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条花蜂蜂巢图:上海博物馆藏品青铜器(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0:14

青铜器按类型分类: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兵器、杂器。 

妊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交龙纹鼎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变形龙纹盆 春秋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秦公簋 春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虎簋 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此簋的造型和纹饰均十分壮丽,微微隆起的盖部置有莲花形的捉手,优雅美观。口、腹之间稍稍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盖部、腹部、颈部和口部分别装饰连绵的波曲纹和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富有韵律感。在器物的盖和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德鼎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史颂鼎 西周  

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62字,记史颂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




德方鼎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这件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执簋 商  
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




戈父丁簋 商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铭3字“戈父丁”,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




鼎方彝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青铜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高超的设计思想。




戈鼎 商  
双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条扉棱,柱足。腹饰兽面纹,足饰三角云纹。腹内铭文“戈”是器主之族名。




史鼎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双耳高大,柱足粗壮,气势十分雄健。腹部饰精美的鸟纹和兽面纹,突出的扉棱既遮掩了铸造的痕迹,又具有相当的装饰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史”,表明其为商代的大族史所拥有。




鸟纹鼎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立耳,方唇,深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下饰一周回顾式鸟纹,器形厚重,花纹精细,具有晚商铜鼎的典型作风。



黄簋 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它出现于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饪食礼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鼎簋之属均有增加。这件簋的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无耳簋式样,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饰3兽首,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鸟纹、乳钉纹,精细秀美,腹内底铸1字铭文。




父戊方鼎 商  
宽立耳,方唇,折沿,敛直腹,柱足。腹、足饰扉棱、鸟纹、乳钉纹、雷纹、兽面纹。腹内壁铸二字铭文。




羊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殷墟晚期鼎的造型中出现了一种束颈、曲壁的新形式,此鼎即是其典型的代表。鼎的两耳三足安排十分妥帖,整个造型富于稳定感。在器物的颈腹部分别装饰对称的回顾式鸟纹和兽面纹,衬以细密的雷纹。纹饰线条深刻劲锐,范铸极精,使粗犷的兽面和精细的雷纹水乳交融,夸张而不失之狂野,精密而不流于琐碎,呈现出端凝、优雅的美态。




兽面纹鼎 商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器形不失稳重之感,纹饰精致典雅。




刘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较大的发展,在礼仪中起重要作用的鼎和簋也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伟精丽。此鼎体积虽小,但适应当时瑰伟雄壮的审美风尚,制作尤为厚重端庄,气度不凡。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




兽面纹扁足鼎 商  
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对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龙形扁足,龙口侈张托鼎腹。腹饰兽面纹、弦纹。




四羊首瓿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 
瓿是一种食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





云纹鼎 商  
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锥足。腹饰1周粗疏的斜角云纹。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敦是用以盛放饭食的器皿。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富丽堂皇的效果,显示其装饰工艺已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镶嵌狩猎画像豆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鄂叔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簋是一种盛放饭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大克鼎 西周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大量土地、农人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龙纹扁足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