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不再有猫.:舆情的调查与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9:35:36
陈迎竹 (2011-03-09)         舆论的掌握对任何政府都很重要,但是在大政府、小社会的中国,仅仅数年之前,学术界在进行所谓民意调查的时候,都还感到惴惴不安,因为过去“民意”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就是与政府对立的名词。

  然而今天,“民意”的说法铺天盖地,上至高官下至民间舆论,都说要根据民意施政。然而民意是什么,在蕞尔小国尚且不易把握,何况幅员辽阔的大国。

  在中国进行舆情调查的单位很多,大多挂靠在媒体或者学术单位内。这些都是公开的,不公开的就无从得知了。

  类似的单位越多越专业,对政府其实是好事,因为在现有的机制下,大部分调查都会向政府提呈,作为施政的参考。

  外界对中国政府在舆论的掌握方面了解不多,很多时候从社会上的表面现象以及政府的应对处理上,会直觉认为官方无法掌握民情。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党、政还是学界,各种各样的系统性调查一直在进行,有理由相信,官方对民意的把握,至少近几年,应该越来越精准。

  网络的兴起对舆论掌握来说越来越困难,也需要更多的精力的投入,才能把握最新的动向。这方面中国政府近年的作为非常积极,毫不懈怠。  
        掌握舆情具有好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政府施政方向的参考,二是对社会动向的把握,三是学术价值。

  同一个舆情,从不同角度解读,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对学术界来说,自由与符合学术逻辑的解读,才具有实质的意义,从中所归纳分析出来的结论,也更能切合舆情的本质。

  然而学界的建议未必符合官方所需,或者未必是官方当下所能做到。在这情况下,如何面对舆情调查所揭示的民意真相,需要政府的智慧。但是如果在调查、解读舆情和分析建议的过程中,就产生或者存在“为XX服务”的心态倾向,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

  对学术机构来说,独立性是取得被调查对象信任并且可以经由时间建立权威的关键,严肃的学者莫不以此为目标,也向往这样的境界。如果在研究时没有更充分独立自主的空间,反而要受限于任务和使命,短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长期来说可能对学术单位和政府都是种伤害。

  虽然从外界看来,不时出现的打压现象让人觉得中国舆论管制没有松懈,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政府近年来对舆论的容忍度其实已经提高。至少在中国的网络上,甚至传统媒体上,对单一事件的观点呈现,已经不止一两种观点,传统纸媒面对网络的压力,甚至纷纷开设言论版面,容纳不同声音。当然,这“单一事件”必然不是所谓敏感事件。对后者,事实是不可能有第二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