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厚德集团: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8:11:22
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   文 / 人生妙笔
[摘要]: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孩子,拿什么来安慰我们的父母啊!看着滴血的分数与那为此愁眉万丈的父母,幼小的心灵在时代飞速发展中扭曲,失衡的父母也在时代压力中扭曲变态与苛刻中呻吟。时代更替很快,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可是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用他们那一代的教育方式要求他们的孩子,教育约束他们的孩子,这些与时代节奏一样前进和脆弱的孩子,毫不领会父母的身言厉色,而采用背叛消极抵制的方式来反叛落伍的家庭教育模式,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差距拉大,父母面对有问题的孩子,采取简单、粗暴强权的方式强加给他们的孩子,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的影响,反而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父母也应该进行学习,改进教育理念,建立教育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围。
[关键词]:问题症结家庭教育思维新区
(一)
有人这样提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家庭教育中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就构成了这个家庭的文化。”完整和爱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双向态度,授爱者不图报,受爱者应知报。
授爱者应对家庭教育指导些什么?我们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来源于科学的教育思想。要根据学生家长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等深入分析家长的家教思想、家教意识、家教态度,然后向其灌输科学的教育思想,并内化成为家长自身的正确教育思想。
二是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时代教育瞬息万变的过程中而不知所措,既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又不能静心反思自己的管理与教育,于是就把自己过去家庭教育的模式套用在21世纪的孩子身上,不光弄倦了自己,而且也严重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期待的希望化为泡影,都成为迷途的羔羊。不少家长有着良好的家教愿望,但苦干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教效果不甚设想,反而走向了反面,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对立情绪,甚至反目成仇。所以要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并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并圆满完成历史赋予学校的指导家庭教育的神圣使命。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所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母育学校”或者“启育学校”,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中,还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教育太依重于学校教育,弄得老师承受很重的社会家庭的压力。学校里的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这所学校没有课本,却能吸吮到智慧的甘泉,没有教育的具体计划,却昭示着你人生的走向。孩子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影响到一代人在民族进步与繁荣中的作用,毫无疑问其重要意义为全社会及每个家庭所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
(二)
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
1.    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过严
原因是家长不知道真正的爱与教育方式的关系。他们主观上都是为了爱,但客观结果往往变成了“害”。溺爱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娇气、任性、懒惰、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强烈或者脆弱,行为随便,缺乏责任感等。过严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对立、仇视、畏缩、自卑、撒谎、内向、冷漠、粗暴、攻击等。正确的教育是有宽有严,宽严有度,给他们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孩子既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又能感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在孩子心中逐渐形成对父母的爱与严的认可标准。
2.严重缺乏对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正确教育
原因是家长或不重视,顺其自然,或不知该在哪个年龄时期会发生哪些变化,或知道这些变化但不知道怎样教育,羞于向孩子说明身体出现的现象,采用不闻不问,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被受煎熬,造成不良心理行为的产生。青春期缺乏生理心理正确教育的孩子,会出现困惑、焦虑不安、抑郁等不良情况,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反常等现象。许多成绩骤然下降者、人格变异常者、性变态者、神经症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究其原因,往往与青春期缺乏正确教育有关。
3、不知道用变化发展的方式教育孩子
原因是父母只知道自己永远是父母,孩子永远是孩子,自己始终是教育者,孩子始终是被教育者,而不知道孩子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平等、独立,也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己的空间,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完全依赖性自我”走向“完全独立性自我”的过程。在孩子有一定独立性时,尤其是15-18岁时,父母如果仍将其当小孩对待,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或者依赖心理,形成互不理解的“代沟”局面或造成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的状况。正确的选择是把孩子即当孩子又当朋友,互相交流沟通,在家里营造一个交流互信的平台,互吐心事,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及时梳理心里忧虑,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成长事实,在认可、肯定中给以及时帮助,孩子也才会与你说心里话,家长在百忙中也应该进行学习,进行多形式、多渠道教育孩子,更新自己的教育模式,在变动与滚动中教育孩子更好。
4、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但是作为家长的,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5、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 %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我们为同龄孩子说句公道话,父母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他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遇到事情的时候,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仔细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因此,我们呼吁亲爱的家长,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我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6、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每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没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比如看电视,不让孩子看,首先大人要做出表率。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一个孩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7、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家长借鉴。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家长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我们认识到: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这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8、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9、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现在为了大人的心愿——出风头,大把赚钱,而把他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学什么钢琴、跳舞、绘画、电脑等乱七八槽的事,弄坏弄累了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童年生活。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当老师给我们讲完课,我们在反馈表上写到:“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的大人该反省一下他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们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10、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在我们孩子面前说,他儿子太懒啦,不爱学习啦,该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11、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有一位教育人士认为在21世纪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
第二、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第三、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第四、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家长总爱给孩子买那些形象逼真的玩具。这些玩具不利于改造创新,不能与别的玩具联系起来一起玩,因而,在玩的过程中无益于孩子展开想象。
第五、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总之,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主要从这十一个方面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继续探索下,为我们的教育找到一些出路,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三)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家长的表帅作用,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既宽容又不放任,在树立家长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大多是“单向教育”形式,主要特点是“父母施教,孩子受教。”然而这种常规的教式未必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行为,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相互施教受教。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