方:无常。武,“无”的误字。

③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孙希旦认为此二句当在“周坐尸”句上,译文从之。

④旅酬:见《曾子问》注。六尸:周七庙(始祖后樱庙、文王庙,武王庙及四亲庙),当拾祭时,聚六庙之主于始祖庙中,由始祖倡议举杯,而由其他六主依次互相劝酒。六尸代表六主。

⑤醒(j。聚):凑钱喝酒。

【译文】

夏商周三代的礼都贯穿着一个诚字,民众共同遵循。从形式上看,有的尚黑,有的尚白,夏代开始创立,殷代有所因循。例如,在祭祀过程中,在夏代尸始终是立着的,在殷代则始终是坐着的,周代的尸也是始终坐着,而且凡助祭者都可以告诉尸如何保持威仪和劝尸饮食,并无固定的人选,这种礼数是从殷代学来的,其至诚之道是一样的。不过,周代有六尸依次互相劝酒的仪式,.这是殷代所没有的。所以曾子说:“周礼的六尸互相劝酒,就好像众人凑钱喝酒一样。”

【原文】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①。郊血②,大飨腥③,三献搁④,一献孰气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⑥。是故七介以相见也⑦,不然则已惠⑧;三辞三让而至⑨,不然则已整。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⑩,必先有事于频宫⑩;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⑩;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⑩。三月系⑩,七日戒,三日宿⑩,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⑩,乐有相步⑩,温之至也。

【注释】

①礼之近人情者二句:郑玄说:对于神鬼来说,近乎人情的礼算是襄读,远乎人情的礼才算尊敬。

②郊血:南郊祭天以牲血作供品。

③大飨:谓拾祭,即合祭先王。’腥:指生肉

④三献:指祭祀社樱之神。炯(x。n循):经沸水烫过的半生不熟的肉。

⑤一献:指祭祀小的神鬼。祭祀小的神鬼只须一献之礼,故称。孰:通“熟”,指熟肉。

⑥有由始:有所取法于古代。《礼运》:“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⑦七介以相见:身为侯爵、伯爵的国君相见,宾主双方要各用七个随从来传话。具体作法是:宾将自己要说的话先传给自己的上介(第一随从),上介传于次介,如此依次递传于末介(最后一名随从);未介传于主君之末介,主君之末介又依次向上递传于主君之上介,主君之上介传于主君。主君之答辞传法也仿此。如是公爵,用九介;子男,用五介。详《周礼?秋官?大行人》。

⑧已:太。

⑨三辞:塔在主君大门外让自己的随从三次传达自己的话,表示对主国的盛礼招待不敢当。三让:进大门、进庙门、登阶上堂,主人都要让客人先入。

⑩有事:指祭祀。

⑩颊(p己n畔)宫:一本作“郊宫”,鲁国的宗庙。

⑩恶池(h。iU6乎沱):即淖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东之泰戏山。

⑩配林:泰山附近的一个小山名。

@三月系:指祭天所用的牛要先在涤宫饲养三个月。详《郊特牲》。

⑩七日戒二句:七日戒是指祭祀前十日开始的连续七天的初步斋戒,、又叫散斋。三日宿是指祭祀前三天的严格斋戒,又叫致斋。并详《祭义》。

⑩摈:摈相,司仪。诏:告诉,指点。

⑩相步:扶助和引导乐工走路的人。因为古代的乐工多为盲人。

【译文】

古代的哲人讲过:用接近现代人情的东西作祭品,并非最高贵的祭品。例如祭祀至高无上的天是用牲血为祭品,合祭列祖列宗是用生肉,祭祀社樱是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祀小的神鬼是用熟肉。熟肉是接近现代人情的祭品,但并不高贵’。最高贵的倒是牲血。所以君子对于礼,并非一时冲动来表达自己的敬意,而是有所效法于古人。所以两国国君相见,宾主都要各自安排七个随从传话,不然的话就显得太简单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当,主人要三次礼让客人先入,然后才登堂,不然的话就显得太急促了。所以,鲁国人将要祭上帝,就一定先告祭于宗庙;晋国人将要祭河,就一定先祭祀淖沱河;齐国人将要祭泰山,就一定要先祭配林。祭天祭祖,祭前的三个月就要精心饲养牺牲,祭前的十日,要先进行七天的初步斋戒,接着再进行三天严格的斋戒,然后才举行祭祀,真是谨慎到顶点了。所以,行礼时必有司仪指导,乐师必有扶持引路的人,这才显得十二分的温文尔雅和从容不迫。

【原文】

礼也者,反本修古①、,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②,醛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莺刀之贵,莞章之安,而稿稣之设③。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④,故可述而多学也。君子曰:“无节于内者⑤,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

【注释】

①修:王念孙说当作“循”,是。

②故凶事不诏二句:这两句是解释“反本”的。

③醛酒之用六句:这六句含三层意思,都是说明“循古”的。玄酒:即水。见拼】运》注。割刀:今人使用的快刀。莺刀:古人所用的钝刀。莺是刀把上的铃。祭祀时分割牲体不用割刀而用莺刀。莞覃(gu。ndi己n官甸):今人所用的蒲席和竹席。今人坐卧之席,蒲席在下,竹席在上。《诗?小雅?斯干》:“下莞上覃,乃安斯寝。”稿稣:把农作物的穗割下后剩下的茎。稣,同,秸”。

④主:指上文的“本”与“古”。⑤节:郑玄说是“体验”。

【译文】

礼的种种规定,有时候是表现了人的回归天性,有时候是表现了人的遵守传统,总而言之,就是不忘其根本。例如,凶丧之事,用不着谁来教导,人们悲从中来,自然会号眺大哭;朝廷宴飨群臣,钟鸣鼎食,参加者自然无不快乐。这是回归天性的例子。又如,现在的人们都把饮用甜酒作为美妙的享受,但在祭神时却以清水一杯为贵;今人使用的快刀非常适用,但在分割牲体时偏要用迟钝的莺刀;今人的坐垫,下面一层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坐着多么舒服,而祭天时却仅仅铺上一层庄稼秆就当席子。这是遵守传统、以原始为贵的例子。所以先王在制礼的时候,一定是考虑到了人的回归本性和遵循传统这两个因素,所以后人才可以效法和便于学习。君子说:“如果内心没有体验,观察事物就不会明白。要想把事物观察明白而不借助于礼,就不可能达到目的。”所以,不按礼来办事,就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不按礼来说话,就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一所以有这么一句老话:礼是一切事物的准则。

【原文】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①。故作大事必顺天时②,为朝夕必放于日月③,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叠叠焉④。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一。是故因天事天⑤,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⑥,因吉土以飨帝于郊⑦。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⑧;飨帝于郊,而风雨节⑨,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注释】

①财物:孔颖达说:“财物,犹云才性也。”

②大事:指祭祀。必顺天时:如孟春迎春于东郊,仲春祠高媒,季秋大飨帝等等。参见《月令》。

③朝夕:祭名。天子在春分那天的早晨朝日于东门之外叫做朝,在秋分那天的夜晚祀月于西门之外叫做夕。放:通“仿”。

④达:犹言“皆”。叠(w创娓)叠:勤勉不倦的样子。

⑤因天事天:即上文“为高必因丘陵”。

⑥升中于天:谓天子巡守至于方岳之下,登山播柴告天以太平之功已成。中,成功。

⑦吉土:通过占卜而选择的风水宝地。飨帝于郊:指祭天于南郊。

⑧假(g色格):至,到。

⑨风雨节:《唐石经》无“节”字,诸家校勘皆以为衍字,此“风雨”二字当与下句连读。

【译文】

所以从前的先王在制礼时,就依据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赋以意义。所以举行祭祀一定顺着天时,啥时候祭啥神绝不错乱;举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仿照日出于东和月升于西;祭天是至高无上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高的圆丘;祭地是至卑无二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低的方泽。所以就风调雨顺,君子都勤勉不倦的报答神功。所以古昔先王在将要举行祭祀时,崇尚有道德的人,尊重有道艺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选拔这些贤人放到助祭的位置上,斋戒之前还要聚众宣誓,以诫不恭。然后才在圆丘上祭天,在方泽中祭地,登上泰山播柴向天报告成功,在南郊选择吉地祭祀天帝。因为播柴向天报告成功,所以凤凰来仪,龟龙毕至;因为祭天帝于南郊,所以风调雨顺,冷热按时。这样,圣人只要在临朝时南面而立,不须操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原文】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粤尊在昨①,牺尊在西②。庙堂之下,县鼓在西③,应鼓在东④。君在昨⑤,夫人在房⑥。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暑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注释】

①罄(】创雷)尊:饰有云雷状花纹的酒尊。

②牺(s叻梭)尊:牛形酒尊。尊,下文作“象”,是。象是象形酒尊。在西:郑玄说,礼乐之器以在西方者为尊。

③县鼓:一种大鼓。即《仪礼?大射礼》中的建鼓。县,即古“悬”字。④应鼓:一种小鼓。因为先击朔鼓,后击应鼓,是对朔鼓的回应,故名。⑤君在昨:昨是东阶。人君以东为尊。

⑥房:古代的房在室的两旁。天子、诸侯有东西房。此“房”指西房。

【译文】

天帝垂示至高无上的教导,圣人具备独一无二的道德。表现在宗庙之中,堂上,晕尊陈设在东阶,牺尊、象尊陈设在西阶;堂下,悬鼓设在两阶之间的西边,应鼓设在东边。国君站在昨阶上,而其夫人站在西房中。这好比太阳升于东方,月亮升于西方。这象征天与地的不同,所以夫妇的位置才会这样。国君从东阶走到西阶用牺尊、象尊醉酒,其夫人则从西房走到东阶用罄尊醉酒。堂上的礼仪象征着阴阳交互,堂下的鼓乐也此起彼应,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啊!

【原文】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①。乐也者,乐其所自成②。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蓬伯玉曰:“君子之人达③。”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注释】

①反其所自生:即上文所说的“反本修古”。

②乐(i色勒)其所自成:成功之后快乐的心情的表达。《乐记》:“王者功成作乐。”

③蓬(q。瞿)伯玉:春秋时卫国贤大夫,名缓。

【译文】

礼是追溯事物本始的产物,乐则是大功告成以后人心快乐的表达。因此,先王通过制礼以体验前事,通过作乐以陶冶情趣。由于礼乐有这等来历,所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治乱。蓬伯玉说:“君子一类的人都很明达。”他们只要观察到了器物,就可以推知工匠的巧拙;只要观察到了人的外部表现,就可以推知它的愚智。所以说:君子对于用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无不谨慎的。

【原文】

大庙之内敬矣①。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②,夫人荐盎叭君亲割牲④,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⑤。洞洞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⑥,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纳牲诏于庭⑦,血毛诏于室⑧,羹定诏于堂⑨,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之得也⑩。设祭于堂,为仿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⑩?”一献质⑩,三献文⑩,五献察⑩,七献神⑩。

【注释】

①大庙:始祖庙。大,古“太”字。

②制祭:指杀牲后进献血腥时,割取牲肝,在郁色中蘸一下取出敬神。③盎:指盎齐。祭祀所用五齐(ji记)之一。都是未曾过滤而较浊的酒。④割牲:指进献煮熟的牲体。

⑤命妇:指卿大夫之妻。

⑥属属(zh。zh口主主)乎:专一的样子。

⑦纳牲句:指上文“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

⑧血毛句:指上文之“制祭”。

⑨羹定句:指上文之“割牲”。羹定,谓肉熟。孙希旦说:肉煮熟后就不再加火让肉汤沸滚,故名羹定。

⑩道:言也。

@访(b忌ng崩):庙门。

⑩故日句:见《郊特牲》。

⑩一献:指祭群小祀之礼。

⑩三献:指祭社樱、五祀之礼。

⑩五献:指祭四望山川之礼。

⑩七献:指祭先公之礼。按:献数越多,其神愈尊。

【译文】

太庙之内的祭礼真是叫人肃敬动容。首先,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大夫协助拿着杀牲告神的玉帛紧跟其后。接着,国君又亲自制祭,夫人献上盎齐之酒。接着,国君又亲自馈熟,夫人再次献酒。在这个行礼过程中,卿大夫紧跟着国君,而命妇紧跟着夫人。说到他们的神情,那是毫不搀假的恭敬,那是专心致志的忠诚,又是那样地迫不及待地想让祖先享用供品。牵牲入庙时,先在庭中告祭于神;进献生血生肉时,又在室中告祭于神;进献熟肉时,又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不在同一地方,这就意味着求神而又不知神所在的确切位置。先设正祭于堂,又设祭于庙门之外,就好像是在询问:“神是在那边呢?还是在这边呢?”一献之礼是不够讲究的,三献之礼就有点看头了,五献之礼就礼数更加详备,至于七献之礼,那真是神乎其神了。

【原文】

大飨其王事与①!三牲鱼腊②,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篷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③,示和也。束帛加璧④,\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徐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⑤,盖重礼也。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注释】

①大飨:指拾祭先王,天下诸侯皆来助祭,供品异常丰盛,贡品也异常丰盛。

②腊(x下昔):干肉。

③内:通“纳”。金:指铜。

④束帛加璧:束帛是将五匹帛(其中三匹是玄色,二匹是浅绛色)捆作一束,用作聘问或馈赠的礼物,加璧,就是把璧加放在束帛上边也当作礼物。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古人常以玉来比喻君子之德,所以下文说“尊德也”。

⑤《肆夏》:郑玄说当作《陈夏》,是。《陕夏》是送宾的乐曲。

【译文】

大飨的祭品是那样的丰盛,贡品是那样的众多,恐怕只有天子才能有那样的排场吧!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干肉,包罗了普天之下的美味佳肴;篷豆中盛放的祭品,山珍海味,瓜果李枣,都是四季风调雨顺的产物。四方诸侯的贡金,表示他们的服从天子;诸侯给天子的见面礼,是束帛加璧,表示他们对天子美德的尊敬。诸侯贡品的排列,宝龟放在前列,因为龟能预知未来。其次是黄金,因为它能照见人情。其次是丹砂、油漆、蚕丝、棉絮、大竹、小竹这些日常用品,这表示普天之下的物产都是供给天子使用的。其余的贡品没有固定的品种,原则上是你这个诸侯国有什么土特产你就贡献什么,这表示再遥远的东西天子也能得到。大飨礼毕,来宾走出庙门时,奏起送宾的乐曲《陕夏》,以显示礼数的隆重。天子亲自在南郊祭天,这是无比的尊敬。宗庙之祭,视死如生,这是无比的仁爱。丧礼,孝子哭天号地,痛不欲生,一切发自内心,这是无比的真诚。为死者准备服装,明器,虽然明知无济于事,但也仍然尽力准备,这也表现了莫大的爱心。聘问所用的礼品,多寡都要合乎规格,这是无比的合理。所以,君子如果要观察什么叫仁义,只要观察一下礼这个根本性的东西就行了。

【原文】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①。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②。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 注释】

① 大飨:指拾祭先王之礼。

② 大旅:因特殊情况发生而祭天之名。其礼数低于常规的冬至祭天。

【译文】

君子说:“甘味是五味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调和出百味。白色是五色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绘出五彩。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知道忠信是礼的根本,只有忠信之人,才可以学礼。如果不是忠信之人,礼也不会跟着你瞎跑。由此看来,礼固然重要,而得到忠信之人更重要。”孔子说:“即令把《诗经》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学过礼,就连简单的一献之礼也承担不了。懂得了一献之礼,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飨之礼。懂得了大飨之礼,如果不再继续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旅之礼。懂得了大旅之礼,未必就能担当祭天之礼。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原文】

子路为季氏宰① 。季氏祭,逮曹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跋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② ,堂事交乎阶③ ,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日:“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注释】

① 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详见《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季氏:指鲁国大夫季桓子。

② 室事:正祭时,尸在室,故曰室事。交乎户:室外的人取祭品至室门口,室内的人接过祭品以献尸。

③ 堂事:正祭毕,邀尸至堂,在堂上行侯尸之礼,故曰堂事。正祭时是把尸当神来敬,俱尸时是把尸当宾来敬。交乎阶:堂下的人把撰具送到阶前,堂上的人接过撰具奉进于宾。

【译文】

子路当季桓子家的总管。过去季氏举行岁时的祭祖,总是天不亮就开始,忙活一天还没完,天色已黑,还得点起火把继续干。因为拖的时间太长,即令是身体强壮、敬心十足的人,也被搞得疲惫不堪。因此,许多执事的人都东倒西歪、左倚右靠地来应付差使,这实在是对祖先的大不恭敬。后来有一天,子路参与季氏祭祖,举行室内正祭时,室内室外的人在门口交接祭品;举行堂上侯尸时,堂上堂下的人在阶前交接撰具。天亮开始祭祀,到了傍晚就行礼完毕。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谁能说子路只是有勇而不懂得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