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缺点:历史是不该忘记的——想起“一二·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8:35

七十六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生了,可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说,只不过倏忽一瞬。

七十六年前,也就是1935年,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季节,由于日本人在华北炫示武力,指使大汉奸殷汝耕搞华北自治,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国难当头,北京六千多青年学生面对国民党军警的长枪、大刀、木棍、水龙,毅然决然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用化们的血肉之躯唤醒民族的觉醒,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搞日救亡运动,这便是“一二·九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之后在民族危机的时刻,第二次大规模的青年学生运动。

七十六年过去了,他们与军警们的水龙、长枪搏斗的那一幕也日渐清晰。他们是一群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青年,是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青年,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青年。

昨天的天和今天的天都是一样深蓝的天,昨天早已被历史的车轮抛在了后面。它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给我们诉说着往日的艰辛。

明治维新以后,羽翼未丰的日本在1887年就通过《清国征讨方案》,拟定了自己的侵略蓝图,把中国作为他们的利益之所在,从而由朝鲜伸出了他们侵华的魔爪。从那以后,近半个世纪,中华大地上不在是唯一的红彤彤的太阳了,东方湛蓝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黑太阳。日本人高举着他们那面一帖膏药似的日章旗,肆无忌惮地踏上了华夏大地。在他们取得了甲午海战的胜利后,就更滋长了占有的野心。《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二十一条》的丰厚收益,更使他们尝尽了甜头。“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人便光明正大地侵入中国,要把他们那面日章旗挂到中国的每个角落。“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不堪凌辱的东北人民和奉行不抵抗政策而退入关内的东北军人,他们只有借着这凄婉的歌曲来追忆那关外美丽的家园。但是富庶的东北并不能填满日本军国主义的欲壑,他们又在华北滋肆挑衅了。赫赫的武功加上大汉奸殷汝耕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及国民政府的疯狂卖国,“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亡国灭种的惨祸迫在眉睫。

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有人领先站了出来,1935年12月9日,那是一个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季节,但是北平六千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他们的满腔热情,迈着凝重而坚定的步伐,慷慨激昂地走上了街头。青天白日下,虽然国民党军警手握大棍和水龙,但并没有浇灭青年学生心头的怒火。反动军警打伤并逮捕了许多学生,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却成了抗日民众的共同心声。

虽然运动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当年运动的成员有的已经逝去,至少也到了耄耋之年,可有一种精神使他们那鲜活的面容永存在我们的心中。如果说历史是一座斑驳的庙堂,那么他们已成了这庙堂里活着的柱子,他们在用熟识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自此,中国人积近百年的郁愤和生存的韧性,经过十的抗争,终于遏制了黑太阳的飘荡,取得了得之不易的胜利,但这胜利却是以2000余万人的生命和5620亿美元的战争损失换来的。如今每当我们撷取那些永存的旧影时,当年我们曾大度地宽恕了的那些凶残的敌手却传来了异声,从“侵略”变成了“进出”的文字游戏到公然喧嚷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再到官方的参拜战犯再到樱井新的巅倒黑白,不能不使善讲恕道的中国人伤心愤慨。

托尔斯泰曾说过,大和民族是一个复仇欲望极强的民族。由此观来,这些异声似乎不只是冥如顽石的歪曲。东方时空曾有采访报道,来华观光的日本青年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从2004年毒气弹伤人后日本政府的冷漠到今日反华势力的喧嚣,一直都暗流涌动;反观我们一些人在革命圣地及历史遗迹前的无知和地方政府开发出所谓“鬼子进村”的旅游景点,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感到事态的严重。当两个无知的人再次会面时,谁也不敢设想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时下有人对那些脱下军装的“次郎”、“武夫”一味的阿庾奉迎,有人操着生硬的日语穿着和服跪迎客人,有人津津乐道着日本人或替日本人设计的战争游戏,他们却开口称青年,闭口称青年,实际上有许多人是不配的,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已经失去了青年人应有的光彩。看看我们身边吧:有睡着了的,有昏了头的,有躺着享受的,有玩着乐着的。虽然现在是太平盛世,但也不可忘了太多的血泪及屈辱,我们纪念“一二·九运动”,就是给这样的青年一帖强心剂,让他们能从这血和泪中吸取教训,有所警惕,做一个清醒的青年,做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才会有国家富强的新鲜血液。

军国主义的死灰固然不至于马上复燃,但关注和警惕的目光是不可少的。日本某些别有用心的歪曲如同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失去应有的清醒,则显得未免太过麻木了,不要等到剑落下时斩到了脖胫还以为是天外来祸。曾有一个试验,讲青蛙在沸水中逃生的事例,只怕我们有些人倒像那条在逐渐加温的水中嬉游的青蛙一样,等到水温升高到自己难以忍受时,才想到要跳出去,那可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