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皇后的本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5:1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二00九年九月
目   录
一、专业分析 ……………………………………………………………  1
(一)行业背景与社会需求…………………………………………… 1
(二)专业服务面向 ……………………………………………………1
(三)专业培养目标 …………………………………………………  2
(四)专业生均经费成本……………………………………………… 3
(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二、运行与实施…………………………………………………………… 5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5
(二)专业课程体系…………………………………………………… 8
(三)教学计划安排 ……………………………………………………11
(四)教学组织与运行…………………………………………………16
(五)教学资源配置  …………………………………………………17
(六)顶岗实习管理  …………………………………………………20
(七)制度建设…………………………………………………………21
(八)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22
三、改革成效  ……………………………………………………………23
(一) 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  ……………………………………23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 …………………………… 24
(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27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28
(五)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29
四、经验与应用推广………………………………………………………29
(一)主要特色及创新…………………………………………………29
(二)经验及体会………………………………………………………31
(三)示范建设推广应用………………………………………………34
(四)示范建设改进设想………………………………………………37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社会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1992年创建以来,一直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域的构建,突出展示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中,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成为北部湾区域经济的一个新龙头。
随着广西千万吨炼油项目、千万吨钢铁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大型电厂等一批特大型工业项目集群涌现北部湾沿海城市,这片热土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区域和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标志着北部湾必将矗立起新的临海工业群。南宁市也将重点发展钢铁精深加工、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空港工业、林浆纸等新型制造业,并加快以电子信息通讯、现代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意味着广西将急需大批机电专业人才。但相关调研显示,广西机电行业的高技能型人才只有3.5%,中级技工也只有24.5%。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正是适应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和南宁市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因而有着长远而广阔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专业服务面向
适应广西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向和社会服务主要面向南宁市和周边其他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新型特色制造业和热点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块,就业定位主要在机电设备及产品、自动化生产线以及交通物流等设施设备的制造、维护维修等技术岗位,详细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服务面向的产业群
(三)专业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培养适应大中型制造类企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维修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适应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设备管理、设备引进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人才规格
(1)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要求。
①能够了解客户需求及有关设备标准要求,具有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能与相关部门协调与信息交流;
②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维修的能力,能解决生产现场设备维修技术问题;
③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及操作加工的能力;
④具有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操作及维护能力;
⑤懂得一般机电产品及零件设计与辅助开发知识;
⑥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能力和营销、售后服务能力;
⑦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
⑧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健康的工作心态。
⑩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要求。
学生应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上岗证、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并能够适应如下岗位:
①     机电设备及生产线的操作、维修工作;
②     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制及编程,机电产品营销工作。
3.学生毕业要求
(1)学生必须修满150学分方可毕业;
(2)思想品德考核合格;
(3)至少获得双证(毕业证、专业岗位技能等级证)。
(四)专业生均经费成本
根据财务核算,机电一体化专业2006年至2009年的生均成本包括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具体项目见下表1。
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生均成本估算表                  单位:万元
类别
学生人数
直接教育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
成本     合计
生均成本
学生经费
教学支出
人员经费
公用经费
固定资产折旧
06级
122
6.1
95.525
96
124.586
87.1
409.311
3.355
07级
218
10.9
176.58
189
222.622
155.65
754.752
3.462
08级
265
13.25
268.3125
255
270.618
189.21
996.39
3.76
说明:1.学生经费 500元/人年;2.教学支出为  学费*45%;3.人员经费支出 06级 师生比 1:16(考虑教辅人员)工资4万元/年;07级 师生比 1:16 (考虑教辅人员) 工资4.5万元/年;08级 师生比 1:16 (考虑教辅人员) 工资5万元/年; 4.公用经费支出  1500元/人年+还设备购置贷款1904元/人年;5.固定资产折旧  2380元/人年(设备折旧);6.学生学费 06级 5800元/人年,07级 6000元/人年,08级 7500元/人年;7.设备折旧费及偿还贷款开支----折旧款500万/2100人年=2380元/人年。偿还设备贷款400万/2100人年=1904元/人年。
(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示范建设以来,通过“校企互融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示范教学教改的深入实施,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已显现出可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区域性机电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地位。
1.社会效益突出
3年来,本专业共向社会输送400多名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生,并先后为合作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954人次;主动为7所本地高职院校输送先进的教学理念,扶持区域高职院校建设同类专业建设,对口帮扶开发课程7门;与4所本地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学生200多名,联合培养教师30多名;先后对3家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联合研制生产出3个新产品投入市场。
近二年机电一体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均达300%。2008年录取的新生中高考成绩达“三本”线以上的达88%。 2007年机电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高职组 “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大赛三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多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稳步上升。下面表2、图2、图3分别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追踪情况、近三年就业率图以和近二年工资水平图。
表2   毕业生追踪情况表
学生毕业时间
良好率
优秀率
2004年和2005年
53.1%
36.5%
2006年
51.3%
43.96%
2007年
45.4%
53.4%
2008年
40%
60%
图2   机电一体化专业2006-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
图3 机电一体化专业2006-2008年毕业生工资水平
示范建设使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其中世界500强之一的电子企业巨头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以“校企融合订单”方式举办SMT班,每年为富士康集团培养300名专业人才。由于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富士康集团近期提前录用该专业228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追加了订单培养的学生数量,2009年计划联合培养400人。此外,广东佛山华永科技有限公司也与本专业签订了订单培养计划,按照公司的要求每年为公司培养50名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人才。
2.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和区域知名企业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能力。其中本专业教师骨干与南宁广开电气有限公司、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生产的箱式变电站、电表箱、低速汽车等产品已经投入市场,产值达到1100多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运行与实施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本专业对以广西大、中、小城市的20多家机电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艺流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我们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适应机电行业的职业岗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二是从事各行业生产设备的生产线(自动线)安装维修与操作及管理等工作;三是还可从事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制、机电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工作。
表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分析
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职业
岗位
1.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修与管理;
2.从事各行业生产设备的生产线(自动线)安装维修与操作及管理;
3.从事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制、机电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
工作对象
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产品零部件、产品与技术管理。
工作条件
1.工作地点一般为室内(车间);
2.配备安装、调试、维修工具、仪表等;
3.配备安全防护用具;
4.符合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
主要工作流程
分析技术资料(电气和机械图纸,技术参数及电气安全操作规程等)---独立制定工作计划---排除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或维护)---对设备的运行结果(自动化生产线性能)进行评估---填写维修卡。
工作任务描述
会使用工具、仪器和仪表,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
1.识读电气、机械图纸及技术资料;
2.合理安排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等工作的工时、工序;
3.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工具、仪器、设备并在符合安全规程的前提下完成上述工作;
4.使用专用仪器、仪表进行系统参数的测试、检查及调整;
5.做好机电设备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维护)保养工作,能在现场正确判断并排除机电设备的一般性故障。
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具有电工、机械工等工种的操作技能;
2.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及操作的能力;
3.身体健康,无严重疾病,身体灵活性较好;
4.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5.能与他人协作和沟通。
3.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规格与要求
①职业能力要求(见图4)
②核心技术要求:掌握机械技术、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
③核心能力要求:具有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故障维修能力;电工电子及控制技术应用能力;机械零件加工能力;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能力。
④职业技能要求: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上岗证、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
⑤学生毕业要求:思想品德考核合格; 必须修满150学分;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能力分析
图4  专业技术岗位能力分析
(二)专业课程体系
1.校企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电技术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重构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思路如下(见图5):
①依据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
②按照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
③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
④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
⑤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
按照上述思路,分析技术岗位和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归纳行动领域,对应行动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见图6),由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见图7),在对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总体排序时,选择螺旋上升式排列,即对所有课程采取循环加深的方法排列,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呈螺旋上升的形式,课程排序由单一到综合。
调研产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专业教学现状
专业调研
工作任务
分析
行动领域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
图5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思路
机电产品
部件加工
机电产品整机
装配/检验
机电设备
安装/调试
机电设备
操作/运行
机电设备
维护/检修
机械部件加工
自动机(线)设备安装/调试
机电设备
操作/运行
机电设备
维护/检修
电气单元构建
产品整机装配
整机检验/调试
工程制图识图能力
零件加工或单元构建技能
机电产品装配能力
机电产品检测技能
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能力

机电控制系统操作技能
机电设备机械维修技能
机电设备电气维修技能
机电系统工作分析能力
机电产品制造与
机电技术服务能力
公共学习领域
零件加工方法
与参数选择
普通电工技术应用
机床机械部件装配
调整与检测
工程技术语言应用
液压及气压系统
规划与实现
数控机床及控制系统
的检测、调试与维护
自动化生产线的
安装与调试
机电设备故障
诊断与维护
电机控制系统的安装
调试与维修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
行动领域
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
机电设备
管理
机电设备管理
机电产品的管理能力
图6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设置
图7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3.校企联合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广发重工集团、南宁金牛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采取循环法(见图8),共同开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特别是重点建设10门优质核心课程:《工程技术语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较复杂零件制作》《数控机床控制的检测、调试与维护》、《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零件的数控车加工》、《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
①分解职业能力,开发课程项目任务;
②建设课程标准;
③编写电子教案和教学讲义;
④建设课程能力考核标准;
⑤完成课程课件,建立课程网站;
⑥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⑦建立教学素材库。
图8   循环体系核心课程开发模式
(三)教学计划安排表
围绕“校企互融订单” 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要求的上岗时间、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重新构建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见表4、表5),将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对比原来的教学计划,新课程体系更加突出职业素质、就业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从内容看,支持全面素质与发展能力培养的基础知识、决策智慧的知识学习、智力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拓展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增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内涵向更深的纵向和更宽的横向拓展,突出系统化的智力技能和知识的“高”层内涵。
表4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与教学进度安排
类别与代码
学习领域
学分
学时
一体化
基础学习领域
01412
01415
思想政治、体育、心理健康、就业与创业、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等课程。
18
314
150
专业学习领域
01416
普通电工技术
6
96

01417
中高级维修电工训练
8
120

01418
电工上岗证训练
6
60

01419
工程技术语言(上)
7
105

01420
工程技术语言(下)
7
105

01129
制图测绘
5
90

01421
手工和机器的切削加工
5
90

01422
机电英语
4
72

01423
零件加工方法与参数选择
6
110

01424
生产设备电气故障检修
8
120

01425
机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
8
120

01426
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
9
140

01427
液压及气压系统规划与实施
4
60

01428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8
120

01429
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检测、调试与维护
8
120

01257
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107学
8
120

01430
职业岗位实践
12
960

01431
加工任务的准备与实施
4
60

01432
模具设计与制作
4
60

拓选学习领域
01033-
01436
电子产品制作、生产过程监控、信号检测转换与控制、机械CAM、生产计划与组织、数控中级操作训练
26
360
360
富士康企业课程(选修)
01437
工业安全
2
30

01438
PCBA设备介绍
2
20

01439
IPC系统分析
2
15

01440
实装设备技术(各种贴片机的原理、操作与保养)
4
60

01441
AOI 的操作及保養
2
30

01442
机电一体化原理
2
30

总学时
3104
表5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一览表
学年
学期
学习领域
基准学时
职业行动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




1
工程技术语言(上)
105学时
1.具备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
2.利用计算机软件Pro/E和AutoCAD绘制减速器的主要零件图及总体装配图零件图;
3.掌握制图国家标准,具备查阅及应用能力。
1.制图投影原理、模具零件的三视图、模具零件的表达方法及装配图的绘制;
2.Pro/E、AutoCAD软件操作基础,实体特征创建与操作及工程图的绘制,Pro/E分模基础。
2
普通电工技术应用
96学时
1.正确选择与使用电工工具;
2.正确选择电工测量仪表;
3.正确测量各种交直流电路参数;
4.进行常规电机的选择、电气控制与维修。
1.电气安全技术规范
2.万用表、钳表、兆欧表的使用
3.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放大电路、稳压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检测
4.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测试
5.电动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6.电机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3
手工和机器的切削加工
90学时
1.具有车工、钳工、焊工等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
2.了解机械制造加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及各工种操作规程;熟悉机械加工工艺。
1.钳工、车削、刨削
焊接操作训练
2.机械制造安全生产
3.常规量具使用
4.常用工程材料种类及特性




4
生产设备电气故障检修
120学时
1.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的功能分析与故障排除。
2.典型电机控制电路的连接;
1.典型电机的结构、原理与选择;
2.典型电机的控制电路;
3.万能铣床、镗床的操作与电气故障判断和排除。
5
工程技术语言(下)
105学时
1.掌握三视图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国家制图标准的应用规范。2.具备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软件Pro/E和AutoCAD绘制较复杂工程图样。
1.制图投影原理、减速器零件的三视图、组合体零件图、机件的表达方法及装配图的绘制。
2.AutoCAD软件操作基础;实体特征创建与操作及工程图的绘制;较复杂企业真实产品测绘。
第二学年




6
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
140学时
1.理解控制要求,写出控制流程图;
2.会分配I/O端口,写出I/O分配表;
3.写出梯形图,写出指令;
4.画出电气接线图并正确接线;
5.分析故障并排除;
6.具备整体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能力。
1.讲授PLC与单片机结构、工作原理、逻辑指令、功能指令等理论知识;
2.PLC端口分配与应用规划;
3.PLC工程应用。
7
数控机床及控制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120学时
1.根据系统连接图完成数控系统的连接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
2.根据机床电气原理图设计电气接线图并完成电气控制回路的安装和检测;
3.检测和排除数控机床的简单故障;
4.根据工艺方案制定工艺规程、拟订工艺路线、材料定额;
5.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
6.掌握定位基准、工件定位与夹紧的基本知识;
7.确定轴类和箱体类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规程;
8.编制数控车、铣床加工程序,使用仿真软件校验程序的能力。
1.轴类零件的数控编程,数控车床的加工操作;
2.箱体类零件的数控编程,数控铣床的加工操作;
3.FANUC、西门子数控系统的连接;
4.FANUC、西门子数控系统参数设置;
5.主轴变频器的调试;
6.机床电气原理图的分析和电路检测;
7.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检测;
8.数控机床PMC程序的识读;
9.利用PMC程序检测机床外围故障。
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
8
机电
英语
72学时
1.  简单英语口语交流;
2.  写英文简历和信函;
3.  阅读翻译英文图纸、借助词典翻译专业英文资料;
1.  常用口语;
2.  英语应用文写作;
3.  英文专业资料翻译;
9
零件加工方法与参数选择
110学时
1.掌握通用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规格及用途;
2.掌握零件的各种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3.制定简单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4.掌握工件的定位与夹紧原理;
5.初步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质量问题。
1.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2.零件图的工艺分析;
3.工件的定位与定位基准的选择;
4.工艺路线的拟定与机床工艺装备的选择;
5.加工余量和工艺尺寸的确定;
6.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实例;
7.轴类零件的加工;
8.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第四学期
10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120学时
1.熟悉模拟自动化生产线的典型制造工艺,根据技术文件要求,在考虑经济性、安全性的情况下,制订安装调试计划,与他人合作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2.根据生产要求编制PLC模块程序,并对调试后的系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1.安全措施及其检查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气动元件间的管路连接;
2.各单元PLC程序的编制及调试;
3.机械手程序的编制及运行;
4.构建液压控制系统;
5.装配期间的检测。
11
中高级维修电工训练
120学时
1.熟练完成电子电路焊接与调试,利用万用表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熟练地按正确程序进行停送电操作;
4.熟练地利用万用表判定单相、三相电能表的电流、电压线圈端子,正确地拆换运行中带电流互感器的电流表;
5.正确地排除三相电能表反转故障;
6.利用万用表排除磨床、铣床、钻床、镗床线路中的故障。
1.动力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测试;
2.典型电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3.稳压电源主整流电路及辅助电源电路的焊接、调试和故障排除;
4.单结晶体管宽脉冲触发晶闸管调光电路的焊接、调试和故障排除;
5.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6.电源室内各门配电屏操作;
7.判定单相、三相电能表的电流、电压线圈端子;
8.单相电能表的简单校验。
第二学年
第四学期
12
机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
120学时
1.具备钳工基本技能;
2.掌握装配体零件的测绘方法并确定测绘零件尺寸及公差;
3.制定符合规范的装配工艺卡;
4.掌握零部件故障排查及调整的基本方法;
5.熟悉机械部件的保养和维护方法。
1.尾座拆卸,测绘套筒,编制装配工艺卡,尾座装配;
2.拆卸横拖板,床身导轨检测,床身安装导轨调整,横拖板导轨检测与调整,将横拖板装配到床鞍;
3.识读装配图;
4.查取总装性能参数标准;装配、检测、调整主轴系统;装配、检测、调整尾座;启动车床观察、分析、判断车床运转是否正常并排除故障、试车零件、评估装配质量;
5.讲授维护保养的必要性,机床维护保养方法和保养计划。
第二学年
第四学期
13
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
120学时
按生产要求设计与制作典型机电系统
机电技术综合应用
第三学年
14
职业岗位实践
960学时
1.企业认知;
2.岗位技能;
3.团队能力;
4.组织能力;
5.创新能力。
1.企业安全教育,企业认知教育;
2.上岗前的岗位基本技能培训,顶岗工作实践及学习,顶岗工作实践及学习;
3.其他社会实践能力(如团队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教学组织与运行
1.校企互融共建课程教学与实训体系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训体系。将企业对人才的使用标准和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骨干共同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实训计划及教学环节和过程方案,把企业的技术标准引入作为课程评价标准。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技能训练方面突出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共同实施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企业实践教学,实现校企互融,共同培养人才。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用人单位提高对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调整和设置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基础知识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以任务驱动型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课程均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施教,分别与南宁五菱桂花公司、南宁机械厂、南宁开关设备厂等企业合作,选取企业的产品或设备为教学课题,由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车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2.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行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学生难懂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学习主动性高。本专业已建起了《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工程技术语言础》、《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中设立网上互动区域,方便学生与教师交流学习。《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等专业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法进行教学。
3.专家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专业开展了多种课外教学活动,如每年举行“机械制图大赛”,“ Pro/E产品设计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等加强学生课外练习、活动。使其熟能生巧,巧中就可能创新。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到院内进行学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五)教学资源配置
1.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师资
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的实训指导老师,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8年,派出6人组成的两个课程开发团队前往德国进行专项培训与进修,提高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能力。同时又派出7人跟随校企合作项目到企业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加上合作企业派出的技术骨干,组建了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成为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了专业建设上水平和教学质量建设上阶梯。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43名,其中企业兼职教师20人,“双师素质”教师18人,高级职称4人,硕士4人,师资结构较为合理。教师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其中有10人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2.校企合作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核心课程的各模块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详见图9、图10)。课堂与实训室、生产车间、技术中心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合一;实施产品项目和单元实境教学,通过完成机电设备(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和改造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分小组学习,以零件设计制作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结合,手脑并用,教学一体,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完整的作业流程。“引导和训导并重”。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最佳实践、标杆学习、教练技术、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学生,推行“行为引导式教学”,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行为改变,实现教师教学角色转换,成为学生的协同者、培训者和心灵导师。
图9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模拟图
图10   “教学做”一体化环境和教学实施模式
3.校企共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实训基地
学校与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具备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功能的实训基地,以此来提升专业基地内涵的建设水平。此外将普通教室改建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与实训室,让学生在充满企业车间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教学内容以产品制作为载体,根据企业工艺流程确定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和进行生产性实训来学得知识和习得技能,教学全程实训都有企业专业技师把控,学生虚席绩效采用行业标准进行考核。
为了提高实训实习的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校企互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下,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校企合作已建立了校内实训车间4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3个。
根据校内校外实训教学环节不断线的原则,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提出要求。即:根据课程综合训练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15-30天的学习和训练,让企业师傅按照企业标准指导,在真实环境下“教、学、做”一体教学,使学生学习企业需要的知识,体会企业文化,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六)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把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实习,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行业,并达到社会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本要求,达到就业零适应期。
1.实习准备期
在学生顶岗实习前,首先针对相关企业的情况,通过“三会一讲座”----即人才招聘会、校友报告会、企业现场介绍会、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方面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增强自信心,便于进入企业实习后,促使学生认同企业文化,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祛除浮躁情绪,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其次,认真遴选实习企业及其岗位,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生产状况,学生到企业有无上升空间,向企业介绍学生的总体情况,对于企业有短期行为的,不于选择。对大型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符合行业要求的,诚恳与企业交流,力争企业吸纳学生,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便于保障学生利益。再次,针对企业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告诉学生,做好学生“五个一”的准备工作,即一份实习协议、一个管理制度、一本周记、一份报告、一份鉴定。
2.实习期
当学生进入企业后,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师要做好桥梁的作用,做企业、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立交桥,通过密切跟踪学生情况,及时与企业取得联系,发映学生合理的要求,同时也向学生解读企业管理方式,引导学生认同企业管理模式,自觉融入企业,正确认识自己,宽容看待他人,了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适当的时候,向家长通报学生企业学习情况,请家长配合做学生工作;对于有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学校,也通知家长。在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管理小组,确定学生负责人,经常向老师汇报同学情况,每月通过短信、QQ、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与学生交谈一次以上,掌握学生的动态,保持常态管理。
3.成立校企联合管理团队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组建校企联合的管理团队,实行 “五定”原则,即确定双方的管理人员,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定期考评学生,定期互访,定期反馈学生情况,对学生加强金钱观教育、吃苦观教育、敬业观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同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等。实现学生管理校企无缝搭接。指导企业定时召开学生会议,把企业的规划与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学生立足岗位学习,接受企业的挑选,教师及时把学生遇到的问题与企业商量解决的办法,双方共同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七)制度建设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学校与富士康企业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其运作需要有健全的组织为基础,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学院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学分管理制度
学校把学生企业的认识实习、中间见习、顶岗实习的课时,按标准计算学分纳入分管理体系。顶岗实习占12学分,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各占4学分,让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企业评价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学习能力4个内容,4个内容评为合格以上获得相应学分,1个内容不合格将给予学生指导,扣0.5学分;最后学分不足,将延长实习时间1至4个月。
2.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度
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加强政治辅导外。还要加强专业辅导。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常态的互动关系,并从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专业辅导员。全过程监控学生的专业成长历程。
3.实习跟踪反馈制度
一方面对认识、中间见习、毕业实习阶段的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另一方面要对就业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4.教学团队工作管理制度
理论教师和实习培训师是校企合作教学结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但只有将两者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准确定位 ,并在运作中艺术地糅合,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理论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培训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只有师资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在深度与广度上充分作用于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发挥出“双师型”团队工作效能。
(八)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就是通过收集教学信息、评估教学效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控制,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下,根据专业建设的特点,重点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与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相关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完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企业评价”等制度。制定了课程开发规范与课程考核实施办法,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研讨和研究,确保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教学质量。制定了与健全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实训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系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保障主体、质量标准、过程监控、质量评价、信息处理等子系统构成,其结构如图11所示。
质量标准
质量要素
过程控制
质量评价
信息处理

图11  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
三、改革成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以建设“四位一体”专业实训基地来提升整个专业建设水平,利用示范建设经费、西班牙贷款经费和学院融资贷款经费共计5000万打造区域一流“四位一体” 专业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并实现“三建二对接”的深度融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推行“校企互融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整个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学院机电专业群的5各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及本区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一) 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
1.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共同创建的“校企互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①双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②共同商议人才培养计划;③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设备及人力资源,利用校方的资源基础,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和共同培养人才;④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质量;⑤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与就业。所谓“校企互融订单”即企业携入资金、设备、人才资源和学校深度合作,双方组成人才培养同盟体,以订单为目标,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富士康集团先后把价值375万元的生产设备搬入校内建设生产车间,还派出工程师来校上课指导,并提供企业生产必须的岗位知识、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还接受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真正实现校企共融共建共享。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企业还设立助学金,这种深度合作,创建了高职教育崭新的人才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竖起了一面旗帜。
2.与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
由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派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住校指导,并投入必须的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种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从而使基地建设实现“六个融合”:一是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二是学生与学徒身份融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三是教师与工程师互相融合,车间里既有教师又有企业工程师指导,企业技术员起主导作用,是师傅又是岗位知识的教授者;四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形式驱动学生学习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从而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五是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融合,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六是作业与产品(作品)融合。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
1.重构突出“五个一致性”的新课程体系
示范建设前,多采取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进入示范行列后,围绕“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五个一致性”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五个一致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企业化。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由35%增加到82.5%,毕业生的双证率从93%达到95%以上,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与南宁市广发设备集团、南宁市金牛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建成《工程技术语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较复杂零件制作》《数控机床控制的检测、调试与维护》、《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零件的数控车加工》、《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10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这些校级精品课程中,《机械CAD》和《模具材料》等课程先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见图12。
┆              ┆
优质核心课程
师资建设
企业人员参与能力测评
考核标准建设
项目任务开发
教材建设
能力训练模块1#
能力考核标准
项目任务
能力训练模块2#
能力考核标准
项目任务
能力训练模块N#
课程
综合能力测评
能力考核标准
项目任务
实训基地建设
图12  精品课程建设架构
3.立体化特色教材建设
在完成出版《金工实训》、《变频实用应用技术》、《电工实训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机械CAD实训教程》特色教材的基础上,适应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先后与南宁广发重工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在构建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职业特色优质核心课程同时,先后编写了《工程技术语言》等10门课程教材,包括课件、软件、指导书等一系列立体化素材,并建设了课程网站。这些教材全部在2008年秋季学期的教学中试用,得到学生的认可,阶段成效突出。
(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打造出一流的实训条件
为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外,还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的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主要针对广西区域有关机电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相应的能力工种训练模块。以工种训练模块为单元,将实训基地建成了既像企业的车间,但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生产实训环境。使已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
目前已建成数控加工、工业自动化、金工、汽车技术服务等实训车间,拥有“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学场所26间,总面积1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人实训,2008年培训人数达到2100人次以上。新增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3个,合作企业21家。这些区内一流的实训条件充分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并为周边院校所共享,其建设模式已经为同行院校的基地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
2.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
在完善实训车间硬件的同时,引企入校,采取校企共同管理模式,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构建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同时借鉴机电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建设基地内涵,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外顶岗实习标准,研制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管理手册,确保工学结合实训的良性运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的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通过示范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先后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兼职教师52人,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校内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互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较好地适应了充满活力的专业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建设要求,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循环。
1.与企业共同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在专业教师中选拔2名来自企业,在本专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强的 “双师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分别选送到德国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到香港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专业带头人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设备改造等培养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带头人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使其成为行业、企业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领头人。
2.与企业合作多途径培养骨干教师
为了形成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与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实现资源共享,除聘请在广西机电类行业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之外,还通过选送到德国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到企业顶岗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锻炼等的培养途径,培养的“双师型”骨干教师18人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实践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兼职教师
示范建设以来建立了兼职教师师资资源库,科学管理,合理调派,将聘用机制纳入产学合作内容,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员交流平台。从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机械厂等大型企业共聘请了52名技术专家及能工巧匠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数与专职教师数的比例达到1:1。企业兼职教师不仅参与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工作,还全程参与了机电专业建设和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4.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技术能力
选派8名专任教师分别到富士康集团、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另外选拔了4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职院校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技术交流,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专任教师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及科研水平、研发能力。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
1.技能培训水平提高
示范建设以来,共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954人次;与周边院校共享资源平台,实现2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100%的学员学徒学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比例达95%以上,一次就业率高于95%,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
2.技术服务水平快步递进
机电一体化教师利用课余及休息时间对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共参与3家企业6个产品的研制工作,已有3个产品完成试生产,并投放市场,产值1100多万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3.有效实施专业对口帮扶
示范建设以来,培训了3所对口支援院校的教师共4人;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200多人。向7所广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宣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2009年3~4月,再次派出2位教师带领6所广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在广西高职院校中起引领作用。
四、经验与应用推广
机电一体化专业经过三年示范建设,在探索“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有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手册、教学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材、精品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成就了本专业内涵与质量的快步提升,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专业群五个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专业品牌的形成。这些成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省内外高职院校借鉴应用,成果带动这些院校近100名教师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创新、职业能力课程体系重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立体化特色教材建设,包括本校在内,受益学生达到5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成效,发挥了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主要特色及创新
本专业建设的亮点表现在对“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2)的实践探索。专业建设融合了世界知名大型企业,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共同管理教学,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用”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实现教师教学的“工教一体”和学生学习的“工学融合”,使教学、实训、就业因为校企合作一体化,真正实现共同培养人才,模式的创新点包括:
图13  “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培养强技人才。与国际大型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大企业携手合作,全方位深度融合,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和人才资源,校企组成教学与管理团队,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管理无缝搭接、实习就业对接等方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教学,采用“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教、学、做”无缝结合,校企建构特色教学。与富士康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共同建构实训教学体系,以机电设备维修项目或产品制造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通过让学生完成校企全程监控的实践项目来实现订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训练,做到所学所练所思都能与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并赋之于实践应用。学时的学习训练绩效以产品或项目的完成为评价标准。
(3)融入行业标准,培养“真枪实干”企业能手。在依托富士康集团、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机械厂等合作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引入相关的企业工作与技术标准实例进行教学,按照企业标准制定教学大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前的综合技能培养。
(二)经验及体会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始终是专业建设的主线
推广“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新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以上,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实习工厂和生产基地.走进用人企业,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努力实现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甚至抵触、到逐步适应以至积极参与的过程。
2.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前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次教育思想的革命,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改相关的各层次教职员工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触及。任课教师对“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岗位技能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结构、大幅压缩理论学时、整合重组专业课程、学习和开设新的学习领域等变化,大都的知识点培训的路子,注重最新教学法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3.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
围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专业项目式教学,核心是教师。在加强年轻教师实践技能培养上,我们始终坚持新老教师结对培养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年轻教师下实训基地、合作企业,成为他们一堂“必修课”。为提高他们的教学理论与操作能力,学院派出了多名中青年教师到德国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利用暑假组织本专业的所有教师到富士康(深圳)公司学习“SMT”培训项目等,学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专业群中,培育了数名在全区行业圈内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中青年教师中,涌现了一大批既有较深理论功底,又有扎实技能本领的“双师型”师资好苗子。
4.建好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基础
实验实训基地是联接教学、科研、生产的纽带和桥梁,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和窗口。没有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实施,学校也就不可能培养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多年来工学结合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院工学结合最重要的载体.实训基地建设应成为学院投资建设的重点。
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突出生产性教学,与广西机电行业专家共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通过多年的建设,国家和地方先后共投入了4000多万元,在校内建立起了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广西教育厅批准的区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设施齐全的金工实训车间。这些设备大部分是国内精密加工行业的高端主流设备,代表着该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力量,随着设备的到位并投入使用,使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广西的职业教育院校中确立了领先的地位。这些实训设备完全已具备教学、培训、科研和生产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到2008年,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学校遴选了多家知名企业,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顺利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使学生既获得生产所需技能的训练,又能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了道路,同时为本院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场所。
此外,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还投入生产设备到学校,校企成立联合管理团队,共同管理设备,供联合培养学生使用,使学生在校内学习就接触到真实的生产设备,离开学校到企业就能上手工作。
5.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专业内涵质量的提高
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教育、培养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我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分层次建设、有计划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本专业自2006年9月30日起全面开展了新一轮课程建设工作,全院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截至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
完成的优质核心课程《工程技术语言应用》等课程建设中,突出了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特色教材与课件。完成精品课程建设院级5门、自治区级1门;公开出版特色教材5本;搭建优质核心课程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优质核心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配备实验实训条件,推动专业建设,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从制度保障、建设规划、课程创新、动态管理、师资和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以认真切实地管理。
6.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是树立专业品牌的催化剂
学院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企业人才和生产管理标准的要求,先后开展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各类培训,共计1800人。机电工程学院先后为南宁市区、武鸣、横县等企业提供了社会培训服务。经过一连串的培训服务,形成了示范与导向效应。经过培训后,各类受培训人员提高了相关岗位技能和职的学业素质,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机电工程学院与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联合研制面向越南以及东盟各国的新型低速汽车项目取得成功。该车通过各项性能测试,不仅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而且也给校企合作增添丰硕成果。学院教师全面参与了项目设计方案确定、结构设计、样车试制、图纸校核等全过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学生也参与了部分图纸的绘制,目前该车型已出口越南市场,为企业赢得商机,为中国与东盟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写下新的篇章,也为我院职教办学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做出了示范表率,充分说明了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示范建设的推广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在开展示范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标,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在广西区域内同类院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触动,也引起了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关注。同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示范作用突出,对广西本区域及至全国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都具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极具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1.“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现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广西更多企业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发展和转移的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将不断兴起,传统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学院应对的方法就是专业的发展与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同步,与企业密切联系,真正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员制+学徒制”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对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学院首先按照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想方设法与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企业服务意识并付之于行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以及缺乏政策保障。成功的经验就是学院一定要主动走近用人单位,切实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学院和企业内在需求的互补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前提,校企“双赢”是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
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按企业岗位和数量要求培养合格的机电人才。采用“双向选择、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组建企业班。企业班生毕业后优先被公司录用。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课程方案,共同选用和编写教材,共同制订教学评价考核标准,共同实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在校企文化的熏陶中成长。校企合作开展 “订单式”培养的2006级机电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的3个月中,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对于往年招聘的毕业生,“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从“学生”转化为“准企业人”的过渡期短,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赢”,见图14。
图14  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推广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方案推广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依据广西及广东区域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校企共同创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力度改革课程结构,推行基于典型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都极具示范和推广价值。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经验推广
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内建外引,校企共建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已具规模,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办学效益,取得了显著的合作双赢效果。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的经验,对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推广
采取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教师、选派有潜力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定期派教师下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等多种培养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成功的建设经验可与同类院校共享。
5.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经验推广
积极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回馈社会活动,拓展机电专业及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功能,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地面向广西本地区社会开展技术合作、技能培训、对口帮扶,为区域内企业、同类院校和社会提供无偿和有偿的社会服务,社会效果显著,易于操作和实施,其经验和成果有极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充分发挥学院教师机电技术应用性强的优势,与广西区域内机电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参加行业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既增强了行业企业的技术力量,又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企业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更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资源丰富、设备先进的优势,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既能促进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硬件的建设,完善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又能服务社会,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率,实现学院和社会的“双赢”。
充分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幅射带动作用,通过教学资源共享活动,进一步加强本区域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师资培训,开展支教活动,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学生,促进广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本方案主要是针对广西及泛珠三角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人才需求进行制定的,因此各个学校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好自己专业的定位,确定市场需要什么人,岗位需要什么能力等等,因地制宜作好自己的方案,同时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
(四)示范建设改进设想
示范建设使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增强,在人才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都有很大的改观,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适合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继续进行示范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故下一步我们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继续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佛山华永科技公司等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学员制+学徒制”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保障体制;进一步与武钢、柳钢在防城港建设千万吨特大型钢铁项目组洽谈,在2011-2012年联合培养1000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合作事宜。同时要紧紧抓住东部产业向广西等欠发达地区转移及国家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等难得机遇,大力拓展与广西本土企业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如中石油在钦州建设千万吨炼油厂,芬兰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我们要跟踪这些项目建设,主动与这些企业合作,争取与这些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订单培养,为这些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本土企业服务,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继续做好“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已初步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以前专业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的习惯,推行理论与实践工作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教师到企业锻炼,但是不少接收企业有顾虑,担心泄露技术秘密,不敢安排具体的实践岗位给教师顶岗实践,使教师下企业锻炼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仍然要做好与企业的合作,起到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是,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带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彻底的改变。目前学院建起了设备齐全的校内实训车间,但学生进行的多是消耗性的实训,学生的实训制品大多数没能转变为产品,教学成本很大。因此下一步将与多个企业合作,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共建生产性的实训车间,承接或自主开发生产产品,让学生参与生产,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经营性实训,以将实训耗材费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