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小蜜蜂故事作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1:55

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十五”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认真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田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2003年开展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全市共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省级生态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3个、生态村134个;今年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慈溪市和余姚市已率先完成所有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全市已有81个乡镇完成了生态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占全部乡镇数的90%,一个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基层生态创建提供了规划指导。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如慈溪市妇联发动全市家庭主妇开展 “庭院整治”,同时出台相关配套鼓励政策,有效改变了村镇的环境面貌;基层村镇生态创建实行年度申报制度,将创建计划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投入到位。此外,各地相继出台了考核奖励办法,对创建成功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创建成功的等级,村1至5万元不等,镇5至50万元不等。所有这些对生态村镇创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等污染治理设施,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开展了畜禽养殖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域,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实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并落实相关补偿政策,各地对拆迁的畜禽舍按建筑结构实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补偿,对按时或提前完成关闭拆迁的,再按补偿标准给予10%至25%的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较好保证了各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与此同时,各地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共完成42个牧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年处理粪便25万吨;建设11个有机肥料加工厂,22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养殖废水治理工程,一些小型养殖场建成了沼气处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0.5%。各地在规范整治的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如鄞州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零排放处理的规模养殖场投资的设备给予50%的补助。镇海区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70%补助,对实施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的区定养殖小区给予每年5万元补助,对养殖场的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30%补助;对区内年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再补助100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各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涌现了不少先进的治理单位和治理模式。如鄞州区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区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猪粪厌氧干发酵及沼气发电工程,宁海县青珠农场绿丰生态有机肥生产模式,利丰奶牛场种养结合、自我消纳的循环经济模式等,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有效推进了各地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开始启动。一是各地坚持城乡统筹,已经把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镇海、北仑、鄞州区和余姚、慈溪市已将主要乡镇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今年,市环保局在排污专项资金中安排了100万元(市委农办安排150万元)用于15个污水处理试点建设经费补助,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目前已有30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慈溪市还出台了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推出了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和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对试点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财政给予60%补助,有效激发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积极性。余姚、象山、宁海等地也积极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象山县推出了沟渠收集纳池——厌氧处理的低成本建设与运行模式,余姚推出了黄家埠镇回龙村生活污水厌氧——微氧二级生化处理净化模式,镇海推出了光明村厌氧-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三是通过建设粪便处理中心对公共厕所粪便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慈溪、镇海等地先后建设了镇级粪便处理中心,通过专用车辆运输,集中纳入沼气池,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液施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机肥”一举三得的好成效。
       (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市110乡镇(街道)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建成。今年,市排污专项资金中用于农村环境治理、试点建设工程经费补助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备配备。在三级网络建设过程中,各地也试点总结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仑区牌门村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西坞街道余家坝村的保洁人员分区包干、群众评议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面临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完全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对立性逐步大于统一性,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农,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快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网,导致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配套造成周边环境局部污染,甚至引起群访事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难以推广,转运成本居高不下,农村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制约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村容镇貌的整洁。
       (一)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鄞州、镇海、慈溪和象山河网大多为劣5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体使用功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砸缸建厕”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共厕所的化粪池设计标准低,加上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较快,造成农村公厕超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建设一个300户左右规模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需投入100万元以上,如包括通户管网投入,通常要超过300万元,经费不足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今年市里虽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对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济实力较强的余慈区响应比较积极,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南三县,由于资金配套能力不足,试点项目难以安排。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排河网,污染从表象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二是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质量性缺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需求急剧增长,主要河流源头上游都已建库拦蓄,导致许多山溪断流、河网来水不足,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市域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约为21亿立方米,加上正在建设即将完工的水库供水能力,总计约为23.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达45%,大大超过40%的国际警戒线,遇到枯水年份,情况更加严重。如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9.31亿立方米,利用18.08亿立方米,开发程度高达61.58%。此外,还由于乡镇工业企业布局不当、治理设施不够规范,少数企业违法偷排,导致了局部的工业污染;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口不断增多,而粪便还田数量逐年下降,加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增加了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支撑不足,缺乏适应农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十分严重。2005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虽达80.5%,但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畜禽粪尿仍然直接排放。这些未经处理和利用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内河,导致周边内河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甚至造成污染事故,引起群访事件,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宁波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的数据,2005年宁波市工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为1.37万吨,而我市仅畜禽养殖废水一项所排放的化学耗氧量就达2万吨以上,超过了全市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总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养殖业是个微利行业,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全年利润的20%至30%,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二是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气企业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纷纷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环境的压力和污染,但国家、各级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化肥广泛使用,畜禽粪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农民对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畜禽养殖污染。此外,由于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
       (三)农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向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缺陷,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垃圾清运尚不彻底,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村容整洁,造成河道水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区农村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转运费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来大多在每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按人均日产1.0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日运行费用就需要160元,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但对于大多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的村庄来说,不堪重负。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每吨的收集转运成本约需120元,加上这些地区经济薄弱、相对贫困,要维持日常运行,财力更是难以支撑,难免存在卫生死角;二是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尚未真正树立,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还较难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村庄建设理念落后,缺乏长远规划,存在目标定位模糊、环境管理缺位、产业布局混乱的困惑。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不全。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办事机构,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境地,农村环保工作难以持久深入,相关任务无法按正常渠道落实。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综合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农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三大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农村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渠道不畅,农村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农村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需要从宏观、战略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环保综合协调机制,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一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当前我市基层(乡镇)环保队伍除慈溪市、镇海区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乡镇环境管理网络,使环保工作深入乡镇农村。目前看,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三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部门和农办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二)要出台有利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现象,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但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一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筹集日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要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保证正常运转,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南三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四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对畜禽养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设施“三同步”建设作为新建、扩建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扶持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养殖,限制分散养殖,鼓励企业采用“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模式,把农产品基地建设、畜禽养殖与粪便污染治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区气象环境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减轻边远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压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为此,要抓好“三个”试点示范工程: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垃圾三级处置网络。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化处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完善和推广北仑区牌门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别处理试点经验,鼓励就地堆肥、减量处理,既减少垃圾运输费用,又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二是要加强边远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试点工作。针对区域特点,采取无动力厌氧、微动力好氧、人工湿地或综合处理等不同模式,取得经验,加以推广。三是要总结和推广宁海经验,继续抓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示范工程。
       (四)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一是要抓好村镇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村镇经济能力和群众意愿,明确各类村镇的规划标准和发展方向,特别是要搞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聚。要把村镇的环境建设有机地纳入到各地的生态村镇创建规划之中,强化区域环境规划的前置约束作用,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明确村镇布局、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等实施方案稳步予以推进。二是要切实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视为公共产品,纳入各级政府的实事工程,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应尽量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水环境状况和人居密度等特点的情况下,由村民集体表决,自愿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模式,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各级也要配套给予补助。三是要根据《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通知要求,尽快制定并启动我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级予以配套,将各项行动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突出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以基层生态村镇创建为抓手,确保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措施、技术支撑、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六个到位”。

西安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媒体:西安市环境保护网  作者:西安市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西安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奋斗目标,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依据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的通知》(陕环函[2008]560号)要求,认真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现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开展的生态示范创建主要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生态村的创建。在各类创建考核指标中除了对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有着较高的要求外,还涉及到了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市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县(区)、环境优美乡镇(街办)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2003年我市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截止现在,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9个、生态示范村43个;今年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县(区)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均已通过省级验收。当前,我市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积极性很高,“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启动创建1个生态县、16个环境优美乡镇,68个生态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拟再启动1个生态县、13个环境优美乡镇和84个生态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已有19个乡镇(街办)和42个村庄编制了生态创建规划,并启动了创建工作;其他各乡镇(街办)、村庄也正在积极编制生态规划材料,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各涉农区县的乡镇、村组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划定农村供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大饮用水源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我市大力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立水处理设施,全市2007年共投资9552.5万元,完成饮水工程处145处,在建60处,解决了2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针对我市农村群众居住地理位置差别较大的实际,我们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和相对集中、环境工程设施与自然净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对于城市、县城周边村镇的污水,基本纳入城市、县城污水收集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我市已建成临潼区污水处理厂、长安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可分别日处理污水2.5万吨和5万吨;阎良区、高陵县污水处理厂即将在年底建成试运行,户县污水处理厂预计于2009年6月份建成,设计处理能力合计6.5万吨/日。这些区县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在解决区县城区污水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将城区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一并纳入管网处理。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尤其是农家乐集中区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指导其采取各种处理工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纳水体为非重点流域、非水源保护区的建制镇,我们建议采用一级强化处理;对于在有常年流水河流附近的建制镇,建议优先考虑人工湿地。目前,我们已经拨付环保资金支持了一个农家乐集中地区建设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并拟支持8个较偏远乡镇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其中4个乡镇已编制完成科研报告,并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二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台和区县垃圾填埋场建设,鼓励各涉农区县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全市农村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市9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站台,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三是对全市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有环境违法问题的垃圾场实施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后督察制度。

(五)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功能区,强化了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禁养要求,全市无一禁养区存在畜禽养殖场现象。二是定期开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行动。摸清了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底数,对全市14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的部分环境违法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治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积极鼓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市已通过下拨11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了4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户县马村养鸡场生态示范园区、阎良区绿源瘦肉型猪繁育基地和临潼溢盈畜牧养殖公司通过建设沼气发酵池,不仅有效利用了本厂的畜禽粪便资源,也大幅节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用量;目前,又有5家畜禽养殖场已编制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可研报告,其中蓝田县安村立体养殖场已率先基本实现了“畜―沼―农”综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规范、到位,体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六)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我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全市以农业综合开发周至县沙河流域项目、黄河水保生态工程渭河流域未蓝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淤地坝系建设等一批重点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把小流域的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治理中先后涌现出了周至虎峪、户县东岭、长安红草河、蓝田沙河子、临潼东岳穆寨等大量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和阎良黄土塬区水保生态示范园、蓝田县红河坝系骨干亮点工程。集高标准治理、高起点开发、高科技含量为一体,初步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截至2007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1平方公里,占应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63%,水土保持已成为农村山区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二、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市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一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垃圾三级处理模式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

三是农村工业污染依旧存在严重隐患。我市农村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虽然近两年关闭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但仍然有一部分工业企业污染较重。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没有环评手续,污染防治设施落后,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市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当前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我市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5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点和死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二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五是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我市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只顾抓眼前经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

四、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下半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纳入研究范围,并明确提出了多项农村环保工作政策措施,农村环保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本辖区、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关于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西峰、华池、宁县、正宁等县(区)的12个乡镇和10户企业,对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

  一、现状

  庆阳属于旱作农业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年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黄土生态城市和人文魅力城市为目标,积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实施黄土旱塬蓄水保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三北”防护林、乡镇千亩荒山造林绿化、土地整理复垦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止2009年底,累计新修梯田462万亩,荒山造林318.24万亩,封山育林99.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完成和新建各类水保骨干坝、淤地坝工程86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94.8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41.8%。董志塬生态保护、子午岭天然林保护提质、环县北部防沙治沙等一批生态项目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正在实施。自然生态的人为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已建成简易填埋场39个,垃圾仓1225个。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整治,部分乡镇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现了雨污分流、专管排放。推广“零排放”规模养殖场,实行庭院养殖和“养沼一体化”模式,有效防治了畜禽养殖污染。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重点实施了节本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等5大循环农业建设工程,共建成示范点132个,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3640座,服务网点230处。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建成回收站(点)100多个,组建回收利用合作社10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1户。全市废弃地膜残留量约为1.2万吨/年,今年上半年已组织回收5300吨,占残膜总量的44.2%,加工利用2100吨,占回收量的39.6%。庆阳凯迪、庆阳中盛等9户较大规模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已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二、问题

  (一)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缺少必要的环保知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

  (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面塬污染具有排放分散、隐蔽、不易监测等特点,往往被忽视。由于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产品、土壤等污染严重。根据污染源调查统计资料,全市农田化肥流失率高达30%左右,年流失化肥约2.4万多吨。废旧塑料制品和残留农膜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农田土壤结构破坏比较严重。

  (三)农村生活环境状况有待改善。饮用水污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些乡村由于石油资源的早期粗放开发,局部水质恶化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垃圾三级处理模式一般只是简单的填埋,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多数村庄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的治污设施不配套。

  (四)生态保护措施落的不实,人为破坏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乡村封山禁牧工作措施落实不力,散养放牧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在林地整修梯田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生态修复措施落实较差,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五)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只有西峰区建成了污水处理厂,西峰、庆城、宁县、正宁、华池五个县(区)建成了垃圾填埋场,其他县还未建成。

  (六)监管力量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业务和职责交叉重叠,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特别是乡村环保工作力量薄弱,与日益繁重的环保要求不相适应。

  三、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市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生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6个县(区)要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区)创建标准,应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抓手,不断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此,建议:

  (一)深化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政府网站开设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环保知识手册、制作固定宣传标语、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园活动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增强低碳消费意识,促使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做好清洁田园工作。一要加强化肥、农药的市场管理,加大《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规的实施力度,建立以供销系统为主渠道的农药化肥营销网络,发挥行业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从源头上控制高残留、高毒性及过期农药流入市场。二要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以村为实施单元,集中连片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三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四要政策扶持,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利用陇东学院农林分院和市农科院的科研技术优势,研究和推广农村污染治理技术。

  2、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要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对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严格执行环境评审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全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坚持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沼果(菜、粮)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大力推进“白色”污染治理。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可通过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每个县(区)建办2-3户废旧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建议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设备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给予资金扶持。根据乡村人口和地膜覆盖面积确定回收指标,依托企业,扩展回收网络,在乡镇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行政村设立回收点,确定个体流动回收员,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三)加大农村清洁家园治理力度。

  1、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县城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并规范运行,发挥减排效益。在乡(镇)和人口集中的村庄应采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生物膜法、沟塘等方式进行污水处理。

  2、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区域垃圾收集转运,应纳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对乡村人口密集区要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逐步做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

  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调查监测与划界定标工作,设置保护区标志。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建立水质监测网,做好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四)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把子午岭林沿区乡镇全部纳入子午岭天然林保护区范围,实施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继续巩固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成果,不断推进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和绿色和谐家园建设。要处理好封山禁牧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加大依法禁牧力度,扩展牧草种植面积,推进舍饲圈养,建立封山禁牧的长效机制。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以环县北部的防沙治沙为重点,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遏制沙化趋势,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五)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加强管理,整合各部门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优先集中用于重点乡镇的生态建设。建议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对重点污染减排、污染源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实行项目管理,以奖代补,以奖促治。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生态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新机制。

  (六)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各级政府应依法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环保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和生态家园为载体,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按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编制和实施农村生态建设规划。要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在乡镇设立环保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村设立由村干部兼任的环保监督员,组设立由护林员兼任的环保信息员,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环保工作网络。要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常规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系统,定期公布区域环境状况,提升监管水平。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以赣州宁都县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但这些调研中,普遍视野较局限,同时缺少专业知识来分析情况及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该方向带有学术性的论文发表。本文借助在赣州宁都实践调研获得数据及走访采集资料,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保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保 和谐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农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正在发展中的农村普遍存在各式生态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畜养殖污染等。这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红色土地”之称。在中国宏观经济大势下,作为承担着推动“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性,通过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的发展战略,足以体现。同时又出于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战略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赣州市宁都县正是在这战略规划下,一方面要招商引资承接邻省广东的产业转移,另一发面又需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曾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宁都,在护住这个荣誉光环的时刻,又需实现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城镇。

可见,调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生态调查中,具有代表性。而正如上面所述,有“红都”之称的宁都县是集合江西省经济建设和环境关系的特点的模式县。对宁都县的生态调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

我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承担了对我院暑期实践队活动地点——赣州宁都的生态调研任务。2004年7月14日7月20日,全体成员共19人在院团委书记谭菊华老师的带领下,对宁都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调研,随机走访了对坊乡、刘汉乡、垦田乡、田头乡等地及县城周边地区村庄的农户,完成《农户调查》问卷51份,《村庄调查》问卷3份。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实地考察了部分新农村建设基地,听取了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介绍和县内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真分析了这些乡镇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大体了解了当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

研究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生态环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有所提高,力度有待加强

村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村有做专门的规划,100%的人认为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这说明政府部门已改变以往将农村作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观念,开始为农村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庭饮用水类型”题中,选“自来水”的与选“手压井水”的人数持平,“厕所情况”中选“室外旱厕”的与选“室内水冲”的人数相等,表明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在逐步改善;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78%的人承认参加过有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但有100%的人承认村无专职保洁员,3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环保资金投入(农村调查问卷第17题),41%认为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于当地政府(农村调查问卷第18题),而且在17题中选择“法制法规建设”的只有6%。这些数据表明,当地政府已开始为农村生态环保做工作,但工作层面不够深入。目前,村民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已不仅只在政策宣传、法制法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以实际行动来唱响环保之歌,这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进来。

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将农民问题提到国家议案层面上,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提高,多数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房。但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3%的人认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生活垃圾,而只有11%的家庭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在“家庭污水来源”一题中,92%的人选择了“生活污水”;同时,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32%者认为空气污染来源于垃圾,35%者认为水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24%者认为噪音污染来源于机动车发出的引擎声(仅次于“没有噪音”一项)。而在谈及环境质量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关系时,31#者认为影响不大。这都反映了农村中因工业较少,所以污染主要来源于村民生活。要恢复农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要坚持不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的立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采取适当措施,以往“托付”给自然的方式已无力解决目前村民生活污染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就发现,不能回收的废弃塑料袋在乡村随处可见。这些废弃物让土壤来腐蚀“消化”的话,要两百年之长!这是人类发展所不能等待的时间。所以,我调研组认为,对于城市居民提倡的环保观念,如今也完全可适用于农村环保宣传——讲明生活污染对土壤、对村民生活的危害,提倡村民们使用环保生活用具,比如使用可回收的塑料袋、合理处置废气电池等。

三、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制约了环保工作的落实

村庄调查中,对于“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题,所有的被调查村都选择了“农业”和“副业”;农户调查中,69%的人承认家庭收入来源于务农。这表明,大多数村民的生计仍依靠“一亩三分地”。生计的需要,使得大多数村民不关心任何与“农田”无关的事情。甚至在我们走访村中河水浑浊的农户们时,多数人认为村中无污染,这也看出了国家的环保政策至今未落到农民心坎上的原因。假如不能让农民明白生态环保对他们家庭收入的助益作用,环保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暂时上级任务的层面上。只有将环保工作和村民的生计挂上勾,才能使农民们自觉地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构建和谐农村而尽各自一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兴办的各种企业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来源

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1%的人认为家乡的环境污染对当地工业发展有制约;35%的人认为家乡由于企业的兴建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本题选择率最高项),而这些新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上;在“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的性质属于”题中,选“食品加工企业”、“造纸、制革、印染、电镀企业”的各达5%,“养殖、屠宰企业”达10%,另“冶炼、炼焦、建材企业”也有人选。这相比往年江西省农村污染源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村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生活污染,而如今各种企业污染也出现在调查结果中,说明了由于企业刚起步阶段,注重经济收益,不承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责任,而使乡村污染源逐渐变得复杂化,为日后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对于以上问题,我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在加强环保法制法规建设的同时,落实职责到部门,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解决目前的农村污染问题。我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号召下,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制法规已建立得相当完善。特别是县环保局便民的举措使各地的问题能及时地上报,并能迅速地做出解决办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及历史观念原因,当地环保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局限于县城境内和周边地区,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多是处在“文件”层面,这使得再好的治理之道也只是村民心中的“美好期待”。目前农村的污染并不严重,污染源较单一,及时治理的话,容易控制。这也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途。

其次,将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擦边球”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农民心中。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基本上较多关心农业生产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一特征,环保工作人员应采取变通方式,将环保的成效和农民们的收入相结合,可以传授创收科普知识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好环境,不仅利于社会、他人,也利于自己的“小家”。这样能使农民从内部、外部因素影响上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的环保事情里去。

经过调研组的努力,大家终于对宁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较透彻的分析。调研走访的这几天,成员们也各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们也很关心村庄环境的变化,但自主意识较弱,期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在与农民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对过去“好山好水”的怀念,一说到村庄旧貌,基本都表达一个意思——虽然地方穷,但是山青水秀的,环境很宜人。可当说到目前的污染状况时,要么归咎于附近的企业,要么就从没想过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还有一种观念——祖辈们都是这样处理废弃物的。所以当他们感觉身边环境真变差了,只是一味希望政府“买单”,可对自身的行为却依然没约束。素不知,即使政府帮忙买单,到最后还得靠村民们自己维护。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影响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调研中,我们时常碰到老乡不明白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污染”,以至于刚收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基本上交白卷。由此发现,就算我们当地环保工作作做得多么有声势,但村民们不理解,这也是枉然。所以,我调研组认为,乡村环保也要从教育抓起,从小抓起,这样才能治“本”。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标。根据我调研组考察的几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规划房做的很漂亮,也考虑了地势差异,但环境并非最佳。多数的规划村区都坐落在老村区的村口处,而这些地方以前多为杂草,即使有树也因建房而被锯掉。这使得漂亮的规划房屋暴晒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冬天也可能无物挡风而成为“冰房”。同时,规划房内虽设计完善,但规划房外的排水渠道等都没经过任何处理措施,或直接排入村中唯一河流,或直接排到空地。这将使未来的村庄可能遗传到发展中城市的“房屋虽美,水质难闻”的特征。

调研后记

本次调研活动得力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明确了调研方向和方法,达到了我大学生想了解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目的,实现了我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调研报告形成之际,特此感谢!

关于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扬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近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制约着扬州生态市建设的整体进程。为贯彻环保优先原则,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我会成立专题调研组,从8月中旬开始,会同市环保、建设、卫生、农林、水利等部门,先后深入到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几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绩喜人。扬州先后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生态示范区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等光荣称号。这些都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
      一、科学制定规划,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九五以来,我市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几年来,在《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全市形成了由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域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构成的小城镇规划体系。围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已有30多个乡镇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如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在规划中得到普遍重视,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的利用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宝应县建成了以湖泊湿地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为主体的生态示范区;江都市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江淮平原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高邮市建成了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湖泊水网地区生态示范区;仪征市形成了集绿色化纤、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示范区;邗江以其宜居型住区建设特色,被誉为古城新区的生态示范模式2005年,扬州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地级市)。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十五期间,扬州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新增集镇道路687公里、桥梁147座、路灯13524盏。小城镇拥有水厂137座,比九五新增供水管道719公里、日供水能力5.47万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2.11万吨、年供水总量1472万吨,新增排水管道539公里,新增环卫机械134(车)辆、公厕201座,普遍配置了垃圾箱、果壳箱,部分集镇已具有规范的垃圾中转站。新增绿化面积59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3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2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集镇环境的改善和小城镇各类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实施碧水工程,积极整治农村水环境。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列入东线治污规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的项目共22个,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6个、城镇垃圾处理场2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9个、截污导流工程1个、区域综合整治4个。目前,整个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项目16个,在建项目6个,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仪征、江都和宝应三县(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高邮、江都临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底全部投入试运行。仪征、江都均建成了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与此同时,全市大力推进碧水工程,对境内所有河道进行清淤、驳岸、治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结合小康村建设,全市农村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十一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随着这项工作的实施,扬州农村的水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003年起,全市大力推广了麦套稻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目前示范乡镇数已达76个,基本上做到了乡乡有示范。十五期间共推广应用新农药新剂型品种20多种。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广。十五以来,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试行办法》和《扬州市无公害农业投入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全市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标准质量、监督检测和产品认定体系。共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家畜8.4万头,家禽641万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46个,绿色食品131个,有机食品26个。
      五、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强调乡镇企业达标排放。全市已有30个乡镇园区(工业集中区)编制了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合理布局,指导镇、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集中,乡镇域内工业集聚度有所提高。按照国家、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全市先后出动8678人次,检查企业3844厂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25份,重点监管的企业稳定达标率90%以上。先后投入治污资金近7500万元,完成了1725家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取缔关停了179家治理无望的“15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20家乡镇企业获得清洁文明生产企业称号,46家乡镇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2家乡镇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论证;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在II级水平。
      六、注重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在加强江都渌洋、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及仪征铜山森林公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基础上,新建了高邮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凤凰岛森林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占全市总面积的15%以上。围绕建设农田林网、里下河滩地速生丰产林、江滩兴林抑螺林、围庄林、丘陵地区经济林等林业工程建设,致力森林资源的扩张,初步形成了点、线、片、网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市有林地面积从十五期初的48万亩增加到82.8万亩,增长了72.5%;森林覆盖率达14.5%,比九五提高了6个百分点,成为扬州林业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在扬州城市的东西两翼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东翼对淮河归江水道区域河湖水体、湿地严格保护,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退化中的生态系统;西翼利用生态技术措施努力恢复本土绿色景观和生态与生产服务功能。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城乡环境质量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农村小城镇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以及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生态保护能力薄弱等。
      一、农村及小城镇污染仍在加剧。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由开始时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并重的态势。加之农村及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人畜粪便直接入河,垃圾倾倒入河等,农村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小城镇生活垃圾在逐年增加,目前仅扬庙、汊河、青山等少数几个城郊乡镇就近利用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多数小城镇均没有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一般简单填埋于河塘、凹地,有的甚至随意倾倒,不少河岸、水面垃圾成堆,造成河湖淤积和水体污染。工业污染仍较严重,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7600多万吨,排放COD13000吨,由于乡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不少企业污染治理仍不到位,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运行不正常,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乡镇河道成了排污池。调研认为,在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工业集中区势必成为污染集中区,集镇也将成为污染集合地
      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加之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粗放型养殖带来的污染等,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目前我市化肥使用量近40公斤/亩,肥料利用率只有30—35%,比国外低10—20个百分点。全市农村绝大部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只占6%左右。化肥、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持续下降,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秸杆焚烧等,则影响大气质量、交通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健康。农村环境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污染的态势,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营养缺失,市场竞争力差。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水源污染导致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酸雨频发和区域供水覆盖面不广,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市农村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由于消化道内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农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江苏省全国第一),这些都与长期饮用严重受污染的水密切相关。一是水质达标率低,水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全市境内受监测的46条主要河流,有些河流不符合功能区域要求,有的甚至严重超标,但一直作为饮用水源使用。二是农村水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水源控制区内存在污染源,有的污染还相当严重,饮用水源地水体生态功能退化。三是饮用水源地管理不够规范。乡镇水厂在经营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不达标供水并非个别现象。加之水厂众多,单一供水量不大,水质监测能力薄弱,饮用水源地经政府规范审批的较少,不少水源保护区连标志牌也没有。四是码头和造船业污染问题突出。全市水源保护区内码头较多,近的距取水口仅几十米,船只的生活及油污染直接影响着饮用水水质和水源地沿岸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我市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不少基层财政维持吃饭尚且艰难,投入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市)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财税改革,尤其是省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后,扬州作为苏中,享受省级以上对我市农村投入的扶持政策逐年减少,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投入缺少一些应有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此外,农民群众自主办公益事业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集体的筹资能力弱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五、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力量普遍薄弱。全市77个乡镇中,配有专职环保员的只有六分之一,其余都是兼职。这些专、兼职环保员有的依附于村建办,有的挂靠于工业办。兼职环保员主要精力不在环保工作上,多数是兼而不管,有的甚至只挂挂名;专职环保员也常常因为乡镇中心工作而抽调他用,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有些基层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基层环保力量现状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据介绍,全市各县(市、区)每年的环保信访中,农村环境投诉占40%以上,在乡镇的新建项目被投诉的更是高达60%左右。如此面广量大的工作,靠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显然力不从心。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由于基层力量的缺失常常横难到边,纵难到底。此外,农村基层环保管理经费严重缺乏,环保机构相当一部分管理经费要靠征收排污费解决,其协助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努力把扬州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调研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快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浓烈氛围。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少数领导、部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力,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上不去,农民的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年来,由于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民环境意识积弊很深。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三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农村自然经济为主的特征以及环保工作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的难度。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县(市、区)是重点,镇、村是基础,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是关键。市委、市政府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要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如农村水环境、垃圾治理等一、两件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难事,确保见成效。各级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本着为民谋福祉的态度,做过细的工作,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力避人造环境美化,自然环境退化;城市环境优化,农村环境恶化的不和谐现象发生。
      二、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努力走生态农业之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出路在生态农业。如提高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一是根据农业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以及耕地数量、质量持续下降和土壤退化、毒性化的趋势,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大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等科研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快研究和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扶持政策,推广秸杆还田、麦套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成熟农业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倡导和推行生态农业,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再生能源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关系到退耕还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清洁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经济系统的信息预测预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管理水平。
      三、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继续抓好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分别比十五削减18.3%15.6%,总量分别控制在5.1万吨和8.44万吨以内。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达标排放十分关键,它不仅影响着全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还直接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一是要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工业在空间集聚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设置乡镇工业集中区是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重污染企业坚决不允许进工业集中区,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得上马,杜绝饥不择食,将工业集中区搞成污染集中区。二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要在严格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严把环保审批关,凡是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环境有破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建,全面否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末端环保。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环保依法把关,对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严格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坚决执行三同时,从源头上控制住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三是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不法行为。坚决取缔和关停十五小及重污染和治理无望的乡镇企业,严格排污证管理制度,限制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发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着力解决部分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事件,努力将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重视基础,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有关规定,各地每年的环保投入应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各级财政要安排到位。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和重点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将投入向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倾斜。乡镇土地有偿使用费中也要安排适当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对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沼气工程、河道清淤等重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从土地、水电、税收、金融、信贷以及项目实施的经济补偿等给予扶持,引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市场化,解决农村生态环保管理、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公益事业建设。要把广大农民吃上干净水作为一件实事,下大力气尽快抓出成效。在编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依法调整和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码头和畜禽养殖场,集中整治保护区周边新批项目。进一步理顺农村水厂的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起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关系,实现对农村水厂的长效管理。逐步打破现有小而散的供水格局,大力推进区域集中供水,从根本上确保农村供水和农民饮水安全。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与农村之间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及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在有条件的镇、村尽快实行垃圾村收集、乡集中、县(市)处理管理试点,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开,切实解决农村的垃圾靠风刮现象。
      五、整体推进,以创促建,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台阶。一是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目前,全市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已初步划定,共有保护区5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1265.0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19.07%。各级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等要素,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进一步做好细化和落实工作,引导各地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经济建设、沿江、沿河开发和空间布局。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各级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农村垃圾、粪便管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及河道疏浚、管护等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以生态县(市)创建为契机,通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控制面源污染,进入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和小康村的争创工作。要把创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以及小康村和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和实绩考核等,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健全队伍,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是积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理顺环保管理机构,增强基层环保工作活力。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认真落实苏编(19956号、苏编(1996103号、苏编(199695号和省委、省政府苏发[2006]16号与苏政发[2006]92号文件精神,明确基层环保机构及人员,让乡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二是提高农村基层环保人员的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市、县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环保工作的指导与督查。并在明确乡镇专职环保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乡镇环保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学习,使基层环保员尽快熟悉业务、掌握环保法律法规,为农村基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实施提供可靠保障。三是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要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由县、乡(镇)两级明确资金或相应政策,帮助乡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水平。

关于霍邱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

摘要 通过对霍邱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阐明了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及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建议;安徽霍邱
  
  1调研背景
  霍邱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全县土地面积3 493 km2,耕地12万hm2,辖32个乡镇,682个行政村,3 652个村民组,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霍邱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扰,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个别地方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霍邱县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快速期,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发展生态农业,整治农村环境,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污染问题,明确指示“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坚持以土壤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为防治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以试点示范为先导,逐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明确将加快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1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从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和保护民生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就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进一步了解霍邱农村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调查组深入霍邱县有关乡镇、村、组、户,开展农村环境突出问题调研活动,先后走访调查了新店塘南村、岔黄组、龙潭杨楼村、石店镇双庄等十余乡镇村,详细调查了解了霍邱农村环境现状和主要问题。
  2霍邱县农村环境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工业污染逐步增加,农村环境状况日益变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扰。
  2.1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真实写照;“清水城中转,污水城外流”则反映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日益形成,也反映城乡环境保护不平衡。在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普遍现象[1-4]。霍邱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90%,若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 kg计算,全县农村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700 t,年逾25万t。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无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或堆放,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污染了农村水源和土地,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同时,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在霍邱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则存在着集镇和农村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现象。
  2.2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近年来,随着霍邱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工业企业逐步增加,造成集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2.3土壤污染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霍邱县农村土壤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农民为追求产量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农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影响耕地质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是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三是影响农产品出口,降低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要求提高,出口压力增大。霍邱县是个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连续几年被命名全国粮食标兵县,但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其他农业产品很难近入国际市场。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5-6]。
  2.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由于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用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和工业用水,主要表现为: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据初步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10%,仅有少数村庄有供水设施,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供水效率低,处理设施简陋;约有30%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饮用苦咸水等,饮水不安全导致个别农村地区出现疾病,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沟塘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

2.5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霍邱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初步估算,霍邱县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90余万t,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326.13万t,农膜使用量达3 000 t。但调查显示,50%以上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农膜年残留量超过600 t,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加之农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知识,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据统计,霍邱县农药的年施用量已逾3 000 t,其中高毒农药占70%,化肥施用量远超过20万t,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在有些地方化肥用水已高达600 kg/hm2以上,化肥利用效率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
  当前,霍邱县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3霍邱县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3.1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条件的制约,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目区和死角。
  3.2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霍邱县农村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县环保局没有在乡镇设分支机构,乡镇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3.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的困难。
  3.4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工作难开展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造成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制约污染治理工作。
  3.5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总之,霍邱县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农村新环境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急需下更大的气力、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4霍邱县农村环境保护建议
  4.1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生活垃圾要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在经济发达地区,可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地区可采取堆肥或简易填埋;有条件地区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理系统;组织当地农民群众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应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湿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可采用环境工程设施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农村区域,可利用湿地、沟塘等自然生态系统就地处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示范,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垃圾筒(箱)或池及时收集村庄生活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和中转站,对交通不便和垃圾生产生量少的地方建设无害化简易埋场[7]。在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饮用水源地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口湿地、分散式户污水处理系统等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示范作用。
  4.2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坚持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原则,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在有条件的区域可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之外的区域,尽量不再发展新工业项目。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工业园区规模与主导行业类型,建设相应规模的“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严格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组织制定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保护规划。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逐步实施企业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严禁引进或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污染治理设施的更新配套,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应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严格控制农田污灌与底泥施用,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避免产生土壤污染。加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规划和详细的环境管理计划,开展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定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综合防治病虫害。要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4.4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
  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针对目前霍邱县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与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推肥,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切实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力求实现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使污染达标排放,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污染防措施,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5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的清粪工艺、饲养管理技术,实现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8]。

4.6加强农村环保政策法规和知识宣传
  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4.7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应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任务,加大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基地、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绿色学校等创建力度,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省、市、县级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示范基地及绿色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提高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8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
  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加大对农村生态建设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编报农村环境综合总结项目,积极争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对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好村镇和生态村的以奖代补方式加大投入,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县一级环保工作重点实施战略应向农村转移,增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控能力,在乡镇或者分片设置环境保护所,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强化环保内容,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考核奖惩机制。
  5参考文献
  [1] 汪霞,蒋远胜.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65-67.
  [2] 吕迎春.环境友好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2-104.
  [3] 杨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4-15,19.
  [4] 王佳慧,杨立男,董玉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3):87-88.
  [5] 师永全.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J].河南农业科学,1988(4):16-17,24.
  [6] 李斌超,葛开华.庭院立体农业模式[J].河南农业科学,1989(3):17-19.
  [7] 张春芳.浅谈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J].活力,2009(B12):65.
  [8] 张玥,于培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保护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关于扬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扬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近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制约着扬州生态市建设的整体进程。为贯彻环保优先原则,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我会成立专题调研组,从8月中旬开始,会同市环保、建设、卫生、农林、水利等部门,先后深入到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几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绩喜人。扬州先后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生态示范区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等光荣称号。这些都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
      一、科学制定规划,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九五”以来,我市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几年来,在《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全市形成了由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域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构成的小城镇规划体系。围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已有30多个乡镇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如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在规划中得到普遍重视,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的利用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宝应县建成了以湖泊湿地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为主体的生态示范区;江都市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江淮平原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高邮市建成了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湖泊水网地区生态示范区;仪征市形成了集绿色化纤、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示范区;邗江以其宜居型住区建设特色,被誉为“古城新区的生态示范模式”。2005年,扬州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地级市)。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十五”期间,扬州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新增集镇道路687公里、桥梁147座、路灯13524盏。小城镇拥有水厂137座,比“九五”新增供水管道719公里、日供水能力5.47万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2.11万吨、年供水总量1472万吨,新增排水管道539公里,新增环卫机械134(车)辆、公厕201座,普遍配置了垃圾箱、果壳箱,部分集镇已具有规范的垃圾中转站。新增绿化面积59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3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2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集镇环境的改善和小城镇各类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实施“碧水工程”,积极整治农村水环境。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列入东线治污规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的项目共22个,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6个、城镇垃圾处理场2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9个、截污导流工程1个、区域综合整治4个。目前,整个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项目16个,在建项目6个,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仪征、江都和宝应三县(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高邮、江都临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底全部投入试运行。仪征、江都均建成了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与此同时,全市大力推进“碧水工程”,对境内所有河道进行清淤、驳岸、治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结合小康村建设,全市农村“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十一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随着这项工作的实施,扬州农村的水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自2003年起,全市大力推广了麦套稻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目前示范乡镇数已达76个,基本上做到了乡乡有示范。“十五”期间共推广应用新农药新剂型品种20多种。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广。“十五”以来,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试行办法》和《扬州市无公害农业投入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全市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标准质量、监督检测和产品认定体系。共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家畜8.4万头,家禽641万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46个,绿色食品131个,有机食品26个。
      五、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强调乡镇企业达标排放。全市已有30个乡镇园区(工业集中区)编制了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合理布局,指导镇、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集中,乡镇域内工业集聚度有所提高。按照国家、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全市先后出动8678人次,检查企业3844厂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25份,重点监管的企业稳定达标率90%以上。先后投入治污资金近7500万元,完成了1725家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取缔关停了179家治理无望的“15小”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20家乡镇企业获得“清洁文明生产企业”称号,46家乡镇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2家乡镇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论证;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在II级水平。
      六、注重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在加强江都渌洋、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及仪征铜山森林公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基础上,新建了高邮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凤凰岛森林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占全市总面积的15%以上。围绕建设农田林网、里下河滩地速生丰产林、江滩“兴林抑螺”林、围庄林、丘陵地区经济林等林业工程建设,致力森林资源的扩张,初步形成了“点、线、片、网”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市有林地面积从“十五”期初的48万亩增加到82.8万亩,增长了72.5%;森林覆盖率达14.5%,比“九五”提高了6个百分点,成为扬州林业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在扬州城市的东西两翼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东翼对淮河归江水道区域河湖水体、湿地严格保护,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退化中的生态系统;西翼利用生态技术措施努力恢复本土绿色景观和生态与生产服务功能。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城乡环境质量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农村小城镇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以及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生态保护能力薄弱等。
      一、农村及小城镇污染仍在加剧。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由开始时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并重的态势。加之农村及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人畜粪便直接入河,垃圾倾倒入河等,农村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小城镇生活垃圾在逐年增加,目前仅扬庙、汊河、青山等少数几个城郊乡镇就近利用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多数小城镇均没有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一般简单填埋于河塘、凹地,有的甚至随意倾倒,不少河岸、水面垃圾成堆,造成河湖淤积和水体污染。工业污染仍较严重,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7600多万吨,排放COD约13000吨,由于乡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不少企业污染治理仍不到位,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运行不正常,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乡镇河道成了排污池。调研认为,在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工业集中区势必成为“污染集中区”,集镇也将成为“污染集合地”。
      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加之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粗放型养殖带来的污染等,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目前我市化肥使用量近40公斤/亩,肥料利用率只有30—35%,比国外低10—20个百分点。全市农村绝大部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只占6%左右。化肥、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持续下降,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秸杆焚烧等,则影响大气质量、交通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健康。农村环境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污染的态势,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营养缺失,市场竞争力差。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水源污染导致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酸雨频发和区域供水覆盖面不广,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市农村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由于消化道内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农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江苏省全国第一),这些都与长期饮用严重受污染的水密切相关。一是水质达标率低,水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全市境内受监测的46条主要河流,有些河流不符合功能区域要求,有的甚至严重超标,但一直作为饮用水源使用。二是农村水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水源控制区内存在污染源,有的污染还相当严重,饮用水源地水体生态功能退化。三是饮用水源地管理不够规范。乡镇水厂在经营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不达标供水并非个别现象。加之水厂众多,单一供水量不大,水质监测能力薄弱,饮用水源地经政府规范审批的较少,不少水源保护区连标志牌也没有。四是码头和造船业污染问题突出。全市水源保护区内码头较多,近的距取水口仅几十米,船只的生活及油污染直接影响着饮用水水质和水源地沿岸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我市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不少基层财政维持吃饭尚且艰难,投入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市)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财税改革,尤其是省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后,扬州作为苏中,享受省级以上对我市农村投入的扶持政策逐年减少,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投入缺少一些应有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此外,农民群众自主办公益事业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集体的筹资能力弱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五、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力量普遍薄弱。全市77个乡镇中,配有专职环保员的只有六分之一,其余都是兼职。这些专、兼职环保员有的依附于村建办,有的挂靠于工业办。兼职环保员主要精力不在环保工作上,多数是兼而不管,有的甚至只挂挂名;专职环保员也常常因为乡镇中心工作而抽调他用,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有些基层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基层环保力量现状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据介绍,全市各县(市、区)每年的环保信访中,农村环境投诉占40%以上,在乡镇的新建项目被投诉的更是高达60%左右。如此面广量大的工作,靠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显然力不从心。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由于基层力量的缺失常常“横难到边,纵难到底”。此外,农村基层环保管理经费严重缺乏,环保机构相当一部分管理经费要靠征收排污费解决,其协助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三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努力把扬州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调研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快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浓烈氛围。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少数领导、部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力,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上不去,农民的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年来,由于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民环境意识积弊很深。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三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农村自然经济为主的特征以及环保工作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的难度。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县(市、区)是重点,镇、村是基础,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是关键。市委、市政府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要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如农村水环境、垃圾治理等一、两件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难事,确保见成效。各级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本着为民谋福祉的态度,做过细的工作,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力避“人造环境美化,自然环境退化;城市环境优化,农村环境恶化”的不和谐现象发生。
      二、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努力走生态农业之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出路在生态农业。如提高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一是根据农业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以及耕地数量、质量持续下降和土壤退化、毒性化的趋势,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大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等科研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快研究和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扶持政策,推广秸杆还田、麦套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成熟农业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倡导和推行生态农业,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再生能源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关系到退耕还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清洁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经济系统的信息预测预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管理水平。
      三、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继续抓好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分别比“十五”削减18.3%和15.6%,总量分别控制在5.1万吨和8.44万吨以内。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达标排放十分关键,它不仅影响着全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还直接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一是要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工业在空间集聚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设置乡镇工业集中区是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重污染企业坚决不允许进工业集中区,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得上马,杜绝“饥不择食”,将工业集中区搞成“污染集中区”。二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要在严格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严把环保审批关,凡是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环境有破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建,全面否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末端环保。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环保依法把关,对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严格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坚决执行“三同时”,从源头上控制住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三是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不法行为。坚决取缔和关停“十五小”及重污染和治理无望的乡镇企业,严格排污证管理制度,限制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发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着力解决部分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事件,努力将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四、重视基础,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有关规定,各地每年的环保投入应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各级财政要安排到位。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和重点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将投入向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倾斜。乡镇土地有偿使用费中也要安排适当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对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沼气工程、河道清淤等重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从土地、水电、税收、金融、信贷以及项目实施的经济补偿等给予扶持,引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市场化,解决农村生态环保管理、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公益事业建设。要把广大农民吃上“干净水”作为一件实事,下大力气尽快抓出成效。在编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依法调整和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码头和畜禽养殖场,集中整治保护区周边新批项目。进一步理顺农村水厂的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起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关系,实现对农村水厂的长效管理。逐步打破现有小而散的供水格局,大力推进区域集中供水,从根本上确保农村供水和农民饮水安全。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与农村之间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及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在有条件的镇、村尽快实行垃圾“村收集、乡集中、县(市)处理”管理试点,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开,切实解决农村的“垃圾靠风刮”现象。
      五、整体推进,以创促建,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台阶。一是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目前,全市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已初步划定,共有保护区5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1265.0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19.07%。各级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等要素,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进一步做好细化和落实工作,引导各地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经济建设、沿江、沿河开发和空间布局。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各级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农村垃圾、粪便管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及河道疏浚、管护等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以生态县(市)创建为契机,通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控制面源污染,进入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和小康村的争创工作。要把创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以及小康村和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和实绩考核等,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健全队伍,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是积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理顺环保管理机构,增强基层环保工作活力。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认真落实苏编(1995)6号、苏编(1996)103号、苏编(1996)95号和省委、省政府苏发[2006]16号与苏政发[2006]92号文件精神,明确基层环保机构及人员,让乡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二是提高农村基层环保人员的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市、县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环保工作的指导与督查。并在明确乡镇专职环保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乡镇环保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学习,使基层环保员尽快熟悉业务、掌握环保法律法规,为农村基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实施提供可靠保障。三是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要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由县、乡(镇)两级明确资金或相应政策,帮助乡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水平。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白沙镇白沙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林齐贷

  摘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08年是白沙村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一年,成绩喜人;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

 

到该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着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治理面临严峻形势、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生态保护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与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要求差距甚远,只有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才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海西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

  一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自己的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融入农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历史使命。本人作为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上岗数月通过发放村庄调查问卷和农户调查问卷及访谈、走访、座谈等形式向白沙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了解村的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搜集白沙村环境基础数据,提出加强该村环境保护工作及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通过本次深入的调研,加深了自身对白沙村生态环境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生态环保意识和为农民服务的精神理念。

  二 白沙村基本概况

  白沙镇地处闽侯县中西部,属半山区乡镇,白沙村是白沙镇政府所在地,西沿闽江,面积约5平方公里,全村有黎明、埕元和花云3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1042户、人口3498人;党员98人,村两委干部7人,大学生村官(书记助理)1人;全村耕地面积996亩,林地面积2399亩,其中包括有150亩的南山脐橙示范基地。白沙村是白沙镇最大的行政村,交通较为便利,但村民收入较低、也相对单一,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81元,主要有以种菜、务工、经营生意等收入为主,全村有低保户28户、五保户10户和残疾人23人。

  2008年白沙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总长930米、宽3米的村道改造工程顺利通车,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支农力度继续加大,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428优质稻、脐橙52、橄榄等优特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不断凸现品牌优势和经济效益;南山洋工业集中区征地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已入驻企业11家;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顺利通过了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检查组验收。目前,白沙村已被列为闽侯县第二轮市级“双百工程”示范村,村党支部被闽侯县委授予“2005-2007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这些成绩都有效促进了白沙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

  三 白沙村生态环境调查基本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1.村庄调查与农户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我共发放1份村庄调查和30份农户调查问卷,在村党支部书记及相关村“两委”干部支持帮助及村民的大力配合下,问卷全部有效回收。在完成村庄调查问卷中,村支书王庆标告诉我2008年白沙村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由于受到财力、编制和村民环保意识普遍差等因素制约,白沙村的生活污水基本上处于直接排放状态、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普遍、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较严重;至今村庄发展没有做专门的统一规划,目前虽然有5个专职的保洁员和明确的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但村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

  根据完成的30份农户调查问卷,在调查到“家庭厕所粪便、垃圾污水情况”中,绝大多数村民是使用室内水冲厕所,使用室外旱厕与公共厕所比较少,其中非无害化厕所粪便的处理方式主要是进行直接施肥;其中绝大多数村民表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有生活垃圾与养殖业垃圾,目前处理方式主要是随意丢弃,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较少;家庭污水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与部分的养殖业污水,排放方式主要是随意排放;在问到“您认为您所居住地区生活环境污染状况总体情况如何”时,有18户村民表示白沙村属于轻度污染,有12户认为属于污染严重;在“您家乡环境中水污染最主要来源”选项分析中,大部分村民都认为主要来源都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化肥农药过度使用与垃圾。;在问到“是否愿意为改善您周边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中,只有部分村民表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愿意为改善环境出力,不太愿意出钱,大多村民表示不愿意自觉出钱出力,总期待政府、企业或周围其他人来改善环境质量,自己搭便车;在问到“您认为当地政府在改进家乡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有哪些需要加强”时,村民都表示主要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法制法规建设与环保资金投入;在“您最希望对农村环境进行哪方面治理?”问题中,村民都表示最需要的是污水处理与垃圾治理。

  通过问卷相关问题选择结果分析和自身深入的调查,到目前为止白沙村生活污水排放管道仍直接排放闽江,绝大多数村民都是随意排放生活污水与堆放垃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较严重。在众多有关村容村貌的问题中困扰白沙村民的最大问题是污水、垃圾的处理。由此,也反映出村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急待加强。

  2.白沙村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完成村庄调查问卷和农户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查分析总结,白沙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生态功能退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均缺乏污染防治措施,对生态环境污染逐渐加大;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堆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日益严重。

  (1)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生态功能退化。根据村民反映白沙村虽然林地面积大,但乱砍滥伐现象仍较为严重,这使得水土保持能力差,这主要是一些群众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乱砍滥伐的行为;另外村民还反映今年闽江采砂特别严重,一些沿岸村民房屋前埕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下滑,这些破坏自然行为造成了生态功能退化,导致生态功能退化。

  (2)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均缺乏污染防治措施,生态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表”中发现,白沙村分别有三个具有相对规模的养猪场和两个相对规模的养鸭场,排污方式都处于随意排放状态(见图1白沙村的规模化养鸭场),基本上也没有相关污水处理设施。同时白沙村农药、化肥和农业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给该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突出,这也造成白沙溪中鱼类大量减少;另一方面造成土地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造成了肥力下降。三是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如猪、鸡、鸭的粪便,直接倒入沟渠、水塘,使有些水渠变成了臭水沟或堆积成了污染源,这生图1:白沙村的规模化养鸭场 成了大量细菌与蚊子影响村民健康与村容。

  (3)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中“调查村垃圾情况调查表”、“工业污染源排放调查表”和“固体废物调查表”,可以看到白沙村的生活垃圾基本处于随意堆放状态,工业污染也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虽然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通过保洁员得到了有效处理,但直接丢弃与随意堆放是该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而且其中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与焚烧方式进行处理,更加剧了白沙村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如目前该村造纸厂的废水是直接排放闽江,曾受到群众举报与媒体曝光,工业垃圾和大气污染尾气较严重,也处于无序排放状态(分别见图2白沙溪沿边的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直排和图3白沙村造纸厂直排的废气)。这些大量生活污水、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排放对该村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图2:白沙溪沿边的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直排图3:白沙村造纸厂直排的废气

  (4)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 “调查村污水情况调查表”中,发现白沙村的生活污水基本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这不仅对土壤、农作物造成了污染,也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该村西沿闽江上游,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和闽江,其污染程度不亚于工业污水,比如生活污水中所含的粪便与含磷洗衣水,其中的氨氮、磷等超标,不仅影响着当地地表水质量,也影响着下游福州市民的饮水质量与安全。

  白沙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再加上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致使该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更加严峻、环保任务更加艰巨。

  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村容整洁”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只有真正村容整洁,才能扎实稳固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白沙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村容整洁、基础设施齐、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是我地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调研建议主要如下:

  1. 积极制定农村环境保护长远与全面的规划

  针对白沙村建设发展中没有做专门的规划等现实状况,建议村委会应将村庄发展规划正式纳入日常工作,努力朝着规划生态新村建设而努力,明确相应的环保责任制度,同时要配备专业、专职的环保员以及兼职的环保监督员负责白沙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与监督村民切实做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与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同时村干部要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带领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塑料农膜,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更要懂得用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白沙村的生态环境,坚决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取缔存在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

  2. 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针对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急待加强这一情况,建议白沙镇政府要联合县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宣传农村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在村民中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村干部要充分动员发挥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通过广大党员、环保志愿者与村民们进行结对子,并采取长期固定宣传方式,让广大村民们充分认识到他们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必须积极发挥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生活污水乱排放、生活垃圾乱堆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确保白沙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针对目前白沙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乱堆放与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等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该村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排放系统,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针对该村垃圾随意堆放、焚烧污染大气问题,政府要积极倡导村民采取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方式,提高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停止露天焚烧,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基础性工作提高环保监管能力

  针对白沙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乱堆放,环境基础设施普遍缺乏的情况,政府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基础性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建立责任明确、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制度。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监管工作,发挥广大村民自治组织的举报监督作用,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坚决制止随意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和乱砍滥伐树林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5.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开发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针对白沙村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政府要保证相应的农村环保投入,建议县财政每年要安排环保专项资金,这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保宣传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等重要工作。同时白沙村也要因地制宜开发推广环保技术,同时建议当地政府在该村实施推广新型环保的沼气建设项目与技术,这是利民工程,而且这工程既可以实现减少污染排放,也能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6. 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在调查中,一些村民也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通过电视也看到了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而白沙村的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在城市中就业,新农村建设需要他们,但他们都不愿意回村当村官。建议政府要加大鼓励等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大学生放低心态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这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可以说是双赢之举。同时对离开家乡的大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环境的宣传,积极鼓励他们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促进村镇经济发展,对家乡的发展多一份感恩与责任。

通过此次深入的生态环境调研,白沙村的新农村建设亦有“喜” 亦有“忧”,本人充分看到了新农村建设所取得成绩以及所带来的变化,也认识到了该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保护薄弱且形势严峻。但我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全体村镇领导与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本着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中按照村容整洁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地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近两年来,脚踏实地地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也碰到了一些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同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农村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多数村庄的环境面貌十几年没有变化,近几年甚至退步了,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从农民群众自身来讲,首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有三个表现:

(1)农村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同农民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存在距离。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三大堆”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同富裕的物质生活不相符。

(2)旧的陈规陋习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气息之间存在反差。

(3)经济观念的转变同某些方面一些道德失衡之间存在距离。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观念的相互促进,但某些方面经济失衡,甚至自家门前雪也要别人来扫,而屋内却窗明几净。

2、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上来讲,面上存在、差、不平衡,且面低点不高的现象。

从我镇65个行政村的环境建设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卫管护制度等,面上存在不平衡,有的象山张家、尚河头等10%左右的村庄垃圾能随时清理,大多数村不能。即使以上几个所谓点的村庄,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尤其基础设施、美化绿化也需进一步完善。我镇65个行政村中,只有高戈庄路面进行了硬化,即面低点也不高。

3、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增加了污染的程度,新的污染源已经形成。

工业企业的污染已作为近几年经济进步所带来的新的污染源,而想方设法地阻止其发展,但农民自身生产发展所产生的污染以及生活富裕所造成的大量生活垃圾所带来的污染却还没有意识到,例如滥施化肥、农药、养殖废水、大量的方便袋等污染,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重担。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上级政策的引导不足。多少年来,重经济发展、轻文明建设的政策性引导非常明显,上级对下级干部的考核明显倾向于经济发展。

2、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差。

干部群众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甚至直接成为环境建设的破坏者。

3、国家大政策、大环境导致县、镇、村三级财政无力进行基础性设施投入。前几年剪刀差的政策,让农民、农村为国家、为城市付出更多,而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办好事情为农民的口号放在哪个行业、哪个部门都很适应,直接导致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资金难以投入。自2006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性引导,但现有的经济体制、财政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己却无力投入更多。

三、我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的几点做法

近两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明确工作思路,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措施,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加大考核力度等方法,加强对农村环境政治工作的督导,已取得显著效果。

1、理清一个思路,组建一套班子,打造一批亮点。

(1)按照规划先行、环境整治、设施先建、重点先抓、全面启动的原则,以崔冷路、张孙路、三城路三条先辐射28个示范村庄,27个示范重点村作为重点,在清理思路的基础上,为了使工作顺利开展,镇党委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一名副书记、一名分管农村工作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站所、管区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村则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工作小组,并制定了工作计划,落实了目标责任。

(2)亮点带动,全面启动。

65个行政村中,确定了三条文明线,27个重点村,18个示范村,作为第一层面重点治理。其余村庄作为第二层面上发动,以点连线,层层发动。在第一层面的工作中,三个驻地村庄先行一步,2月27号开始,18个重点村庄紧随其后,重点检查,环境政治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各个村庄绿化已基本结束,共植树约12万棵,浆砌排水沟1万米,硬化路面1.5万平方米。

(3)政策引导,领导帮包,考核奖惩。

为了下大气力,搞好农村环境整治,我们出台了专门文件,细化目标、要求,每个村庄至少建一两条示范街,每个管区建设一个高标准示范村,发展一个美观效益型村,领导成员帮包一个重点村。对于硬化路面的村庄,每平方米补贴5元钱。

(4)对于不同类型的村庄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任务,年终现金奖励前十名,同时工资上调10%——20%,重点村庄五月底结束,每月调度一次,考核分数作为机关干部绩效工资考核依据,结束时现金奖励镇村干部。目前,我镇重点村的环境整治、绿化等工作已基本结束,效果明显。

四、搞好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国家的补贴已经惠及到了农村、农民,市镇两级的考核政策需进一步向环境建设上倾斜,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纳入经济建设同等地位来考核,在考核奖励上,奖金、分数等引导性政策二者同等对待,引导各级干部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在人力、物力上进行投入,促使生态建设顺利进行。

2、加大规划力度。规划部门要将农村的规划与其实际状况相结合,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治理规划。

3、加强农民、镇村干部环保、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生态环境建设靠农民来自觉维护,首先要让农民自己知道,自己在生产生活中哪些行为破坏了自己的家园,才能让农民自觉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生活方式。其次,干部加大工作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养殖,有效管理环卫工作。

4、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联合执法,改变乱圈乱建、废水乱排、垃圾乱堆等现象。

5、将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与经济工作相结合,加大财政增收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证。(王绍梅)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对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们生存的环境是最为基本的一项权益。党中央以“让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样质朴的目标作为彰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权益是非常关心、关注的,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内容。

  农工党合肥市委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始终关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在对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研的基础上,于2005年元月向市政协提交了《加大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力度,尽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环保局和三县四区政府积极回应,给予了详细答复。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市农村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2005年6月,农工党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继续将其作为我会本年度的调研课题之一,专门成立了由有关专家、政协委员等组成的调研课题小组,储昭平主委任课题组长亲自抓,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提纲,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调研期间,分别与市环保局、包河区政府、肥西县人民政府、长丰县人民政府及井岗镇邓店村举行了五次座谈会,听取了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关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介绍,并就农村环保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调研小组还在有关部门的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蜀园新村、包河区某规模化养猪场、大圩乡生态农业基地、义城镇塘西村、周坎村、长丰县水湖镇阮巷村无公害草莓生态种植区、义井乡沼气池建设、肥西县白帝集团奶牛厂、华泰养殖厂、污水处理厂,现场听取情况介绍。同时,调研课题组还不打招呼,分头安排到井岗镇的养桥村、张小郢,七里塘镇的跃进村,义城镇的董城村等村镇明察暗访,大家不怕脏,不怕累,深入田间地头,村户农舍,了解实际情况,对典型的污染或治理情况拍摄了照片。通过为期五个月的专题调研,对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写出了调研材料的初稿。在与市环保局座谈会上又深入交换了意见,市环保局对初稿提出了详细的书面补充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四)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乡镇特别是中远郊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椐统计城市人口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农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应该低一些,但是农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

  2.水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无机亚硝酸盐及农药、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等四类有机物。许多研究表明,饮用含有病原体或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会给人带来血液性疾病,并与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我市地跨江淮分水岭,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和亩均占有地表水资源均为全省的一半左右,水资源相对短缺。目前,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市农村人口饮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质、水源保证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农民反映强烈。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各乡镇污水管网基本不配套,绝大多数无序排放。大量的农村人口仍饮用苦咸水、受化肥农药和细菌污染的污水;沿河、湖圩区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农村大量的手压井遇到一般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够。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据调查,包河区饮用苦咸水及污染水人数为33485人,根据包河区疾病防控中心对部分饮用水抽样检测结果表明:21项指标中有色、浑浊度、臭和味、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耗氧量、细菌量等9项指标不合格,主要分布在沿河湖圩区及城郊结合部。调研小组实地考察了义城镇塘西村、周坎村,两村均居住在巢湖大堤上,共有住户1150户,居住人口4494人,村民们住在巢湖边,却都只能望水兴叹,饮用水仅靠四只自来水集中供水点,还不能完全解决饮用水问题。据调查,巢湖西半湖及其支流多数不能满足相应水域功能区水质要求,水质污染使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物质基础受到损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和渔业资源退化。站在巢湖大堤上,放眼望去,深绿色的湖面上漂浮着层层藻类植物,一阵阵的恶臭扑面而来,其污染状况令人触目惊心。肥西县域内主要河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监测结果表明,县内杭埠河、丰乐河的水质分别为三类、四类,且污染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烟墩河、派河上派城关段为劣五类水质,有机物污染程度极为严重。

  3.工业企业污染。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4.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种类主要有:

  (1)畜禽粪便污染。 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截止2004年底我市大牲畜存栏量为125790头,小牲畜存栏量为1122395头,家禽是1953万只。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几乎很少有规模化养殖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肥西县南岗镇自来水水厂水源地王嘴水库,因受安徽白帝集团产业化园、白帝乳业公司奶牛四厂等多家单位畜禽与生活废水污染,水质恶化,南岗镇人民强烈不满。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2004年,我市的化肥使用量为164884吨,每亩地使用化肥150余公斤;农药使用量为3577吨,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膜的使用量为3571吨。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径。合肥地区每年要产生200多万吨的秸杆,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近年来,我市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了秸杆焚烧的范围和数量,但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土壤条件恶化。我市约有10.8%土地受到水土流失危害,土壤有机质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另外,我市农业以粮棉油轮作种植为主,产品输出结构低化,资源利用率低,生物能在农村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导致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的日趋发展。

  二、我市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已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通过与市环保部门、各区、县相关部门的深入座谈与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市级环保部门、各县、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围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机制,为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市环保部门与城建部门组织编制完成了双墩镇、下塘镇、大杨镇等8个全省重点小城镇的环境规划,明确了小城镇阶段性建设目标任务,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包河区政府为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制定了《葡萄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番茄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瓠子无公害生产标准》等十几个瓜菜品种的无公害操作规程,出台了《龙虾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龙虾稻田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养殖技术规范,并进行大力推广。肥西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规定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重点,严格环境管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长丰、肥东、县政府、瑶海区、蜀山区、庐阳区政府也就环境污染治下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

  2.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我市建成生态示范村70个,其中,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18个,县级生态村49个。自然保护区已由原来的273。33平方公里上升为目前的711。3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49%。主要有:紫蓬山森林公园、浮搓山森林公园、四顶山和茶壶山森林公园。各项生态村建设、自然保护共建设发挥了试点和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丰县不断加大对农业设施投入力度,改进种植技术,建设无公害草莓、蔬菜示范区,已建成无公害草莓示范区3万余亩。包河区政府围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启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全区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700亩,全区规模养殖综合养殖技术使用率达80%以上。2004年大圩乡被评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乡,由此带动了大圩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大圩乡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菜花节,二届葡萄节,以及植树节、垂钓比赛等活动,在全市及全省创出了农业旅游品牌,大圩乡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拉动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农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性,也对传统种植作物带来的面源污染的减少产生积极作用,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步伐加快,工业污染初步控制

  目前我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南肥河综合治理、十五里河综合治理、巢湖清淤工程、董铺水库樊洼路井岗镇域污水支管工程完成。望塘污水处理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二期、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饮用水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保证饮用水质的稳定达标,市环保局采取了多项切实可效的措施,董铺水库水质稳定在二类水标准;大房郢水库水质由去年初的五类提升到三类水标准,提前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环保验收。市环保部门通过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现乡镇工业污染总量措施,遏制了乡镇工业企业污染反弹。肥西县环保部门也不断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先后关闭了污染污染严重企业7家,完成期限治理60家,有力打击了不法排污的环境违法行为,基本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目标。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将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转变为从源头抓紧起。十五期间,环保审批率达99%,“三同时”执行率为87%,注重对桃花工业园,紫蓬山风景区等重点区域环境监管,切实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小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每年合肥市郊的秸杆焚烧对合肥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市环保部门积极开展禁烧区范围内的禁烧执法工作。据统计,整个禁烧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多人,出动车辆250余次,制止焚烧秸杆142起,查处违法行为18起。各区县政府也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人力,开展禁烧工作。通过积极宣传,有效检查督导,农作物秸杆焚烧现象得到了控制。

  5、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通过严把新建养殖场审批关,引导养殖业走集约化、规范化、资源化、污染减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经调研我们了解到,长丰县大力实行立体循环养殖,对大型养殖场要求企业达标排放,对小型养殖场通过建立沼气池作为田间肥料使用,实现了粪便—沼气—肥料的循环使用,既节约了能源,解决了农户用能问题,又对环境的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调研小组到义井乡农户家参观时,村民们都非常激动,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沼气池使用情况,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表达建立沼气池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实惠。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重点和难点

  经过市、各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我市农村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从总体看,农村环境问题比城镇环境问题更复杂化和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1.基层领导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村的基层领导对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比较重视,但往往是注重一时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甚至少数县级领导,也认为发展起来了,环境污染自然就可以解决了,还存在先发展后治污的不正确观点。

  2.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就是有些新建的中心村,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在存在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3.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在我们深入农村调研时,指着门前、路边的垃圾、到处乱扔的塑料袋,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再加上农村垃圾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环境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局部环境质量越来越差。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污染更加集中,由此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一个绿色发展的规划建议。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提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主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以维护好人民群众最休戚相关的环境利益。

  (二)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是落实生态市建设具体行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中指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随着未来经济总量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会议提出了未来5年和15年环境保护的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近几年来,我市环境污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生活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上升,农业、生活污染的比例、总量还在扩大。因此,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遏制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势头,逐步改善环境,才能为发展工业腾出大量的环境容量,从而为加快我市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五、几项建议: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我市千亿元规划大发展的契机,从生态破坏的根源入手,转变资源粗放利用和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全市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整体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会建议如下:

  1.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1)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有关制度。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机制,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严格责任追究制。”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将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资源利用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经济和环境双赢。

  (2)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加大处罚力度,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制度的效力,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审批建设项目。克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干扰。

  2.全面启动生态农村的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农业发展。

  我市各县区农业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二是生态技术支持体系不够完善,三是随着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增大。四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服务水平和建设能力有等进一步提高。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1)是尽快出台“合肥市农业生态保护条例”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抓紧编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策略,为全面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法治和科学依据。

  (2)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秸杆粉碎还田、秸杆气化综合利用、秸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业的发展,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要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模式和养殖小区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大力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集镇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同时尽快将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保等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在农村逐步推行乡镇、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切实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做好县级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3.我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质严重污染更加剧了我市水资源的不足,应该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展对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

  (1)完善排水治污法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排水治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和使用的机制建设。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启动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库的建设。通过完善水环境管理机制,启动水环境监测、污水管网等管理信息库的建设工作。

  (2)因地制宜,统筹建立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完善市政污水管网和截污管,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场站。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依据相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优先建设沿河污水收集截流干管和污水处理厂,再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制的市政管网。最大程度的实现配套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其建设的控制引导。加强流域内旧村污染源治理,改善水质;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流域内用地生态功能区划与管理。继续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检查促使工业企业实现排污稳定达标,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工艺,实行“三废”资源化等积极途径,最大限度削减排污量,严格控制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直接排入河流。

  (3)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多渠道开展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逐步实现污水再生利用、雨洪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蓄水、保水、再生、回收等措施,扩大已处理中水的利用范围,弥补供水不足。可根据废水的性质、处理后的用途以及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经济能力,采取多种处理设施,做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使处理后的废水尽可能地加以回收利用,以节约水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开展用水、排污价格体系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

  4.强化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力度

  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网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5.加强论监督和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氛围。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

  6.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始终坚持城乡公平原则。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关于平原区农村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李国 强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注。最近,我们联合调查组,以榆树市为调查对象对平原区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农村环境问题虽然进行了大力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的看,平原区农村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点、面源环境污染问题严竣,平原区农村环境质量呈恶化态势,这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农村环境问题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一、平原区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榆树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实现生态农村新突破”的战略构想,围绕这个构想,全市实施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对榆树市的调查感到,平原区各市(县)对环保工作都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1、严格控制农村区域工业污染。榆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环保先行”的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一是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项目、上民营企业首先环保验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市有2个乡(镇)拟引进的两个项目,因环保验审没通过而被拒之门外。二是对乡(镇)企业进行依法整治。环保部门创造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对全市乡(镇)、村企业、污染大户开展经常性治理。查封两处糠荃厂,关停了5家乡(镇)小纸厂。三是治理城市对农村的污染。对市工业企业进行环保达标整治,创造条件帮助市区工厂上污水和烟尘净化设施,关停了污染农村企业8家,污染大户化肥厂实施转产。对市区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有效地扼制了城市水、气和固体废弃物对农村的污染。

 

2、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和整治力度。榆树市在加大宣传贯彻《环保法》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农村经济发展环保监督。一是建立“三个机制”,即建立环保监管机制,环保超前介入机制,环保跟踪督查机制。通过三个机制,对农村大型养殖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进行监管。二是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创建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分批分期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屯活动,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环境生态村2个;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9个,创建长春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17个。同时,每年结合春秋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市所有乡(镇)进行2次大规模村、屯环境卫生净化活动,使农村生态环境大有改观。三是全力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在国家的扶持下,全市通过退耕还林、强化村屯绿化和三北防护林更新等措施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市累计退耕还林面积1100亩,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更新面积800多公顷。使水土流失、耕地沙化问题初步得到遏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好转。

 

3、强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榆树市克服诸多困难,创造条件强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城市污染农村,农村生产生活自行污染。一是加强城镇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除较大工业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烟尘减排设施外,通过多方筹资7320万元,新建一处市区年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这个市五棵树镇筹资1800万元建设一处年处理2万吨的全省首家乡(镇)污水处理厂。这些措施将会有效地缓解城、镇对农村河流的污染。二是建设工业集中区。为防止各乡(镇)招商引项目对农村环境的污染。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榆树市一期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省级工业集中区,使各乡(镇)招来的工业企业全部进入工业集中区。目前,已有13个项目落户环城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对落户的企业项目进行环境综合规划,统一治污,整体减排,有效地遏制了新建工业项目对各乡(镇)农村水、气、固体废弃物污染。三是实施农村“四改”工程。近年来,榆树市全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四改”工程。全市累计投资100多万元,修建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1300多座,累计筹资1.23亿元,打安全用水电机井211眼,惠 及20个乡(镇)105个村,18.2万农村人口。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生态牧业小区380个。在全市有条件的农户推广厨房燃气炉灶和秸杆气化炉灶。通过“四改”有效地控制了农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初步得到了改善。

 

4、积极探索农村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是探索秸杆再利用,采取过腹转化、粉碎还田、生物降解、工业利用、烧制型炭和发电等方式探索秸杆再利用。榆树市五棵树镇规划新建一处利用玉米秸杆发电的生产线,投产后一条生产线年可处理800公顷玉米杆。二是探索畜禽粪尿再利用。在大坡镇建设一处年处理鸡粪2万吨的有机肥厂,五棵树镇计划建设15个牛粪生化处理再利用项目。还有的把牛粪晒干作为取暖燃料进行利用。三是稻米加工废弃物再利用。在大坡镇进行以稻壳为原料烧制型炭示范,在弓棚镇进行以稻壳为填充料大棚轻体保温示范。在全市大力推广以稻壳玉米芯为副料的制酒,制酒废弃物酒糟喂牛的综合利用种植业、加工业废弃物。在环城乡姜家村进行用玉米杆压制颗粒燃料示范,这些探索都已取得了成功经验,有待进一步全面推广。

 

5、加强对小城镇的综合治理。小城镇是农村点源污染的重点,榆树市在小城镇建设中,从长远着眼,根据各乡(镇)经济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批分期治理。一是在五棵树建设固体拉圾填埋场,重点治理镇区固体垃圾和养殖业废弃物对周边村屯的污染。二是在泗河镇整合分散锅炉进行集中供热,治理燃煤烟囱排放物对村屯的污梁。三是红星乡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垃圾收集场,采取积造农家肥的办法集中治理养殖业废弃物和生产生活垃圾。四是城发乡、育民乡实施“三化工程”,即村屯净化、绿化、美化,进行村屯固体废弃物治理。五是全市有14个乡(镇)集中修建供水设施,治理乡(镇)居民饮用水污染。根据规划,力争5-7年时间,全市20个农村乡(镇)所在小城镇逐步达到“四统一”,即统一集中供热、统一进行垃圾处理,统一治理街区污水,统一治理乡(镇)企业废弃物,解决小城镇对农村的污染。

 

6、实施农村零污染生产“四项工程”。榆树市从源头抓起,引进领先工、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向农村工、农业生产零污染目标推进。一是实施养殖业零污染工程。在太安乡建设鸿源生态养猪场,引进生物降解猪粪尿新技术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生猪养殖零排放目标。二是实施乡(镇)企业零排放工程。在新庄镇糠荃厂引进安装了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实现了糠荃厂污水零排放生产。三是实施私营个体企业的“废代煤”工程。在保寿镇于雷酒厂示范以稻壳为原料代替燃煤技术。四是实施种植生产减污工程。在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玉米螟新技术,较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对耕地的面源污染。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逐步引领农村工、农业生产向零污染目标迈进。

 

二、平原区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榆树市对农村环保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环保,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些方面还是比较超前的。但是,客观地看,平原区各地农村环保现状是比较严峻的,很多方面不容乐观。

 

1、小城镇废水污染农村现象依然严重。主要是小城镇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向农村河流排放和转移。据对一个20万人口的县级市调查座谈估算,市区年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约1000万吨左右,还不算雨季过街污染的径流雨水。除部分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年处理500万吨左右外,仍有500万吨废水由三个出口流向周边农村。几经济转最后排进该市唯一一条过境河和河西岸的湿地。据检测,市区排放的废水主要含COD污染物高达3.07‰,总含量约在3000吨左右,其次是氨、氮等污染物约0.37‰,总量约300吨左右。此外还含有大量危害水质的多种污染物。该过境河上游无工厂企业和大中城市,在2006年这条河市区段以下和河西的湿地就已经污染到劣ⅡV类水质,不仅常水期鱼虾数量极少,在丰水期纳污量也呈零,湿地水呈污黑色。该过境河和湿地水均已失去种养殖使用价值标准。此外,各地县(市)以下各乡(镇)所在地几千上万人口的生活废水、雨季地表径流水冲刷城镇区街路、垃圾污染后直接排放到周边村屯和农田形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2、城镇垃圾对周边村屯污染不可忽视。据调查座谈估算,榆树市市区工业、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率大约在80%以上,这是比较好。但是,各县(市)区固体废弃物对周边村屯环境影响仍较严重。一是医疗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国家把医疗固体废弃物列为危险固体废弃物,要求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有一个县级市市区内有4处市属医院,有8处较具规模的私人医院。多处社区、私人诊所。此外还有20几处乡(镇)卫生院,每年产生大量医疗固体废弃物。除市属医院部分作简单焚烧处理,大部分没经无害化处理直接丢弃在市区和乡(镇)周边村屯沟边坑旁,污染村屯环境。二是城镇偏僻街巷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分散燃烧的煤炭渣、自行房屋改造重建垃圾和冬季冰雪掺杂各类垃圾运至城镇周边村屯,也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各地城镇秋菜残余废弃物污染。这种情况年年都有,年复一年,根本无法治理。

 

3、城镇烟尘污染农村比较普遍有一个市市区原有工业和取暖锅炉140多台(不含1吨以下小型炉),年燃煤量约在40万吨左右(含民用)。近两年通过建集中供热站,改造工业企业锅炉除尘装置、餐饮业改造炉灶燃型煤等措施,使废气和烟尘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约4亿立方米废气、5000吨烟尘、900吨二氧化流排放天空,随风飘向近郊,影响乡、村空气质量。特别是冬季取暖期尤为严重,加之城区露天餐饮、烧烤、汽车尾汽等构成对城区周边的污染。县(市)以下各乡(镇)企业、民营个体企业、镇区大小取暖锅炉、餐饮业燃煤废气、废水也严重污染周边村屯。有的乡(镇)级土路没有防尘硬化,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跑起来一溜烟尘,污染也相当严重。

 

4、农村养殖业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严重。成龄畜禽粪尿年排量分别是,牛8200公斤、猪1460公斤、禽54公斤、羊730公斤。2008年末有一个市大牲畜发展到148.9万头(匹)、生猪发展到415万头、禽4千万只、羊发展到24.4万只。依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市畜禽年产生粪尿废弃物总量2038万吨,还不算垫圈舍的烂草等废弃物。由于畜禽粪尿处理设施不配套,这些畜禽废弃物只有少部分被用作加工有机肥、燃料和生化降解处理外,绝大多数没经处理随意弃之于村边屯头,有的沿乡路向邻村、屯延伸丢弃。尤其处在上风向近人居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和庭院小规模养殖户,夏季臭气熏天,使村屯被不良气味笼罩,蛆蝇爬舞,脏不堪言。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5、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平原区种植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化学物质污染。有一个农业市年播种面积3.37万公顷。根据该市农业科技部门要求的各种农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量计算,年化肥用量约在24.64万吨左右。此外,还有几百吨化学除草剂、灭虫药、植物调节剂等。这些化肥、农药年复一年无节制地超常施用,形成严重的耕地面源污染,至使耕地板结、理化性能差、土壤保肥保水功能下降,颗粒结构不佳。以有机质含量为例,1981年全国第二次土地普查时,该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4%,2008年初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全市600个点取样检测,平均下降到2.66%,平均每年下降0.01个百分点。二是种植业副产品秸杆污染。有一个农业市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年产量分别是202.7万吨、65.3万吨、3.7万吨。三大作物米杆比分别是1:2.2、1:2、1:1.7。以此计算仅三大作物副产品秸杆年总量为580多万吨,还没计算高梁、小麦、谷子、杂粮、经济作物副产品。调查座谈估算,这些秸杆只有不到200万吨用作饲养业粗饲料、农户燃料和粉碎还田,其余大部分在田间被焚烧处理,焚烧秸杆产生大量烟尘污染空气,焚烧使耕地焦炭化逐年严重。三是地膜种植清理不彻底,使耕地土壤中不可降解物质量残存逐年增多,严重影响耕地肥力。

 

6、农户生活垃圾废水污染堪忧。平原区各地农村除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外,绝大多数农户还是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垃圾、灰土、脏水、烂柴草垛底、场院圪囊等多数没有固定垃圾点,废弃物随处丢弃。平原区各地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村屯环境状况不佳,村头、屯周、路旁、沟边到处是随意丢弃的上述垃圾。一到春秋搞环境整治,就雇用推土机从路旁推到沟边、从沟边推到沟底,再用浮土简单遮盖了事,不能彻底无害化处理。到了雨期和春季解冻开化,污水、垃圾漫街横流,尤其低洼处更甚。此外,现代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废家电、废电池,不可降解废包装物等,除一少部分被废品回收贩子回收外,其余多大多数随意丢弃。以废电池为例,一节1号家用电池烂在土壤里,溶出物可污染10平方米土地,1个纽扣电池烂在水塘里,可污染上千立方米水。

 

7、平原区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各地农村,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湿地逐年减少。上世纪中叶,平原区各县(市)湿地、荒地、沼泽地和薪炭林(柳条通)到处都是。资料表明:“三五”末期的1970年,一个农业市总耕地面积为29.99万公顷。到2008年,全市耕地面积增加到33.72万公顷。增加3.73万公顷。这只是统计数字,此外还有大量农民自行开荒面积没有统计在内。这些新增耕地面积,多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垦湿地、荒地、沼泽地和川地的柳条通(薪炭林)而增加的。二是沟塘严重干涸。上世纪初,平原区各地基本是沟沟流水、坑坑存水,沟渠纵横交错,泡塘水深清澈,有水就有鱼。现在是沟涸塘干,沟塘多数被开垦种田。使区域小气候越来越干燥。三是地下水严重枯竭。由于生态环境失衡,气候干旱严重,人们超常提取地下水灌田,使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据调查,在上世纪中叶,地下水埋深只有十几米。现在群众打小井种稻,三十米深度都很难抽到水。平均水埋深下降了二十米

左右,有的地方甚至下降了三十多米。使地下自然水源越来越枯遏。

 

三、平原区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及主要原因

 

平原区农村环境污染后果非常严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自然灾害频发。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气候发生异常,使旱、涝、风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调查座谈和资料表明,近年来与上世纪中、早期比较,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率上升了5倍多。而且,继续呈上升趋势。二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由于农村环境越来越坏,许多物种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或消失。原野、山林、河流的山鸡、野兔、野鸭、龟虾、鱼蛙、鸦鸟等野生动物很难见到或大量减少。三是生态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产品低劣、土壤功能差、生物链失衡、有害物种天敌灭绝等等。四是自然资源损失严重。水土流失、耕地焦化沙化、河塘干涸等使人类依存的自然资源逐年恶化。五是气候条件异常。由于环境问题,致使气候、降水量、年积温、风速、无霜期等异常,给农业生产造成诸多不可确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六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化。由于超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人为因素,致使河流、地下水源以及耕地、空气污染,使农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农村居民喝不上洁净水。形成城市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业,农民生产有害残留物超标的农、畜、水产品供应城市,城乡“自食其果”。

 

各地农村环保问题大同小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为因素是主体因素。

 

1、思想认识不足,重发展轻环境。主要是各级政府存在重城轻乡。农村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在生产活动中只讲产量和经济效益,不讲环保。乡镇企业建设中不能“三同时”,先建设投产,后解决环保问题比较严重。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多数环保设施跟不上,不少地方连垃圾点都没规划预留。

 

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投向重工轻农主要是国家、地方和农村自筹三个方面投入不足。国家在环保投向上,多数集中在城市和工业项目。前些年,农村和农业项目几乎不给予投入。地方县(市)财政状况不佳,无力向乡(镇)环保事业投入。造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农村环保自筹资金没能纳入农村、农业、农民合理负担。

 

3、农村环保措施不到位,自然环境保护不力目前各地县(市)级以下农村,多数没有制订湿地、草地、水域、山林和耕地等自然生态保护措施。还有的三北防护林老化断条、人工林和自然林过度砍伐不能及时更新。坡地退耕还林不到位,还有相当一部分25度以上坡地没退耕还林。即使有的地方制定了保护规划区,也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乡(镇)一级的自然环境保护就更无从谈起。

 

4、农村环保监管缺失,职能作用不强。以往,从上到下,环保职能作用只是针对大中城市、大江大河和大型企业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对农村基本处于“可管可不管”状态。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基本没纳入监管范围,致使耕地和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对养殖业污染、气味污染各级也没有规范的监管标准。乡(镇)环保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职能也只是挂靠在其他助理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四、平原区农村环保治理对策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农村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生态和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根据榆树市的经验和调查情况,应该从宏观和具体工作中,强化农村环境工作力度,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生存空间。

 

1、政府层面,提高对农村环保的认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该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与环境的关系,从长远的观点把农村环境问题纳入整体经济、社会、人类、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考虑。彻底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尤其应把农村种植和养殖业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把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与农村环保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粮食增产、牧业增收的短期行为。

 

2、宏观层面,国家应把农村环境纳入国家统管范围。一是国家应把农村环境问题。同城市、同工业、统筹考虑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纳入对农村转移支付项目。二是强化研发。以科技为先导,解决好农村种植、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难题。三是建立从上到下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各地县(市)级环保职能部门都应明确农村环保监管职能,乡(镇)应设立环保科员,暂时不能设专职科员的,应拔付专项经费支撑乡(镇)环保工作。

 

3、政策层面,应向农村环保倾斜一是建立农村环保基金,主要用于农村乡(镇)企业排污设施建设改造、农牧业生产零排放奖励和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二是鼓励乡(镇)抓好环保工作。采取国家支持点、地方政府拿点、农民出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恢复种地养地政策,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的积极性,降低农药、化肥面源污染。三是应把农村垃圾场(点)用地列入各地农村耕地管理条例中的合理用地。

 

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树立环保大局意识。各地县(市)级要把农村环保纳入本级议事日程。一是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在规划新农村建设中,把农村环保纳入总体规划同时立项、同时建设和验收。把乡(镇)企业排污改造列入乡(镇)企业建设内容,强力推行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排污设施改造。二是规划好本级农田保护措施,全力推进秸杆还田,畜禽粪便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生药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对本地“五荒”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三是建立农村环保监管长效机制,把农村环保列入农村经济指数、粮食产量、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质量综合指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环保及时跟进。

 

5、加强《环保法》宣传,推广先进科技典型。一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应广泛宣传《环保法》和农村环保相关政策条例,用政策法规武装农村干部头脑,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二是总结推广典型。各地都有一些较好的环保典型,各地县(市)级要把这些典型总结、提高、完善后全面推广。三是引进推广环保新技术。各地应大力引进种、养业高端环保技术和废弃物再利用、无害化处理新技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实验、示范和推广。

 

6、建立全社会环保责任制,形成抓农村环保的合力。平原区农村环保问题形成多年,涉及面广。农村环保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建立系统的环保组织和健全责任制。县(市)级以下,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环保综合治理领导组织,吸纳各个相关部、委、室、局参加。财政、金融、林业、水利、植保、农业、城乡建设、宣传、文化、司法、公安、执法等部门,都要结合各自业务职能,分别负责相应的资金筹措、湿地生态、面源污染控制、基础设施规划、宣传教育和环保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等等。二是乡(镇)主要负责抓好乡(镇)街区和村、屯环境卫生治理。结合种地养地,大力组织农民积造农家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限度降低面源污染。三是农民要强化素质提高。克服生产生活中的陋习。不断提高环保人人有责的意识。

 

7、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环保水平。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强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乡(镇)所在地,应该建设“三场(厂)”。结合小城建设,建设居民饮水专用自来水厂,分集式垃圾处理场,简易污水沉淀场。二是村屯主要以屯为单位建立柴草集中垛场,分集式垃圾处理场和简易污水沉淀场。三是县(市)建立农村不可降解垃圾处理厂。四是建立乡(镇)专职卫生清运队伍。县(市)应筹集资金为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设备。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农村污水简易沉淀处理排放,村屯积造农家肥消化可利用垃圾,乡(镇)转运不可降解垃圾,县(市)处理乡、村转运来的不可降解垃圾。

 

8、强化部门职能作用,提高监管水平。一是县(市)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强化对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保属地监管责任制,把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纳入环保监管范围。二是提高农村环保监管装备水平。应采取国家投入、地方财政、环保部门三结合方式筹资,提高农村环保现代装备水平。尤其要解决好农村普遍存在的气味污染检测装备。力争化验、检测、监控等较大事项不出县(市)。确保农村环保监管及时、有效、准确、到位。三是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农村环保监管是环保事业的新业务、新领域,各级要建立能进能出的人事机制,逐步把大专院校的专业毕业生充实到环保队伍。对现有环保人员,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送进大专院校和办短期班等方式,分层次进行农村环保专业技能培训。尤其乡(镇)环保监管人员,要重点培训环保监管业务、环保法律知识和相关政策,提高他们对农村环保的监管技能和政策法律水平。

 丽水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世书 (丽水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笔者就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了解掌握了一些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1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环境保护出现了新的情况,就是生活污染重于工业污染;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重于城市环境污染,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应摆上议事日程。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农业、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化肥、农药的不科学施用造成大量流失污染环境;畜禽养殖的废弃物随意排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严重污染;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秸秆、农膜污染等。具体情况是:
 
1.1 农村生态系统脆弱 农村生态基本上分布在生态的源头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我市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有其脆弱的一面。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山高坡陡,全市 3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地面积占 94.7% ,大于 25 度陡坡面积占 77.4% , 35 度以上的极陡坡面积为 35.9% ,切割深度大,山高坡陡谷深,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主观上看:由于我市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还未完全摆脱贫困。“身居深山,靠山、吃山”的历史现状一时还难以改变。一是前几年老百姓脱贫致富主导产业香菇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采伐阔叶林,致使阔叶林锐减,蓄积量下降,林种单一,林分质量差,水土保持能力减弱,且难以在短期恢复。二是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群众法规意识的淡薄,加之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乱砍滥伐的行为,据林业部门统计, 2001 年到今年 6 月底,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 37013 起,行政处罚 37031 人次,没收和收缴违法木材 49710.8 立方米,罚款和补交两金 405.85 万元。
 
1.2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业、农村面源的严重污染 全市现有耕地 9.31 万公顷。年均使用各种化肥标准量为 21.4 万吨;农业化肥施用强度为 342 公斤 / 公顷;年均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实物量为 2897 吨,农药的施用强度为 4.29 公斤 / 公顷,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达 29% 。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氮、磷流失,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产食品安全。且其特点是:河谷盆地的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较高,而高山、山区较低。
 
1.3 畜禽粪尿排放对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大 全市养殖业中,以猪、牛、羊、兔和鸡、鸭、鹅、鸽与鹌鹑为主,门类齐全,年存栏在 655 万头(只)以上,所产生的粪尿、污水任意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经调查,年均畜禽产生的粪尿 183.81 万吨,污水 516.9 万吨。其中猪的粪尿量为 108.88 万吨,污水 345.6 万吨。各类畜禽粪尿综合利用(资源化)率为 64.7% ,直接排放量为 64.88 万吨;畜禽污水基本上没有处理、利用,全部直接排放。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占全市畜禽养殖量的 36% 左右。据统计,主要污染因子 COD ,畜禽的排放总量超过工业的排放总量。
 
1.4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趋增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年均产生量为 55.35 万吨,而 194 个乡镇和 3663 个行政村,仅有 14 套垃圾处理设施,处理量为 11.59 万吨,处理率仅为 20.94% ,直接倾倒或排放的比例近 80% 。农村所到之处垃圾随处可见,“垃圾围城,垃圾围村”也不见为怪,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年均产生量为 4790.74 万吨,经引入化粪池处理的污水量仅为 290.46 万吨,处理率为 6.1% ,其余 93.9% 的污水直接排放。农村人粪尿年均产生量为 178.79 万吨,处理率为 12.9% ,还田等资源化率 73.7% ,直接排放量还有 47.2 万吨,没有充分利用。
 
1.5 农业废弃物的排放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全市年均农业秸杆产生量为 94.81 万吨,以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和作燃料为主的利用量为 70.35 万吨,利用率为 74.2% ,废弃量为 14.3 万吨,废弃率为 15.1% ,随意焚烧量为 10.16 万吨,占 10.7% 。全市农膜使用量达 4501 吨,回收利用量为 3296 吨,回收利用率为 73.2% ,任意排放量为 1205 吨,排放率为 26.8% 。特点是:香菇主产县回收利用率高,非主产县回收利用率低。可说是:白色污染农村的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影响村容村貌,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2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市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
 
(1) 农村生态系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但由于农村农民资金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脱贫致富目标仍未实现,加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片面地注重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经营,甚至是“吃祖宗饭,挖子孙根”造成生态环境系统脆弱。
 
(2) 效益农业刚起步,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一是“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许多农民一味追求高产,贪图省力,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使用人畜粪尿等有机肥料,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忽视环境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求自己赚钱,不顾环境污染。三是与生态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尚未形成,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四是“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绿色就是效益、环境就是效益还未形成共识。五是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环境监管工作难到位。
 
(3)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大,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较低。种植业、养殖业仍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方法,优良种子、种苗的引进、培育、推广力度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率不高。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应用较欠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4) 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滞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集镇、乡、村布局散、规模小、功能不齐全,绝大部分镇、乡、村没有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许多集镇既无公厕又无垃圾收集箱,更谈不上处理设施。“脏、乱、差”现象严重。
 
(5)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缺少投入。农村环境的改善,特别是镇、乡、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市)政府的主要资金投向县市城区建设,乡、镇的投入甚微,可乡镇级财政又十分困难,又没有其它专项资金,农民刚刚脱贫也难以筹资搞环境设施建设,投入问题已成为农村环境差的一个重要问题。
 
3 保护和改善农业农村环境的对策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当前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1 加强源头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我市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等六江之源,源头区主要分布的是农村,源头的生态系统建设是整个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首先要解决人口给农村生态带来的压力问题。要采取“人口外迁、外流”工程,把人口引出去,具体可采用下山脱贫、异地开发、集镇建设、集聚人口;劳务输出、异地经商等方式把农村人口引出去,流出去,走出去,以减轻农村生态压力,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的容量。其次要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等建设,以逐步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三,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观念,寻求新的致富门路,逐步摆脱资源消耗大、生态影响大的产业,如香菇等。第四,坚持依法治理,加大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五,开展农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护工程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
 
3.2 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 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环境意识的问题,因此,一要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在农村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本、资产”的观念,使生态理念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重点,全面实施“绿色行动计划”,开展“种子、种苗工程”、现代化农业园区、绿色农产品基地等建设,培育和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要依靠科技,从源头探索减少污染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农技“ 110 ”和“科技赶集”,科技下乡等作用,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双赢”。
 
3.3 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使之纳入法治轨道
 
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农村环境的依法整治带来难度。为实现农业、农村环境的有法可依,应尽快出台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绿色有机食品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同时要尽快出台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的相关政策以及绿色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支持体系,以法律、经济、行政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环保的监管力度,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4 以生态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示范乡镇、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小城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一要选好点。根据乡镇现状,选择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及区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典型开展创建。二要搞好规划。示范乡镇要编制《总体规划》,示范村要有目标、计划、措施、投入、特色。三要搞好结合。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要与农村的“双整治”活动相结合,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康乡镇、村建设相结合。四要有投入。政府要把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为议事日程,建立专项资金,可以在城市维护费、土地出征费中切出一块用于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还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的市场化运作。重点解决好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净化、绿化、硬化、美化”的目标。
 
3.5 因地制宜,加大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畜禽养殖、农业废弃物等污染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市农村农民的能源都以柴火和液化气为主;秸杆废弃、畜禽粪便随地堆放,资源浪费很大,环境污染严重。如何走出一条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子,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一要政府制订政策,鼓励农民改善燃料结构,大力推广和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运用“养猪——沼气——作物”等农业生态模式,我市也有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少政府扶持,推广难度很大。二要开展试点,一个是规模养殖场的环境治理试点,一个是畜禽粪便回收综合利用试点。三要依法加强管理,一方面对老污染源实施限期治理,另一方面对新、扩建的规模化禽畜养殖场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注:该文获 2002 年度全省环保系统调研报告三等奖。) 

青岛: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农村水质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绿色食品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通过调研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质环境

  1.搞好污水收集处理。结合村镇实际,采取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区市、镇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集体搬迁,集中居住,保证所有镇、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能接入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

  2.狠抓企业污染防治。对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以外的企业,尤其是位于村头巷尾和村庄居住区内的企业进行彻底排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无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土小"企业,由上级政府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对于化工等污水产生和排放的企业,务必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确保处理后污水有合理排放去向,坚决杜绝污水违法排放行为,严厉打击通过渗坑或渗井排放污水等严重威胁地下水安全的恶性环境违法行为。

  3.确保污水达标排放。认真编制城乡排水工程规划,做好对乡镇入网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100%达标排放。建立完善城乡排水系统,在做好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的收集和处理,并逐步达到实施雨污分流。

  二、坚持节能减排原则,完善生活垃圾处理

  1.强化垃圾收集处理。统筹考虑城乡垃圾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市、镇、村垃圾基础设施,环卫设施要按同标准建设。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加大建设高标准镇(村)垃圾填埋处理场、垃圾压缩中转站、危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提高垃圾中转能力。要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加强对垃圾焚烧厂的特许经营监管,保证运行正常、有效。

  2.提高垃圾收运能力。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村里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收容器,配备小型垃圾运输车,建立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村、镇、市三级环卫作业队伍。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成立乡镇垃圾清运公司,建立村庄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村民人数或村庄大小配备保洁员,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做到镇有环卫管理站,村有垃圾收集、清运队,保证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

  3.加强垃圾"三化"管理。从长远考虑,农村垃圾处理应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尽量采用小规模、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可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和就地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废品回收率,进一步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本,鼓励垃圾堆肥和沼气利用等综合处理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使用。

  三、推进农业科学种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1.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以调整农业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发展以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用经营企业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联动、大产业运作、集群化营销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形成完善的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食品的产销网络和管理体系。结合生态村建设,探索利用畜禽养殖业粪便制造有机肥、建造沼气池等新措施,形成生态和经济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是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充分利用秸秆这一有机肥资源。二是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和地力分等定级,因土因作物合理配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化肥。三是积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重点推广多元素专用肥、有机无机活性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四是以开展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为楔机,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无公害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3.加强畜禽污染治理。在农村积极培育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建设沼气池工程和生物垫料法养殖技术,推行"猪--沼--菜(果、园)"、"养--沼--林"、"养--沼--渔"等生态循环模式;同时配套"三改"(改厕、改圈、改厨),把农业"三废"(秸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肥料、饲料),达到"三净"(家居净、庭院净、生产净),从而获得"三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四、建立绿色生态体系,加大生态环境恢复

  1.统筹农村园林绿化。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对农村园林绿化进行科学规划。既要突出绿化的主体地位,又要与农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既要达到增加资源总量,提高资源质量,提升绿化水平,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要尊重生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确保规划的长期性和科学性,建立起以森林、绿地和湿地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系统,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推进生态村庄建设。对村庄(社区)道路、庭院、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有条件的村庄(社区)要建设围村、林和面积10亩以上的公共绿地。对乡镇居民小区、庭院每年要有计划进行绿化改造,绿地率应达到国家及地方有关法规规范要求。农村建房要预留绿化空地,营造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美好家园。

  3.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村镇绿化。对主要镇村级道路两侧的农田进行路、田、林综合治理。实施荒山绿化、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经济林建设等林业建设工程,构建起林茂粮丰的农田防护网络。二是重点搞好镇村周边及主要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和废弃采石坑、采矿区生态修复,营造山顶生态林、山腰景观林、山下及周边经济林的立体森林景观。三是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林相、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提高森林景观效果和林地生产力。四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依托湿地、滩涂风光等特色,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点。五是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镇村周边小型水库、河流、荒山等区域的生态恢复。积极探索林地、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机制。

关于我市农村沼气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沼气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随着各级领导重视程度的提高,社会认同呼声的增强,群众参与热情的高涨,沼气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现已成为一项牵动民心、保护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速农村社会发展的功德事业。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农工委组织专业代表组的代表对我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2004年以来,市政府每年都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十件实事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奖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已建户用沼气13万座,大中型沼气53处。通过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建设,使农村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群众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2001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农村沼气工作,先后14次对农村沼气可再生能源建设做出重要批示。特别是2003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视察“猪沼果”生态农业建设时强调:“农民致富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艰苦奋斗”,并对沼气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就发展农村沼气批示:“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曾培炎副总理2005年9月28日在题为《三亚,循环经济从沼气开始》的报告上批示:“发展沼气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第16条明确提出:“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二)成立组织,积极实施。沼气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环保、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组织协调,制定规划,筹措资金等工作,并下设农村能源工作办公室,具体做好沼气工程建设的规划实施、设计施工、技术指导和推广等工作。为加快我市农村沼气的发展,郑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注重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资机制,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4年以来,郑州市政府每年都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作为十件实事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每年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奖补,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沼气建设。
  (三)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建设沼气的积极性。为解决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沼气建设认识存在的误区和信心不足等问题,郑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摄制专题片、典型示范、外出参观,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抓好农村沼气建设是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市,主打郑州绿色生态品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别县(市)区的领导对沼气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够。个别县(市)区领导对农村沼气建设还不够重视,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它仅是一项农业工作,是农业部门的任务,工作还摆不上重要位置,有些县(市)区领导对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未能形成各级、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一些地方存在群众热,政府部门冷的现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改变工作作风,转变观念,真正将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抓实干。
  (二)少数基层干部群众“三结合”(沼气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的意识差。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工作仍然停留在就沼气说沼气、认为建沼气仅仅是解决农民做饭和照明问题,没有同农村的生态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联系在一起,注重用能用气,轻视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力度较小。郑州市以政府文件形式,对新建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每池补助300元,但因为建造一座沼气池所需资金较大,除奖补资金外,农民还需投入较多的资金,加上各级财政困难,县(市)区和大多数乡(镇)政府、村委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沼气建设。
  (四)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近几年来,随着养猪受益的明显提高,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部分乡(镇)、村对农民群众养猪无管理、无指导,农民乱建猪舍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地方养殖产生的污水到处横流,也有的养猪户随地抛弃死猪,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
  (五)农村能源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能源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虽说县(市)级有农村能源工作办公室,但乡(镇)街道还没有专(兼)职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给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抓好户用沼气工程建设。随着养殖业向规模化集中,我市有些农户家中已经不再搞养殖,致使发展户用沼气所需粪便短缺,有的建池户靠四处捡拾粪便来维持沼气池运转,原料严重制约着户用沼气的发展。但户用沼气发展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走到了尽头,而是要借助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搞市场化运作。户用沼气所需要原料可以由规模养殖场提供,即解决了规模养殖场因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投资高,存在的资金问题,又能解决因广大农户不愿散养畜禽,缺少原料的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要推广秸秆沼气建设,一方面它为沼气建设提供所需原料,同时也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率,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途径。要想较好地发展秸秆沼气,今后应在更新池型,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上下功夫。
  (二)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近年来,我市对发展户用沼气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户用沼气发展初具规模,但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将是今后我市沼气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是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畜禽粪便严重污染大气、水质和周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日益严重,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猪场粪污对附近和周围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畜禽粪污的排放总量,促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利用,增加生态效益。通过实践证明,首先,大中型沼气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通过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场及其周围蝇、蛆、蛹密度显著下降,苍蝇的密度下降了60%;减少了寄生虫对土壤的污染、降低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应用沼气厌氧消化技术处理人畜粪便,能有效地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和病毒,切断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其次,可以改善农村水环境。通过厌氧发酵使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还可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及由于过量使用农药、肥料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沼肥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沼气发酵残留物对23种农作物病害,24种虫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效果与许多目前使用的农药相当。沼液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液肥,叶面喷施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效果;二是建造大中型沼气工程除可以处理大量粪污,改善环境外,所产沼气可以替代煤炭、液化石油气等燃料烧水、做饭、照明及增温,节省燃料,节约能源。同时,沼液作为农药、有机肥施用,节约肥料、农药,此外,沼渣、沼气灯光诱虫用作饲料,喂养鸡、鱼、猪等,可节约饲料。建造一处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节支2.8万元,加上年平均出栏500头生猪,每年可以增收节支达13万元左右。如:巩义市建设的62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总池容6530立方米,年处理粪污78、4万吨,年产沼气106、4万立方米,年可节约煤炭1632吨左右,节省燃料费可达37.5万元,与液化石油气相比,年可节省燃料费用49万元左右,减少柴薪砍伐量8362吨,相当于封山育林1.2万亩,节约肥料25万元、农药8.2万元,节约饲料25万元,加上养猪收入共计增收节支约184万元。同时,沼液、沼渣在农作物上施用,可以生产优质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如:巩义市首先采取示范带动。2003年在鲁庄镇西候村周建中养殖场实施280m3沼气示范工程,2004年,在北山口村刘诗伟养猪场实施了300m3大型隧道式沼气示范工程,2005年在芝田镇羽林庄村周全章养猪场实施600m3大型隧道式沼气示范工程,在孝义汇鑫农业示范园区建造300m3太阳能集箱式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同时,在周全章、周建中、刘诗伟、汇鑫园区成功地探索出了“猪——沼——粮”、“猪——沼——果”等生态种、养殖模式,使其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带动,2005年至今,北山口村张文、鲁庄西候村周新海、芝田东沟村赵志刚都在自己的养殖场建造了300m3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周围的养殖户真正看到了实施沼气工程带来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效益,很多养殖户都纷纷要求建造沼气池,目前排队等候建沼气工程的养殖企业达100多个。其次采取投资拉动。近年来,巩义市出台了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奖补政策,如2005年出台了每建1座50m3的沼气池奖补1000元,100m3的奖补3000元,200m3的奖补5000元,300m3以上的奖补8000元,部分镇村也出台了相应的资金扶持办法。通过奖补刺激了养殖企业建造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几年来,正是通过补助资金的酵母作用,带动了养殖企业500多万元的投入,加快了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步伐。形成了建造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热潮。三是采取技术推动。巩义市目前已经拥有一支完善的沼气工程技术队伍,巩义市农业局能源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名,从1999年做大黄冶养猪场1000m3大型沼气工程至今,已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多座,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003年又专门招聘了土木工程师1名,现已达到能电脑设计、规划、绘制图纸、编制预算的水平。同时,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沼气技术培训班,使全市每个镇都有人员受到技术培训,目前有123人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沼气生产工职业技能证书,为我市在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地。此外采取机制保证。大中型沼气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建成后,平时运行也需要一定费用,为了保证这些工程长久使用,发挥较好效益,鼓励、帮助其建立市场化经营模式。如西候周建中、刘诗伟等建成大型沼气工程投入使用后,将输气管路铺设到农户,农户用气需每月交纳30—40元不等的使用费,比用煤、用柴、用液化气节省开支。这样他们分别供应了30户农户,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的做法使许多养殖户看到了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好处,纷纷效仿,采用市场化经营方式,既解决了自身养殖扩大规模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又能及早收回成本,改善了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提高了,养殖户建造沼气的积极性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加大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奖补力度,促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速度。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奖补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办法,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同时,要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的沼气服务施工队伍。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是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寒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搜集到的农村环境基础数据,总结出存在着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等问题。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远,乡镇等基层政府只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才能改善农村环境,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新农村建设

 

1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作为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登记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社团组织,自2006年12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组织了福建省大学生寒假回乡生态环境调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结合各高校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和闽江学院等高校的热爱农村、关注环保事业的大学生们及大学生社团都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利用寒假回乡期间深入农村了解农村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搜集到了许多农村环境基础数据,在完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撰写好调查报告并及时提交。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亟待得到加强保护,突出表现在生活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村当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完成村庄调查问卷和农户调查问卷以及一些实地调查分析总结,调查的村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生态功能退化;规模化种、畜禽养殖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逐渐加大;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堆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日益严重。

2.1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很薄弱,生态功能退化。调查中,许多的大学生都反映说村民普遍表示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这主要是一些群众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乱砍滥伐的行为;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庄为了铺设“村村通”水泥路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还把村大量的集体林木卖掉进行集资,这使得水土保持能力差,这些破环自然行为导致了农村生态功能退化。

2.2规模化种植、畜禽养殖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表中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表,许多的村庄相对规模的养猪场、养鸭场等排污方式都处于任意排放状态,基本上也没有相关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农药、化肥和农业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残留问题突出,导致农村小溪流中鱼虾资源锐减;导致土地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造成了肥力下降;三是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如猪、羊、鸡、鸭的粪便,直接倒入沟渠、水塘,使有些水渠(塘)变成了污水沟或堆积场,还生成了大量病菌与蚊子影响村民健康与村容。

 

2.3生活与工业垃圾的随意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中“调查村垃圾处置情况调查表”、“工业污染源排放调查表”和“固体废物调查表”,可以看到许多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处于随意堆放状态,工业污染也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虽然有些生活垃圾通过保洁员得到收集,但直接丢弃与随意堆放仍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而且其中部分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与野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产生的二次污染又加剧了农村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

2.4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根据调查完成的村庄问卷中“调查村污水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到农村的生活污水基本处于无序排放状态。这对土壤、农作物造成了污染,也对村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调查中的闽侯县白沙村,位于闽江上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是直接排入闽江,不仅影响着村民的居住环境与村容,更影响着下游福州市民的饮水质量。另外许多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其污染程度不亚于工业污水,比如生活污水的洗衣粉中磷的污染。

这些农村土地面源污染问题的存在,再加上许多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乡镇环保工作机构的空白、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致使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形势更加严峻、环保任务更加艰巨。  

3农村面源污染原因分析

3.1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前经济发展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考核的硬指标,各地政府都把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乡镇等基层党政一把手的政绩更多是以经济来衡量,相对来说就更重视服务当地企业发展等容易出政绩的工作,而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因此较易受到忽视。加上目前由于受体制、机制和财力等客观因素影响,乡镇一级政府的环保员少有专职,有的还身兼数职,这也难免出现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缺乏长效的工作机制,不能有效、深入地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政策加以落实执行。

3.2乡镇基层环保管理机构缺失。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环境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还不够,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根据寒假大学生志愿者调查的数据显示福建大部分乡镇一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缺失,大部分的乡镇都是由乡镇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兼顾环保工作,这导致在“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两方面工作存在两难,在目前仍以经济指标作为乡镇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现状上,“重企业发展、轻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普遍存在。

3.3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福建乡镇一级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力非常有限,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因此许多的村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基本无完整的污水排放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一些企业废水、废气、废渣和村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施肥与畜禽养殖等基本上都处于无序排放状态,面源污染十分突出。

3.4环保监管能力薄弱。环保监管是环保部门能够得以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基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认识的不到位、环保管理队伍的薄弱与环保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也使得对农村的环保监管能力薄弱。乡镇繁重的环保工作任务只能靠环保员一人去推动,但兼职的环保员也处于“无经费、无装备”状况,存在着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更主要的是这些环保员“一岗双责”,一方面要做好镇企业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对它们的监管工作,二者如何权衡始终让环保员处于两难地位,严格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规定就必须做好环保审批与环保监管工作,但是把乡镇的企业服务好、做大做强乡镇的经济又是乡镇领导的政绩要求。

4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当前是海西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针对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存在的现状,必须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才能改善农村环境,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4.1 加强环保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机构和队伍是管理和建设的主体,没有机构和人员也就谈不上政策执行。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同样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目前我国乡镇政府都有成立专门的计生办,配置专门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村一级也有专门的计生专员。因此建议乡镇一级政府必须落实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原则,配置专门的环保管理人员,有条件的乡镇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环保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组织领导,每年定期对辖区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工作计划,检查落实,每年解决一、二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4.2 加大环保政策性资金投入针对政府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资金不足状况。建议必须加大环保政策政策性资金投入,国家、地方财政要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投入,保证乡镇一级政府开展环保工作必要的监测、执法设备等基本的工作条件;县市政府也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地方GDP的1.5—2%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环保基础设施硬件投入的要求,对乡镇政府环保指标的进行考核,从而保证农村环保工作经费的落实。乡镇一级政府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拓宽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投资渠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4.3 加强农村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环保监管能力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政策更好地执行有着重要作用。乡镇一级政府应当配合县环保部门联合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等部门采取措施扶持辖区的企业、村庄配置、完善环保监管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洁员,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要为环保员开展工作配备必要的装备,真正将环保监管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乡镇政府要定期公告辖区内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情况,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广大村民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农村环保监测中来,更好地为环保工作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群众支持。

4.4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必然要求乡镇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保障。针对许多的村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上处于空白的状况,政府要在加大环保政策性资金投入等基础上,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督促相关企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的治理设施建设;同时也要促进村庄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治理和循环利用等,真正改变乡镇企业与村庄村民等污水、垃圾随意排放状态,保证群众生存环境的安全。

 

4.5 先进经验借鉴——全国绿色小康村“龙岩市龙门镇洋畲村”。洋畲村是个革命基点村,地处新罗区西部,距龙岩中心城市15公里,离319国道4公里,海拔700米,全村88户,328人,拥有2800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该村原本是个贫困村,但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星的带领村民们发展柑橘业,制定了严格的保护土地资源村规民约等,还充分利用果、竹发展生态养殖与“农家乐”生态旅游等,走出了一条靠发展生态农业致富新路子,目前已被省建设厅列为第一批优秀住宅小区,列为“福建省12个精品新村”之一,福建省首批森林人家示范点,去年还被“全国村长论坛”授予“中国特色村”的光荣称号,目前该村已是融“创绿色家园、森林人家、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省级示范村,还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绿色小康村”。我会先后2次组织了志愿者前往总结其走上生态农业致富路的经验,该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除、统一配置、分户建设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按“六改”(改水、电、路、厕、圈、房),“五通”(通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和“两化”(绿化、美化)的标准建设,还建立起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每人每月交1元,每天各户的垃圾统一派人收集到村垃圾场,再运到镇垃圾中转场。                                  图3:龙岩市洋畲村优美的人居环境             洋畲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富有生态环保理念、全心全意带民致富的好村官李支书的带领下走出来的,这些先进做法与经验都值得广大新农村建设学习与借鉴。                                                            

 

5 结语

当前福建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将国家的农村环保资源保护政策落实到广袤的农村必须靠乡镇一级等基层政府不择不扣与有效的贯彻执行。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中,乡镇等基层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充分利用好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从而扎实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八大环境问题凸现 农村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重庆日报讯(记者王晓军)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八大问题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日益凸现。昨日,市环保局公布的《我市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调研报告称,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八大问题,将制约我市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一: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日趋严重

  我市规模化养殖业和养殖大户少,多数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以一家一户的形式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加之布局不合理,养殖业污染治理能力弱。一些区县利用河道、水库、湖面进行肥水网箱、网栏养鱼,使水质下降,对周边环境形成重复污染。

  问题二: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

    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不但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中的残留物还会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下水和江河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问题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我市农村的饮用水源主要来自井水、河流水、山泉水及水库和山坪塘的积水,而目前农村饮用水源除河流水、山泉水的水质大部分达标外,井水、水库和山坪塘积水的水质都较差。

  问题四: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

    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都较为落后,虽然我市三峡库区和影响区已有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但由于现有的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维持正常运行困难。

  问题五:乡镇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

    乡镇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往往是在“富”了一方人的同时,也“脏”了一方人。大多数乡镇企业都缺乏环保处理设施,废水、废渣和废气随意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问题六: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水土流失严重

    虽然我市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增加,但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而且资源分布十分不均,森林林种、林龄结构不合理,单一树种成片种植,一旦遇上森林病虫害,林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很容易被破坏,导致树种大面积死亡。

    问题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农村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破坏,再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大量污染物排放和引进外来物种,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

  问题八: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生态破坏

    突出表现为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对土地资源和农村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针对这八大问题,市环保局提出四大对策: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综合性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拟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章;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重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小城镇生活污染问题;加大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指导,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帮助库区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项目,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指导;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庆阳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浅议(2010.02)

张化民(宁县林业局 745200)

1  农村生态环境理论概论

1.1  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自然大平台,包括气候、水系、地形、土壤等非生物因子与水域、湿地、森林、草原、农田中的各类生物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

庆阳市农村生态环境基本属于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系统、草原系统、农田系统及河流、湖坝所形成的面积很小的水域——湿地系统等。其中森林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系统由森林群落和外界环境构成,森林群落由各种生物如乔木、灌木、草本、动物、微生物组成,外界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子。农田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草原生态系统,其构成为农作物、动物(包括人)、微生物及外界环境。

1.2  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

农村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动植物之间、动物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气候、土壤、水文环境就好转,益鸟益虫益兽就多,农业丰收就有保证,否则水土流失、沙尘暴、旱涝灾害、病虫鼠害就多,水源就会发生困难。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平衡或破坏,或保护,调节作用巨大,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幸福,人类应自觉地认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担负起调节矛盾、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职责,当代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保护森林就是这样的举措。

不同气候、地理、土壤条件下的农村生态系统内的具体物种不同,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外来物种、品种或新品种是否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对当地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要以科学的方法论证、试验、鉴定,在此基础上选优汰劣,才能保证引种成功,否则就有失败的危险。美国白蛾等检疫对象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国内没有与该害虫相抗衡的天敌;一支黄花、水葫芦等外来植物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在国内自然繁殖生长、占领生存领域的速度惊人,没有与之相抗衡的竞争对手,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力强。因此,近年国家对“外来有害生物”的检查、清除和防治工作十分重视。

农村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人畜粪便等有机垃圾若不妥善处理(如不经高温发酵、消毒后作为肥料利用),任其流入水系,污染水体,轻者通过人们的生活用水和灌溉传播疾病(如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淋巴癌等疾病的幽门螺杆菌),重者使河流、海洋的有机物浓度提高,细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江河蓝藻、海洋赤潮,使河水不能饮用、灌溉,鱼类不能生存,害虫的天敌——青蛙的繁殖也可能受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到农业生产。焚烧秸秆不但浪费资源,易引发火灾,还会提高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强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影响农业生产;但若森林覆盖率提高了,因森林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的趋势就会减弱——这就是近年科技界常说的“森林碳汇作用”。干旱草原开垦、过牧、鼠害等因素导致的土地沙化,不仅使沙化土地失去生产力,还以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形式危害其它地区和其它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保护森林、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污染物排放对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人类的前途的意义之重大。

农村生态系统的变化影响范围广阔。比如黄河中上游的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融入黄河水系,运至下游平缓地带沉淀,不断抬高河床,迫使人们不断加高河堤,形成“天上河”不断升高的危险景观——历史上(自唐以来)因此而造成的黄河决堤、改道有数千次,大的改道28次,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因此,维护生态安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每个人的共同责任。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对生态公益林的营造者给予资金扶助和补偿。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专门有个《京都协议书》,要求所有签约的发达国家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1999年减少5% ,但一些发达国家做不到,于是提出了一套绝妙的解决方案——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此抵扣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全球碳交易市场由此应运而生。到2006年10月19日止,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共批准交易380项,其中我国有27项。2006年10月27日,在北京闭幕的首届亚洲碳博览会上,签署温室气体减排交易18项,达成合作意向42项,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将把碳交易获得的巨额资金用在风能发电、煤层气利用和小水电建设方面。到2006年10月24日,我国政府已批准130多项碳交易申请,如果交易实现,将减排温室气体5亿多吨,获得资金30多亿美元。《人民日报》将此称为“中国企业减排,发达国家买单,整个人类受益”。

生态系统外的废物进入生态系统,会对系统造成危害。如废旧塑料进入土壤会阻止植物根系的生长,流入水系被水族动物吞食致其肠道堵塞而死亡,因此被称为“白色污染”;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排放危害动植物和人类。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3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全面系统地改善农村生活、生产自然条件的系统工程。

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

2.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2.1.1  灭荒护绿   荒山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因此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灭荒是最基本的要求。对绿化成果加强保护,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经常性艰巨任务。

2.1.2  造林地管理   促进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地的苗木郁闭成林,方法是补植、改造、抚育、管护、灭鼠、打兔。

2.1.3  农田林网化   先把各级道路绿化起来,再考虑其它网带建设或枣粮间作。树种选择原则应是所栽树种对农作物或果树影响不大、互补性强,不能加重病虫害的传播。有研究表明,侧柏是苹果、梨锈病的中间寄主,所以在这两种果园附近应避免栽植;油松、侧柏、桑树、玫瑰等树种能吸引传播枣疯病的传毒昆虫——叶蝉类,应避免在枣区栽植。果园附近已经栽了上述不利树种的,应注意用农药消灭潜伏在树上的传病昆虫。

2.1.4  宅区绿化   以庭院绿化、果树围庄为主,美化效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2.1.5  生物多样性保护   禁止乱挖药材与人工种药相结合,保护肉食动物及鸟类与适当控制鼠兔、防治病虫害相结合,乡土树种保护开发与谨慎引种相结合。兔害防治用电猫效果好,用P-1拒避剂蘸根、蘸茎后造林既防鼢鼠和野兔,又不伤天敌;鼠害防治,一是掏窝毁洞;二是乔灌混交,提高密度;三是推广对天敌无二次杀伤力的敌鼠钠盐等灭鼠药;四是保护天敌。优良乡土树种,如本地泡桐、香椿已极少,需立即保护、抢救;晋枣严重遭受枣疯病威胁,宁县马家坪、李家坪两处台地的枣树已全部染病、大部死亡,其他枣区也有发生,需利用现有技术加强全面、综合的防治;黄甘桃品种群中的有些优良品种未能开发利用,栽培株树急剧下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急需保护、开发。2.2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2.2.1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目前的生态农业技术均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流动的“食物链”结构而设计的,多以植物光合产物的多链条、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点,因而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如果树修剪枝(或作物秸秆)→种蘑菇(果枝可利用3次:鸡菇→香菇→草菇)→养菇料渣养鱼转化后或直接作肥料施于果园或农田→果树枝条(作物秸秆),牛粪→产沼气→沼液(渣)养畜转化后或直接施于农田→饲草(秸秆)→牛→牛粪,猪粪→虫(蚯蚓、蝇蛆)→鸡→鸡粪养鱼→塘泥作为肥料施于农田→粮食→猪→猪粪,牛粪→蘑菇→料渣作肥料→作物秸杆→牛→牛粪。

2.2.2  推广绿色种养技术   所谓绿色化种养技术,指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产品等级。A级绿色食品的产地生态条件要符合NY/T391—2000要求,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产品质量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AA级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格,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符合NY/T—391—2000,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

2.2.3  农田基本建设   内容如平田整地、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枣粮间作等。

2.2.4  改造旱作农业   研究旱田秸秆覆盖种植的机械化配套,推广秸秆覆盖种植技术,提升旱作农业的水平和效益。

2.2.5  环境卫生治理   重视公厕建设及人畜粪便的收集利用,推广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废旧塑料、废旧电池、废旧建材(老建筑拆除所形成)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禁止乱排乱放;从沟头、沟道等径流源头开始保护水源安全。住宅小区污水最好就地处理、利用,传统旱厕积肥符合生态农业的观点,应结合沼气建设进行升级改造。

2.2.6  家畜舍饲圈养   这种饲养方式既可节省饲料,又能防止牲畜进入林业生态系统破坏。推广的关键在于落实种草和饲草收割、加工的机械化,减轻圈养的劳动强度,防疫、卫生等。对成熟林,在不违背国家法规和技术规程、有益于林木生长的条件下,可推行有限制的轮牧,并与舍饲圈养相结合。

2.2.7  节能技术推广   推广太阳能沼气、吊炕、节能灯等清洁、实用的节能技术,有利于缓解农民日常生活耗能对森林系统的压力,保护森林。

2.3  工业生态环境建设

主要是防止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石油、煤炭开发规划及实施中的环保工作,防止水体和空气污染、地层塌陷、荒漠化等,切实做到长远打算、环保优先、有序开发、节约利用;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新型工业。

2.4  水土保持

除采用沟坡植树种草、陡壁(坡)上下水路处设跌水防护、避免掏挖坡脚以稳定沟坡外,还应注意沟头防护墙、蓄洪涝池建设(防止沟头延伸蚕蚀塬面),规划好砖瓦窑,把塬面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砖瓦窑应提倡在位于川区与塬面相脱离的孤立山梁下开发,避免在塬边开发;推广免烧砖。河岸农田的保护,可采取旱季在岸边推倒裂缝欲塌危岸以垫护坡、植树种草的办法制止塌陷、倒岸。塬边泻溜、滑坡应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关键是稳定塬边沟坡、减小坡度、拦蓄径流(防止径流下渗到滑溜面——红土层)。沟谷拦水土坝建设应注意科学选址,提高质量,尤其要避免在易发生坝体泻溜的红胶土地段建坝或研究治理泻溜的措施。

3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3.1  社会参与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牧、环保、城建、能源、工矿企业等部门及相关学科,需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集体会诊、调研、攻关、规划、设计,做到山水田林路宅池(沼气池)厂矿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也要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3.2  技术积累

建立长期性的技术引进、研究、试验、推广机制,作好技术积累,并及时地将成熟配套的技术总结成技术规程,便于推广应用。比如对石油污染形成的油水混合物的处理,过去没有办法,但目前已有新的研究成果,即用一种树状大分子来吸附石油分子,可以收到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的双重效果。荒山造林本地混交林少,实行乔灌混交,方法为水平阶等带状整地间距(乔木行距)拉大至2.5~3.5m,埂内栽乔木,埂外栽灌木。山地造林成活率往往不高,提高的措施,一是提高苗木根茎比,如大田育苗中的切根育苗、移植、平茬、正确起苗技术推广,容器育苗中的切除胚根播种技术;二是整地中的活土还原,宜推广“蛇蜕皮整地法”;三是抗旱栽植,如秋栽弯干埋土或截干埋土越冬,以整地蓄水、覆盖保水、根际贮水(即贴根埋浸透清水的玉米秆短节等贮水材料)为内容的“三水措施”,苗木假植、根系消毒、泥浆蘸根、保水剂蘸根、HCR 蘸根等护根措施,修根技术。

3.3  经济保障

除落实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补贴外,生态建设应尽可能地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比如,生态经济林建设,选择既可保护生态、又有短期收益的树种或工业原料树种(如皂角,其荚果可加工成天然洗头膏)造林,还可选择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药用草本植物实行林药间作;农田林网建设可选择经济价值高、胁地轻、能实现枣粮双丰收、提高农田经营经济效益的大枣,尤以干性强、树体高、品质优的晋枣为好;道路两旁水分条件好,可选择银杏、杜仲等经济价值高、寿命长、病虫害少的树种;一些大型养畜场可采用种食用(药用)菌、养殖饲用或药用动物(如蚯蚓)、沼气发电、加工出售农家肥等措施处理牲畜粪便。

3.4  经费管理

建设经费的筹集,项目的发包、监理、验收、交付使用等都应进行规范,按照规范的程序办事,以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3.5  尊重业主

唤醒和保护农民群众的业主意识,尊重农民群众及村民自治组织的业主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工程策划、规划、设计、发包、监理、验收,自主选择有效的管护方式(农户自管、酬资统管、入股合管等),并以合同形式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工程效益。3.6  依法保护

依照森林法规、水土保持法规、环境保护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野生植物保护法规、循环经济法规,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利用国际上的生态保护协议(如清洁发展机制)和国家促进生态建设、治污减排的经济杠杆政策,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治理粗放养猪污染

 近两年,在南关区幸福乡八一村辖区内,个体养猪户日益增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全村四个自然屯内,养猪业户由2009年的9户(饲养猪1340头)发展到2011年的36户(饲养猪10000余头),并呈现出继续聚集的态势,对其周边水域生态环境危害不断加大,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经市民举报和南关区有关部门实地调查发现,上述饲养业户均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属于擅自占用耕地建设猪舍,开展经营性食用猪养殖,而且饲料来源多为市区饮食点餐厨泔水,食用后极有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人们俗称为“垃圾猪”。同时,由于猪舍未按国家有关标准设置排污处理,多数业户将粪尿和污水未经处理直接通过明沟直排,不仅造成八一水库、永春河部分流域水体污染,而且严重影响了村屯卫生环境,周边村民反映十分强烈。部分村民还将有关情况反映到了新闻媒体,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就曾进行过专题报道。

  针对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南关区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八一村实地调研,并专题召开了区政府常务会议进行研究解决,决定在2011年春季开展专项行动予以治理,彻底取缔“垃圾猪”饲养行为,确保群众食品食用安全,避免周边水域再遭污染。

  今年4月以来,区长何泉秀、主管区长陈桂林几次带领执法、环卫、卫生、环保、国土、农业、公安、交警和幸福乡等部门负责人赶赴八一村进行实地现场办公,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开展了实施专项整治。在具体整治中,南关区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治理措施:

  (一)部门联合发布《通告》,形成高压态势。

  4月中旬,区政府责成环保分局牵头,联合国土分局、农业局和幸福乡人民政府共同拟定了《关于开展私占耕地建设猪舍粗放养猪污染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的通告》,并逐户发至全部饲养业户。《通告》中明确指出该区域业户养殖活动属违法行为,并严重危害食用人体健康和周边区域环境。要求其自《通告》发布之日起,“限期十五日内,立即拆除违法私建的猪舍,恢复土地原状,自行处理用折箩泔水饲喂的‘垃圾猪’,停止一切非法养殖活动”。并告知养殖业户:“逾期未改者,将由南关区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没收并捕杀所有‘垃圾猪’,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强制拆除非法猪舍并依法处以罚款”。《通告》的发布,表明了区政府治理农村粗放养猪的坚定决心,给从事该行为的业户以警示。

  (二)部门联合整治执法,切断运送渠道。

  自《通告》发布后,区政府及时组织区交警大队、执法局和幸福乡政府党员干部,对八一村周边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夜查,重点排查运送喂猪泔水的各类车辆,从源头上实施治理。在执法过程中,交警部门执法人员在村队干部的积极配合下,分为三组堵截运送泔水、折箩车辆,并对驾驶员进行盘查,共截获无牌照运送机动车38辆,抓获无证驾驶人员11名,并依照有关法规进行了相应的处罚,沉重打击了违法养猪排污行为。

  (三)政府联合督导检查,全面实施取缔。

  5月上旬,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开发区、环保、国土、农业和幸福乡等部门相关人员共计20余人,先后多次赴八一村现场检查《通告》执行落实情况。通过检查发现,绝大多数养猪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已经搬迁或正在自行处理“垃圾猪”,只有4户尚未行动。督导组同志逐家走访查明情况,并耐心细致的动员劝导业户,根据业户反映“丈夫刑拘未归”、“新建猪舍尚未晾干”、“妻子临产刚5天”等实际困难,经督导组研究决定宽限至5月13日前全部搬迁,并要求4户养猪业户当场签写了《搬离承诺书》。

  目前,经过南关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幸福乡八一村内饲养“垃圾猪”业户现已全部搬离。近期,南关区环卫局正在清理幸福乡前进大街至八一村的村屯路,已清运折箩垃圾和生活垃圾10余车,使该区域市容环境卫生和水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辖区村民对此给予了高度赞誉。

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崇福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村、整治村、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切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的管理机制,落实责任,逐步推进,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成效显著。然而,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市政协崇福镇联络处围绕本次常委会议协商议题,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崇福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做法和现状
  1、建立组织、营造氛围。及时建立崇福镇城乡一体化工作及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分年度整治计划,按照责任落实任务和建设标准,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通过出板报、拉横幅、树标牌、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和优越性,努力形成村庄整治的良好氛围,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学习先进,明确目标。组织村干部到乌镇白马塘等村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找出自身的不足,制定整治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如新益村自2005年以来,对全村的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对全村21家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对废水排放进行治理达标排放,对养猪大户畜粪便实行沼气化处理,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村企业实现废气零排放,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加强建设,完善设施。通过"五化一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27万元用于"五化一配套"工程建设,其中村通组道路硬化213.3公里,疏浚河道116.6公里,建垃圾箱2066只,新增绿化面积30.08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拆除、民房搬迁、"赤膊墙"刷白116万平方米,建设文化中心(室)、健身点57个,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新改善。五丰村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占地25亩的农民公园。联丰村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占地15亩的农民公园和1个"七星池塘"农家风景点。
  4、多方筹资,提供保障。坚持走"以工促农,多方筹集"的发展之路。一是发动各界人士通过捐助资金、以劳带资等方式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二是开展"百家企业联百村"活动,调动广大企业家热衷于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自愿进行投资帮扶。三是及时下拨市补助资金和镇配套资金。
  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创建嘉兴市级社会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1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个,有10个村通过了生态村创建验收,17个村通过整治村验收,占行政村总数的70%。经报批,今年确定实施了1个嘉兴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五丰村)、1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联丰村)和2个生态村、6个整治村。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村干部和一些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贫困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建设又需要大量投入,因而工作热情不高,力度不大,建设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2、农民环保意识滞后。村民的卫生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卫生和环保习惯,对环境脏乱差习以为常,垃圾随意丢弃堆放,污水随意排放,家禽家畜任意散养,参与生态村、整治村建设的热情不够高,存在"要我做"的思想,缺乏"我要做"的动力,"等、靠、要"思想较严重。此外,一些中小企业业主缺乏公共卫生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和成果的巩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镇级财政经费十分紧张,大部分村的村级集体收入也不宽裕,配套资金严重不足。让企业出资捐款的举措如果仅凭爱心支撑而没有制度约束也难以长久。一些村民对缴交卫生费不理解,收取工作比较困难。农民群众自主办公益事业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筹资办法和途径不够多。
  4、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单位只注重一时成效,以验收通过为目标,一旦验收成功便万事大吉。一些农民群众受不良生活习惯影响或贪图一时方便,不但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创建成果,反而任意性地进行损坏,一些绿化遭到践踏,一些公共设施被损毁,新筑的道路被开挖,建设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村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力避不和谐现象发生。
  2、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功能,进一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社会化筹资的新路子,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吸引企业投资、社会捐资、群众投资投劳等多种方式,扩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加快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要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出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政策。督促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和服务价格,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企业化。按照"谁使用谁投入"的原则,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依托科技,综合防治。大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扶持政策,推广成熟农业技术,倡导和推行生态农业,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加大对沼气等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清洁化生产水平。加强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建设,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经济系统的信息预测预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管理水平。
  4、明确重点,加强整治。一是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要大力整治工业污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行预处理,并及时接入污水管网;利用先进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推广无动力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开展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实行循环养殖,防治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染。二是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进度。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和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切实控制农村垃圾污染。三是加快村庄整治步伐。以示范村、整治村、生态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争取每个村都能通过村庄整治,使生态环境更上一层楼。
  5、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政府各部门之间要明确责任,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及长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做好指导、服务、监督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村级环境责任制考核,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要推行村级生态环境建设长效自我管理试点,制定管理制度,配足配好环境管理人员和保洁队伍,成立督导组,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保证农村生态环境长治久治。
  我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5月24日,副区长武炳光率领区环保、住建、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郭猛、北蒋、大纵湖、葛武等地,实地察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进展情况。他要求相关部门和镇(中心社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扫尾力度,确保月底前所有垃圾池、中转站建成投入使用。同时要建立垃圾运转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队伍和制度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据了解,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开来,我区坚持上下联动、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切实加大连片整治工程的推进力度。截至目前,步湖路沿线所涉及的8个镇(区)共建设了7座垃圾中转站,1074座垃圾池和4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配备了115辆垃圾转运车和2955只垃圾筒,为改善我区农村生态环境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凋落的后花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原因及沉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之际,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严重破坏。纵使我们极力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巨大的利益引诱鉴赏短视的发展目光仍然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日趋严峻。长期以来,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都是放在城市,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却未给足相应的重视。随着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的转变,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形成了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综述,政策建议等等方面,层层论述展开,试图总结有关专家学者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遭破坏的理论分析,辅以四川,河北等地农村个案的详述,展示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触目惊心的流变,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深度的思考和内涵。




关键词:

农村;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污染防治



引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也将给9亿农民带来八大实惠。[1]其中,国家可谓煞费周章,苦心安排,在财政支农,减负增收,关注农村教育,关爱务工农民,农村医疗,农村基建,基层政权体制,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密切关注,着力实施,但并未就已经持续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加以强调。[2]而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也仅仅是在第二条中提到要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这些要点远远不能涵盖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方方面面。可想而知,如果一味地强调农村的城镇化,城市化,一味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农村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话,不仅农民的生存环境形势会愈加严峻,并将最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的前进行程步履维艰。因此,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原因分析,如何让有着“城市后花园”之称的农村重新换得绿水青山,莺啼鸟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题中之义。




一 文献综述

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
要想在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上有所作为,首先应该明确: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表现主要是哪些领域,造成这些破坏和污染的深层次原因和背后机制指向何方。农村生态环境,[3]是指农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环境要素的总体,包括土壤,水,大气,生物等等。农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对此的分类分析和研究也不尽其数。

张从,刘薇认为,[4]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从两大角度分析,即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森林覆盖率在13.9%左右,人均森林面积不足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2%,近年来沙尘暴已经威胁到北方城市和广大农村;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贫水国;生物多样性减少,对野生动植物乱杀滥砍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群日益减少,濒临灭绝。近年来我国还出现了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如水葫芦(凤眼莲),紫茎泽兰,食人鱼等外来生物,给我国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无损害和威胁。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他们认为,从农村的环境污染的来源来看,可分为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两部分。外源性污染主要是工业和城市对农村造成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所谓内源性污染指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自身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污染,农用塑料的影响,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等等。

查明庆在他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一文中,[5]将农村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按照性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和资源破坏。他认为,环境污染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按环境要素通常费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费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此外,还可以从污染物的形态,污染物的分布范围等角度来进行认识和分析。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局部,小范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这样整体范围内的生态关系的连接就会脱钩,结果是整体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即“生态危机”或“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量的攫取,不合理使用,从自然界获取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值能力,并且排入自然界的废弃物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值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受到破坏,即为“资源破坏”。


李蓓蓓认为,[6]农村环境污染是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用薄膜污染、规模化畜畜养殖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及乡镇企业污染等污染交织在一起。他具体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表现分成了四大类,分别是: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包括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和规模化畜畜养殖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的污染;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的蔓延。

相比较先前的分类而言,李蓓蓓的分类略显零散,具体,这与魏军花等人的分类更接近。在魏等人的文章中,他们认为[7]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可以这样看待: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的快色发展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城镇工业废物,建筑生活垃圾等向农村蔓延;农村道路,交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等。与此不同的是,刘旺生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称为是农村生态面临的主要威胁,从这个视角,他提出[8]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差异极大,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从总体山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自然环境恶劣;城市污染物的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和工矿建设带来的破坏;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农村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
但是,笔者认为,以上种种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观察,认识和分析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就是说,仅仅提供一个观察农村环境问题的视角。事实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并不是某一种分类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这种种类型的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以说是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



2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
有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不同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这关乎农村,农民,农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这却有益于我们多维,多样的看待,从而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能够尽量的做到周全,完善,全面根本的解决问题。

早在三年前北京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及政策研究”这一课题中就已经指出:[9]我国农户经济形态如何影响农村环境;城市发展对农村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现行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试用性评估;如何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等等问题应该纳入到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研究中心中去。研究课题组对吉林省吉林市、江苏省张家港市和湖北省浠水县三个不同特色的农业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从劳动力结构,农户经济结构,农户生茶,生活及组织方式等角度进行了原因探讨。之后,有关农村生态恶化的原因探究等深层次问题便日益浮出水面。

深圳大学物理学院的乐小芳调查发现,[10]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是造成农村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质数量和种类都大幅度增加了。从生物能燃烧到煤的燃烧,虽然对森林及植被的破坏有所改善,但农村大气质量将要面临旷日持久的威胁;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是对农村环境的严重威胁。农村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的增加,特别是电子产品大幅度增加,预示着农村在污染物数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的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污染物质将以最原始的方式排放或堆积在自然界中,对农村的环境质量将产生严重的威胁。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中老年人地位的下降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并没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有可能导致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
而左吉洲的关注点则落在了农民的道德法律的思考上。他认为[11]造成环境恶化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环保意识差,短期行为浓时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些人利己思想严重,社会公德意识差是造成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又一成因。管理不善,放纵污染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第三个成因。


马晶[12]在将农村环境问划分为生产方式型,市场驱动型和城乡转移型这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指出,农民环境利益是分析农村和农业很态环境法律问题的理论工具。三种典型的农村环境问题对农民环境利益分别具有不同影响,而城市导向的环境政、环境与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和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产生农民利益问题的制度成因。应当引入利益—权利—救济机制,明晰农村环境与资源产权,并确立农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利。

值得注意的是,杨灵康[13]他认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三大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企业是资源的利用者,利用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郑璋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企业也是环境的破坏者,为了自身利益的的最大化,由于处理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成本较高原因而缺乏保护环境的行动。当一些城市企业往郊区或农村转移后,受到监督的力度较以往减弱,于是放松了对三废的处理,直接向周围排污。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乡镇企业,本来缺乏处理污物的能力,当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时,一些企业宁愿接受处罚而直接排污,也不愿加强技术改造、加强污物排放前的处理,导致企业所在周围环境严重变坏。公众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虽然有很强的愿望去监督企业,但是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美丽的环境是公众物品,也就是当个人花费较大的成本去监督企业,而获得的好处却公众所享,所以公众中的个体没有积极性去监企业维持环境清洁,所以公众中的个体没有积极性去监督企业维持环境清洁,大家都寄希望于“搭便车”。

事实上,这种种或经济,或法学视角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都是在大的,肯定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所作的具体而微的建议或意见提供。然而,这些探讨既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对象,又因为中国农村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而不能普及到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准的农村。这使得这些探讨显得无力,无助。在笔者看来,虽然现代化的铁蹄非同寻常的坚固有力,固然全球化的浪潮注定的席卷剩余的世界,此外,道德败坏,拜金主义的盛行使得农村似乎不可能摆脱走上同城市一样的冰凉水泥路,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对一个主体问题的思考:农村,真的该向城市一样发展吗?九亿农民甩掉农村户口,正式成为城里人就是我们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吗?如果不是如此,我们是不是还可以选择农村独特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强势话语的,主流的发展模式的呢?

哪怕仅仅是实验,也可以尝试。至少,让某一个地区的某一些农村收益,摆脱经济发展—环境彻底被摧毁—的怪圈的尝试,是勇敢的,聪慧的,也注定是希望渺茫的艰辛。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先生在河北定县建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便是这样的一种另类道路选择。他们的宣传重点中有一点,便是恢复农村原有的生物链接,号召农民用自己的泥,土,柴禾等等材料建立“生态厕所”,“生态住房”,摆脱钢筋水泥的怪圈,即节约经济耗费,又能有效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真正从根源上使农村生态环境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在面对纷繁复杂,形势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面前,或者,这亦不失为一个可取的拯救途径。




二 微观显示下的农村生态状况
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整体状况已是令人担忧,若我们把镜头移向具体的农村生活各项指标,会发现生存的艰辛,生命的坚韧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



1 生命之源的枯竭

在我国13亿多人口中,农村人口为9.4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全国农村有5亿人饮用天然水,受有机污染地区有1.5亿人口。湖北富水、浠水、蛮河,都出现水体呈棕色,酱油色,水面翻泡现象,不能饮用。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何经营粗放等特征,许多乡镇企业任意排放非达标废水,严重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此外由于城市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农村的污染程度远远高于大城市。目前,全国乡镇企业污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21%。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农村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河流,湖泊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同时,虽然农村人口分散,但由于人口数量多,没有人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措施,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且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加剧。同时,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其大部分都露天堆放,不仅占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菌,细菌,其渗透也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在我们赴四川绵阳市白禅乡一碗水村的调查中发现,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农民心头之痛。

“一年365天,村里两千多人都生活在这会之不去的臭气中,真不知还能忍受多久?”80多岁的老人指着门前散发出阵阵臭气的河沟无奈的向笔者表示。据悉,该村这条河,愿为村民饮水灌溉的水源。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两条河沟依然是河水清澈,余下众多,春夏两季更成了孩子们戏水的‘天堂’。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村里的蚕丝场建立发展,而没有专门的排污管道,这条河的下游因此成了排污渠道,几乎所有的生活及工业污水都向这里排放,渐渐影响到上游。原本清澈的河水逐渐变得又黄又臭。十多年来,村民苦不堪言,但因为蚕丝场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有关部门的疏忽,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14]


其实,这个村的遭遇只是当前农村水环境遭受破坏的一个缩影。在河北,甘肃,内蒙等地农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河北省遵化市西庄村地处燕山脚下,漓河岸边,土地肥沃,地势处在华北平原的东北角,是个气候宜人,旱涝保收的颐养之地。原本村里有过四个面积有一亩地的养鱼坑,水量丰后,水质良好。加上村南的漓河缎带一样环着村子缓缓流过,村北的地下水涌出的内河终年水量充沛,使得村里的空气湿润,饮用水甘甜。但是,村里的乡办骨粉场,石料场运营之后,排放出的污水蔓延到村里粗粗细细的河道,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得四个坑的水面持续下降。村里局部气候温差变大,干燥时日明显延长。时至今日,所有的坑水已经干涸殆尽,鱼虾绝迹,只有黑色河道中散发的持续不断的腥臭提醒人们:这儿曾经有水流过。




2一呼一吸总关情

与水资源的污染相关联,我国广大农村的室内环境污染已经一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室内空气污染(indoor air pollution,IPA)是危害农民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农村地区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燃料燃烧而产生的,特别是燃烧不完全时,大量污染物被释放到室内空气中,在冬季更为严重。在农村多数厨房没有窗户或窗户很小,并极少使用排风扇、抽油烟机等,烹饪油烟长时间滞留在室内,对农民特别是对妇女的健康形成威胁。与此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一些小型工业的急剧发展,特别是楼房取暖锅炉的增多,使原来大气质量较好的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在同步增长和蔓延,使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蓝天,绿水,青山,构成一幅大众认可的田园风景图。但现在的大多数乡村已经不复当初的年轻美貌。飞扬的尘土,刺激得气味都表明了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污染。

“你来看看,那些生产污染的小工厂越来越多,现在村民每天都是闻着臭为吃饭,喝着变色的河水,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啊。”这是当笔者在河北农村调查时听到的抱怨声。在此之前,笔者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这个地区大气污染的严重状况。马路上尘土满天飞,偶有机动车,甚至是自行车路过都会掀起漫天的沙尘。路边的庄稼,树,草都蒙着厚厚的黄土,映着灰色的天毫无生气。从村子的西南方传来的阵阵恶臭让人掩鼻都不得解脱。打听才知道是村办的骨粉场在开工。这样的空气质量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难以想象的。闻着腐化的骨头的恶臭,时间稍长便会觉得胸闷气短,头痛难当。[15]


曾经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早起的晨风肆意着刮走了留恋大地的草屑和尘埃;惊飞的白鹭带走了漂泊的伤感和无奈。两只蹒跚的獾,正痛诉着改革开放的悲哀。林立的厂房接着一排一排,轰鸣的挖掘机声已经响起,失去的绿水青山不会再回来……这,应该是对农村生态破坏的感性直观的挽歌。




3 亲历的恐慌与震撼

笔者生于巴蜀,伴行巫山。习惯了行走在羊肠逶迤的乡村路,看惯了漫延碧野的庄稼地,闻惯了细雨混合着土气青草香的空气,也喝惯了汩汩清澈的甘泉水。然而,曾几何时,这所有的所有都成了记忆中的奢侈,与现实世界彻底绝缘。童年时的清新,童话般的记忆而今都在岁月的风里消散,带着那匹配的美景,成了遥不可及的失去。我的故乡,现在就像是病入膏肓的重病患,有着被损的肌肤——曾经的参天古树,曾经的翠竹摇曳,曾经的怒花生姿,而今一并被沙黄取代,裸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干枯皲裂;有着浑浊的眸光——曾经的薄雾淡霭,曾经的碧空清雨,曾经的灿霞星岚,而今一并被死灰遮掩,在浓浓的毒烟中杳杳的不能再见;有着败的彻底的血液——曾经的清泉如洌,曾经的明澈如镜,曾经的鱼多狂欢,而今都彻底被摧毁杀死,在令人作呕的恶臭中不曾来得及入殓。

至今忘不了九六年的梦魇。铺天盖地的白蛾像瘟疫一样席卷我的家乡。多少文人骚客不吝手中生花的妙笔赞颂过飞蛾啊!那对光明的执著,那扑火瞬间的庄严,有着那么强烈的震撼力量。然而这些文人们恐怕致死都不会料到会有那么一天,这些殉道者集合起来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恐怖,怎么样的遮天盖日,将永夜和绝望带给人间。这些飞蛾的生命力已经强的不可思议,农药已经不再起作用,自诩为智慧的万灵之王的人类在这些渺小的生命面前狼狈不堪,束手无策。这样的强大与弱小辩证的尴尬,这样诡谲的人蛾大战,恐怕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也是对人类一意孤行,任意妄为的莫大讽刺。幸好,所有的人都忙着捉蛾,忙着消灭这“飞来横祸”,虽然动机可笑的让人心酸——政府出钱,收购百姓的蛾子,硬是给这个混乱的战场添加了浓重的铜臭色彩。以至于十年至今我仍会时时于眼前闪现这场梦魇,这场没有血,没有人受伤的战争,却是满地的伤痕。

故乡日渐虚弱,而故乡内外的人也似乎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认知,那就是世道变了,人心死了,那哪有这儿不跟着变的道理呢?即使是如热带雨林般的世传隐士家族,都免不掉逐日都面临死亡的命定。大家都周旋在名利情场,挣扎在欲海蜗旋,没有人忧心在乎故乡日益凋落的容颜,沙哑的嗓音,伴着低不可闻的哭泣,泣心泣血。在一片丧葬的气氛中,故乡迎来了九八,迎来了它生命中的第二次大劫。不同的是,这次不仅仅是这个川蜀一隅的小村庄,而是整个长江中下游都跟着进入了万劫不复的轮回。被破坏的植被,被流失的水土,被强行更改的气候,被叨扰的不生其烦的气候终于联手给了我们一个耳光,重重的,打在我们的母亲河。家园被毁了,亲人被洪水吞噬了。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肆虐的脱缰的水,在麦田垄地上纵行,却心虚的发不出一丝的,哪怕是滴点的埋怨。剩的只是蚀骨的悔恨—对自己破坏环境的恚恨。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也可说:自作孽,不可活。




三 结语

农村,曾被设计成理想的城市的后花园。这个花园需要城乡所有人的共同关注。农村,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闪光点,有着自身的灵气和生动。而今,看着村子里干涸的坑,像是被挖去眼睛的眼眶,冷冷的闪着让人捉摸不透的光。

在改革,发展的语境日益强势的情况下,在利益的吸引力巨大无比的前提下,回过头来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似乎是一种奢侈。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诡异气候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当越来越多的童年记忆沉到了岁月的塘底,我们该停下匆匆的脚步,将眼光,将注意力停留在我们亲手毁坏的家园。农村,本来是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用那一份恬静和安宁中和被钢筋水泥侵蚀的城市空间,起码,能让人们在窒息中还能有个身心栖息之地。但现在,这个花园已经万木凋零,残枝败叶哭泣着哀悼那被惨杀的幽美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到真的自然的美丽。有多少警示之语曾预示着当环境被破坏殆尽后的悲哀——如果我们不再保护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若干年后,我们只能蒙着防毒面具出门,防止被重度污染的空气轼杀。这些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坚持不醒悟的必然结局。

而今,上至国家,中至媒体,下至黎民,已经认识到了这发展的短视。虽然起于抱怨,发于自身利益的被侵犯,但毕竟还是有了拯救的声音。温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和草原建设,加强风沙源治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
总觉得万幸,我们还是意识到了这场悲剧,并正在努力的阻止剧码的继续上演。

希望没有太晚。
加强沼气净化技术推广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鄞州区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情况介绍

 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是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城镇粪便、生活污水及工业有机废液的一种装置,它具有不耗能、占地少、投资省、管理方便的特点。经过净化沼气处理后的污水,其出水水质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工艺能有效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它在国内已被广泛采用。
  鄞州区从1994年10月开始在宁波市三区的宋诏桥、福明、明楼、太古城等住宅小区进行净化池项目试点,从近2年试点情况看,效果是明显的。经过宁波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多次取样测试的数据表明,装置排出的水,其水清澈透明,主要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即国家第二类法治物最高允许的排放标准)。该项目经过两年的试点实践证明:理论是成熟的,技术是先进的,工艺是可行的。该工艺可广泛应用于城镇办公、住宅、厂房、医院、学校、宾馆、招待所等各类建筑物的生活污水处理。在我市尚未建造大型污水处理厂,没有污水集中处理的情况下,采用净化池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是最佳的选择。因此,该项工作得到了市建委领导赞赏重视,市建委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了要求在宁波市区新建住宅小区全面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书面报告,得到市政府批准后,市府办公厅于1996年2月专门颁发了甬政办发(1996)19号文件,规定市三区新建住宅小区一律以净化池取代原三格式化粪池。此后,推广应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作在市区全面铺开,鄞州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作为它波市唯一具有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职能部门,承担了具体实施工作。到目前全市已推广净化池700多处,总池容36000多立方米,使十几万城市人口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无害化处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宁波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提到了市建委、环保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以及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已成为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大量的生产污不、废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内河,使我区内河的污染日趋严重,枯水季节常能闻到各种臭味,这严重影星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由分散到集中居住,使居民的生活污水、废水排放也更加集中,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河网污染将会更加突出。
  在目前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中,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是难题,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因此,在着力打造生态鄞州,全面建设绿色鄞州的同时,重点要解决城镇特别是农村的环境问题,难点是对生活污水、废水的治理。尽管我区正在规划建造污水处理厂,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投入使用,而且我区城镇布局比较分散,一些城镇目前也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条件。我们在经过大量调研分析后认为,根据我区环境现状,采用净化池这种小型分散方式治理污水是目前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它具有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所以在此前提下,我们提出了在鄞州区新村建设中全面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的建议,我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专门与区新村建设办公室进行协调,区新村建设办公室对此也非常赞同,并及时组织召集了由区规划局、环保局、发展计划局、建设局、农林局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会上经过充分调研、认真讨论后认为在目前情况下,采用沼气净化工艺对生活污水、废水进行处理,既可减轻河网污染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又为今后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净化池作为三格式化粪池的替代产品已纳入到我区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之中。鄞州区农能办作为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在2004年7月开始同各镇乡(街道)新村办进行衔接联系,到9月已有8个乡镇完成平面规划布局,而且第一个新村示范项目――鄞州镇光溪村宝峰小区80立方米净化池也于11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建成将标志着我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推广在农村新村建设中已正式实施。
  今年2月开始对横街镇溪下水移民工程安置小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项目进行布局设计,该安置小区规模大,分四个村共2000左右住户,根据要求需建造净化池1700立方米。该项目建成后,将使200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3月2日区政协主任就区政协委员“关于在我区推广应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的议案,亲自来我局调研了解,我们根据几年来实际使用情况作了详细汇报介绍,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同时陪同区政协领导对已建成小区的净化池使用和出水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察看,他们对使用效果非常满意,并表示将作为重要提案向区政府提议。目前该议案由区府办公室具体办理。
  我们经过十年工作实践,打下了扎实基础,工艺技术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已建立了一支比较成熟的技术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配有专业的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有下属专业施工队伍三支。近年来,工程项目遍布宁波的各县(市、区),不尽为兄弟县市净化池项目进行设计、监理;同时在大榭岛开发区设计和建造了两座共500立方公厕粪便污水集中处理净化沼气池;为东钱湖度假区安置工程住宅小区建成沼气净化池66处共3660立方米。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有效解决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为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我们将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线,在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中拓展户用沼气功能,在农村养殖小区和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并围绕养殖场建立农业种植区,以求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农业对化学肥料和药品的依赖性,从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充分显示出农村沼气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活力,使农村沼气事业再上新台阶。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为此,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推广和应用沼气新技术,改进新工艺,使工程技术有新突破。同时要加强沼气技术员队伍建设,以确保沼气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我们的实践证明,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项目的推广应用,已为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并将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呼吸到新鲜空气,能否饮用到干净水源, 能否吃上放心的粮食蔬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表明了国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当前,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还处在一个起步、摸索和加强阶段。本文就我市农村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瑞昌地处赣北长江之滨,地理坐标为E115°06'—116°43'N29°23'—29°51',全市国土总面积1442km2,森林覆盖率达54%,河流湖库等水域湿地占国土面积6.22%,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4 m/s, 年平均气温16.5℃,近五年平均降雨量1185.2mm,丰水年达1428mm/年。辖区内青山环绕,河湖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良好,矿产资源和物种资源丰富。境内有赤湖、赛湖和下巢湖等三个中小型湖泊,长江、长河、乌石河、横港河、南阳河、乐园河、双港河等七大主要水系,形成航运、养殖、灌溉排涝、饮用水及纳污多功能水体结构。
    1、社会经济状况。瑞昌市下辖21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两个工业园区。全市总人口43.5万,其中农村人口约31万,平均人口密度302人/ km2。全市财政收入近4个亿。近几年来,瑞昌把主攻工业作为稳定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抓手,大力推进沿江开发,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17∶62∶21,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和财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全市耕地面积24.1788万亩,林地11.5万亩,可放养水面12.4万亩,主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红薯,特色经济作物有茶叶、苎麻、山药、沙果和中药材等。全市农业总产值94993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499470亩,其中粮食作物214380亩,总产量72514吨,棉花3345吨,油菜11074吨、芝麻900吨,生猪出栏271200头,水产品总产量30100吨,蔬菜78576吨,水果4203吨。瑞昌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山药、苎麻、油菜、早熟梨等特色种植和生猪、獭兔、螃蟹、小龙虾等特色养殖业,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污染源状况。目前,农村点源与面源污染交织, 污染源类型复杂,分布广泛,主要有养殖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矿企业污染,这些污染源遍布农村各个角落,其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根据2008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看,我市工业污染源253家,农业污染源1508家。在工业污染源中,工业园(包括城区和赛湖)73家,码头镇22家,其余158家分布在其他农村地区。
    ⑴农村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在农村的180家(包括码头镇)排污企业中,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矿采选和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其年废水产生量约为1344万吨,处理量761.5万吨,处理率56.6%。废气年排放量为2601490.05万立方米,处理量为995928.45万立方米/年,处理率38.3%。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599851吨/年,其中冶炼废渣30362吨/年,粉煤灰126.6吨/年,炉渣2303.7吨/年,煤矸石2694.4吨/年,尾矿1174706吨/年,污泥1641.3吨/年,其它废物38807吨/年。固体废物中综合利用量为496396吨/年,处置量为2666吨/年,贮存量为1095942.7吨/年,倾倒量为6846.3吨/年。
    ⑵农业面源污染情况。我市农业耕地总面积241788亩,其中旱地119206万亩,水田122582万亩,保护地300亩。另外,园地17286亩。据08年统计数,全市化肥施用量23142吨/年,农药1695吨/年,地膜76吨/年,农膜171吨/年,农药、农膜的残留量分别为38%和11.4%。秸秆产生量9.3万吨,田间焚烧量4.06万吨,随意丢弃量0.54万吨,还田量0.74万吨,秸秆堆肥量0.46万吨,其他去向如原料、燃料等3.5万吨。可见, 秸秆还田、堆肥量仅占产生量的12.9%。
    ⑶禽畜养殖污染物排放情况。根据2008年污染源普查,全市规模养猪场19个,存栏量15741头,年出栏量23584头。另外,一般养殖专业户252户,其中养猪183户,存栏量19145头,出栏量27372头;养奶牛4户,养肉牛9户,存栏分别为31头和370头,年出栏量273头。养蛋鸡8户,存笼35729羽;养肉鸡48户,存栏量63016羽,年出栏191550羽。禽畜粪便年产生量大约25万吨,废水20.9万吨,这些养殖废物部分用于农田施肥,部分作有机肥销售,少量做沼气池原料,还有相当一部分任意堆放或倾倒,养殖废水也至少60%以上未经处理利用,任意排入小溪、河流、水塘、小湖等水体。
    ⑷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情况。2008年全市水产养殖专业户为181户,规模化水产养殖场3个,其中池塘养殖专业户126户,围栏养殖55户,养殖总面积21316亩,其中池塘面积10082亩,围栏养殖112334亩。全市养殖总产量2809.2吨,肥料使用量266.5吨。养殖污水排入外部水体的水量为7435806立方米。
⑸农村医疗废物排放情况。农村医疗废水产生量为1.2万吨,基本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医疗废物12.36吨,大多数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置,有的与生活垃圾混合一起随意倾倒或填埋。
    3、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目前,我市农村地区环境质量尚好,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地表水七大主要河流近60%断面能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乐园河、双港河、横港河在丰水期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乌石河桂林桥上游属Ⅲ类水质,下游Ⅳ类或Ⅴ类水质,环城河、渡口河及南阳河的武蛟南桥、北桥分别为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由此可见,少数河流及其部分河段水质严重超标。全市水库67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8座, 小(=)型水库55座。经抽样监测,水质基本达标,好的可达Ⅱ类,差的如石门水库、幸福水库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超标。湖泊中,赤湖为Ⅲ类水质,赛湖南湖Ⅳ类,北湖Ⅴ类。大气环境质量,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能达到二级标准,局部地区粉尘、可吸入颗粒物和SO2超标,在晴后初雨时,我市雨水全部呈酸性,酸雨频率达91.8%,最严重时pH值达4.08,说明酸雨相当严重。在雨后初晴时,青山、和平山、乐园区域空气质量可达到一级,负氧离子含量为2.8—9.3万个/cm3。声环境质量良好,噪音影响轻微。生态环境状况,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63.2km2,侵失模数3582t/ km2.a,证明我市水土流失力已处于中度。

    二、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从农村污染源分析和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主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表水水质逐年下降。根据瑞昌市环境监测站每年的例行监测数据看,七大主要河流中,2000年86%以上断面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2005年71%达到Ⅲ类及以上,2008年只有58%达到Ⅲ类水质,尤其在枯水期,水质达标率仅为46%,而且枯水期周期长,达标时段短,水流量越来越少。另外,湖、库的水质也在下降,由于承包养殖,养殖户长期施用肥料和粪便,个别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环保局曾受理老百姓的投诉,经对管理单位和承包专业户责令整改,情况有所好转。今后,对那些作为源头水和饮用水功能的库区,如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影响到饮用水安全。据调查,农村还有部分农民喝不上干净水,有的在附近沟渠取水,有的即使挖了自备井,饮用水质也不达标。

    2、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我市现有采石场42个、石灰窑43座(有的石灰厂多座石灰窑)、煤矿7个、砖厂45个,还不包括矿山企业整顿时关闭的小煤窑和小砖厂。这些矿山资源型企业,普遍规模小、能耗高,生产设施简陋,采挖不规范,废渣乱堆乱放,尤其是大量的废弃土石,既未平整压实,也未建设拦坝,堆放在山坡荒地,风吹扬尘,雨淋冲刷,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另外,在矿区内大片的裸露地面没有进行植被绿化,闲置或荒弃的矿区也没有进行生态恢复,水土侵蚀很厉害,加之,大多砖厂至今仍然是生产粘土实心砖,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使用页岩原料制砖的,长此下去,土地占用和土壤破坏将更加严重。
    3、养殖污染形势严峻。我市250多个养殖专业户,分布广,发展快,建设随意性大,多数存在选址不当,废物乱堆放,污水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据调查,90%以上的畜禽废水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后超标排放,加剧了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恶化,有的排入附近的小溪或小河沟,使水质发黑发臭,有的养猪场建在水库脚下或者村庄周边,甚至水源保护区,很容易造成饮用水源或村民自备水的污染。近几年,农村老百姓投诉案件中,70%以上是养殖污染投诉,包括废水、恶臭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危及农村饮用水安全。据调查统计,目前畜禽废弃物中氮、磷的流失量已大于化肥,约为化肥流失量的122%和132%,如果以此发展势头,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将超过城乡所有生活污水和餐饮业的污染负荷,成为主要污染源。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废物任意堆弃或排放,既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还会传播病菌,影响农民的健康生活。
    4、生活污染普遍面广。我市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66000吨/年,收集处理量5900吨,处理率不到10%。大多数的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任意倾倒,有的露天堆放在路旁和田边地头,长期浸沥,会使土壤中微生物死亡,土壤盐碱化、毒化,遇下雨经水冲洗,全部漂入河水中;有的直接倒入河边、湖边或塘边,漂浮在水面,污染地表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过去农民大多使用坑厕,部分粪便挑到田地用作农家肥,而新农村建设改用水冲厕所后,绝大部分就直接外排了,如此一来,农民家内是卫生了,户外就污染了。目前,大多数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将生活污水的处理纳入规划,建设相对集中、那怕是简易的处理设施及排污管网设施,污水都是直排,集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居民的生活污水也是如此,生活污染的负荷越来越重。
    5、面源污染水土双害。据科研部门测算,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不到35%,农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50%。我市每亩农田年均施用化肥约102kg,农药2.8kg,处于全国偏高水平。农民每年要掏不少钱去购买化肥农药,而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一方面因大量流失而污染水体,另一方面会使土壤有机质缺失,对土壤结构、肥力构成极大危害,一些耕地出现耕层浅,土质变酸变黏,板结硬化,土地功能逐年退化。更为可惜的是,可以用作有机肥、而且可以改良土壤的秸杆、禽畜粪便,既没有充分利用,又当做废物露天堆弃,造成环境污染,形成了“双重”浪费和“双重”污染。与此相反,在那些养殖密集区,禽畜粪便、废水无法消纳,附近的农田长期利用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进行灌溉,使氮、磷含量过高,会使作物陡长、倒伏、晚熟或不熟,甚致出现大面积腐烂。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样制约农业生产,形成了“双重”制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养殖专业户环保意识不强,对养殖污染物不治理不处置,任意排放,漠然处之。二是农民自身对利用有机肥认识不足,使用化肥图方便图省事,没有精耕细作、科学管理的经验和打算,多数是“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的自给自足心态。三是缺乏资助,有心无力。有的农民也觉得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肥源在理,却苦于力不从心,资金不足,年轻劳动力在外务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耕种管理忙不过来,顾不上有机肥的使用。
    6、工业污染转嫁农村。在农村(包括码头镇)的污染企业主要有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以及水泥、石灰、砖厂等建材企业,另外还有些胶合板、竹木加工、纺织脱胶、机械加工企业,共有180家。排放污染物为废水、粉尘、烟尘及SO2。大多数砖厂烟囱低矮,废气超标排放,石灰厂生产工艺、设施落后,SO2未处理,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近期环保局在农村开展的环保知识宣教及咨询答疑活动中,就听到不少老百姓反映砖厂废气污染,致使周边农作物减产等问题。另外,矿山采选废水和尾砂库溢流水对部分水体造成污染,并存在一定环境安全隐患。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重污染企业“上山下乡”,面对城市或其他地区强大的环保执法形势,一些被淘汰的污染企业采取死里逃生的办法,偷偷地把项目转移到农村,把污染转嫁到农村,他们故意将厂址选择在山区、省界边际地区,这些地区往往难以划清管辖责任,处在监管“真空”部位,危害极大。去年,环保局就查处并关停这样的非法炼钒项目4个。

    三、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当前,国家正处在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们抓住这一时机,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村环保新格局,具有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目前,基层政权和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处在十分薄弱的境地。为了不让“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土,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我们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把环保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一是将环保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党政目标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对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集镇或新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创建生态村镇、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率等相关指标,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一个主要方面,使最基层政府充分重视环保工作。二是逐步加强基层环保管理,在乡镇设立专职或兼职环保员,负责日常环保监管、污染纠纷调处、环保规划落实,协调辖区企业办理相关环保手续等。这样,才能使环境管理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重心进一步向基层下移,职能进一步向基层下放,人员进一步向基层倾斜,解决农村环保力量薄弱问题。
    2、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一是制定《瑞昌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在规划中划定保护区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并通过人大讨论通过后,由政府颁布实施。按照规划,对主要集中饮用水源实施重点保护,在一、二级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企业,不得进行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已建设的排污企业要整顿搬迁。二是对源头水实施重点保护,在水源地禁止开发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并加强水源地的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力。三是改善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村民在住宅周边的小河、池塘中取水,或者在简易的自备井中取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要逐步实施集中供水,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一是支持和鼓励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这不仅可减轻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从长远看,这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我市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物,可以从农村补贴上进行调整,对利用畜禽养殖废物作有机肥的农户,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二是疏堵结合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一方面引导并提倡农牧结合,实现种养平衡一体化,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控制并减少废物的排放,另一方面严格规范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在选址和布局上要求符合环境功能区要求,符合水质保护要求,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养殖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三是实时监测农村集中饮用水水质,发布水质公告和预报。四是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廉价化的原则处理畜禽废物。一方面是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在种植业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畜禽废物;另一方面是通过“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等手段削减废物排放量,减少处理和利用难度;再就是推广使用养殖新技术,采用洛东生物发酵床法,可以使猪粪尿在垫料层上进行生物酶降解消化,其残渣无臭无害可作有机肥,解决了传统养殖恶臭和大量废水、废渣污染环境问题,使处理成本低廉化。四是严格畜禽养殖业管理。对建设在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要责令停产搬迁,对没有处理设施任意排放废水的养殖专业户限期治理,对畜禽废物堆放不符合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令整改,防止畜禽废物扬散、冲淋、溢流、渗漏而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
    4、加强农村生活废物的处理。要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发展规划,逐步改革村镇布局散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等问题。可针对不同类型村庄,以乡镇所在地和较大村为重点,把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点,要把生活污水的处理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来建设,可以采用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将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艺简单可行,投入低,无运行费用,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初级处理。另外,在周边有封闭沟塘湿地的村庄,可以将其作为氧化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氧化塘,进行自然净化。通过以上措施,减少生活污水直排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在边远和有条件的乡镇,也可以建立垃圾填埋场,将周边乡镇的垃圾就近处理,分片管理。但垃圾填埋场选址必须合理,填埋必须卫生达标,渗沥液必须收集处理,不能引起二次污染。对建有垃圾填埋场的乡镇,市财政应给予资金支持,保证能正常运转,其他乡镇负责本区域的垃圾集运费用。目前,农村垃圾处理费用除争取上级资金外,其余要靠市乡两级财政负担,象城市一样向居民征收垃圾处理费条件还不成熟。
    5、加强工矿企业的污染防治。一是严格项目审批,凡是重大污染项目不得在农村建设生产,不符合环境功能区要求的项目不批。禁止在饮用水保护区、源头水保护区内建设排污企业,防止工业污染源向农村地区转移。二是严厉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三是加强日常监管,防止企业超标排污和偷排污染物。另外,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大量工业企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们应以工业园为载体承接项目建设,采取资源集聚、企业集中的方式,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实现工业集约化,污染防治区域化。对生产工艺先进、污染轻的项目,我们可以放手引进,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带污染性的重大项目,要视其工艺技术的成熟性及选址的可行性,亦可为我所用,关键是要落实环境保护标准、措施,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
    6、强化农村环保宣教工作。目前,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比较薄弱,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必须把农村环境宣教工作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农村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营造农村环境文化氛围。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获得验收的村、镇,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与鼓励。同时,在村、组、乡镇领导干部会议、学习或培训中,组织一些环保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的学习辅导,开展科技环保知识宣传下乡和面对面咨询答疑活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精准施药,让老百姓了解环保,懂得应用,关爱环境,参与环保,只要这样,农村的环保工作才有活力和动力,农村的面貌就会更加美丽,农业的发展才能可持续性。 (刘继清 黄太山  作者分别系瑞昌市环保局局长 干部)

关于加强苏北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  瞿世强 (赣榆县环保局局长)

一、调研背景
  苏北地处黄海之滨,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苏北部分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苏北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目前苏北农民使用的农药中70%是杀虫剂,由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苏北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笔者深入苏北农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环境保护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情况分析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苏北农村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匮乏造成农业用水危机,许多地区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给农田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污染威胁;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对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近年来,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成为影响苏北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若一烧了之,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秸秆季节性焚烧还严重影响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一大公害。
  苏北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乡镇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入海;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
  总之,苏北地区农业人口多、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及分布不合理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环境容量弹性小、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环境压力很大,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二)原因分析
  1. 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苏北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使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 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一是少。目前苏北的乡镇环保员大部分是兼职,专职的比例很小,许多工作只能是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开展。二是业务不精。目前镇环保助理队伍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急需加强培训。三是人员常变。部分乡镇环保工作人员变动过快,使刚刚启动的乡镇环保工作在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3. 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苏北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前茬秸秆影响后茬,就一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难以根治。
  4. 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苏北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背景。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苏北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
  (三)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因此,苏北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苏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1. 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环保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农村环境宣教活动的力度。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 制定法规,加强引导。应该制定有利于农民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防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制订农药、化肥等的科学使用计划,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推广农村环境保洁,实行农村生活垃圾袋装(集中堆放,定期收集处理),道路、水塘、河道保洁制度。
  3.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要加强苏北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
  4. 加强地方领导环保培训,完善体制,健全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完善体制,打破部门行业的条块分割,协调各相关部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科学设定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另外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5. 苏北要以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核心,以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苏北农村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建设和完善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治污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关于推广沼气 改善农村环境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炊能革命、有机肥革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受到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沼气池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沼气池建设、庭院经济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1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9处,年产沼气10.77万立方米,折标煤76.9吨。

沼气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沼液、沼渣肥效高,病虫病菌少,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一个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25~30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用沼液喷洒作物叶面,可灭菌杀虫,肥壮秧苗,粮食能增产15%~20%,蔬菜能增产30%~40%。同时,农村沼气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溪乡井南村是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有沼气池26个,村民照明、做饭、洗澡都用上了沼气。他们说:“有了沼气池,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带动了养猪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据专家调查测算,一个沼气池年产气量可替代燃烧薪柴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同时还可减少两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农村沼气,解决了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建沼气池过程中,政府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建设及推广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和紧迫感不强;沼气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农户对沼气建设的好处还不太了解,持等待观望态度;七十年代建的旧式沼气池因应用技术科技含量不高,技术不够成熟,质量差,现已无法使用或者说有的在当时就是效果不好,在群众头脑中的不良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

2、自然条件不好。建一个沼气池需要二、三十个平方米的空地,而我县的村庄大都是依山而建,空间较少,比较拥挤,缺少建沼气池所需的场地;乡村外出人口多,家庭人口简单,饲养牲畜又不多,难以保证沼液量。

3、后续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新建沼气池农户缺乏经验,管理维护意识较差,故障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导致少数农户使用情况不理想。另一方面,沼气服务机构不健全,配套物资供应不上,存在配套环节上的死角。

4、技工素质不高。我县参加过市能源部门培训的沼气技术人员只有2人,而且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再加上有些农民技工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出现个别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如管道安装不规范、不产气、漏气等现象。

5、建设资金不足。虽然现在国家对沼气国债项目的补助力度较大,但我县曾在2006年对国债沼气项目进行可行性调查,调查显示我县沼气工程上国债项目的条件无法具备,所以争取不到中央的补助,只能靠群众自筹资金和少许的县补助,农户感到建设成本太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建设和推广。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沼气建设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要作为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通过示范点、示范村的建设,辐射、带动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充分发挥农户自主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沼气发展资金,即积极创造条件上国债项目,向中央财政争取一点、从公益生态林保护资金及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划出一点、各级财政安排一点、各有关部门投入一点、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4、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农村户用沼气要积极推动“一池三改”,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对圈舍、厕所和厨房进行改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猪—沼—果”、“四位一体”等能源生态建设模式,引导农户将沼气建设与种养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积极实施“一池三建”,将大中型沼气池与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利用设施和沼肥利用设施结合建设,并尽可能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通过各种配套建设,同时实现解决环境污染、生产清洁优质能源、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等目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沼气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健全体系,提高服务。建立相应机构和沼气服务站,面向农户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帮助搞好沼气池的设计、建设、安装,沼气配件的维修、供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推广等工作。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将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农村泥瓦工吸收到沼气建设队伍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做好沼气技术入户工作,在项目村定期开办培训班,向农民群众讲解沼气知识,使其逐步掌握沼气技术,确保沼气池的使用率。

建阳市农村环境质量调研报告

 

根据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为实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市人大于4 月8日组织开展了对全市各乡镇2008年度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及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调研。并对09年度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征求各乡镇意见。调研组先后走访了麻沙镇、水吉镇、徐市镇、将口镇、莒口镇、漳墩镇、小湖镇及回龙乡,对各乡镇的环保工作,垃圾焚烧设施、饮用水源保护区情况、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乡镇企业污染及治理情况进行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各乡镇环保工作开展情况。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各乡镇均能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的考核作为契机,认真落实目标责任书的各项任务。各乡镇2008年的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得分均在良好以上,主要表现在:流经乡镇的地表水水质都达到了国家III类标准,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未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以及生态生态破坏事故;按要求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对引进的项目,能够协助企业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除水吉镇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站外,其余各乡镇均无独立的环保所,环保能力建设严重不足。除黄坑镇外,其余各乡镇均未开展排污费的征收工作。由于许多乡镇未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造成各乡镇的环保监管不平衡,不到位,易留死角,给乡镇的环保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各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2006以来,我市各乡镇大力开展“家园清洁行动”行动,各乡镇在村一级建设垃圾集中收集池,在乡、镇所在地建设了一座垃圾焚烧炉,并配备了保洁员。目前各乡镇的垃圾焚烧炉运行较好的有漳墩、回龙、小湖、书坊、莒口。麻沙镇垃圾焚烧炉由于高速公路截断了垃圾运输道路而停行。水吉镇的垃圾焚烧炉建成后一真未能通过验收,且未见运行。徐市、将口垃圾焚烧炉正常不运行。存在较普遍的问题有:一是垃圾焚烧炉选址问题,有的选址在小溪边,有的选址在公路边,选址最好的是回龙乡;二是焚烧能力不足问题也较突出,大的乡镇普遍存在消化不良;三是没有做好垃圾分选工作,这也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四是没有对焚烧残渣进行综合利用或填埋。

三、乡镇饮用水保护情况。

我市的水吉镇、麻沙镇、漳墩镇、小湖镇、黄坑镇的饮用水源保护划定方案已于2007年通过省政府批复。08年上述各乡镇水源保护区设立了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的标志牌、宣传牌和警示牌。水吉镇的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围网建设也于去08年9月年竣工并且通过南市环保局验收。书坊乡、崇雒乡、回龙乡的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已经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各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不明确,多数由水厂人员管理,管理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山涧水水源由于受上游农事活动影响,水质不理想;三是对饮用水源保护重视不够,如麻沙水厂排放的沉淀污水就在水厂取水口正上方,且相距很近,还有在保护区内沿河乱倒弃土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部分乡镇政府已采取措施,如漳墩镇已投入资金35万元重新建设一座新水厂,现已完成储水池,输水管建设,正在购买净水器。小湖镇已完成新水源地的建设规划,正对外招商。

四、各乡镇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医疗废物属危险废物,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废物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置。现各乡镇医疗废物统一由南平市绿州公司收集,运输和处置。但部分乡镇卫生院由于处置费等原因,造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不能正常进行,不仅影响我市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成绩,且易留下安全隐患。有的甚至擅自违法处置,导致二次污染,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五、各乡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情况

目前,畜禽养殖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建阳长兴牧业有限公司污染治理滞后,废水已对地表水造成一定影响,群众反映较多。对建阳吉翔牧业有限公司露天晒牛粪臭味情况,群众时有反映。西欧浦养猪场属不同的养殖户,较集中且总规模较大,尚未能进行统一治理,废水容易对地表水造成影响,且位于水吉镇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影响水吉饮用水源安全。对其他分散养殖污染,可加快推广沼气+资源化利用模式,有条件的可推广生物发酵“零排放”技术。

六、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情况。

我市乡镇企业以竹木加工及利用竹木加工的下脚料生产竹炭为主,其他还有金属冶炼及铸造、蓄电池组装、采选矿、食品、造纸等。多为资源消耗型企业,且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底,管理较初放。黄坑开利纸业污染较大,废水无法做到达标排放。水吉纸厂排放的废水色度超标。竹木加工及竹炭生产企业粉尘和烟尘超标排放情况较为普遍,有部分企业未做环评,未上治理设施,造成群众不断投拆。部分企业虽有治理设施,但不能正常运行。如碧全的锅炉除尘设施未正常运行,喷漆工序没有采取密闭操作。各乡镇应加强属地管理,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将环境污染控制在萌芽状态,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让群众能永远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避免因污染损害群众身体健康而造成群体上访事件。

七、建议

1、各乡镇要进一步明确饮用水源保护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切实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落实责任制,明确政府对集中式饮用源保护的监管部门,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对原饮用水源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快寻找水质好、流量能满足要求的新水源,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2、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和监督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垃圾焚烧炉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