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为何老往屋里爬:主题:转氨酶 | 医源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8:52

主题:转氨酶

+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医生提示转氨酶高低与肝功能好坏并非成正比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转氨酶还广泛存在于心、肾、骨骼肌、胰腺、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因此凡是与转氨酶存在部位有关的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转氨酶增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均明显升高。

  酒精性肝病:大量或长期饮酒者可发生酒精性肝炎(如何治疗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如何治疗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如何治疗肝硬化)。患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临床表现与肝炎相似。

  肝硬化与肝癌(如何治疗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高于正常水平。

  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患者常同时伴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

  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如何治疗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如何治疗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

  药物性损害:比如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还有半夏、槟榔、青黛等中药。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会很快恢复正常。

  其他: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也是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另外,剧烈运动后、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

  转氨酶升高不必过于紧张,更不要盲目服药,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待明确诊断后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刘涓

  新浪健康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期:2007年8月4日 - 来自[专家提示]栏目

降转氨酶 先找对“病根儿”


  
  山西阳泉的李女士两年前查体发现转氨酶高,当地医生怀疑她感染了乙肝或丙肝,但先后去过多家医院检查,乙肝、丙肝指标均为阴性,医生就为她进行降转氨酶治疗。两年来,共花费4万多元的诊疗费用,但转氨酶依旧是高的。今年年初,李女士来到解放军302医院求治,该院专家为李女士做了肝穿刺检查,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随即为李女士制定了以免疫抑制剂为主、保肝降酶为辅的治疗方案。李女士的转氨酶很快降至正常,几个月来再也没有波动过。
  其实,现实生活中确有相当多的病人转氨酶反复异常,居高不下,虽几经治疗,但疗效始终不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士敬博士。
  ■转氨酶高首先想到肝胆病
  刘士敬指出,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要想解决好转氨酶长期居高不下的难题,首先要查出原因,之后才好对症下药。他介绍说,引起转氨酶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肝胆疾病:首先是肝脏的疾患,特别是各型病毒型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以及药物过敏等也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并常伴有淤胆型黄疸。其次,因为转氨酶是从胆管排泄的,因此如果有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以及胆管阻塞,也可使转氨酶升高。
  另外,除肝胆外,体内其他脏器组织如心、肾、肺、脑、睾丸、肌肉也都含有转氨酶,因此发生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乙型脑炎、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时,亦均可见血中转氨酶升高。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也是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剧烈运动后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酶降不下常因未针对根本
  刘士敬说,转氨酶反复升高的患者几经治疗,如果病因找到了,但疗效仍不佳,就需要找找治疗不当或不彻底的问题了。转氨酶反复升高是一种征兆和表现形式,背后隐藏着“本质”性疾病,如果治疗时仅仅考虑降酶,而忽略治疗疾病的根本,那就是只顾治标,不治本,疗效自然不会很好。例如,慢性乙肝造成的转氨酶居高不下,其祸根在于乙肝病毒无休止的复制、机体免疫机制的紊乱。因此,治疗乙肝转氨酶升高必须抗病毒、降酶“双管齐下”。如果一味使用降酶药物,治标而不治本,转氨酶可以得到暂时控制,但一旦停药,转氨酶往往再次升高,这种“反弹”现象在临床极为常见。要想使乙肝转氨酶得到彻底控制,抑制和消灭乙肝病毒才是根本性举措,降酶只是权宜之计。再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和降酶药物,才能将转氨酶稳定在正常状态。
  ■降酶药物不可滥用
  还有一部分患者转氨酶总是降不下来,是因为没有选择正确、有效的降酶药物所致。
  刘士敬提醒,目前,各种保肝降酶药物种类繁多,而真正有效的保肝降酶药物却为数不多,在治疗过程中千万不可滥用。他建议,患者在治疗和用药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选择正确、有效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有效的药物主要是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一般选择含有五味子丙素、甘草酸、齐墩果酸、水飞蓟素等化学成分的药物。只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以上降酶药物,转氨酶都可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降酶治疗效果持久稳定。
  第二,疗程一定要保证。当降酶药物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后,应逐渐减少降酶药物的用量,切忌突然停药。使用降酶药物的疗程应在1年以上,即便是肝功已经正常,也要维持最低水平的巩固治疗量。例如,使用静脉点滴甘利欣降酶,肝功正常后,可将每日输液改为隔日输液,之后隔两日输一次。
   (黄显斌)
  ▲相关链接
  ◇转氨酶升高说明什么
  肝功检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转氨酶,通常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两项。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原浆的可溶部分,肝细胞发生炎症病变时,引起细胞肿胀、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均可使谷丙转氨酶释放于血液循环中,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增高。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才能引起谷草转氨酶的显著升高。
  两项转氨酶的正常值都为40国际单位以下,超过40个国际单位就可确认为肝功异常。根据肝炎诊断标准,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按照轻、中、重度划分,如果谷丙转氨酶为40~120单位/升,称为轻度乙肝;谷丙转氨酶120~400单位/升,称为中度乙肝;谷丙转氨酶大于400单位/升,称为重度乙肝。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的大小在判定病情发展程度时也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病程短、肝细胞实质损害轻、预后较好者,通常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显著,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大于1.5;病程长、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实质损害重、预后较差者,通常表现为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小于1.0。一般情况下,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均在1.0以下。慢性肝炎患者转氨酶数值总是居高不下,反映肝细胞炎症始终未停止,肝细胞肿胀、坏死持续存在。 日期:2007年7月25日 - 来自[医技讨论]栏目

谷丙转氨酶高是怎么回事?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确和肝有关系。这个与你父亲的HBsAb阳性有一定关系。还有就是你胖也是原因之一,血脂高。另外,谷丙转氨酶偏高和很多方面有关,比如你抽血前一天运动了,喝酒了,睡晚了,都会导致偏高,所以没有关系的。不过高到150了,需要注意,建议在复查一次,防止脂肪肝或其他性质的肝炎。
谷丙转氨酶存在于肝,心,骨骼肌和肾等脏器的细胞内,各脏器所含的谷丙转氨酶的量,以肝细胞内最多,故每当肝细胞受损,如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就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清谷丙转氨栈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在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急性发病期,以及隐性感染者均可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且往往是谷丙转氨酶单项升高,这有助于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但其他原因损伤肝细胞时,如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各种内外毒素所致肝损,肝内胆汁淤积,肝脓疡等,也均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另外,其他脏器疾病如胆梗阻,胰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休克等,也可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但往往伴有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很少是单项谷丙转氨酶增高。有时生理变化也可使血清转氨酶增高,如剧烈体育活动,妇女妊娠期等可有轻度增高,也往往是单项血清转氨酶增高,但多为一次性的。因此,谷丙转氨酶单项升高的原因,以各型病毒性肝炎常见,但非其所独有,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是否还有其他肝内或肝外原因所致。

 

 

日期:2007年7月11日 - 来自[经典问答]栏目

重庆考生体检八成近视两成转氨酶偏高

  决胜2007高考·体检

  本报讯 (记者柳姗姗) 到市急救中心参加高考体检学生2000多人,完全合格不到两成。记者昨天了解到,这2000多名高考学生中,有80%%的裸眼视力低于5.0,有20%%检查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

  视力低于5.0专业可能受限制

  “近视眼的孩子太多了。”昨天,参与这次高考体检组的市急救中心眼科医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裸眼视力低于5.0者专业就有可能受到限制。体检这几天,到医院来的孩子10个有8个都戴着眼镜。医生说,大多数孩子的近视度数都在200度以上,严重的有超过1000度的,只能看清楚最上面的两三行图案,下面的根本就看不清楚。

  根据市急救中心统计,这2000多名高考生中,有80%%的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眼睛近视。

  劳累和不当饮食致转氨酶偏高

  除了近视以外,体检中出现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400名高考生出现转氨酶偏高。这个比例占了2000多人中的近20%%。

  但肝功能异常并不意味着就是得了肝炎,这些学生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正常人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医生解释说,服食安眠药等帮助睡眠的药物也可能出现转氨酶偏高。

  医生提醒高二学生提前进行体检

  市急救中心整个高考体检报告的数据中,除了上述两项考生暴露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外,少数考生还查出了肥胖,个别考生还患有肺结核。医生强调,2000多考生中大部分会因为身体原因与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无缘,“为此我们十分痛心”。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记者在高考体检报告中看到,考生身高还不错,受限的比较少。医生提醒目前正在读书的高二学生,及早到医院检查身体,如果发现有疾病尽快医治。

  考试压力惹祸老师呼吁各方重视

  参加2007高考的重庆高三学生有17万多,3月下旬都必须到各区县招办指定的大型医院进行高考体检。记者昨天了解到,其他负责高考体检的医院近日总结出来的数据同样不容乐观。

  “主要还是和教育体制有关,高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学生的压力很大,不管学校怎样做工作,学生仍然会在压力下过度用眼,而家长的关心有可能造成学生营养过剩,最后导致体检不合格。”有高三老师认为,要改善学生体质,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重视。

日期:2007年5月25日 - 来自[健康快讯]栏目

名医临证精粹:时振声治慢性肝炎医案

张林国  

时振声,男,1930年~1998年,江苏人,曾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老年肾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及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北京中医》杂志编委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时振幼承庭训,1949年随父著名老中医时逸人侍诊,1959年由卫生部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科学工作,先后在西苑医院传染病组、消化组、肾病组从事临床工作。从医44年,运用伤寒与温病理论对临床上各种急性热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曾是国家七五课题“慢性肾炎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课题组长,研制保肾冲剂具有保护和恢复肾功能的作用,并能使蛋白尿消失或减轻;滋肾止血片有消除肾小球疾病的血尿作用,在肾脏病研究方面做出一定成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伤寒论串解》、《外感热病证治要义》、《肾炎的中医证治要义》、《中医诊断与辨治纲要》(日文版)等书,擅长中医内科尤其对肾脏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包括LgA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等更见专长。
  [案例一]  李某,男,50岁,某医院会诊病例。
  患者5年来肝脾肿大,肝功能反复不正常,此次因腹胀1月余住院。腹水征阳性,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500U以上,总胆红质3.0mg%,白蛋白/球蛋白:2.4/4.2。会诊之时见病人面色黧黑,目黄唇暗,舌质暗红并有瘀斑,舌苔薄黄而腻,口苦口黏,口干不欲饮水,腹胀不思饮食,下肢肌肤甲错如鱼鳞状,辨证为肝血瘀阻夹有湿热,予血府逐瘀汤加茵陈、夏枯草、车前草等,1个月后复诊,黄疸已退,腹水仍有少量,精神转佳,谷丙转氨酶降至230U,仍继续服原方3个多月,终于腹水全消,肝功能完全正常而出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病人面色、唇色均变浅,下肢肌肤甲错的鱼鳞状竟然完全消失。
  [评析]  慢性肝炎病程缠绵,肝功能反复波动,由于肝郁气滞而肝血瘀阻,故见肝脾肿大,残留湿热未清,故见舌苔薄黄而腻、口苦口黏,但本例瘀血征象突出,以致病人面色黧黑、唇暗舌瘀、肌肤甲错,用血府逐瘀汤加清化湿热之茵陈、夏枯草、车前草等,黄疸逐渐消退,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瘀血征象亦明显减轻,肌肤甲错如鱼鳞状亦完全消失,说明活血化瘀方剂确有改善瘀血之作用,而使慢性肝炎之肝血瘀阻得以消退。
  [案例二]  梁某,男,52岁。
  患肝炎3年多,肝功能反复不正常,开始谷丙转氨酶波动在200~500U,经治疗1年半方恢复正常,但3个月后谷丙转氨酶又上升至500U以上,并出现轻度黄疸,总胆红质1.9mg%,麝浊13.5U,麝絮(++),此后肝功能一直未能正常又达1年,谷丙转氨酶波动在300~500U。1976年6月18日来诊,谷丙转氨酶500U以上,总胆红质2.2mg%,上腹痞满,口苦口黏,不欲饮水,肝区疼痛,舌质红有瘀斑,但苔黄腻,脉弦而滑。病程虽长,但湿热仍然较著,且又夹有瘀血,乃以苦辛开泄之小陷胸汤加茵陈、夏枯草以清肝利胆,再加茜草、桃仁、旋覆花以活血通络。同年7月15日谷丙转氨酶降至158U,总胆红质减为1.4mg%,但麝浊由原来10U增至30U,仍按原方治疗。同年8月25日查总胆红质正常,谷丙转氨酶仍为158U,麝浊17.5U,此时患者上腹痞满消失,口苦口黏亦不明显,苔腻已退,湿热已除,因瘀血仍在,改用活血化瘀为主,兼清湿热余邪。方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茜草、旋覆花、郁金、夏枯草、车前草治疗,2月后复查,麝浊降至7.5U,谷丙转氨酶正常,因又有上腹痞满,舌苔薄腻,乃于上方合用小陷胸汤治疗,至1977年1月6日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
  [评析]  慢性肝炎病情反复波动,如因湿热稽留,或湿热瘀血互结所致者,临床上可见湿热、瘀血之征象。本例上腹痞满、口苦口黏、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显然均属湿热俱盛的表现;舌有瘀斑则属瘀血征象,且病已三年有余,久病入络,亦多有瘀血。故治以清化湿热,佐以活血化瘀,用小陷胸汤苦辛开降以消上腹痞满,加茵陈、夏枯草以清化湿热,加茜草、桃仁、旋覆花以活血通络,治疗后湿热渐除,诸症均减,乃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清湿热余邪,终于肝功能全部正常。
  [案例三]  张某,女,39岁。
  患肝炎已3年余,谷丙转氨酶一直波动在195~380U。经用清热利湿药后,谷丙转氨酶逐渐正常,但肝区仍痛,腹胀纳差,恶心厌油等症状不减。8个多月后谷丙转氨酶又上升为284U。先按肝脾两虚治疗1个月,谷丙转氨酶略降为238U,但病人口干喜饮,两眼干涩,大便干结,肝区隐痛,脉象弦细,舌质红,舌苔薄黄腻,乃肝阴内耗夹有湿热,用一贯煎合金铃子散加夏枯草、晚蚕沙。服药1个月后,症状减轻,谷丙转氨酶也降至正常,继服原方予以巩固3个月,随访1年,肝功能一直正常。
  [评析]  慢性肝炎日久,病情反复波动,可因湿热未清所致,亦可因湿热煎熬精血,或过用苦寒药物化燥伤阴,皆可导致肝阴不足,临床上可表现虚实夹杂的征象,既有肝阴不足,又有湿热未尽,故治疗宜扶正祛邪,养肝清化同时并举。本例既属肝阴内耗,又兼湿热,故以滋养肝阴的一贯煎加夏枯草、晚蚕沙以清化湿热,再合金铃子散以舒肝理气,使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案例四]  边某,男,15岁,学生。
  患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恢复不顺利,迁延20月余,肝功能仍不正常,谷丙转氨酶波动在200~300U,肝区胀痛,腹胀脘闷,纳减乏力,口黏略苦,不渴,脉象弦缓,舌质略红,苔黏腻。证属肝郁脾湿,湿郁化热,但湿重于热。拟苦辛以宣畅三焦,芳化湿郁为主,兼以淡渗利湿,并略佐苦寒以清热。方用:杏仁、藿香、厚朴、淡竹叶、半夏各9g,蔻仁、陈皮各6g,薏苡仁、茯苓、夏枯草各12g,滑石24g,通草3g,败酱草15g。连服一月,谷丙转氨酶降至130U,肝区不痛,纳食增加;又服一月,肝功能正常,但有口渴喜饮,舌苔虽仍薄腻,但质较红,恐为苦辛温药耗伤肝阴,乃改用一贯煎治疗。服10天后,饮食又见减少,口黏不渴,肝区疼痛,谷丙转氨酶又增至256U,是湿热未尽,服滋阴药,邪恋不解之征,于是又用原法治疗,仍予三仁汤合三加减正气散加味治之,又经1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
  [评析] 肝郁脾虚为肝郁气滞兼有脾虚失运,以致水湿内生,湿郁化热,即为肝郁脾虚夹有湿热。本例所用方药为三仁汤合三加减正气散加味,以杏、蔻、朴、夏苦温辛温之品,合苡、苓、滑、木通淡渗利湿,佐藿香、竹叶辛芳化湿,二草苦寒燥湿,使湿热除而正气复。从本例治疗过程中亦可看到湿热未尽之时,不能应用滋养之剂,以免恋邪不解,而使病程延长。
  [案例五]  秦某,男,40岁。
  患肝炎5年,谷丙转氨酶经常波动在150~250U,1975年12月15日查谷丙转氨酶190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根据当时临床表现有肝区隐痛,口干喜饮,口苦口黏,纳差腹胀,体胖,超声波检查呈微小波,前半集中,出波衰减,诊断为慢性肝炎合并脂肪肝,脉象弦细,舌质红无苔。中医辨证为肝阴内耗夹有湿热,以一贯煎加郁金、神曲、晚蚕沙、荷叶等治疗,1976年1月18日查谷丙转氨酶正常,1976年2月24日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976年4月26日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仍为(-)。地震期间因劳累于1976年8月28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上升为207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又为阳性,临床表现有肝区痛,腹胀纳差,脉象仍为弦细,但舌苔白腻,中医辨证属脾阳不足、痰湿内阻,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其间因患者赴它处治疗2月余不见效,又来就诊,查谷丙转氨酶296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仍为阳性,辨证同前,仍服藿朴夏苓汤加淡竹叶、滑石、荷叶、郁金等治疗,腹胀消失,肝区不痛,体力增加。1977年1月4日查谷丙转氨酶为170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又服上方1个月,谷丙转氨酶正常,直至1977年12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仍为(-)。
  [评析]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在治疗上比较困难,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并不以表面抗原是否转阴为准,而是要看其核心抗体、e抗原及e抗体的检查情况,一般认为核心抗体阳性为乙型肝炎活动期,e抗原阳性为乙型肝炎有传染性的指标,e抗体阳性则为乙型肝炎传染性减弱的指标。但表面抗原阳性者,往往给病人的思想压力较大,故亦可予以治疗。
  由上例可以看出患者原为肝阴内耗,以后转变为脾阳不足,各按其病机辨证治疗,同样均能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因此中药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可能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D4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