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种羊场:中国传世山水画:宋代(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8:12
2010-01-30 19:19:00 阅读1168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中国传世山水画:宋代(二)


《春山瑞松图》宋 米芾 轴 纸本设色 纵35厘米 横4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40岁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宋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性洁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称“米颠”。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秋山萧寺图》北宋 佚名 绢本淡设色 纵32.5厘米 横321.4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本图开卷处图绘远山溪岸,继而群峰叠起大壑飞瀑,颇为壮观,再次又转入平川冈阜秋树远山,渐成清远之境,布局变化错落有致。全卷以水墨为主,间以简淡之赋色,山石皴纹稍嫌呆板,林木结构系出于郭熙传派,与传世燕文贵作品之风格有出入,似应为南宋画家的手笔。卷上有燕文贵小字款,乃后人所加。画上钤有“琴书堂”、“信公欣赏”及乾隆收藏多方印章。

《夏山图》北宋 屈鼎 绢本淡设色 纵45.3厘米 横115.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屈鼎,河南开封人,仁宗朝为图画院邸侯,擅画山水,论者称其“颇得燕文贵之仿佛”。本卷为全景式构图,描绘夏季山野景物。开卷为江水沙岸,远山隐现的平远之景,继而转入烟笼雾罩的崇山峻岭,点缀以舟桥水榭、楼阁寺庙及行旅、鱼樵、高隐等人物活动,景色明润,景物多变,从中可以看到燕文贵山水的影响。此卷题为《燕文贵夏山图》,押缝处有“宣和”、“大观”小玺,北宋徽宗时收藏于内。

《夏山图》北宋 屈鼎 绢本淡设色 纵45.3厘米 横115.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夏山图》北宋 屈鼎 绢本淡设色 纵45.3厘米 横115.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窠石平远图》北宋 郭熙 绢本设色 纵120.8厘米 横16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作为北宋著名山水画家, 在山画理论上也颇有成就, 他传世的绘画理论著作有《林泉高致》一书。郭熙十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 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此画画深秋清旷之景, 神韵独绝, 树石画法与《早春图》颇为相似, 细部描绘将简略。

《溪山行旅图》北宋 郭熙 绢本设色 纵24.5厘米 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淡彩画岸壁溪桥、杂树、途中行旅。画上无名款,梁清标题鉴定为郭熙之作。此画在画风技法上虽然接近郭熙一派,惟笔简略而不经意,与郭熙严谨灵活的意趣有别。画上有明人的收藏印迹,还钤有“乾清宫鉴藏宝”等内府的收藏玉玺。此画入《石渠宝芨重编》等书著录。

《关山春雪图》北宋 郭熙 绢本淡设色 纵197.1厘米 横5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

《山村图》北宋 郭熙 绢本淡设色 纵109.8厘米 横54.2厘米 南京大学藏
此图于夏季山野风景中穿插村落及隐居的生活。立幅正中是峥嵘巍峨的巨峰,山势奇险在烟蔼中浮现,其下为两山夹峙的峡谷,下部平坦处建有山庄及亭阁,山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山水中点缀乘轿的士大夫及朴野的渔夫山民,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神情动态跃然于绢素。此图虽无款识,但似卷云状的山石和壮健的笔墨正是郭熙的本色,画中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展现的是“夏山苍翠而如滴”的风貌。

《幽谷图》北宋 郭熙 绢本墨笔 纵167.7厘米 横5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构图创意颇为别致,在狭长的立幅上布满险峻的山石,岩间生有寒树数株,石罅中又泻出清泉一股,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但从景物布置而论,此图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画已难窥全貌,此一推测很难确定是否成立。此画为北宋秘府收藏,著录于《宣和画谱》,画幅上钤有“宣和宝殿”等印。此画虽无作者名款,但流传有绪,历代皆定为郭熙之力作,应属郭熙传世绘画中的精品。

《寒林图》北宋 郭熙 绢本墨笔 纵153厘米 横98.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于双幅拼成的立轴上画古柏一株,旁衬以寒林枯木,古柏老干虬枝,寒树木叶尽脱,二者各具姿态,鲜明地写出了柏树历经岁寒不凋的品格。郭熙不专以画寒林著称的,但这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造诣,他曾在宋宫钦明殿中图绘《松石平远图》,可惜未流传至今,此幅寒林图无作者款识,曾经清宫收藏,虽不能断言出自郭熙之手,但作为李郭传派的宋代优秀作品当无疑义。

《树色平远图》北宋 郭熙 绢本墨笔 纵32.4厘米 横104.8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早春图》北宋 郭熙 绢本水墨 纵158.3厘米 横10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中国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后升迁待诏,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郭熙能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却已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溪山春晓图》北宋 惠崇 绢本设色 纵24.5厘米 横18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此图无款印,传为北宋惠崇作。引首有李兆蕃篆书“溪山春晓图”五字。

《沙汀丛树图》北宋 惠崇 绢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惠崇(?-1017),北宋诗画僧,淮南(今江苏扬州)人,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与希尽、惟凤等八人时称“九诗僧”。画工小景,烟雨芦雁,寒汀远渚,沈括歌其为“小景惠崇烟漠漠”,实为南方山水画派之支流。此图原是《唐宋元集绘册》中的一幅,梁清标定为惠崇所作。表现早春季节郊野沿河的景色。河塘里水草浮在水面,林木烟笼雾锁,溪水明净,具有抒情的诗意。

《渔父图》宋 许道宁 绢本淡设色 纵48.9厘米 横209.6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许道宁,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在长安市卖药,画山水招徕顾客,后师李成,至中年成名,专工山水,脱去旧习。画高峰峭结,颇似李成,但差清婉致远。老年笔笔简练,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故张士逊有诗云:“李成绝世范宽老,惟有长安许道宁。”此图画江岸上群峰,江心有捕鱼船数只,笔法坚挺,学杨成而有所变化,所谓“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别成一家体。”观此画信之。所画层峦叠嶂,似有轻云缭绕其中,山石形式别具一格。渔舟水波也有一番情趣。

《关山密雪图》宋 许道宁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许道宁擅画山水,学李成而能自成一家之体。长于画林木、平远、野水,是继李成、范宽之后在北宋最享有盛名的山水画家。本图绘覆盖大雪的高山寒林,画中山峦起伏,皴笔很少,山头俱施以粉,水天皆用淡墨渲染,景物荒寒萧寂。画左有小字款书“许道宁写李咸熙关山密雪图”。画上钤有“明昌御宝”、“沈周宝玩”等印鉴。

《湖庄消夏图》宋 赵令穰 绢本设色 纵19.1厘米 横161.3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赵令穰 ,字大年,北宋后期画家。为宋太祖五世孙,工草书,爱好收藏书画,犹以晋宋以来法书名画为最,官至崇信节度使观察留后,善作坂坡汀渚水鸟小景,时宋室有不得远行之禁,故其所画景物不出京洛间三百里,画画贵有新意。生平传略见于《画继》、《宣和画谱》等。此图画风工丽,笔墨柔润,表现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塘中荷叶田田,岸边烟树迷离,清幽静谧,景色宜人。

《雪山归猎图》宋 翟院深 绢本墨笔 纵155厘米 横99厘米 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
翟院深,营丘(今山东益都)人,宋代前期画家,出身于乐工,擅画山水,学李成几可乱真,但不能跳出藩篱,缺少创作,也缺乏自己的画风。此画表现北方山区冬日寒冽景象。画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气象萧疏,因画面所点缀的猎人与犬而得名。此画左下楷书署款“营丘翟院深画”。翟院深无作品流传于世,此画是歙县博物馆自安徽文物商店收购,不见于著录,是一幅李成传派的宋画。

《春山图》宋 燕肃 纸本墨笔 纵47.3厘米 横11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燕肃(?—1040)字穆之,祖籍山东益都,博学多闻,曾历任地方及中央各种官职,秉性正直,为政清简,精明干练,颇有建树。在科学上也有重要贡献。《春山图》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全景山水。画上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画中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与一般的职业画家迥异,带有早期文人画的形迹。

《春山图》宋 燕肃 纸本墨笔 纵47.3厘米 横11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希孟(公元1096—?),北宋画院学生,受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才华横溢,画艺早熟。他18岁时用半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千里江山图》是以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刻画精细,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风貌。画家在布局上独具匠心,使之“咫尺有千里之趣”。此画用笔精细, 既能把握住山水景物的起伏变化大势, 对各个局部的刻画又细致入微, 画面既显得富丽凝重而又和谐统一。元人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 布置宏远, 使王晋卿(诜)、赵千里(令穰)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


《雪江归棹图》宋 赵佶 卷 绢本设色 纵30.3厘米 横19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在横卷形式的构图中,江面平静,白雪封山,银妆素裹,山势雄伟,可见江中鼓棹片片归帆,岸边点点稀疏行人,使整个画面在平稳安静中仍显出生气,静中有动。如当时蔡京题跋所云:“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本幅有赵佶瘦金书自题:“雪江归棹图。宣和御制。”和草字押书“天下一人”。

《芦汀密雪图》宋 梁师闵 绢本设色 纵26.5厘米 横14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梁师闵,生卒不详,北宋画家,一作士闵,字循德,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工诗书,官至忠州刺史、左武大夫等职,《宣和画谱》评论其花鸟“取法江南人”,“精致而不疏,谨严而不放”。此图描写冬日的湖中景物。薄暮悄然降临,瑞雪覆盖的浅滩上,黄栌枯槎在寒风中摇曳,水禽们有的依偎栖宿,画家以细腻、凝炼的笔触、简约舒缓的平远式构图,真实地再现了隆冬时节荒寒萧瑟的意境。

《万壑松风图》宋 李唐 绢本双拼 纵188.7厘米 横139.8厘米
此画有款在远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申辰春,河阳李唐笔。”此图画法与《江山小景画卷》最为接近。但构图满实, 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墨色涩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灵气,山石虬劲丰实,笔意不凡,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远山空灵峻丽,似有升腾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别有一番雄奇秀丽之境界,气魄壮丽,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江天楼阁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97.4厘米 横54.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无款印,写江天坡石,远山楼阁,舟船人物,松枝虬劲。精致生动。可看出典型的“马夏”式构图,取一角之景,加以远山的绵延起伏,浩渺深远,意境深幽,为画面的水天一色注入了新的活力。画上钤有“苍岩”、“万几清暇”、“大雅斋”、“慈禧太后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风雨牧归图》宋 李迪 绢本浅设色 纵123.7厘米 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风雨将作时,二牧童赶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风俗性质的小景山水画。画中以极简洁的场景,却烘托了一个极充实的情境,整个牧童、牛、大树、湖水、苇丛等景物都被置于忽来的风雨主题与气氛之中。因而画幅虽大,景物虽简,但仍显得充实而饱满。画中用墨、设色均轻淡细腻,除极好地表现两牛形体、骨肉的细微变化外,对整个画面气氛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秋窗读书图》宋 刘松年 纨扇 绢本设色
这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秋景图。在圆形的构图中景物与人物的安排可谓苦心经营:两棵参天高松顶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错落有致的山石;画面右部是境界开阔的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景致相对照。画家是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平稳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微波荡漾的湖水,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钱塘观潮图》宋 李嵩 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横 7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1166—1243),钱塘人,少从养父李从训习画,后历任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昀三朝画院待诏。此卷描绘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画面以左右平直而宽阔的钱塘江面为主体,钱塘大潮由左向右奔涌而来,铺满江面。此作用笔细腻,虽极小之景物,仍描画精微,一笔不苟,但因整体布景的平正大方,因而并无巧饰之弊。细笔勾描之外,淡墨轻染,其设色亦浅淡简洁,使画中虽有喧动之景,亦显宁静辽远。


《赤壁后游图》宋 马和之 绢本墨笔 纵25.8厘米 横1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赤壁赋》是苏轼名篇。苏轼被贬黄州,两度夜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调寄“念奴娇”的《赤壁怀古》,寄怀古幽思,泄胸中块磊。《前赤壁赋》主要写真景实情,《后赤壁赋》较多虚景幻境。马和之的《赤壁后游图》,并未按照原文次序描绘,而是妙造自如。画面景象比较简练,却点出了主要情节。一叶扁舟随波飘荡,艄公挟橹观景,正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情景。

《江山万里图》宋 赵黻 纸本水墨 纵45.1厘米 横99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黻,南宋时京口(今江苏镇江)人,住长江边的北固山,与大江自小建有深厚的感情,对两岸的山颜水貌、阴晴雨蔼的瞬息变化真正了如指掌,元代夏文彦在《图文宝鉴》中称其:“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曾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错过这些风景你会遗憾