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硒产品:行骗的4大窍门和防骗的"毒门"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1:53

第一规律:骗子没道德,但会利用别人的道德

 

    骗子不会跟你讲道德,他们内心会嘲笑你的道德。道德等于是他们看了就生厌的私生子,讲道德他们就行不了骗,也就是在心理上产生了行骗的障碍,道德这“私生子”注定让他们过不了好日子。从内心中,没有道德感,才能让他们在行骗之路上越去越远。许多骗子,骗到无人可骗时,就会开发最后那块保留地,也就是专门去骗曾经的铁杆朋友、亲人、同事,以及朋友的朋友,亲人的亲人,同事的同事,最后弄得哀号遍野。骗子骗到最后,非得骗到六亲不认、无路可走、孤家寡人、有家难归,这就是一般骗子最后的可悲下场。如果不能悬崖勒马,痛改前非,这辈子客死他乡,是注定的悲惨结局。

    骗子不讲道德,是因为他可能随时随地,会假讲。装得很道德的圣人样。目的是骗你的道德。你一道德了,骗子就发笑了。因为他一道德,他就喜剧了,你一道德,你就真悲剧了。

 

第二规律:诈骗是专门利用人性弱点的一种职业

 

    有道德感的人,会容易对他人产生怜悯,有时还有济世之怀。许多普通人,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弱点,好色,重利,轻信,势利,犯贱等等,不一而足。骗子要么装可怜,求人帮助,要么吹嘘自己的能耐,让你对他有所求,要么给你一点好处,让你相信天下掉馅饼的事儿。当然,有道德,在骗子眼中,也是可以利用的弱点。比如使用在马路边求搭便车的手段来挑选行骗对象。谁会在他的要求下,答应他,谁就有弱点。本人遇一公司老板,出差开车回家,在路上捎带这样一位路人,路人说出车费,这老板最后把这钱还给了他。说自己是某某公职人员,在外被小偷偷了包。临走互换名片。不久,这路人就给老板买来一双名牌皮鞋,说是要答谢他。老板认为这人靠谱。之后,这路人就说,要送给他一辆二手奔驰车。老板手下这时提醒老板,这绝对是一心计狠毒用心险恶善装路人,活脱脱的一行骗高手。老板问计于我,我说下步就是让你先打保证金之类的了。

 

第三规律:骗子大多懂得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当看到天上真掉馅饼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中套了。因为许多高明的骗子,都知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深刻道理,但不是骗子的人不一定对这个有清醒认识。还可能认为人家够义气,够慷慨,够哥们。但实质上人家是“抛砖引玉”。先大方地给你一馒头,再赚你满笼的包子走。给你点甜头,让你看到天下还真掉了馅饼,于是相信了天上真会掉馅饼的奇迹,但许多人吃了一个想一个,却不会意识到这是诱饵,利令智昏,好利让许多陪明人变傻B。否则,这天下聪明人就真的很多。

 

第四规律:不会下套的骗子算不上真正的骗子

 

    不下套的骗术,大多是应景式的,求人同情,最多骗点小钱。但这种骗子手段拙劣,更不会有科技含量。而大骗往往在行骗时,会精心选择对象,会有针对性地事先谋划策略,比如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博得对方信任,激起人家的好利心,或是拿虎皮作大旗,得手让人给你擦屁股,或是以情感动之,大利诱之,让其入榫。其实,骗子不一定都有高智商,只是他们深知道德和诚信之类,在一个不讲道德和不讲诚信的环境中绝对是弱点。于是他们加以利用,往往产生奇效。

防骗法宝:逆向思维,小心求证

 

    骗子的骗术做到滴水不漏几乎不可能。但受害人视而不见却是经常的事,因为警觉和善于怀疑,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习惯。它大多要被经验和理性才能诱导而出。善良往往让人防备心不足,因为善良的人大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善良人的感性天性,让他们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过于感性的,只凭浪漫氛围识别男人的女人,情感最容易被骗。如果人太好利,利令智昏,而让人的智商大打折扣。

    要发现骗子的可疑之处,多点逆向思维就可以了。装得太完美的人或不可信,吹自己本事大神通广的人或不可信,初次见面给你甜头的人或不可信,平常不联系突然冒出来向你求助的旧半熟不熟的人或不可信,没有交道却登门造访的熟人的熟人或不可信,找你借钱后又找你家人借钱的人或不可信,与你交道不留固定电话和真实地址的人或不可信。天上如果真掉馅饼了,我想会砸死人的。诸如此类。其实,求证疑点,比发现疑点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