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没有猫:台湾电影人:台湾电影言复苏为时尚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5:28:18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海报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曾经首周打败好莱坞大片票房夺冠

  中国内地电影在迟来的商业路上狂奔,香港电影纷纷“北上”赢得发展空间,中国台湾电影艰难地打造着自己的“救世英雄”。

  今年以来,延续《海角七号》、《艋舺》等传奇,《鸡排英雄》、《翻滚吧!阿信》等影片接连让台湾电影人喜出望外,最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破全台票房3亿新台币,《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首周打败好莱坞大片成冠军,更是喜讯频传。有人赞叹台湾电影本土路线的成功,有人高呼“台湾电影复苏”,但焦雄屏、麦若愚等台湾电影人在高兴之余,也指出当下台湾电影言复苏为时尚早。

  现象 “台风”乍起兮

  “本土路线”是近年台湾电影的关键词。今年1月开始,蓝正龙等主演的生活片《鸡排英雄》创下1.4亿新台币票房,改编自九把刀小说;萧敬腾等主演的都市武侠片《杀手欧阳盆栽》,仅台北地区票房就超过2000万新台币;彭于晏等主演的青春励志片《翻滚吧!阿信》票房轻破6000万新台币,就近年来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表现,这些都是相当不俗的佳绩。6月到9月四个月内,共有近10部台片上映。更令人意外的是,九把刀执导的校园青春题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自8月19日上映来,全台票房已破3亿元新台币。魏德圣执导的《赛德克·巴莱》上映3天半时,票房已冲破1亿新台币,打败数部同期上映的好莱坞新片,成为周票房冠军。同时,五月天“粉丝电影”《追梦3DNA》宣传阵势也是近年来台湾电影最大规模。2011年,台湾电影传达的全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案例一

  九把刀:与青春说再见

  记者在台北采访时,亲眼看见一堆人拥在电影院门口排队观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么一部讲述校园爱情故事的电影,确实打动了包括记者在内的不少大陆媒体同行。在台湾媒体的描述中,《那些年》是台湾电影继《海角七号》之后的又一“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台湾畅销网络作家九把刀。

  九把刀,70后,原名柯景腾,“九把刀”是他读高中时写的一首歌。在拍《那些年》之前,他已经写过58本小说,涉足爱情、校园、恐怖、科幻等多种类型,黄易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许他为“开创武侠新盛世的接班人”。

  第一次执导电影长片,九把刀选择了台湾电影擅长的青春爱情题材,他不讳言,《那些年》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青春传记。事实上,在拍之前,九把刀曾尝试花了四天拍完短片《爱到底之三声有幸》,这部二十几分钟的短片成为他第一部作品。这次拍摄也给了他继续执导的信心,但真的拍起长片来,九把刀在电影筹备期就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自己的爱情故事较难有号召力、资源缺乏等。为了重现当年的青春场景,九把刀不在台北、高雄等能够赞助经费的地点拍摄,坚持回到母校精诚高中拍摄,也坚持不让学校帮忙支付水电费用,一切由他承担。九把刀还透露,饰演沈佳宜的陈妍希在片中可以这么美,是因为他很注意陈妍希每天的心情,希望她每天都拍得很开心,这样自然就有“青春女神”的魅力。对于该片的市场预估,九把刀并不认为这部片子的主要族群是学生,他真正想拍给那些正在与青春时期说再见的成人看,这就是电影海报的标题是“夺回青春”的原因。

  很少人会想到,九把刀拍《那些年》时很担心拍不好会砸了自己写书的招牌,这种担忧只能靠成功的期待来克服,“我是一个情绪上很极端的人。当初拍电影,我会怕丢脸,怕投资失败。你会怕失败,也同样会期待成功。所以,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我就期待电影好看、感人,那观众一定会买账,就这样努力去做,才熬过来了。其实拍电影的人,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就是对美好的期待”。如今电影大获成功,九把刀坦言感觉很爽,尽管这个拍摄的经历让他体会到这比写小说难太多了,“写小说是一个人的事,从开始到最后一个字,都不用与别人讨论,但拍电影不但要跟团队合作,还常常要确认细节与你所期待的是否一致。写小说,还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如果将来再拍,他不想继续《那些年》的拍法,“做了一次,继续做,会被很多人注意到,就会变成无聊的事情,我可没那个耐心。其实,我都没有所谓的规划,根本没有想过要拍什么样的电影才会让票房变得更好,自己变得更有成就。我真没有什么宏图伟志。这一点,有时候会让人家瞧不起。也正因为这一点,同行就会觉得我没有什么威胁性,我随时可以离开,不用担心我会‘抢饭碗’。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当‘敌人’,只是一个很努力的年轻导演就好了。”

  案例二

  魏德圣:口袋没钱,心里有梦

  在台北采访时,记者观察到,台湾地区民众对《赛德克·巴莱》极为推崇,相关部门还史无前例地让出“总统府”前北广场为其举行首映礼,国民党马英九和民进党蔡英文同台观片,舆论纷纷将该片视为“台湾的骄傲”。在台北诚品书店,畅销书位置上出现多本与魏德圣、《赛德克·巴莱》有关的新书。《赛德克·巴莱》还将代表台湾地区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争。可以说,目前影片已超越娱乐范畴,影响延伸至整个社会。

  翻看各类报道,除了关注影片一路高歌的票房成绩,媒体还从各个方面对影片相关话题进行全方位探究。比如,影片讲述的“雾社事件”发生地南投县推出部落巡礼套装旅游行程、学校包场等。至于对该片提出的批评意见,几乎无一例外地遭来口诛笔伐。有评论称,《海角七号》珠玉在前,魏德圣与《赛德克·巴莱》正一步步被推上“神坛”。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魏德圣成了“台湾本土电影”的代言人假如你不支持他,就等于不支持台湾电影。

  将视线从台湾转到威尼斯电影节,相比台湾各界的一致热捧,《赛德克·巴莱》口碑遇冷。不少记者看完该片后给出了负面评价,包括战争场面过于血腥,讨论原住民信仰的戏分晦涩、冗长,以及文戏偏弱等,甚至有影评人称《赛德克·巴莱》为一部“华而不实的伪史诗片”。对此,魏德圣的解释是,威尼斯上映的版本是从原来的四个半小时剪成了两个半小时,“整体效果只呈现出70%”。市场方面,该片投资7亿新台币,预估票房起码要达到14亿新台币才能打平。该片目前分上、下两集上映,有全台湾民众的大力支持,但票房压力依然相当大,魏德圣表示:“对票房没有预期,若可以回本,是替台湾开创历史上的格局。”承载了太多期待的《赛德克·巴莱》如果最终亏本,恐怕是大部分台湾电影人都不愿看到的。

  然而,撇开各种关于电影的纷争,魏德圣几乎是公认的台湾电影“受尊敬的追梦者”。《赛德克·巴莱》的创意源于1997年魏德圣看到一则原住民北上抗议的新闻,剧本也早在2000年完成。据说投资预算原本是2亿新台币,后来追加到5亿,最终变成7亿。魏德圣在开拍前就叫苦说资金缺口很大,“虽然《海角七号》拿了1亿新台币的奖金,我又筹募到5千万,但还缺不少”。他感谢徐若瑄“友情价”出演;两年前就开始预售纪念版套票,“预支”了599

  万新台币;他表示希望能得到大陆电影公司的资助;周杰伦慷慨借出4000万新台币……从《海角七号》开始,魏德圣一直被外界视作“口袋没钱、心里有梦”的电影人,备受尊敬。

  分析 “复苏”路漫漫

  曾经,杨德昌、侯孝贤等给中国台湾电影带来的影响力,令台湾电影人情感颇为纠结。在不少台湾电影人看来,杨德昌、侯孝贤等的“新浪潮电影”让全世界推崇台片,但又把台片带入了死胡同。如今,70后一代新导演们,让台湾电影人看到了希望,似乎预示着又一波“台片新热潮”的到来。有“台湾电影教母”之称的焦雄屏表示,她由衷地为九把刀等新一代台湾年轻导演感动和高兴,也深为他们的电影所打动,“他们有能力为台湾电影带来新繁荣”;但是,她认为现在说“台片复苏”为时过早。

  关键词一:本土

  年轻人只看台湾片,已成潮流

  在今年以来的台片热潮中,本土电影、青年导演是两大关键词。这些青年导演的电影,就算是文艺片,也“拒绝苦情”,迥异于此前台湾文艺片的做派。

  台湾资深影评人麦若愚提出,台湾年轻人有意识地支持本土电影,而不是一窝蜂地追看好莱坞大片,这在二十年前、十年前都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这么多新人导演、新人演员集体发力,虽然目前很难讲他们是否能担当“台片复苏”的重任,但这股潮流已经起来了,“在《海角七号》、《艋舺》之后,台湾电影的时代改变了。年轻人疯狂地只追自己看了会high的东西,连好莱坞电影都不看了。年轻人只看台湾片,潮流就是这样了”。而本土电影能重得年轻观众之心,麦若愚认为与青年导演、演员的介入不无关系,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成长记忆”,比如说九把刀,“他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骂脏话、脱裤子,很多年轻人喜欢他。”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台湾相关方面已经意识到电影文化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加强高额资金等扶植,也为台湾本土电影发展创下有利条件。

  关键词二:脆弱

  等魏德圣,台湾市场期待已久

  有分析指出,当下台湾电影的本土路线的胜利,有强烈的有意为之的自觉意识在里头,还相当脆弱。在艺术、市场之间,台湾电影还缺乏大胆尝试。有影评人称,《那些年》风头不及《赛德克·巴莱》,是“新浪潮后遗症”的另一个症状:一边埋怨着“艺术片搞坏市场”,一边却已被艺术片“宠坏”了胃口。因为在不少台湾电影人看来,作家出身的九把刀无非是迎合大众口味的“校园小清新”,而关注台湾原住民以及抗日历史的《赛德克·巴莱》的立意,无疑“高级”得多。一名台湾媒体记者表示,台湾舆论对《赛德克·巴莱》的支持有些偏激,实际上是太想走上商业大片之路的表现,“为什么整个台湾都在关注《赛德克·巴莱》?最重要的就是,它花了7亿去拍!台湾电影几乎没有过这么大的制作。这个市场等这样一个人的到来,已经等了很久。”虽然就他的接触,魏德圣本人的踏实、单纯一点没变,但舆论已经有变到捧他为神的趋向了。

  日前,九把刀表态,自己从没说过要支持台片,应该是支持好片,“虽然我拍的是台片,但我还真是没说过支持台片这样的话。在支持台片的集体意识形态上,我也是一个门外汉。”这番言论立刻引来“围观”,连《翻滚吧!阿信》、《艋舺》制片人李烈都出面表示,台湾电影是经过长期奋斗才有今日成绩,若《那些年》早几年上映,可能不会有现在的票房。最终,九把刀不得不出面再度表态称,李烈是他的偶像,是整个环境的带领者,也是领导者,视野一定比较宏观,他受教良多,“我认真称赞最近的台片都拍得超好看,这么充满爱与激赏的言语都会被误解或扭曲,可见我需要的不是谨言慎行,而是完全不该再谈或加以解释,我会反省”。

  关键词三:隐忧

  台湾片走不出台湾市场

  谈及“台片复苏”话题时,焦雄屏表示,台片要真正走向新高潮,需要一部又一部电影的用心和真诚创作,以《那些年》为例,影片虽好,但几乎全是自传性质,“这不是一个产业的成就,这是不可以复制的经验”。她直言,很多台湾媒体开始鼓吹“复苏”,实在为时尚早,“他们的小喇叭从《海角七号》一直吹到现在,台湾电影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刚好有一部作品打动了年轻人而已。现在还是靠作品说话,拍得好看、真诚才有人看”。

  麦若愚也指出,年轻观众因为年轻导演、演员而支持台湾电影,对老导演、大陆电影等缺乏兴趣,容易视角肤浅,最终让台湾电影走不出台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