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f2国际卡丁车馆:一本解放男人,解救女人的好书:男人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42:14
   一本解放男人,解救女人的好书:男人道 作者:韩浩月   第二部分 第22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2) 第23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3) 第24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4) 第25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5) 第26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6) 第27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7) 第28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8) 第29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9) 第30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1) 第31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2) 第32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3) 第33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4) 第34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5) 第35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6) 第36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7) 第37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8) 第38节: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1) 第39节: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2) 第40节: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1) 第41节: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2) 第42节: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3)             第二部分 第22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2)     男人的一生,有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三五个常以家庭形式互相往来的朋友,七八个可以偶尔聚集喝点小酒的外围朋友就足够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哪怕您人缘再广,最后发现朋友圈子也难逃这“一、三五、七八”的宿命。

    所谓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既是那种知道你所有过往、了解你所有性格特点、对你能够全部包容的朋友。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何谓兄弟?50年后您躺在床上,我问您喝水不?您摇头,吃水果不?您还是摇头,我再问,给您找个妞?您睁大眼睛、闪着泪花说,兄弟,扶我起来试试……这个段子属于话糙理不糙的那种,真正的朋友就是这样,他会像对待自己的兄弟那样,想你所想,急你所急,一切只为了你能满意。

    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周先生对着树洞倾诉的那一幕感动了不少观众,如果他有一个可以兄弟般的朋友,那么树洞就可以省掉了。真正的朋友会起到树洞的作用,不但负责倾听,还要负责保密,一个带着秘密死去的男人是可耻的,而你能拥有一个可以把所有难以言说的秘密都告诉他的朋友,则是幸运的,因为某种程度上,那个朋友成为了你的神父,他不对你的行为作出任何评价,会最大程度地给你以心理安慰。

    男人的一生,只有一个朋友是不够的,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要成为割头之交,还需要三五个莫逆之交。《庄子?大宗师》中这样写过,“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由此也给“莫逆之交”下了定义,即由性情相投的三五好友共同组成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可以排解两个男人喝酒的孤独感,让男人的聚会显得更兴高采烈一些,也可以完成一些两个男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打麻将,唱卡拉OK,驾车出游等等,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活动只有两个男人出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相当地可疑,恐怕已经突破朋友的界限了。

    那个一生的朋友可以成为你孩子的教父,而那三五个朋友则可以成为你家庭的世交,有了这两种朋友,你的一生就不至于孤苦伶仃,就会得到充足的友情的温暖。但是,男人的朋友圈子,还是需要有七八位外围成员,这些朋友,可能是你的同学,可能是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领导,除了互相不讨厌之外,你们之间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话语共鸣,会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不谋而合,但关系又不至于亲密到无话不谈,这七八位朋友的存在,是衡量一个男人社会价值的标尺,也是一个男人不会被定义成一个隐士的标志。

    如果前两种朋友会充实你的精神世界,那么后一种朋友或会给你带来更多属于俗世的利益,你们会默契地建立互惠、共赢的友情立场,会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朋友关系是最接近于“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种朋友定义的,但也不宜太多,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多有,朋友多了未免也鱼龙混杂,而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如何分辨朋友这件事上,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第二部分 第23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3)    在看了上述的文字之后,也许你会认同我的一个想法:要那么多朋友干嘛?网络时代虽然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社交领域,但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属于小群体生物,即便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按照一种社交理论的说法,他能最直接影响到的周边人数,也不过只有200人。也就是说,从总统到清洁工,他们的口碑,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他们狭义上的价值,都会在这200人中间得以树立、完成或展现,如果范围扩大、再扩大,则属于政治、文化方面的事情了。

    我们为什么重视朋友,渴望拥有数不清的朋友,到哪里都有朋友帮忙、捧场,那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任人唯亲、重心腹的传统。在一个讲究规则、一切按照程序办事的地方,朋友关系对事物的影响就不会如此之大。城市化虽然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没有了人情关系的存在,来源于多个地方的人们,会很快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公正、适用的法则,以取代原始的丛林法则。而当你不再需要凭借朋友的名义去托关系、走捷径时,“朋友”这个词才真正回归到它的本义。

    如何成为一个可以被信任、令人无戒心的朋友,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自己变得独立和强大,这样的你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绝大多数问题,你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取你的绝大多数所需,而不用费心劳神寄托于朋友的“传帮带”。若朋友圈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如此,那么这样的圈子的生命力无疑会是旺盛而长远的。遗憾的是,现实生活里这样的朋友圈子并不常见,我们大多数人,都还在纠结于朋友所带来的喜怒哀乐。

    当我们对朋友有期望、有寄托、有怨言的时候,只能说我们还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因为真男人向来是不需要很多朋友的。如你不明白,请认真重复把这句话读三遍。

    最后,有很重要的一句话要提示大家:要把你的女人当作好朋友,原因无它,你是要和她相伴一生的,很难想象,和一个人之间的感情如果没有朋友的成分在,会如何熬过漫长的时间。而如果那个和你走完生命旅程的人,是一生的挚友,还有什么能比这是更幸运的事?

    懂得逐渐建立自己的声望

    声望,最通俗的解释是: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我们目光所及,不乏有钱、有名的男人,在寻找有声望的男人时,会发现那些有钱、有名的男人会像被风吹过的芦苇一样,一片片倒下了。有声望的男人,或许只能在民间寻找。

    在我的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有声望的男人,是我的父亲。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无师自通地懂得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名声,偌大的村庄,每每有邻里纷争,都会请他出面,而他总会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说法。可惜的是,他在壮年的时候因病去世,很多年后我回到村子,都还有人在念叨他的聪明、智慧,而我也一直是在这样的耳边舆论中长大,父亲因此也成为我一直想要模仿的对象。
第二部分 第24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4)    父亲的例子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声望不是专属于那些大人物们的,平凡百姓一样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声望。建立声望并不需要太复杂的体系,只需要把本性中的诚实、真诚、公平、公正等好的品质更多地释放出来就够了。在宗族观念很强的旧社会,一个家族的领导者,通常也是声望的代名词,如果这个领导者有朝一日失去了他的声望,也就距离众叛亲离不远了。

    城市化让乡村的宗族现象土崩瓦解,家庭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小细胞,即便在如此小的细胞里,男人也应该不忘建立自己的声望,成为被妻子信赖、被孩子崇拜的对象,家庭是男人建立声望的起点,如果一个男人在家中的形象都一败涂地,很难想象他能在其它领域做出多么伟大的事情来。

    声望的建立源自亲人、朋友、同事的评价。有种说法,无论身份如何,一个人至多能影响身边200个人,无论这个人是总统将军还是贩夫走卒,如果这200个人都对你交口称赞,那说明你的声望已经建立起来了,这200个人会帮助你传播你的声望,然后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例子看上去有点像病毒营销,其实声望体系的完成,的确有病毒营销的影子,所以要倍加注意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掉了链子,那么很可能导致你整个人形象溃塌,已经有不少公众人物用他们血淋淋的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建立声望的办法,除了前面说过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呈现所有美好品质之外,还要在尊严感之中融入亲和力。声望不是威望,建立声望不是为了吓唬人、恐吓人,而是为了说服人、影响人,一个有声望但却让人望而生畏的男人是失败的。建立声望需要一点一滴的付出,像燕子筑巢那样衔泥不止,同时还要时刻想着,好不容易筑起的名望之巢,别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端了窝。你从课本上、文学著作中、历史典故里所学到的一切有关好男人养成的说法、实例,都可以拿来用到自己身上,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当然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不见得拔高到如此高的标准,但总得领会其核心精神,让其化作春雨落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浸淫着智者的光辉。

    建立声望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一己私利,很多曾经很有声望的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建立起了声望,最后因为利己主义思想露出了马脚,而为千夫所指。说夸大一点,个人的声望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存在的,这如同家长要靠声望维护家庭利益、领导要靠声望维护单位利益、领袖要靠声望维护国家利益一样,因为声望随是个人的品格,但却是众人给予的,声望是一张奖状,只有你达到了值得颁发奖状的标准,这张无形的奖状才会颁发给你,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它装裱起来,当作继续努力的动力。
第二部分 第25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5)    中国曾经的乡绅阶层,在地方自治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他们多是科举制度下的落第士子,退休还乡的中小官吏,有点土地也有点文化的地主,不否认乡绅里面有不少恶绅,但他们中间有不少是醉心于当地基础建设、教育事业、民风民俗等工作的,他们的声望,正是源自为家族、村落所做的贡献。遗憾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乡绅成为斗争对象被彻底打倒,乡绅文化也由此彻底破裂,近些年不断有人重提建设乡绅文化,但这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有声望的地方名人,对历史记忆心有余悸,再者在自私自利横行的时代,即便做好事也未必能获得好的回报。

    愈是如此,我们就应该愈加珍视自己的声望——如果你已经初步拥有了这种声望,那么不妨把它当作一个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对于男人而言,大概算是奢侈品一种了。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金钱、名誉、欲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或是实现,唯有声望保持其矜持的本色,不是买卖或投机所能带来的。

    西方有名仕文化,这几年来在国内时尚界颇为流行,既然乡绅文化已经失去了土壤,那么不妨从学习做一个名仕开始吧。

    怒是一种力量但尽量别发怒

    怒是专属于少年的。记得我少年的时候,就常没由来的发怒,因为没有发怒的对象,所以就常常对一课粗壮的树木拳打脚踢来发泄怒气,要么一口气围绕这个县城跑上几圈,直到怒火全部消失,只剩下气喘吁吁的累。怒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刚生下来的孩童,都会握紧拳头大哭发怒:为什么未经我的同意,就把我带着这个世界?!怒是一头野兽,这头在年轻的时候精力特别旺盛,稍不加看管就会如动物园的狮子窜出去伤人,等到人老了,怒气也便消失了,所以,能发怒,也是年轻的表现。

    男人发怒,女人发狂。怒是专属于男人的,“怒发冲冠”的说法,以来都是形容男人的怒气,因为在古代只有男人才戴帽子,女人戴帽子的极少,怒气能把帽子都顶起来,可见其威力有多大。女人不会发怒,是因为在力量上属于弱者,发怒了也不会对坚硬的树木、墙壁之类的东西拳打脚踢,顶多把身边男人抓过来挠几下,这在发狂的范畴之内。女人发狂的可怕程度一点也不比男人发怒差,她们足以让整个世界都显得混乱不堪,可见发怒的男人和发狂的女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年轻的男人发怒,总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欲。我少年时的玩伴,莫名其妙发起怒来之后,会集体拿摩托车撒气,一伙人各自跨上自己的摩托车,发了疯一般地飙车,飙车的结果是死的死、伤的伤,这就是发怒的代价。我有一次发怒超速驾驶,在急转弯时失控冲进路边水沟里,差点把小命交给马克思,自此之后就不敢再拿命开玩笑。不敢拿命开玩笑,自然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发怒了。
第二部分 第26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6)    男人的年龄越大,胆子越小,因为他们逐渐懂得了发怒的成本。年轻的男人发怒,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牵绊,没什么顾忌,只要自己痛快,其它的都可以滚蛋。成家立业后的男人,尤其有了老婆孩子的男人,感觉到了肩膀上的责任,怒气就如同气球里的气体,不用别人去捅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自己就泄气了。相声里有段子曾这么讲过:未婚男人在公交车里踩了别人一脚,还未待被踩者抗议,他就先发制人嫌人碍事了,而已婚男人被别人踩了一脚,还会满脸堆笑说声“对不起,耽误您的脚落地了。”

    不会发怒的男人还是男人吗?这要看怒火发在什么地方,如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虎躯一震怒吼三声,没准能将贼人或坏蛋吓跑,这样的怒该发,也值得鼓励,可是这样的男人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不需要他们迎难而上,冒着生命风险去帮助别人,仅仅是把跌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没有几个男人敢去做。这不仅仅是男人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这个社会让男人变得不像男人,女人变得不像女人了。男人们,你为什么不发怒,这个恐怕将成为天问。

    如果没本事在外面发怒,那也千万别在家里发怒,因为家是最不适合发怒的地方。但偏偏有不少男人,在外面受了委屈,要跑到家里发怒,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家里的人都是熟人,且都是弱者,发怒不会遭致挨揍的后果。一个爱发怒的男人,会把家庭环境和气氛变得极为糟糕,而且会将发怒的传统当作遗产传承下去,老爹会发怒,儿子脾气自然不好,所以,一个性格不好的爸爸,会祸害三代,后代得凭借超越前人的修养,才能逐渐修正祖宗留下来的性格缺陷。

    对于成年男人而言,怒是一种力量但尽量别发怒。发怒会让一个男人失去理智,最起码说也会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一个发怒的丈夫和爸爸,会让妻子和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家庭和谐。一个发怒的领导会让下属敬而远之,更加不愿与之沟通。中国的威权社会,很大程度是通过发怒建立起来的,古时候皇帝一发怒,就有人要人头落地,乃至于中国的民间,多年来也深受此影响,很多事情对错暂不论,大家都抢着发怒,好像谁先发怒谁就占了理似的。

    阿拉伯某个地方的人在对付怒气方面有个传统,那里的人每次发怒都会捡起一根树枝就跑,什么时候跑到不生气了,就把那根树枝插到沙土里,一年到头总结一下看,插的最远的那根树枝,代表着自己最大的那次发怒。心理学上教人控制发怒的办法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每当你感觉要发怒时,先别急着发作,尽量在三秒之后再决定是否发作,很多时候,三秒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明白怒气消失了不少,没必要再发怒了。所以,发怒是一瞬之间的事情,控制发怒,只要控制那瞬间的情绪就基本实现胜利了。
第二部分 第27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7)    有的男人一辈子都怒发冲冠,老了也不省心,一点不顺心的事都要嚷嚷半天,请相信,那还是他不够老。一般的男人过了五六十岁,就很少发怒了,五十岁知天命,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了,六十岁是耳顺之年,听啥都不觉得刺耳了,会觉得发怒是太孩子气的事,而且于事无补,气大了伤身,不如不怒,多活几年。五六十岁之后还发怒的男人,真得说气性很大,一辈子难改男人真本色,青春期延长的太久了点,不过,再等十年、二十年看,一样是殊途同归,成了没气之人。

    不发怒就会让男人失去力量感吗?绝对不是,这个世界上评价对错,从来都不是看谁嗓门大的,有两个名词,一个叫“规则”,一个叫“真理”,按照规则办事,崇尚真理至上,这样的男人,哪怕一辈子不发怒,也是受人尊敬的人。我有一个忘年交,一个永远笑呵呵的老头儿,从来都不会发怒,都没看过谁在他面前造次,这还远不是“尊老”的原因就能解释的,因为在微笑面前,所有的怒气都是可笑而幼稚的。

    发怒还是优雅的敌人。如果不幸你立志要成为一个优雅的男人,那千万要学会制怒,修炼一两年好不容易有了点优雅气质,一次发怒就会让这气质损失大半。绅士在中国的大面积消失,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男人都在生气。生气不但会让一个人心浮气躁,还会导致面孔扭曲,所以,那些青春不再单依然想当老帅哥的男人,请现在就动手在书桌和心灵上刻下这个古训:制怒。

    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

    二十多岁的年纪里,经常感到慌张,夜里醒来,常整夜地睡不着觉,如大多数这个年岁的人一样,这是出于生存的忧虑。能否越来越好地生存下去,未来是否有希望,能不能给家庭带来安定感,让妻子、孩子丰衣足食,当这些问题,日夜盘旋在心头的时候,一个男人不慌张,那是不可能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做着同样的梦,梦见自己在午夜空荡荡的大街上,捡拾着一枚枚硬币,希望这样的梦不要醒,天不要亮,但每次清晨的鸟鸣都会如时响起,口袋里当然是空空的,那里面没有一枚梦境中出现过的硬币,而自己也只能心怀失落的情绪,跃下床来,去为看不清楚的未来而打拼。

    在巨变的时代,如果你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域,再兼具一个漂泊者的身份,很容易被一种脆弱、无力的感觉纠缠着,这感觉才是真正的噩梦,它很容易让一个人心生绝望,在这绝望的情绪里,如果工作、生活再承受若干的不公,那么则很容易将一个人击垮。这是一代中国人的命运,是属于那些出生于时代断裂层中的男人的悲剧。
第二部分 第28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8)    在一个各种规则都被扭曲的社会中奋斗或挣扎,一个男人很难强硬起来,而选择虚弱地活着,虚与委蛇地活着,未尝不是无奈而实用的生存方式。有投机取巧者,成功了,有坚持自我者,无一不被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如同一瓢强硫酸,会把男人的尊严一层层地腐蚀掉。每次在地铁里看到有男人一言不合打将起来,总会感到心酸,导致这浮躁情绪的原因并不深,也许不过是因为上班将要迟到引起的。

    想自己不成为弱肉,就必须成为强食,似乎成了中国男人的唯一出路,其实并非如此,在两者之间,或还有第三条道路存在。有人曾把社会中的个体形容为螺丝钉,那么,作为男人,完全可以以一枚坚硬的螺丝钉的姿态而存在,表面妥协,内心不妥协,行为流俗,内心不流俗,细节上无原则,整体上坚持原则,这样,或会找到一种身为男人所应该拥有的那种存在感,活得的幸福、平实、朴素而骄傲。

    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必须要有不破灭的理想。都说谈理想很奢侈,事实上是我们高看了理想这个词,理想不必那么宏大,不必那么高远,它也许只是一闪念之后停留在你心灵上的印痕。把理想当成一个目标来看,它会现实很多,也会很好实现很多。比如,我一个叫于贞志的朋友的理想就很简单,他不想上班,于是在十年前结束最后一份工作后,他就再也没上过班,他写一点诗,画一些画,换来一份可供自己活下去的食物与居所,过着无所忧虑的生活,想当然地,他也失去了一些物质符号,但每当有人问起,为何把自己搞成这样,眼下之意,为什么不去和别的男人一样为金钱、房子去努力时,他淡然地回答一句,“我把自己搞成这样容易吗?”对于这样一个男人,恐怕很难再有什么逼迫他向包括生活在内的任何事物低头。

    我的另外一个作家朋友古清生,他的理想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过隐居的生活,这生活恐怕城市里一百个男人当中,有九十个以上在脑海里畅销过,但其中只有少数人趁着年假机会去简单感受一下,难有一人会真正舍弃灯红酒绿,去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但我的这位朋友做到了,在一处有名的深山里,他种茶、养蜂、写作、旅行,俨然独来独往的大侠,他用自己的努力,建设了让自己乐不思蜀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里,他是说一不二的主人,他是这个世界的奉献者,而不是索取者,所以他的生存姿态,是如此地强大。

    举这两位的例子,并非想说明,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必须要以牺牲一些什么活着逃避一些什么来实现,哪怕真的是牺牲了、逃避了,那未尝也不是一种寻找快乐生活的渠道,是与众人背道而驰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推崇这两位朋友,并非只是羡慕他们的生活,而是钦佩他们的姿态,在与世界、与人生、与命运博弈的过程中,他们是强者,即便在某些方面是弱者,他们也通过一些变通的方式,把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了强者。鉴于强者通常具备的乐观心态,他们一般都会比呈现出弱势姿态者生活得更快乐。
第二部分 第29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9)    我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在意识到这点之前,以前年轻时常做的那个捡硬币的梦,再也没有出现过,这让我的内心感到平和与宁静。这种转变让我发现成为一个强大男人的标志很简单,只有两点:无生存之虞,无所求。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是中国式生存必须要直面的首要问题,也是职场诸多困惑中的一个。想解脱这个压力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由“一个需要工作的人”变成“一个被工作需要的人”,“一个需要工作的人”永远是战战兢兢的,而“一个被工作需要的人”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建立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等机制,并且在这机制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想无生存之虞”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但最终熬过这段过程的人,都会有苦尽甘来之后的自在与超脱。有人奋斗是为了得到一些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东西,有人奋斗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放松,虽然两者都会让人感到满足,但后者更加人性化一些,要知道生而为人,在这世界上至多存在三万多天,并非只为每天活在焦虑中而来,能以尽可能自然的方式活着,喜怒哀乐来自于心而非来自于外物,才是人的生存本质所在。

    说完“无生存之虞”,再说说“无所求”,这里的“无所求”,并不是佛学中“无所求”所说的那样博大深奥,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求人”而已。在一个有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传统的国家来说,“不求人”是件不现实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经历,“求人”带给人的心理折磨,是久久难以消失的,“求人”不成所带来的挫败感,也会大大消磨人的志气。

    在物物交换的原始社会,是不存在“求人”这一说的,你有兽肉,我有果实,交换一下,我们彼此都收获了另一种食物,再往后,你有织物,我有米谷,交换一下,我们都实现了衣能遮体、食能果腹,我们的交换式平等的,交换的物品有其市场公认的价值,你为什么要求我,我为什么要求你呢?哪怕在货币时代,物物交换的原则依然能够通行,货币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便于携带而已。所以,由“不求人”到“求人”,变的不是社会,而是人心。

    在人心变了的时代,想不求人,就只能自己变得独立。这种独立包括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行为独立,这三者的重要程度,也按此次序排列。想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就先要在经济上独立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种自己的地、收自己的谷子、出售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和别人平等交换物质的机会,有了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才不会依附于别人或者别的什么组织,经济和精神的独立,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行走的人,每一个都具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

    “无所求”不是“无求”,对外界无求,不等于对自己无求,无论什么时候,男人都是要对自己有要求的,如果有一天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么这一天势必也是求别人的开始之日,一枚坚硬的螺丝钉是要不断自我煅炼,才能够不生锈,才能够承担得起更大的负重,经得住敲打。如果社会上每一个男人,都是一枚坚硬的螺丝钉,这个国家会健康、正常、有活力的多,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依附于体制和潜规则生存的软蛋与投机分子们,中国的社会才是一个不求人就无法做成事的社会。
第二部分 第30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1)    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

    嗜好是给自己的奖赏

    男人的嗜好简单到屈指可数,喝酒、抽烟、收藏、骑马、开车、赌博……请原谅我想象力有限,有关男人普遍具备的嗜好,一下子只能想出这么多。这么多嗜好里,又数“喝酒、抽烟”最常见,我反对酗酒、在公共场合抽烟,但不赞同全面戒酒、戒烟的舆论环境,忘记了在哪部电视剧里,有母亲劝慰整天逼丈夫戒烟的儿媳妇,“一辈子他就这么点爱好,别把他天天的想头给掐了”,这句台词一下子让我觉得,这样的妈妈是天下最好的妈妈,她懂得儿子心里的苦,知道儿子其实抽的不是烟,是那个众所周知的词:寂寞。

    我不抽烟,主要是不喜欢烟味,因此这么多年来在众多烟鬼们的包围下,也没染上烟瘾。酒瘾是有一些的,这个有师傅教,十多年前我和一个老头儿整天在一间办公室里混,经常在中午到来之前,他会从纸堆里把脸露出来灿然一笑,说一句“中午喝点?”,于是乎,一老一少把办公桌变成了酒桌,一瓶白酒各分一半下肚,再把坚硬的躺椅变成睡床,睡上一两个小时,日子过得好不惬意。看老头儿喝酒,是一种享受,他那不叫喝酒,叫艺术,从开瓶、倒酒、举杯,再到品尝、下咽、落肚,整个过程都像在创作,创作什么?创作快乐,作为俗人的快乐。

    我在农村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有着不少农民式的嗜好。农村的男人,没什么娱乐活动,喝酒是交流感情、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夏、秋天的田间地头,是喝酒的最佳场所,记得有几年,我常混迹麦田边、菜地旁,和认识不认识的农民伯伯、大哥喝得不亦乐乎。这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现在每当家人劝戒酒时,我总说,我不是想喝酒,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过去的日子致敬。

    女人心情好或坏,都会把购物当作奖励自己的方式。而男人,则通过满足自己的嗜好来奖励自己,对于物质欲望不是那么强烈的男人来说,一杯酒、一支烟,或许就足够了。明人张岱写过一篇《陶庵梦忆》,其中有一名言流传了下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话是张岱写给他的朋友祁止祥的,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都是比较文雅的癖好,可能也有不文雅的癖好,张岱没好意思写出来,实际上这些不好意思写出来的癖好,更容易让男人之间产生深厚的友情。
第二部分 第31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2)    比“人无癖不可与交”更有震撼感的是后面一句话“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如果当作批评之语来使用的话,实在太狠了。说一个男人“无深情”,是从品德、情商、道德等多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试想,一个男人连自己都不爱,怎么去爱别人,对自己都不深情,如何对别人深情?没有嗜好的男人,是没有弱点的男人,而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无弱点的男人都是奸臣逆子,他们通过对自己七情六欲的斩杀,才能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真英雄都是有弱点的。

    沉迷在嗜好里的男人会相对地流露出真实的本质,也会让表象看上去普通、朴素的男人,绽放出瞬间的迷人色彩。据很多女性讲,专注地做事情的男人,会散发出一种难以抵挡的魅力,而论专注,除了工作之外,最能让男人眼睛为之一亮、注意力集中的事情,恐怕就是满足自己的嗜好了。但不是所有嗜好都会让男人眼睛发亮的,有的嗜好会让男人眼睛发红,比如赌博。赌博是一种不良嗜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男人是天性好赌的动物,不上赌桌的男人,不见得不赌,手里没摸着麻将、搓着纸牌,男人一样会在其他领域展开大大小小的赌局。严格地说,赌已经超越嗜好的定义,应从更幽深的有关男人人性的角度加以探讨了。

    男人是驴子,嗜好是挂在驴子嘴唇前面的青草,只有前面有青草,男人才会在生活这条磨道上不厌其烦地一圈圈走下去。聪明的女人要允许甚至鼓励男人有一两项嗜好,只有那些目光短浅的女人,才会对男人的嗜好进行全面剿杀,以求他们的精力全放到自己身上,这么做的结果恰恰相反,摆在明面上的嗜好虽然被消灭了,但没准男人会开发出什么暗地里进行不容易被发现的嗜好,这种嗜好才更容易让女人头疼。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颇为流行,段子是由两个男人的对话构成的,“抽烟么?”,“不抽”;“喝酒么?”,“不喝”;“喜欢女人么”?“不喜欢”,问者于是给出了掷地有声的一个结论,“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个段子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在男人看来,烟、酒、女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或者精神依赖品;比如,男人的嗜好都很没出息,在生活中都很常见;再比如,几乎所有男人都曾犯过思想上的错误,将女人和烟酒相提并论。女人不必为此大为光火,而应该觉得荣幸,荣幸自己成为男人活着的“三大理由”之一。

    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女人的男人,在同类那里会被当成怪物看待。因此,可以推论,有的男人抽烟、喝酒,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借这种方式,融入由同类构成的群体。也不排除,不喜欢女人的男人,最终找了一个女人结婚,用常见的说法这叫“掩人耳目”。在物质上的嗜好,男人有条件的话,大可以尽情满足自己,只要酒别往死里喝、烟别往死里抽,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喜欢骑马,可以去草原建个马场,喜欢开车,各种名车都收藏一辆,唯有对女人的嗜好要控制,因为女人多了,意味着无边无尽的麻烦,嗜好女人,一辈子收藏一位就够了,多了,自己真折腾不起。
第二部分 第32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3)    在公认高雅而有趣的嗜好面前,包括无伤大雅的嗜好面前,男人大可不必委屈自己,可以把嗜好当作给自己的奖励,当作激发自己奋斗的动力。至于那些不良嗜好,不妨也利用起来,当作考验和锻炼自己意志力的实验品,抵制不良嗜好,也是一个成熟男人的人生必经阶段。

    好口才和沉默的力量

    有一次去电视台录节目,和一位名嘴同台,录节目之前,大家在嘉宾室里等待,其它几位嘉宾都显得很熟络地闲聊,唯有名嘴不插话,只微笑着听大家说,参与的积极性一点儿也不高,而且显得有点木讷。但到了节目开始录制的时候,这位仁兄仿佛换了一个人,口才绝佳,咄咄逼人,如果不被主持人打断,他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发言。节目录制结束后的饭局上,他又恢复了本来模样,沉默寡言起来。原来,这才是一位完全掌握了语言运用密码的人,何时展示口才何时保持沉默,他有着自己的节奏,难道他成了名嘴,而我们只能擅长用文笔表达。

    好口才对男人来说很重要。往高了说,口才好的男人更容易成为政治家,因为他们的演讲更具煽动性,尤其在广场政治中,拥有口才几乎可以等于拥有民心。往低了说,口才好的男人在泡妞时成功率要高很多,女人都是听觉动物,男人要是有一张口绽莲花的嘴,准会把她们说得五迷三道,有的甚至“葬送”了自己一辈子。某部电影中,有一个妻子的角色在评价丈夫时,就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这辈子就毁在你嘴上了”,意思是这个男人太能说、太会说,直把困苦贫贱的生活,说得比蜜还甜。

    拥有好的口才是很多男人的梦想,但受客观原因限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够流畅地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好的口才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能够在感情、职业、人际等诸多方面助你一臂之力,而且你会发现,一个人成功与否,和他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相当大的关系,同样一个观点,从一个男人口中说出来,会让人感觉舒适,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而从另一个男人口中说出来,却透着尖酸刻薄,令人生厌。

    好口才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对于那些经常锻炼却仍无多大进展的人来说,也不是没有笨办法可以使用。想让自己的口才好一些,首先拥有基本的常识,这些常识并不是上学时在课堂时学来的那些,而是对一些真道理的朴素理解,这样你才能在表达的时候,不至于说出有悖常识甚至反人类的愚蠢话语;其次要有宽厚的胸怀,对人的态度要宽容,有自嘲精神,尽量用自己的心声说话,保持发言的高度真实,只要你说的是实话,哪怕表达笨拙一些,语言幼稚一些,也会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共鸣,从而对你建立好感。当然这实话要建立在不对人造成伤害的基础上;第三,要学会专注的倾听,有时候我们无话可说,是因为自己根本没听清对方在问什么或说什么,争抢发言的结果是自己说了一堆,却和别人接不上轨,于是谈话成了自说自话的表演;第四,不要不懂装懂,不知道的就明确地说出不知道,也可以当场求教,不要因为身份的缘故,觉得不知道就没有面子,所有人都不是全才,一个在专业领域知识再渊博的人,在陌生领域也会幼稚得像孩子。
第二部分 第33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4)    一个男人没有好口才,并不是可怕的事情,但在口头表达上,还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的。我有认识的朋友,人很不错,性格忠厚,脾气温和,对每个人都心存善意,但就是不会口头表达,对待家人,也无法坦然地说出“爱”或者用语言表达出关心。他很着急,因为自己的沉默寡言,让一些非至亲的亲朋好友产生过很多次误会,对他我的建议是,多敞开一下胸怀,尝试着逐步体会话语的魅力,大不了多喝几杯酒之后再说话,终于有一天,他可以趁着酒劲勇敢地表达情感了,而且一说就关不住话匣子,滔滔不绝,自此之后也找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我欣赏口才好的男人,但对沉默的男人更具好感,因为沉默的男人多是行动派。我写过一篇名为《沉默的男人》的文字,其中有两个段落是这么写的,“沉默的男人半晌不说一句话。不管你是哭了、闹了还是头发乱了,沉默的男人就坐在你的对面,用平行的视线静静的望着你。你可以捶他、扁他、踹他……但是别指望他会开口对你说一句什么,沉默的男人永远学不会道歉,纵然心如刀割,也不愿意说句对不起,他能做到的,也许只是把你的肩膀搂在怀里……”

    “沉默的男人用他的眼睛说话。他用柔和的、犀利的、从容的、无奈的、悲伤的……眼光,告诉你他心里所要想表达的愿望。如果你觉得幸福,那么他的眼光就是一种无声的承诺。如果你不愿意承认某些什么,那么他的眼神会一直把你看到绝望。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你别打算通过他的眼睛看透他的内心。他的眼神和他的内心都好似一汪安静的湖泊,足以淹没你所有的疑问和不安。”

    口才好是一种力量,沉默更是一种力量,只不过前者的力量是向外的,后者的力量是向内的,前者更宽泛、飘忽,后者更深沉、有力。我们父辈的男人,多是沉默的男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沉默的力量,甚至不了解沉默这个词的全部含义,但生存经验告诉他们,言多必有失,好男人要管好自己的嘴,少说话多做事,然后在你需要支持的时候,他们会什么话都不说,冲上来给你提供他们利索能力的帮助,你不用表示客气,因为客气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虚假的情感,你需要做的,也只是默默地回报。

    沉默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比如不与人争辩。当你无法说服一个人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不是四处搜集论据继续来说服那个人,而是选择闭嘴、退让,不要不甘心,因为思维、观念的差异,一些人和另一些人,是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争辩无果,会造成口角,口角一旦形成就容易恶语伤人,选择适时的沉默,不失为维护自尊和尊重他们的一个好办法。
第二部分 第34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5)    沉默是表达立场的上好办法之一,它是应对打击报复、不公对待的一种抵抗态度。沉默会让你的敌人不敢对你轻举妄动,而多嘴多舌只会让你的底线被别人一览无余。门前的石狮子是沉默的,多少年都不会听见它发出一点声音,但每个从它面前经过的人,都会由衷地感到敬畏,这就是沉默的力量。

    沉默虽然可贵,但不能走极端,成了一个哑巴。一个处在好口才和沉默之间的中间地段的男人,会比较容易地处理周边的各种问题,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该做事的时候做事,不因噎废食,也不贪大自傲,如此,一个被人尊重的男性形象才有机会得以塑成。

    试着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

    电视里播过一个过气女明星的访谈,谈她的婚姻生活,说到如何决定嫁给她那位非圈内人士、也不是名人富商的老公时,她说,他的年薪只有十多万元,可是有一次去国外出差,却花了几乎一年的薪水,为她买了一枚钻戒,这个举止让她深信,这个男人是个值得嫁的人。

    这位女明星的老公,不是有钱人,但他却过了一次有钱人的生活,这次“高消费”,让他赢得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也让他拥有了享受生命的秘诀。这个秘诀是:不是每个人都富有,但每个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体会富有的机会。这个机会,不见得非得一掷千金,“富有”这个词不是用钱来衡量的,所谓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偶然一次的奢侈而已。

    奢侈的定义有很多,挥金如土是一种奢侈,对忙碌的人来说,抽闲在阳台上翻几个小时的书是奢侈。曾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富翁躺在沙滩椅上晒太阳,心情很惬意,不经意间看到不远处有位乞丐同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好奇地搭讪乞丐,“天气这么好,怎么不去乞讨呢?你该趁着好时光抓紧时间挣点钱,挣到钱后就可以像我一样躺在这里晒太阳了”。乞丐眼皮也没抬一下地回答,“我这不就是在晒太阳吗?”

    富翁晒太阳是百忙之中找出时间来休闲,而乞丐晒太阳却是一种日常生活,相比之下,乞丐的生活才真的是奢侈。同样的道理在真实生活中亦有折射,一对金领夫妇,为了偿还在海边购买的别墅贷款,每天坐飞机飞来飞去辛苦地工作着,别墅只能交给保姆打理,而那个保姆的生活常态是,每天只需花少许时间照顾一下房子,其它时间要么是上网冲冲浪,要么是在阳台上喝喝咖啡,这个现实版的“富翁与乞丐”的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他们中究竟谁过得才是有钱人的生活?

    回到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是工薪阶层,是中产阶级,再大不了是小资产阶级,能到手的财富,都是可以计算的,每天过的日子,都是庸常的。正因为如此,试着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才是抵抗这庸常生活无趣一面的做法,是带给生命惊喜的一次自我创造,也不失为认识财富与人生、财富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一次机会。对于男人而言,尤其要重视创造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第35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6)    一分钱难道英雄汉。对于男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缺钱更让人感到窘迫的事情了。宋太祖赵匡胤在习武时穷困潦倒,分文不名,有次外出时口渴难耐,在西瓜园吃了卖瓜老翁的西瓜,问及价钱时,老翁伸出一个指头说“一文钱”,但赵匡胤连这一文钱也拿不出。同样因为分文不名,杨家将的后代杨志只好在市场上插草卖掉祖传的宝刀。对于剩余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缺钱曾是痛入骨髓的记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缺钱让一个个家庭的男主人愁眉不展。追寻眼下正在流行的拜金主义来源,不难从历史那里找到根源。

    作为从改革开放初期走过来的人,我亦有过记忆深刻的贫穷经历,在邮寄一封信需要贴8分钱邮票的年代,经常连买一枚邮票的钱也付不出。所以现在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不要缺乏了孩子的零花钱,适当的零花钱不会让孩子变坏,极少或根本没有的零花钱,会在一个孩子的童年失去很多乐趣。

    走出穷困的人,在日子过好之后很可能变成两种人,一种是大肆挥霍的败家子,那些在国外赌博、一掷千金的富二代多属此类;一种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守财奴,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存到银行里,然后等着通货膨胀,一百块贬值成六十块。有正常金钱观的第三种人并不多,这种人可以正确地看待金钱,了解金钱的美好与邪恶的两面性,继而尽量扼制它的邪恶一面,把钱变成实现美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而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就是摆脱成为金钱奴隶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可以有很多种做法,比如,为妻子买一件昂贵的礼物,有人说过,每个女人一生至少要拥有一件奢侈品,如果这件奢侈品是女人自己花钱买的,那么所带来的喜悦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哪怕你是一个自认为没钱的男人,也要想法设法给自己的女人买一件相对而言奢侈的礼品。我在收音机里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会在营业收入中积攒下十元钱,到了年底的时候,他用一年积攒下来的三千多元钱,给自己的妻子买了一条金项链,这并不算多昂贵的礼物,但对于妻子来说,这份日积月累下来的心意,却比任何奢侈的礼物都珍贵。

    感受一次有钱人的生活,还可以进行一次舒适的旅游,带上全家一起出发,到最想去的地方,住几晚最好的酒店,吃几顿平时不敢想的大餐,这会成为一家人的快乐回忆。人生这趟旅行本来就很短暂,何必被太多的身外顾虑所束缚。当然,在痛快玩的时候,也要针对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别一下透支太多,以不太影响以后的正常生活为标准。

    不要以为奢侈只能给大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信你问一个三岁的孩子最喜欢的人是谁,他一定会说是那个经常给他婉拒汽车或洋娃娃的叔叔和阿姨。我们大人回忆起童年生活,也会对记忆中某次开怀大吃或贵重礼物印象深刻。有时候,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不是为了大人,而是为了孩子,这样的生活会消弭一般家庭孩子的自卑心,让他们心底燃起希望,帮助他们建立以后争取好生活的信心。
第二部分 第36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7)    作为男人,还等什么,为你第一次的奢侈生活或下一次的生活,从现在开始就去努力吧。

    拥有到乡村生活的终极梦想

    没错,我来自乡村,现在在城市里过活,但总有一天,会回到乡村生活,因为那是我的终极梦想。

    喜欢看西部片中表现的乡村生活,生机勃勃的农场,建在花园当中的庭院,拖拉机房旁边的秋千架,散发着香味的面包房,赤裸着上身的男人挥着长柄斧头劈柴,下雨之后天空和道路都湿漉漉的,晴朗的天气里孩子和父亲在田野里奔跑嬉戏……这是生活。

    宜家寄来的一册产品目录始终没舍得丢掉,因为那里面有记录一家人乡村生活的报道。中年的父亲继承了祖辈在乡村留下的古老住宅,在山间用石头建筑的房子留下了时间斑驳的印痕,他通过改造,再加上各种舒适的家具,让这座老宅子集合了历史与现代之美,在这里他和妻子以及一对儿女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乡村生活是适合男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会激发一个男人本性中一些朴素的东西,比如对劳动的热爱,对家的眷恋,对孩子的责任。在荒蛮时期,所有男人都在自然中狩猎、繁衍、生存,在天与地之间行走,乡村赋予了男人开阔的精神空间和对自由最真切的理解。直到后来城市这个东西被发明,所有男人又都着了魔一般疯狂用来聚集在一起,互相竞争、倾轧、搞得身心疲惫,过劳死个例频出不穷。

    几年之前,我曾写过一首名为《乡村雨夜》的诗:

    黄沙被雨淋成了白沙那条路

    与炊烟一样曲曲折折

    心像被暮色镀亮的金黄树叶

    我的目光离麦田稍远

    比河水稍高

    挂在童谣嘴边

    是谁家的黄牛被犁抛弃之后一病不起

    谁家的草垛被一把火寂寞地燃烧在旷野

    关于乡村的过去是我的隐痛

    这是我在乡村度过的最后一个月夜

    风的涛声让整个村庄波荡起伏

    躺在三叔破旧的小店里

    正赶上今年以来的第三场雨

    夜归人“咚咚”的脚步声像穿过青砖的咳嗽

    清晰而陈旧

    我的心飘在高处

    随着去年的雨疼了

    这首诗是我对乡村过往的记忆片段,它的格调有些灰暗,也是我的乡村记忆的真实写照。中国的乡村生活在几十年来都是充满苦难的,父辈的艰辛劳动并没有让乡村变得更美好。但我们童年里的乡村生活,的确有很多难以磨灭的回忆,比如乡村的自然环境:高高的堤岸,岸边两排枝叶茂盛的大白杨树,掩映着曲折的沙子路。岸的两旁是绿油油的麦田或稻地,清亮的小水沟里鱼虾隐约可见。吹拂的微风里飘着袅袅的饭香,炊烟起处,黄昏正一点点淹没了小村,归巢的鸟扑愣着翅膀钻进了屋檐下,母亲喊儿吃饭的声音悠长而温馨。
第二部分 第37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8)    夏天的时候收割的麦子金灿灿地铺了一地,爷爷赶着牛拉的碌碌趁着傍晚的凉风打场,我则趴在那些被压得滑溜溜的麦秸上,手捧一本小人书读的津津有味。爷爷嫌我碍事,抽牛一鞭子,便吆喝一声让我走开。可我怎么也舍不得这软如地毯的麦场,于是,牛围着场转了一圈,我也就随着爷爷装腔作势抽我的鞭子转了一圈。

    和邻村姑娘谈上恋爱的五叔,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走在草木茂盛的林荫道上,刚买的车子十分时髦,那是和五婶的定亲礼。五叔一会儿吹着动听的口哨,一会儿唱“甜蜜蜜,你笑的多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为什么一阵恼人的秋风……”坐在车屁股后面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干了一天活的五叔怎么有如此好的心情。

    这样的乡村生活,已经肯定回不去了,回不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童年已经消失了,曾经美好的乡村也在一片沦陷声中一去不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幻想未来的乡村生活:有一处大的宅院,可以推开窗户就与大自然撞个满怀,夜里不断有小虫试图冲进玻璃窗,而那扇硕大的玻璃窗,是世界上最大、最薄的液晶电视机,可以看到外面生动的四季……可以恢复散步的习惯,可以养狗,在闲置的房间里摆上一台桌球,安放一台游戏机,和儿子在这里度过闲暇时光,每天等候邮递员从门缝扔进来的报纸,翻杂志要把每个角落的广告都看一遍……

    2010年4月,《新周刊》以“逃离北上广”为题,阐释了白领放弃一线城市的N个理由,这期专题报道,描述了城市人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而产生回归乡村的念头,那么多在大城市奋斗成功的人们,开始撤离,他们回到郊区,回归田园,更有甚至远走海边,在最寂静和寂寞的小城一隅看朝阳夕阳,打开一本书,风吹哪页读哪页。追名逐利的人去了大城市,想实现梦想的人去了大城市,大城市里人满为患,只有走远了才能看到大城市的荒诞。大城市貌似丰富了生活,其实让生活更加单调,而乡村的冷清和寂寥,却更容易让生命体会到最原始的宁静与愉悦,这也是很多从乡村出走的人对曾经的容身之地念念不忘的原因。

    不是每个法国人都喜欢巴黎,但几乎每个法国人都向往乡村生活。在欧洲,乡村生活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也使得在全球都遭受城市化侵袭的今天,乡村生活仍以它特有的古典风情,吸引一代代欧洲年轻人,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而在近现代中国,乡村生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乡村几乎成为落后、愚昧、艰苦的代名词,尤其是乡村在文化上的消失,让在中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乡村生活的安逸与浪漫消失殆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

    不知道那些决定回到乡村的城市人当中,是男性多一些,还是女性多一些,就我的个人观察来看,身边经常念叨回乡村的人,基本上都是或失意落魄或文艺情怀浓重的中年男人们,在常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的城市,遥远的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庇护所。有段时间媒体曾讨论“男人精神”的缺失,城市的畸形发展无疑对男人的精神形成了阉割,所以,到乡村去释放男人的自然天性吧,城市泊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乡村的泥泞小道以往是噩梦,现在换个角度看,也是美景。
第二部分 第38节: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1)    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

    两年前的一天,因为要参加妹妹的婚礼,我回了一趟老家。在村子里,三叔指着站在墙角抽烟的一个人问我,你还认识他吗。我的心如遭电击,怎么会不认识,他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这时他冲我走了过来,他童年时那颗磕坏的牙齿,在笑时还会露出一个黑洞。我们计算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一个说十五年,一个说二十年。我知道,时间不再那么重要,所有的话语,只是为了打破这初见时的尴尬。他甚至还没来得及递给我一支烟,我就要走了。

    天黑着。我开着六叔的破旧农用车回县城。马路边没有路边,心在浓浓的夜色里疼得要命。六叔打电话催着我回去喝酒,我险些撞上了前面骑自行车的妇人。我在电话里烦躁地说,别催!别催!这一刻,仿佛不愿意有任何人打扰我,仿佛愿意沿着这黑暗的道路一直行驶下去,没有尽头,也不需要知道尽头。希望这一路空空荡荡,即便不用掌握着方向盘,也能顺顺利利地走下去。

    我二弟曾发短信给我,说,哥,你知道吗,日子过得太慢了,一个月像一年那样……我没有回。但我能理解二弟,尽管我的一年过得像一个月那么快,也能理解时间的漫长对一个人精神的销蚀,这样的感受我曾亲历,也许正是因为恐惧生命经受这漫长时间的折磨,我逃离了家乡,到了一个日与夜像幻灯片一样变幻的城市,习惯于这突然加速的人生。一个朋友告诉我说,真想赶快老去,知道生命的过程和结局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了解他的虚无和空茫产生于何处,只知道自己也赞同他的看法。

    这位朋友,每次见到,他总是挑衅一般地找我拼酒,我不喝,他就一杯一杯地将自己灌醉。一次在郊区的一个饭馆房间里,他喝醉了伏在饭桌上,家人和孩子们都撤了,我坐在椅子上从下午一直陪到他天黑,他吐了酒,无论如何都不能坚持离开,在那几个小时里,我们本来可以聊很多话题,但谁都没有开口,除了沉默还是沉默,也许一切都不可说。

    有人说,1970年代人的青春期特别漫长。深为认同这句话,也找到了思想中总有漂浮感的根源。也许我根本是停留在十七八岁的年纪里,根本没有成长起来。那个时候喜欢一个女孩可以整个下午泡在她的办公室,可以骑着自行车走几十公里去她的家,那时候还相信天荒地老,啤酒喝醉了躺在大街上,第二天若无其事。那个时候还相信朋友,可以为结拜的兄弟去打架,可以为大哥的一句话去生去死……现在想起来会忍不住骂自己,可骂了之后也会忍不住微笑,为那可贵又可鄙的纯真年代。
第二部分 第39节: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2)    每过了一段时间,会突然惊觉自己又成长了不少,世界在眼前越来越开阔和通透起来。但又做不到将七情六欲按部就班地搁置原地,苦恼和烦躁之时,发现所谓的开阔和通透不过是自己变得更加世故和油滑的一个借口而已。35岁这个年龄已经很是熟练地能够利用人性的自私为自己开脱了,面对这个复杂又简单的世界,已经能够很容易做到坦然。无论对于曾经拥有过和现在正幻想着的,即沾沾自喜,又羞于承认。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听许巍的《故乡》,“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再次映着我那不安的心,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沧桑的意境常让我忘记这是一首情歌,喜欢它是因为它唱出了我心中不安。我曾用此对应许多困惑,大多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和朋友的一次谈话中触及灵魂深处,我对他说我是一个擅长遗忘的人,遥远的事情我无法顾及,会更在意身边的一切,因为身边的这些,会如缓慢生长的爬山虎,慢慢爬到你的血肉里、骨子里,把你抓在原地,每试图离开一步,都会被扯得生疼。已经经历过这次疼痛的人,更是会无法承受。少年时代,远方和流浪是最令人激动的两个词汇,而现在呢?我们拖着笨重的身躯行走在尾气超标的城市街道上,幻想着有一天能在深山老林或者海边过上无所事事的晚年生活,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真的已经不重要。

    有时候会想到信仰的问题,每当人有人问到这个,会开玩笑说自己信仰一切,耶稣基督、如来佛祖、道教、伊斯兰教、共产主义……任何对1970年代人的任何定义都是盲目的,因为除了他们自己之外,很少能有别人理解他们在想什么和做什么。沉默的一群……

    但我认为他们是有信仰的,不是我开玩笑说的那些宗教,而是一些人性深处一些本真的东西,比如善良。善良让人有所敬畏,善良让人自设底线,善良让人适可而止……但善良也让人软弱。我看到很多生于这个年代的艺术家的名字,恕我不一一提到他们的姓名,我能通过他们的作品感受到他们的软弱,他们投给这个世界的眼光,如同他们眼睛流露出来的视线一样,温和,柔软,他们的力量需要花一点时间去感受,但即便这种力量,也不具备什么伤害力。隐忍中带着悲伤,但仍然有着天真的相信——这大概是他们唯一而强大的、抵御这个时代的慌乱与浮躁的武器。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家人,朋友,突然在某个时刻,你会明白他们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如果曾经给他们带来过伤害,就会愈加感到沉重,这沉重本身,会让你有找到人生目标后的豁然开朗感。很多时候,我的思绪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着,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回到现实时,目光所及,高楼大厦不再,天涯就在眼前。

    写下这些和本书内容似乎无关的文字,是想告诉读到这本书的朋友,这是一个怎样成长起来的人,也想通过这些碎片,尽可能地完整一些地讲述一个男人的心灵成长史。写作不是一场表演,它的意义不在于作者一个人的自说自话,而在于通过文字,去寻找那些有着共同经历、共同看法的人。

    2011年2月16日
第二部分 第40节: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1)    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

    “我的文字的出发点是‘求真’。而实现‘求真’的三个渠道是:对人性的理解,正常的思维逻辑,向善的心理。”韩浩月如是说。他的文字冲过自己的内心、他人造的地狱和现实挖掘的坟墓后,内在的战果便是逐渐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与自己相处:接受平庸的本我

    记者:近来,网络短剧《老男孩》出人意料的热播,梦想万劫不复,青春泪流满面。似乎每个中年男都有一躯不得不老去的身和一颗拒绝老去的心。我在想,如果这个剧本由您来当本色编剧,会是如何的?

    韩浩月:《老男孩》打动我的不是我与片中人物共同的青春记忆,而是它对一代人生命的卑微和梦想的陨落的那种痛惜。年轻时候不懂,以为恋爱、喝酒、打架、做梦等等这些事情都有意义,是体现自己存在感的方式,但人到中年之后才知道那些有多虚空。中年人追求的幸福感,并不是像“老男孩”一样陶醉在回忆里不能自拔,而是能好好地活在当下,不被外界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来气,被各种规则和潜规则牵着鼻子走。看《老男孩》流泪,是观众发现,一个不给梦想以成长空间的社会,会损耗多少人的青春与热情。我做不好这类故事的编剧,有些经历太相似了,反而不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

    记者:我们曾经那么期待与众不同。您是否也曾向往并相信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拉住了在与众不同的路上狂奔的步伐?

    韩浩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处在写诗的年纪,尽管那些诗现在看来幼稚得可笑,但在当时却足以带给一个少年满满的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感觉让一个年轻人自傲,觉得有活着的底气,可以忍受生活里的一切暗色,相信自己是不庸俗的人。对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这点小小的与众不同的感觉支撑,很难度过那个危险的青春期。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被社会同化的过程。有位博友说的好,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可长大后都成了山寨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消失的时候,带来的痛苦一样巨大。我曾纠结于难以突破自己的文字局限,在四、五的时间里,忙于处理想写出好文字而不得的烦恼情绪,但后来还是想明白了,就这样吧,不勉强自己,能写就是好的,至于表达的效果如何,不在自己的掌控当中。而让自己接受庸俗、平凡的本我,也经历了类似过程。
第二部分 第41节: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2)    记者:与众不同实质上是寻找存在感,但他人造的地狱,现实挖的坟墓会让人不得不虚无起来,因为存在感越强烈,肉身便越沉重。

    韩浩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存在感已经不那么重要。从对存在感的追求,到对“我究竟想要什么”的追问,这种转变有助于帮助一个中年人更好地看待世界、人生、命运与理想。如果一段经历,不能帮助你明确“我究竟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这段经历基本上是无用的,不会在你生命力留下任何痕迹。而在你十分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缺陷,并乐观地接受这些缺陷,无论抉择、取舍都能辨别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时,那种“所求不得”的人生之苦就不存在了。

    记者:存在就有如胭脂、虚无有如水,得有哪些深刻的沧桑经历,才能淡妆浓抹总相宜?

    韩浩月:在17岁之前,我没离开过出生的县城,后来到了城市——尽管那不过是离县城不到50公里的市级城市,但外部环境的变化,仍对我产生了强烈的撞击感。而从男孩真正转变为男人,不是婚姻,也不是因为儿子的出生,这些都没能够抹去那种根植于内心的“老男孩”本质,直到今年女儿的出生,父亲的角色开始变得无比重要,比文字还重要,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真正转变了。

    我想,对于日常生活之美的依赖,对于平安与宁静的向往,对于幸福细节的感受,弥补了那种与众不同感缺失后留下的巨大空洞。狂奔是属于少年的,中年只适合缓步行走,但要走得有力一点。

    与他人相处:不要去伤害

    记者:您曾说,“要快乐,就要筑好内心的那座城堡,别让其他无聊的情绪侵占,我是这么做的。”何时何事开始搭建内心的那座城堡?这是否意味找到了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的法则?这法则会是什么呢?

    韩浩月:在建设内心城堡方面,我一直是个懒惰的工人,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这个工程至今也没有完成。但这个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少年时内心城堡的一次彻底坍塌,让我意识到绝望感所带来的打击有多致命。而不让它再次坍塌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把它建筑得太高,要注意及时修补那些损坏的部分。

    坦白说,到现在为止,我刚刚做到能和自己相处,在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方面,可能还需要花费更长一点的时间,来寻找更好的方式。但有一个原则是我坚持的,可以总结为一个关键词,“无害”。人活着不能给他人带来害处,不能给世界带来害处。不要每天活在自责当中,而避免自责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去伤害。

    记者:少年时内心城堡的一次彻底坍塌?

    韩浩月:过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出发点和结果是什么。我们在这个时代已经习惯了掩藏自己,很少暴露内心,这其实是拒绝与自己和解的一个固执的姿势。孟京辉有部新的话剧叫《柔软》,里面有一句台词很好,大概是这样:人生最美好的不是遇到爱,不是遇到性,而是遇到了解。“了解”大于一切。“了解”会像张爱玲说的那样,让人变得慈悲。但更会让人变得透彻,拥有一条通往幸福的捷径。当你懂得了,你会觉得无论是相信一些东西,还是不再相信一些东西,无论是收获自信还是惆怅,都是值得的。
第二部分 第42节:附录:两个男人有关心灵的对话(3)    与世界相处: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放心

    记者:在你的生活中,文字一开始就是主演么?

    韩浩月:文字在我生活中一开始是主演,但现在是配角。在不久之前,其实我和文字已经相互放弃了。也许不叫放弃,是我开始刻意地与文字保持距离感。文字已经由理想转变为一种工具。把文字当工具其实也没什么坏处,只要别把这工具庸俗化。文字的工具化使得它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比如,借文字改变社会、影响他人。但我对文字的这个作用挺悲观的,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文字基本上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记者:文字的态度代表你生活的态度么?

    韩浩月:我深信什么样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文字,工作环境、朋友圈子、阅读范围、家庭生活等等,均会以独特的方式体现在一个人的文字里。文字折射内心,生活影响文字。

    记者:您的生活足以支撑您全部的文字么?其实我很想问您:书中的一切,是你的亲历的吗?

    韩浩月: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亲历的。当亲历的生活不足够支撑全部的文字之后,就开始了虚构。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都可以是一个虚构故事的开始。但在虚构的故事里,一样可以投入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好的演员可以完美地在戏里演绎完别人的一生。好的写作者也是这样。

    记者:您对您的文字放心了。幸福无非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放心。您怎么看?

    韩浩月:非常认同。有人说过,人的一生,以信任开始,也会以信任结束。人在婴儿时,会信任爸爸妈妈的怀抱,会信任他目所能及的一切,包括草地上的羊粪,他也会捡起来放到口中品尝一下味道。人的一生在结束时也必然是信任的。信任他付出过的爱,爱过的人,信任他的一生不是白白活过的一生,如此才能到达天堂。

    而中间这一大段充满怀疑、嫉妒、不满、抱怨的人生,我们权把它当作过程吧。众所周知,过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出发点和结果是什么。

    记者:幸福会有一种模式么?

    韩浩月:幸福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尊重别人的内心,尊重人与人之间那种善意的交汇。最好的模式是,掐掉一切不必要存在的敏感神经,与一切真实的东西热情相拥。幸福是一种感受,而感受是可以创造的,如果一座美好的花园可以带来良好的心境,那么不妨给自己建筑这座花园。当然,也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无能的逃避。但这逃避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一种本能。所有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请注意是所有人。

    采写:《贵阳日报》记者郑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