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远足球:在那遥远的地方 种地和进城的两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18:46

新疆石河子:

在那遥远的地方 种地和进城的两难


摘要:从1956年4月25日河南省政府发文动员2万名青壮年赴疆开始,人口大省河南成为赴疆务工人员的最重要输出地。

    农民工流入地示意图

    新购的六亩地在离家8公里远的145团三场9连,听到这边也要征地的风声,王庭修一时陷入沉默。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河南人马辉在一个地下室经营着“打工者书屋”,不少老乡来这找工作或者留下“招人记录”。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王庭修一家六口,孙女的户口已经落在新疆。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流入地的农民工

    样本意义

    从1956年4月25日河南省政府发文动员2万名青壮年赴疆开始,人口大省河南成为赴疆务工人员的最重要输出地。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虽然农民工浩荡往沿海东南部流出,但从河南到新疆的劳力输出路线从未间断。地缘政治的特质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催化下凸显,随着大量国家基建和友省对口支援,新疆对河南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大增。据河南省驻新疆办事处和新疆河南商业联合会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新疆的河南人超过360万,新疆每5个人之中就有1个河南人。

    河南人在新疆的“淘金史”就是新疆地区发展史的缩影。他们在新疆从解放后的开荒垦地、摘棉花,逐渐遍布各行各业。但是,昔日的土地及政策优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入而被逐渐稀释,外来工在新疆生存与发展的桎梏亦开始显影。

    “来5块钱馍馍”,距离河南千里之外的一家路边小店里,王庭修老人说得一口纯正的河南腔。

    这里是新疆石河子北郊的石总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1月6日,翌日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后天是汉族人传统的立冬节气,石河子已经下过2011年的第一场雪。这里的太阳比河南晚两小时下山,下午3点半,王庭修老人来到小店,掀开保暖用的棉被,买了馍馍回家打开电视,这才算吃上午饭。

    王庭修的老家河南商丘柘城县距离此处3300公里,但河南话在这里畅行无阻,几乎是民间“官话”,正餐吃馍馍当饭也是河南的习惯。据河南媒体报道,石河子市目前总人口60多万,其中河南人将近20万。

    电视频道锁定着河南台,在放一部很普通的电视剧,王庭修全家都看得很紧绷,生怕错过丁点情节。屏幕左下方闪过当晚7点半豫剧《梨园春》的预告,那是王庭修和老乡们最爱看的节目。据说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太冷,石河子文化广场上还会围满前来看豫剧的人。今年,河南台走进新疆各地,搭起擂台唱起《梨园春》,豫剧俨然成为新疆的地方戏。

    「王庭修的故事」

    王庭修花一万三千块钱置得这三亩地,按照之前附近征地拆迁标准,如今起码可以收入三四十万元,约摸只能买回一套百平米的三居室,“楼房没地方圈羊啊,苞谷也没法放啊!”

    入疆15年还是大龄打工仔

    河南作家马说在其著作《河南人惹谁了》中形容: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是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是河南人。根据河南省公安厅驻新疆第二代身份证信息采集工作站方面介绍,登记在册的河南赴新疆务工人员两年前便超过50万,这还没包括每年往来拾棉花的20万人。

    家中排行老四的王庭修,1996年坐上火车,来到歌里唱的“那遥远的地方”。“河南老家人多地少,生活不易,家里四兄弟才分得不够三亩地”,而他之所以选择往西边走,还因为1964年就参加支边的大哥已在石河子定居。

    15年前,王庭修才过“不惑”,年富力强,现在已是“耳顺”之年,成了孙女口中那位60岁的“爷爷”。

    “比我大哥来新疆的时候自由多了!”踏过的肥沃黑土地已今非昔比,再无建设兵团那种拘束划一。王庭修回忆,刚到石河子的时候,他主要在工地上做小工,遇上棉花成熟还会去拾棉花。这样的打工经历,基本是河南老乡在石河子的常态。

    一年后的1997年,王庭修从当团场职工干部的老大手上搞到三亩地,位于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园林站,花了一万三。靠着这三亩土地,王庭修以种蔬菜为生,在新疆蔬菜倒是有些市场,一路竟也能养家糊口。由于种植规模很小,王庭修说:“赚不到钱,这十多年也就只是去年回过一次老家。”

    王庭修也曾梦想过在一望无际的团场上承包千亩土地策马扬鞭,但是没钱。他说,按照“种菜650元一亩,种棉花300元一亩,这还没算请人种地和购买农机设备”的承包土地租金行情,“不是大老板,根本就不可能承包大片土地搞农业”。

    一晃15年过去,王庭修仍是石河子的大龄打工仔,就连自己和老伴的户口,至今还在河南老家。

    三亩地上靠租金攒养老钱

    原来种菜谋生的土地上,很快建起了房子。王庭修认为,“在一个地方没有属于自己的窝,总是觉得像流浪”。除了自己住的两居室,三亩地上还建了一排排平房共20余单间。平房内,斑驳的墙上有些灰土脱落,里面看不到多少水泥的成色。外面是接近零摄氏度的天气,屋内只有一只烧煤取暖的炉子,干燥的土地板一跺脚就起尘。因为没有独立厕所,王庭修的2岁小孙女在内屋门口拉了一泡屎,老人怕客人见怪,赶紧在地上抠了点土盖住。

    “多盖的20多间房,一个月一间70元出租”,王庭修的租客基本都是曾经的他———来石河子打工谋生的年轻人,而且多是河南老乡,“不用打广告,老乡之间都知道,打声招呼就住进来了”。

    这时,河南籍租客老门来了,他兴冲冲地告诉王庭修自己要退租搬走,因为租房的老乡拾完棉花这两天就要回老家。老门帮忙收拾细软,告诉南都记者,他父亲当年也是解放后从河南来新疆支边的兵团干部,后来定居在石河子,自己如今在当地医院上班,“老家的亲戚这两个月来石河子拾棉花打短工,赚个几千块就赶回家过冬。每年亲戚过来打短工,就租住在这边民居里”。

    接下来陆续搬出王庭修这些出租房的打工仔还会更多。对很多来石河子谋生的河南老乡而言,他们只是戈壁滩上的候鸟,每年为了生计往返。一年里有好几个月,王庭修这三亩地上的20多间房都会租出去,每月收入近1500元,这对他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不像老大那样,从兵团退休后每月还有两千块退休金,我得靠这些租金养老”。

    面对征地苞谷和羊怎么办

    “搬走了也好,这间房以后都不打算租出去了,因为院里好些苞米没地方放,放外面晾着都坏掉了”,王庭修觉得少赚这一个月70元的房租,却多个地方放苞米和农具,很划算。

    一里地外,本来还住着像王庭修的河南老乡,但如今他们都搬走了,因为挡不住石河子滚滚的拆迁征地潮。

    十年前的西部大开发,让石河子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广袤。步步紧逼的楼盘小区,咄咄逼人的烟囱工厂,正从四面八方蚕食着土地。根据石河子政府的初步规划,石总场周围土地将会被征收,除了企业进驻,还会有城市化配套建设,比如团场的职工家属楼将拔地而起。

    王庭修花一万三千块钱置得这三亩地,按照之前附近征地拆迁标准,如今起码可以收入三四十万元,翻了十倍不止。但是,王庭修还是闷闷不乐。他给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里路外城郊石总场北泉小区3000元/平米的房价计算,征地拆迁的赔偿金约摸只能买回一套百平米的三居室。

    “楼房没地方圈羊啊,苞谷也没法放啊!”楼房虽然居住条件比平房要高级,但王庭修首先考虑的是家里的牲口和农作物,王庭修儿媳妇笑着评价公公的这种想法“很农民”,但这是个现实问题:失地,是一个连锁反应,将彻底改变王庭修一家。(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再次买地又听见拆迁风声

    王庭修不想坐以待毙,他选择了再次倾囊买地。新购的土地就在离家8公里远的145团三场9连,王庭修儿媳妇告诉南都记者,那是她在新疆伊宁谋生的亲戚转手出来的六亩地。

    这天冒着呼呼寒风,王庭修又来到这块被自己视如珍宝的六亩地上。前几天,地上种的半亩萝卜才收了回来,转手就卖了出去,现在只剩下没来得及收割的部分大白菜和些许蒜苗。因为剩在地里的大白菜难保存运输,所以周围的农民老乡都建议王庭修干脆割下来腌了。

    虽然地上已经不剩什么,但是王庭修看着眼前的土地就乐,他心里明白,在石河子当农民谋生,有地才有未来。

    “我这六亩地打算全种上大白菜,一年能收获两趟”,一说起种地,王庭修就神采奕奕。他一个人种六亩地,平时让儿子儿媳打打下手,亩产七八吨白菜简直轻而易举。如果按照当下白菜每公斤3毛的收购价,一亩地可产出2000余元,六亩地每造实收近1 .5万元,一年下来两造可有3万元收入。如果哪年收成好,遇上白菜收购价涨到曾经的5毛钱一公斤,那简直就是好得不得了。“种白菜之余,空闲的时间我还可以种点别的”,王庭修算着数,深吸了一口烟丝。

    掰着手指算数的间隙,菜地里往来的熟人凑上来,和王庭修讨论着怎么应付征地拆迁。旁边种棉花的山东老翟(化名)建议王庭修赶紧平整脚下的六亩菜地,换种果树:“难道你不知道,种果树的话,赔青苗费会高很多吗?”老梁还指着菜地旁那残缺的平房,责备王庭修:“你看看这个破房子拆掉也没啥钱,劝你赶紧修补好点,到时不至于亏了!”

    换个身份孙辈身上的重担

    “啊,怎么这边也要拆迁征地?”王庭修种地赚钱的账还没算完,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提醒打断思路。这时,旁边又来了一位跑出租车的昔日兵团职工老梁,他以洞悉内幕的口吻添了一句:“你住的园林站那片现在不是要拆迁了吗?怕是很快哪天也会征到这边来的,早作打算吧!”老梁还不忘记提醒王庭修,“你这六亩地拿到证没?如果没有证,那就赔不上多少钱喽……”

    回到家,王庭修狠狠吸了一大口烟,然后既落寞又若有所思地告诉老伴:“听说三场那边也快要征地了。”一时间,屋内沉默不语。

    此间,王庭修的儿子王广山从几百公里开外的新疆塔城回来,开门进屋带入一阵浓郁异味。他到塔城去贩羊,满身满脚都是羊毛羊粪。“今天生意不错,从塔城贩来的羊在石河子市场卖了100多只!”31岁的王广山告诉南都记者,每只羊可以赚30块左右,这趟就能斩获两三千元。

    王广山媳妇说,每年只有这两个月卖羊,平时还是打零工和帮忙种地“好好读书,以后做个城里人!”她不忘鞭策身边的女儿王诗雅。11岁的王诗雅在石河子总场一小读五年级,王庭修一家都希望她能好好读书,以后到城里工作,过体面生活,“不要再种地”。王诗雅也在客厅最显眼处,亲笔写下保证书“我保证以后不看电视了,好好学习,下学期考上前10名。下午回来第一件事要写作业,不给大人拌嘴,以上做不到就挨打”。

    「马辉的故事」

    有一次买书差五毛钱,他打算下次再补,谁料老板一听他想赊账,就像打发乞丐一样让他滚蛋。“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马辉开始希望有间自己的书屋,让像自己这样的打工仔,有个地方能有尊严地看看书。

    为了尊严开了打工者书屋

    像王诗雅这样的农民工第三代,读书是他们的主业,但对于到新疆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来说,读书还只是消遣。

    距离石河子团场百多公里开外的乌鲁木齐,有个著名打工仔马辉,他最近火了,老乡们都这么说,因为连“大官都来指导他工作”。

    11月2日中午,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副书记袁民来到河南东路北二巷93号地下室的“打工者书屋”,专程看望马辉和书屋里的外地务工青年,并表示要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支持,“让大家能在新疆安下心、扎下根,为新疆的大建设、大发展做贡献。”

    “这些长桌就是书记们前两天让人送给我们书屋的!”马辉摩挲着桌子漆面,他和曾经流连“打工者书屋”的农民工们花了十年,才终于等来今天的闪光灯。

    1999年,19岁的马辉因为和母亲吵嘴斗气,刚好电视上播着鼓励青年人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片子,他就从河南长垣县老家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本来想到团场下面打工,“因为很多河南老乡每年都过来拾棉花,但最后我选择了留在城里,不想再种地”,马辉跟着老乡在工地当起泥水工,70块钱一天。

    马辉有看励志书的爱好,希望成功人士的故事能支撑起自己的梦想。在工地干完活后如果有时间,他就会跑去书店看书,但销售员的苛责让他触电般缩回双手,“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别弄脏了书!”尽管每次去书店前都反复搓洗,但仍然无法去除指甲里的污垢,马辉觉得自己的手指“太不城市化”,打工仔的身份焦虑,让他更渴望有一天在乌鲁木齐能像在河南老家一样自在。但打击纷沓而至,有一次买书差五毛钱,他打算下次再补,谁料老板一听他想赊账,就像打发乞丐一样让他滚蛋。

    “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尊严的问题”,马辉开始希望有间自己的书屋,让像自己这样的打工仔,有个地方能有尊严地看看书。打工两年后,稍有些许积蓄的马辉找到一个8平方的门面“打工者书屋”挂牌。书是从废品站和旧书摊上论斤两买回来的,钱是马辉搅水泥砌砖赚回来的。十年过去,一直不变的是3块钱就可以借一年的书,这样的收费压根不足以支持运营,所以白天马辉继续干泥水,后来又在书屋里卖点百货,如今地下室一年租金4.3万元,竟然也坚持了下来。

    招人记录十年间口口相传

    11月5日,老家河南驻马店的打工仔小纪来到书屋,选了个便携小音响,准备在回老家的路上无聊时听听音乐,他告诉南都记者“每年在这边打工八个月,赚到钱冬天就回家等年后再来”。小纪不忘在书屋的“招人记录”上留下“熟手水电工———小纪”,然后工整地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

    马辉的书屋里打工仔最多,当地的工头老板听说了,开始让马辉帮忙介绍人手。一来一往多了,竟然发展成免费帮忙介绍工作这一大特色“业务”。十年间口口相传,现在只要是河南老乡来乌鲁木齐找工作,都会来书屋看看“招人记录”。

    所谓“招人记录”,无非是书屋里柜台上的几本笔记本,找工的登记姓名、电话、特长或者岗位,找人的留下要求、岗位、薪酬和电话。南都记者翻看最新的三本“招人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各种招人和找工信息,虽然字迹潦草甚至错别字多多,但并不妨碍老乡、朋友互通有无。马辉说:“这样的招工记录因为太多了没地方放,旧的都当废纸卖掉了一批,就剩最新的三本”,他自己估计通过这本小小的“招人记录”,十年来有数万老乡朋友找到了工作。

    “保姆、厂里做饭、小工、饭馆服务员……”“招人记录”上满眼都是又苦又累的工种。“我读书、自学修电器和汽车,为的就是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马辉告诉南都记者,他不再想做外来工,要做城市人。“我觉得打工者这几个字,很多人都觉得不是什么好名字”,马辉瞄了一下书屋的招牌。

    共青团新疆区委书记阿依努尔·买合赛提在马辉的打工者书屋里,鼓励他把打工者圈子里的信息建立起互通渠道,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因为这句话,马辉踌躇满志,他说正盘算着开家劳务输出公司。

    这时,一位年轻的打工仔从马辉身边绕过,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猛抽出书架里那本泛黄脱胶的《寻找最佳买卖点》。曾经有多少像他这样的打工仔翻过这本书,想象着能像小说里的大侠捡到武功秘笈一夜之间成为武林高手一样,读过这些致富宝典能够一夜暴富。

    其实他们都明白:大侠活在小说,秘笈纯属虚构。

    大事记

    2007年

    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当年“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

    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作草案说明时说,“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全国人大中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中首次提出,“中国将首次在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

    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部分童工。之后,数百失踪儿童父母在网上联名发帖寻子。案件引起中央震动,胡锦涛等作出批示。逃逸工头衡庭汉6月16日落网,时任山西省省长的于幼军道歉。

    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明确规定进城就业的农民群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整理:陈实

    2008年

    1月,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当年“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来第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体系。文件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强调提高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强调加强农村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

    8月15日,《社会救助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农民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申请和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

    9月,由商务部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共同推动的“中加发展合作农民工职业卫生与安全项目”在重庆启动。该项目为期5年,由加拿大政府投入500万加元,将重点关注重庆市农民工所面临的职业卫生与安全问题。

    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