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功夫下载:有关教学设计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50:03
有关教学设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5-20    阅读:227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和认识并举例说明。

一、在历史课上,如果你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学生会紧随故事的节奏,时而凝神聚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怒形于色,时而含唇微笑。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例如,《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二、运用历史照片、实物、模型等“神入”历史。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使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和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在上课中,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在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才有“创新”。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形式,指导学生围绕重要知识点自己去质疑,学生开展争议,教师适当点拨。   例如鸦片战争,上课之前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他们在做什么?(2)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3)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4)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5)用以史为鉴的观点淡淡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提出创新的观点,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幻灯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的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历史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可先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投影片,让学生认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接着,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再现当年侵略者抢掠、破坏、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然后观看圆明园毁灭以后那一片残垣断壁的投影,让我国近代的这一段受屈辱的历史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再指导学生讨论侵略者胆敢如此为所欲为的原因,明确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侮,必须不忘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道理。   五、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发“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既能教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在引言设计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钓鱼岛,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等引入新课。可用生动的语言满腔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利成章地进行新课教学。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她是哪次战争中首先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引入“热点”不能喧宾夺主,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还要随时捕捉学生是闪光点,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这种方式必须关注时事动态,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在平时积累素材,才能在课堂上随机提取。 六、模拟角色情境。 历史教学要告别“闷课”,奔向“活课”,就必须创设氛围,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置身特定的历史时代,体味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  例如《秦朝的统一》一目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时,布置同学用方言来使用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货币来购买货物的表演剧。让学生合理分工,相互帮助,人人参与,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每天都有鲜活的积极体验,将促进他们形成独立的、合作的、探究的、持续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语言不同货币所带来的不方便,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垂炼,心灵得到了振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也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